气功

气功是中华民族一项历史悠久的健身养生术,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我国古代道家的吐纳、服气、行气、内丹、存思,佛家的禅定、打坐、观想,医家的导引、按跷及相关食饵、医药、起居等,儒家的修身、养气、坐忘等众多养生理论和方法,都属于气功范畴。以练功注重的手段作为标准,气功可以分成调息功、调身功和调心功。

气功的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古人便已懂得运用呼吸吐纳的方法调节阴阳。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便开始有着气功的反应。气功在两汉时期发展的更加具体,理论上也变得更加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导引养生在士大夫中流行,气功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隋唐期间,引导在内的按摩疗法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太医署内还有着按摩专科,这也是我国气功史上最早的临床和教学机构。宋元时期,气功理论的研究整理,以及气功功法的具体实践,皆有着长足的进步。明朝和清朝期间,气功更广泛的为医家所掌握和应用,出版了大量的养生著作,推出了种种的气功养生方法,同时武术气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民国时期,气功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态势。在21世纪后,国家将气功分成医学气功和健身气功,分别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开展活动。2001年6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2012年9月21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成立。

气功

气功的国际最高组织为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国内则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和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有着世界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和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等赛事。气功有过华佗、李时珍、葛洪和钱学森等代表人物。

气功的历史悠久,中国青海省乐都地区发现的彩陶罐,据专家考证,属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距今已经有着5000年的历史。该彩陶罐浮溯著的人像,上半身为男,下半身为女,为张口吐纳的站桩练功形象。这也说明,早在5000年前,古人便已经懂得运用呼吸吐纳的方法调节阴阳。中国气功的起源时间,至今未见直接文献资料记载,但一些间接的文献文物资料佐证气功的萌芽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吕氏春秋》等古籍记载,早在尧帝时代,洪水连年泛滥,人们长期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里,许多人患关节凝滞、肢体肿胀等疾病,于是人们「故作舞以宣导之」,以「舞」的运动来使气血流通,舒展筋骨肢体,以通利关节,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这种具有「宣导」作用的「舞」,正是中华气功导引的萌芽。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便开始有着气功的反应。道家代表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为气功理论奠定了基础。《道德经》的相关学说,成为了气功「天人相应」整体观的理论源泉,还提出了诸多气功修身养生的思想和办法。儒家的气功学说,一方面重视个人修行和品行道德的「修身」,另一方面也重视身体的休养。动静结合的气功修身方法,最初见于《吕氏春秋》,提出最高的修习方法是「宜动者静,宜静者动」。

《行气玉佩铭》是公元前5世纪末-公元前4世纪初的珍贵气功历史文物,也成为迄今最早描述气功锻炼的实物。在中空未透顶的十二面体玉制饰物上,刻有四十五个描述气功的铭文。战国至汉初成书的首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奠定古老气功的医学基础。

气功

气功在两汉时期发展的更加具体,理论上也变得更加丰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里,发现了珍贵的帛画《导引图》,图中有着44人的运动姿势,包括著伸屈、体侧、腹背和转体等动作,一些导引术式的图旁,还标注著所治病证。

东汉时期,道教的著作《太平经》有着不少反映气功的内容。佛教在传入后,佛家的修持方法也同中国古代气功的修身养性结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共同推进气功的发展。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创建了五禽戏,也将单一的引导式编排成为完整的引导讨论。

现存文献中最早的「气功」一词的出处,来源于晋朝时期许逊创作的《净明宗教录》,该著作的「松沙记」里描述道:「「学道之士,初广布阴骘,先行气功,持内丹长生久视之法,气成之后,方修大药。」故而,业界认为,「气功」一词始于晋朝。

晋朝初年,魏华存著作了《黄庭经》,以教养生理论及医家经穴脏腑功能的理论,用七言韵文的方法,对魏晋以前道教气功修炼的人体生理依据和炼养要诀作了全面的总结和阐述。东京的医学家和道教理论家葛洪,也在气功的养生方面贡献颇多,他的著作《抱朴子》,研究和总结了道教的养生理论,提出气功方法为内修和外修这两个方面,其中内修为修身养性,外修为炼养身体,具体的方法则有着行气、导引和按摩等。

南朝的齐和梁期间,著名道教理论家兼医家的的陶弘景,将自己的气功养生思想反应在著作《养性延命录》,在《服气疗病篇》中介绍了各种调息办法,还根据不同疾病提出六种吐气方法。这部书的《导引按摩篇》,还有着五禽戏具体演练办法的文字资料。

气功

隋唐期间,引导在内的按摩疗法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太医署内还有着按摩专科,这也是我国气功史上最早的临床和教学机构。引导科在隋唐的医学里占有重要地位,对气功医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批的气功人才和专著也因此产生。隋朝太医博士巢元方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成为我国首部病因证候学专著,还是我国首部气功医学著作。其中在补养宣导之法里,有着260多种气功。

唐朝的医学家孙思邈,著作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涉及到临床各科的内容,《养性》卷里的「调气法」和「按摩法」,对静功和动功进行了论述,此外他亲身实践气功养生,还因此活到100多岁。

在这个期间,道教和佛教对于气功的研究也有着不小的成效。道教气功巨匠司马承祯,便对存想派和导引派气功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同期的佛教天台创始人创作的《童蒙止观》,也对气功的理论有着很大的帮助,现今的练功三要素调心、调息和调身,主要内容便源于这部书的调五和——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身、调心。在这个期间,西域的禅法开始传入中土,中国的医、道、释等气功文化,也开始传到日本和韩国。

在宋元时期,气功理论的研究整理,以及气功功法的具体实践,皆有着长足的进步。公元1117年的《圣济总录》,有着三卷的气功内容,汇集了北宋之前的导引服之法。宋真宗天禧年间,张君房编辑了道教类书《云笈七签》,有着大量导引行气等养生资料。之后的综合类道教类书《道枢》,辑录了诸多重要的气功养生资料。

这个期间,中医研究运用气功学术的学术颇为活跃,理论和临床方面皆颇为出色,金元的四大医家,皆认为气功有着临床医学的价值。内丹术也开始形成流派,融合于气功医学当中。宋朝的文人学士们,对养生气功颇有研究,以静为主的导引行气,也获得士大夫阶层文人学者的欢迎。苏轼也从大量的导引养生术式里,总结出了整套简便易行的导引养生功法,著有《养生诀论》和《胎息法》。

在明朝和清朝期间,气功更广泛的为医家所掌握和应用,出版了大量的养生著作,推出了种种的气功养生方法,同时武术气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医药学家李时珍倡导气功锻炼,并且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研究了气功同经络的关系,在他的著作《奇经八脉考》和《本草纲目》里得以体现。李挺的著作《医学入门》,将气功功法分成静功和动功,强调需要动静结合,并且提出了临床辨证施工的思想。这一时期,有着《修龄要旨》《保生心鉴》和《赤凤髓》等气功功法为主要内容的专著。

在这个期间,气功和武术相结合也有着长足的发展,易筋经和太极拳纷纷出现。之前的气功导引术,主要作用在于治病保健,易筋经则是以「气盈力健,骨劲膜坚」为目的,注重了强身壮力的因素,成为习武的基本功法。

气功

在民国时期,气功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态势,研究与推广者少,相关著作少,功法与理论创新少。这段时间里,气功的主要著作,有着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丁福宝的《静坐法精义》和《最正确之健康长寿法》、张锡纯的「意通」「气通」论、沈宗元的《中国养生说辑览》、席裕康的《内外功图说辑要》、陈撄宁的「仙学」、杨践行的《指道真诠》以及王澄久传出的陈家门气功等。

1955年10月,《中医杂志》发表了刘贵珍的《在实验研究中的中医气功疗法》,气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新中国的气功发展进入第一次高潮。学科的建设从无到有,创建了多个气功疗养院所。确定并且推广了气功的学科名称,出版了有着不错质量的气功书籍,初步探索了气功疗法的临床效果,研究成果获得了卫生部的嘉奖。在实验研究方面,从观察练功者的呼吸状态入手,探讨气功调息的生理学机制,研究成果入选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论文集。临床医学方面,将气功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通过连续20余年的跟踪确定,气功锻炼不仅可以稳定患者的血压、减少药物的用量,而且可以减少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致残(死)率,同时还将放松功用于防治哮喘。1966年起的十余年里,气功发展步入到低谷,发表的论文数量寥寥无几。

1978年,《自然杂志》创刊号刊登了上海顾涵森、林厚省的《探测气功「运气疗法」物质基础的初步实验结果》,首次报道了「外气」之一是受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新中国由此开始了第二次气功发展高潮。北戴河气功疗养院率先恢复了气功研究,各地成立了不少的气功医院和气功科,各种气功团体纷纷成立。大量的项目被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受理和立项,研究范围涉及外气的物质性、气功的应用与原理、气功的文献研究等。

在21世纪后,国家对气功进行了扶正祛邪的综合治理措施,将气功分成医学气功和健身气功,分别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开展活动,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01年6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健身气功确立为中国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2006年起,中国健身气功协会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向全世界推广和发展健身气功。2011年9月,北京举行的第十四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国际奥委会罗格为中国健身气功项目颁发了「发展与促进」奖。2012年9月21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成立。

气功若以动和静作为标准,可以分成静功和动功这两类。

静功按照姿势,分成卧式、坐式和站式,具体的功法有着放松功、内养功和站桩功等。

动功则大多是站式和行走式,包括峨眉十二桩、太极拳和五禽戏等,坐着的如坐式八段锦,特殊情况也可以躺着练习功法。动功能够按照是否具有规范式的动作招式阶段程序,分成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非套路动功则按照是否随意,分成散手功和诱发攻。

气功若以姿势做标准,则可以分成卧功、坐攻、站攻和行攻。

卧功是可以躺着练的功法,站攻是站着练的功法,坐攻是坐着或者盘腿坐练的功法,行攻则是行走中练的功法。

以练功注重的手段作为标准,气功可以分成调息功、调身功和调心功。

调息功又称作吐纳功,侧重于呼吸方式锻炼的功法。

调身功又称作形体功,侧重于体式和体力锻炼的功法,因为注重与筋骨肌肉的锻炼,又被称作外功,通常被称作「外练筋骨皮」。

调心功也称作意守功,侧重于意念锻炼的功法。因为注重与体内意念的锻炼,又被称作内功,通常被称作「内练一口气」。

若以流派来源作为标准,则可以分成医学气功、儒家气功、道教气功、佛教气功和武术气功等。

若以应有目的做标准,则可以分成书画气功、音乐气功、舞蹈气功、戏剧气功、表演气功(杂技)体育气功、医疗气功、丹道气功和禅定气功等。

若以发源地做标准,则可以分成峨眉气功、武当气功、少林气功和昆仑气功做。

这种情况下可以分成主动气功和被动气功。主动气功是完全靠自我练兵健身治病的,被动气功则是通过别人帮助,令自己功能状态得到调整健身治病的治疗方式。

调身是指习练健身气功过程时调整身形,对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主动自觉的调整和锻炼,逐渐达到练功的目的和要求。

从上到下的头、颈、肩、肘、腕、掌、指、胸、腹、胁、肋、脊、背、腰、臀、髋、肛、腿、膝、踝、足、趾等;对于五官包括:眼、耳、鼻、喉、舌等;对于躯干包括:胸腔、腹腔、盆腔、脊柱等;对于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等均属于健身气功的调身对象。

包括动作形式、动作方位、方向与相对位置,练习手段、轨迹、速度、强度、频次以及练习前的准备和练习后的整理等。

形正的要求是松静站立、头颈正直、竖脊含胸、沉肩坠肘、松腰沉髋、舌抵上腭、目视前方等;体松的要求则是欲体松、神宜静,内外结合、贯穿其中。

形体中正、动作舒松:无论是对身体姿势的要求,如行、立、坐、卧;还是对各种动作过程、方法的要求,如俯仰、屈伸、旋转、跑跳、升降、开合等;都要求练习者做到身体不偏不斜、中正安舒,肢体不僵不拘、充分放松协调。该特点有益于敛神助息,以及周流气血。

柔缓圆连、运动周身:「柔缓圆匀」指练习中动作形式要绵柔,而不能僵硬,动作速度要缓慢,而不能过快;动作的轨迹应该是弧形,而不能直来直往;同时动作过程要均匀、连绵不断,而不能忽快忽慢,时断时续。整个练习要有「丝绸」般柔顺的感觉,如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鸟飞。运动周身指全套功法练习要全面、完整和有序,而不是只重局部、片段、杂乱无章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益处是能够形神合一、动息结合、愉悦身心、通经活血、强身益肺以及天人合一。

松紧结合、动静相兼:松紧结合重在强调松是根本,紧是手段,松贯始末,紧勿过僵过长。「松」指的是练习时人体各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充分放松。「紧」则是指身体缓慢而适当的用力。动静相兼所谓的「动」是指在意识指导下的动作导引,包括内动和外动。「静」则是指在动作导引中运动系统或局部的似停非停的表现,有内静和外静之分。该特点有益于启动内气、松解粘联和宁静调息。

强调旋转、尤重躬身:在练习中不仅要求头颈、躯干在垂直轴上的大幅度旋转,在额状轴上的蠕动,而且注重躯干的俯仰、折叠和屈伸。作用是畅通任督、改善颈椎、充慧增智、强壮核心和提高免疫。

熊经鸟伸、重在反序:指在练习时强调采用模仿动物的伸展和与平时习惯相反的动作,作用在于塑形美体、弥补薄弱、通经畅血、放松身心和改善柔韧。

行在缠绕、动在梢节:练习时肢体的各关节要注重旋转缠绕,特别强调远端末梢关节的运动。作用在于通经活络和增智充慧。

强调虚实、更重蹲起:指在练习过程中,不论是动作的过程、形式和状态,还是身体的姿势、部位、表里,都要有虚有实。作用在于增力补钙和延缓衰老。

强调中和、简单易行:强调中和是指从阴阳平衡出发的,而不是偏阴偏阳。健身气功技术规格、练习方法上也体现出至简至易的指导思想。益处在于协调阴阳、调摄心态、延年益寿和防伤易练。

调息是指练习健身气功时,在意念的作用下,通过身体运动的配合,主动自觉地调整和控制呼吸,将习以为常的胸式呼吸,引导到绵、缓、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

自然呼吸法:顺其自然地进行呼吸,也叫混合式呼吸,健身气功的初学者一般宜采用鼻吸口呼的自然呼吸法,然后在平时习惯的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随着练功程度的逐渐深入,逐步达到意、气、形三者的合一。

顺腹式呼吸方法:吸气时隔肌下降、腹部外突,呼气时隔肌上升、腹部内收的呼吸方法,也称 「等容呼吸」。

逆腹式呼吸法:与顺腹式呼吸方法相反,是指吸气时腹部内收、呼气时腹部外凸的呼吸方法,也称「变容呼吸」。

吐字呼吸法:指呼气时结合默读字音进行呼吸锻炼的方法。如健身气功•六字诀。

当然还有胎息法、胸式呼吸法、软呼吸法、硬呼吸法、提肛呼吸法、停闭呼吸法等多种。不过,健身气功大多数功法采用的是逆腹式呼吸法。

调息练习的好处在于可以按摩内脏、节省能量、促进回流、缓解症状、强肺抗衰和保健脏腑。

调息练习时应该注意之处在于因需择息、动息结合、轻吸重呼和注重鼻息。

调心,就是对自我意识和思维活动主动自觉地进行调整和控制,并使之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它是健身气功「三调」中最重要的一环。

以一念代万念」的意守类:意,即意念;守,即相守不离;意守,就是摄心归一、专其一处,即在动作达到自动化,呼吸细匀柔缓的练功中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某一穴位、某一部位或某个动作上,而相守不离,藉以排除「杂念」,逐渐达到练功的要求和目的。

「以念制(治)念」的存想类:就是在调身、调息及基本安静状态下,把注意力集中或存放在预先设定好的「目标」上,这个目标是一套既定的「程序」,通过运用这种有序化意念思维的「正念」,来排除「杂念」,已达到练习目的。

调心的作用有着平静情绪、健脑增智、畅通气血、缓解疾病和引导动息。

调心需要注意的是需要身心愉悦、用意专一、火候适度、意随形变和因需用意。

研究中医气功的发展历史、传统气功理论,以及建立在现代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现代气功理论。全面、正确、系统地认识中医气功的发展历史探讨其起源、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是继承和发扬中医气功学术的基础。

气功的实践技能包括三调操作与气功功法。气功功法是气功学术承传的载体和基本方式,而三调操作是气功功法构成的基本要素。

中医气功的临床应用包括养生和治疗两部分,目前中医气功的临床治疗学术尚待发展,基本的临床治疗模式和规律还在探索之中。

气功古典文献是中医气功学发展的重要学术源泉。由于古代气功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古典气功文献也散见于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领域。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在气功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到导引、行气等气功理论及治疗的就有8篇,对于气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对气功疗法内容最多的医学著作。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由政府主持编纂的《圣济总录》、以及清朝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成为中医气功学术的主要源泉。

气功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自助性——自己为自己「治疗」,是否能够取得防病治病的临床疗效,其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坚持锻炼。

气功疗法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气功锻炼的三大要素——调身、调心、调息是一个整体,锻炼时非但要求每一调的操作准确、自然,而且还要求将三者融会贯通,以达到「三调合一」为最终要求;其次,气功锻炼对人体的作用是整体性的,无论何种功法对人体都是全身性的作用,整体性是导致下述之双相性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双相性」,也可称为「双向性」,是指相同的功法和练法,对临床表现截然相反的病证均有一定的疗效。

指的是指气功疗法与中西医的其他疗法之间非但不矛盾,而且还有互相「帮助」、增强疗效的协同作用,以取得诸如「1+1>2」的临床效果。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的动作主要取自于《导引图》,整套功法的编创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秘阴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全套功法演练时间约为17分钟,适合大众练习,更适合中老年人群进行锻炼。

六字诀具有五行五音五脏的对应关系。譬如,呵为舌音正对应于心——火,呼为喉音正对应于脾——土,吹为唇音正对应于肾——水,嘘(嘻)为牙音正对应于肝(胆)——木,呬为齿音正对应于肺——金,嘻通少阳经脉,既可疏通胆经,又可疏通三焦经脉。

大舞立足于气功健身,突出「通利关节,以舞宣导」的特点,应用升、降、开、合的肢体动作,配合呼吸、意念,调理脏腑,疏通气血,培补元气,康复疾患,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五禽戏」的动作编排按照《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顺序为虎、鹿、熊、猿、鸟;动作简便易学,数量沿用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的描述,为10个动作,每戏2动,并在功法的开始和结束增加了起势调息和引气归元,体现了形、意、气的合一,符合习练者特别是中老年人运动的规律。

八段锦被分为南北两派。行功时动作柔和,多采用站式动作的,被称为南派,伪托梁世昌所传;动作多马步,以刚为主的,被称为北派,附会为岳飞所传。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同出一源。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精选了50余套导引养生功功法中的12式,是一套提高五脏六腑机能、有助于防治疾病的经络导引术。

周天:道家的周天有小周天与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线是任督两脉;大周天路线是人身24经脉与奇经全通。仅仅是感觉到气在身体内运行,称之为经络周天;内视到经络、穴位及内光、内景,才能说真正是周天路线通了,这称之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家的正途,由此可开发出人体潜能,并最终觉悟到「炁」的真谛。

内视:练功者将思维集中于自己的身体内部,直到能「看」到各种图像,称为内视,医家称之为「返观」,俗称「开天目」。内视得好的还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

静功:练功者用各自的办法,排除多种念头,将思维集中于一念,并尽量将此一念定下来。定得好的甚至将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这些过程均称为「静功」。静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现「内视」、幻听、直觉等诸多人体功能。

盘坐:这是静功中常用的姿势,有三种。散盘——两脚交叉在双腿下而坐;单盘——一脚放在另一只脚的上面而坐;双盘——两脚交叉搁在双腿上而坐。

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穴的连线与卤门下垂线的交汇处,又称天目、天目穴、泥丸宫。中丹田——双乳连线的中点往胸内部的中间。下丹田——脐下3寸往腹内进去的中间。而功夫达到相当程度,则「全身无处不丹田」。

天门:俗称卤门,是道家元神出处。

2006年,世界健身气功交流大会开始举办,该项赛事设有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这四种普及功法集体赛和个人赛,这项赛事两年举行一届。

气功

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分为预赛、分区赛和总决赛,赛事分成个人赛和集体赛,进行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和气舞四套功法这四套功法的比拼。迄今为止,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已经举办了9届赛事。

气功

2014年,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开始举办,这项赛事包括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等比赛项目。

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IHQF(International Health Qigong Federation)是由各国家和地区的健身气功社团组织自愿联合组成的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团结和发挥健身气功会员协会力量;推动和发展会员协会之间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世界人民身心健康水平。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总部设在中国北京。

2001年6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该机构全面负责健身气功的业务管理,研究和制定健身气功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的前身是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全国性气功组织。1993年1月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并在民政部注册登记,为国家一级社会组织。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是由中医气功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及与中医气功相关的医疗、教育、科研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气功

名医华佗在145-208年在世,汉朝末年著名中医学家。他的医术全面,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及针灸临床、气功均有很深造诣,尤其擅长外科、麻醉和气功,其中中药麻醉复方麻沸散和气功功法五禽戏,成为他的专利。

气功

李时珍于1518-1593年在世,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不但著有家喻户晓的《本草纲目》,他的《奇经八脉考》也对气功学的发展有着颇多的贡献。

葛洪于284—364年在世,东晋知名气功家。葛洪的主要医药学著作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外篇)》等,对气功的论述主要见于《抱朴子·内篇》。

钱学森在1911-2009年在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曾经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他提倡用科学的、严格的方法研究气功现象,号召正确对待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