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科学

资源环境科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修业年限四年,授予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资源环境科学主要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具有认识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实际环境问题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有较强的总结、提炼、归纳能力,一定的系统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毕业后可从事肥料生产、技术开发、生物质能开发等工作。

资源环境科学

资源环境科学的前身是「土壤农化系」,原本的研究内容只是营养吸收与供应。随着社会发展,它吸收了其他学科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不仅涵盖了化学、生物,也包含了地理、统计等,甚至在某些方面也与经济学规律相联系。「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从生态观点出发, 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运用到生产和环境建设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2012年,教育部将原来的「071403W资源环境科学」和「081105S资源科学与工程」合并为「082506T 资源环境科学」。截至2023年5月,中国共有15所高校设置本专业。

本专业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的专门知识;了解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了解国内外环境问题和环保思想的发展历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最新技术和产业发展动态;以及须具有认识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实际环境问题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总结、提炼、归纳能力,一定的系统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此外还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书面和口语表达、交流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热爱环保事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具备科研素养、职业伦理、法律观念、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识类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学科基础只是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等;专业知识根据高校专业侧重点设置。

参考资料

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生态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生态系统模拟实验等。工程类专业还应包括工艺及工程设计能力、工艺操作能力等;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应设置实验环节;实验课程应涵盖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整体要求上,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但在具体内容上,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本专业的毕业写作一般采用论文形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分析问题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相关的写作需要在专业教师、企业、行业专家指导下,结合专业具体情况进行。

本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可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知名院校继续深造,可选择的研究生专业有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利用、生态学等。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农业类企业从事肥料生产、技术开发、生物质能开发;在食品类企业从事绿色食品研发;以及政府、事业类单位从事资源保护、技术推广、城乡规划、环境监测;也可报考离退休干部局、洋山港海事局、汕头海事局等国家公务员单位。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本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20:1;新开设专业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0名;在校本科生超过120名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90%,40岁以下授课教师应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专任教师能独立承担8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担任主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30%以上主要专业课程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本科毕业于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或相关专业的教师比例不低于50%;工程类专业,从事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中80%应具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首先,高校实验室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室面积及仪器设备要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覆蓋面要达到一定规模,种类和台套数应满足开设最低要求实验课程的需要;实验室符合国家安全规范,面积满足实验课开设要求;实习基地针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特点,按照不同实习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满足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鼓励各高校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实现资源共享。其次,院系自建图书资料室或学校图书馆中应有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图书、期刊、标准、规范及其他资料,并具有数字化资源及信息检索工具。最后,高校教学经费投入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且稳步增长;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应满足教学要求;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满足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购置、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