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全境在北纬39°35′00″~40°12′30″、东经111°18′45″~112°07′30″之间。全县境内南北最长85公里,东西最宽80公里,总面积2822.59平方公里(习惯面积为2859平方公里)。县境东南部以明代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右玉、平鲁、偏关三县区接壤,西部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市薛家湾镇隔河相望,北邻古勒半几河与和林格尔县相连,西北与托克托县交界。有老牛湾黄河大峡谷、老牛坡红色教育基地2个4A级景区,还有独具特色的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和浑河国家湿地公园。

清水河县,在唐尧时期为朔方幽都地。西汉时期,清水河县隶并州定襄郡(郡治盛乐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村北)。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清水河县属东胜卫,置千户所,隶大同路。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水河归绥道,隶山西省管辖。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改为抚民通判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设知县。1949年6月13日(农历5月17日),清水河县全境解放。1950年,清水河县改隶绥远省萨县专区。1958年4月,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管辖。1995年12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管辖至今。截至2023年4月,其下辖4镇4乡和1个工业园区,103个行政村、8个社区,79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4.7万人,常住人口8.9万人。

清水河县

清水河县享有「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9年5月,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2019年8月,入选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20年6月,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清水河县因境内有清水河而得名。

清水河县,在唐尧时期为朔方幽都地。虞舜属并州地(今太原)。夏禹为冀州地。商封为同性代子国西北地。周为要服地。春秋为北狄所居。战国时,林胡族在这里游牧。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征服了林胡、楼烦,地归赵国云中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今托克托县城北古城置云中郡。在今喇嘛湾镇缘胡山东南,黄河东岸拐上村东山坡处置桢陵县。《汉书.地理志》载:「云中郡,秦置……县十一,桢陵,莽曰桢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中国历史地图集·并州·朔方刺史部》所载、所标,缘胡山正是喇嘛湾镇凤凰山诸山。

西汉时期,清水河县隶并州定襄郡(郡治盛乐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村北),并设置桐过县(今小缸房乡城咀子山)、武成县(县城东,遗址元考)、骆县(今窑沟乡下城一带)。东汉时,定襄郡迁置善无县(今山西省右玉县南),隶属如故。汉末,郡县并废,县驻地变为聚落(今村镇),桢陵更为箕陵。魏晋时,黄河以北地区为崛起的鲜卑族人所占据,为新兴寄治的一县。

北魏时,清水河县为代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畿内西部地。在今王桂窑乡小火盘村南置昆新城。道武初,割腊汗山地方百里以封库狄氏。《北史列传》记载:库狄汗,善无人,曾祖截止豆眷。其后又置尖山(今北堡乡尖山村)、树颓(今故城在杨家窑乡境内)二县,取树颓水及山为名,隶朔州神武郡(今和林格尔县境内)。

北齐时期,清水河县隶北道行台。隋朝为紫河镇属地,隶榆林郡金河镇(今大红城)。唐为胜州河滨县(今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东境)。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隶关内道胜州榆林郡,河滨关(今喇嘛湾镇拐上村)即古君子津。又有唐龙镇,亦称唐龙(今窑沟乡下城湾村),濒于河,地理位置险要,历为守戌之地,唐朝曾派兵在这里驻守。五代时,地归契丹。辽代时,境内置宁边州,不领县,其东南兼跨德州宣德县地(今内蒙古丰镇市西南部),清水河县隶西京道。

金建国初期,以宁边州置西军,统于西南面招讨使,隶西京路。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依外城建宁边县,产并为州所在地。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改隶岚州节度使,次年,升为防御州。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废宁边州,以其地之北半入东胜州(治所在今托克托县境内),南半入武州(今山西省神池西),并改旧隶德州之宣德县为宣守县,直隶大同路。

明代建立后,在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清水河县属东胜卫,置千户所,隶大同路。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置东胜左、右、中、前、后五卫。《绥远省分县调查概要》记载,在今县境置后卫,隶行都司。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废。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九月复置。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又废。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归化城土默特部编为一部两翼,分左右两旗,清水河县属左旗。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设清水河协理通判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善岱、萨拉齐同时分设协理通判,隶属于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务分巡归绥兵备道管辖。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理事通判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城通判与归化、绥远二同知,共属归绥道,隶山西省管辖。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改为抚民通判厅。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设知县,隶绥远省特别行政区。民国18年(公元1929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置绥远省后,改县署为政府,知县为县长,清水河县属绥远省政府管辖。民国26年(公元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共清水河县划归清平云(清水河、平鲁、左云)联合县,属晋绥边区。民国27年(公元1938年)1月25日沦陷,属伪蒙疆政府巴彦塔拉盟。民国28年(公元1939年)1月,清水河县境内沿长城边猪毛草村以南,韭菜庄、暖泉、北堡等地划归清平(清水河、平鲁)联合县。同年秋,又将井儿沟以北浑河以南地区,杨家窑、五良太划为凉和清(凉城、和林格尔、清水河)联合县,同属雁北地委。民国29年(公元1940年)8月,大青山地区成立了晋西北行政公署驻绥远办事处,下设绥西、绥中、绥南3个专署和绥东济南区,清水河属绥南专署,同时将凉和清县改为托和清(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县。民国34年(公元1945年)3月,清水河成立了县政府,侨居偏关水泉堡。民国35年(公元1946年)10月,中共托和清县委改为工作委员会,划归右玉中心县委。民国36年(公元1947年)3月,按中共绥南地委指示,和林格尔县政府与托和清县政府合并,仍称托和清县。当时县境除一部分根据地外,其余大部分为游击区和敌占区。

1949年6月13日(农历5月17日),清水河县全境解放。1950年,清水河县改隶绥远省萨县专区。1952年11月27日,萨县专员公署撤销,清水河县隶归集宁专员公署。1954年3月5日,集宁专员公署撤销,改为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清水河县随之改隶平地泉行政区人民政府领导。同年,撤销绥远省建制,所辖地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4月,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管辖。1995年12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管辖至今。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最南端。介于北纬39°35’00″~40°12’30″,东经111°18’45″~112°07’30″之间。东南部以明代长城为界,与山西省右玉县、平鲁区、偏关县接壤,西部以黄河为界,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北邻古勒半几河与和林格尔县相连,西北与托克托县交界。南北长85千米,东西宽80千米,总面积2859平方千米。

清水河县境内出露的地层概括起来有:太古界的桑干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的侏罗~白垩系、新生界的第三、第四系。其主要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桑干群  在县境内出露面积极少,仅在石湾子、董家梁一带呈小捕虏体残留在太古代代似斑状花岗岩中。为一套榴石黑云钾长片麻岩、压碎黑云斜长片麻岩、辉石二长片麻岩、含榴石黑云浅粒岩所组成。董家梁出露面积最大,为10×5米,寒纱底部巨砾岩不整合覆于其上。

分布区域西起董家梁、清水河、西山沟,东至三岔河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按沉积构造以及三叶虫化石可划分为馒头组、毛庄组,总厚度约60米。与上覆寒武系中统徐庄组呈整合接触,不整合于太古代似斑状花册岗岩之上。

仅分布于清水河北至西山沟、三岔河一带,董家梁也有零星出露。以清水河北山发取完全,出露最完整。为一套灰白~肉红色石英砂岩所组成,厚13.30~34.37米。在清水河北山不整合于混合岩化黑云榴石钾长片麻岩之上。与上覆毛庄组呈连续沉积。

分布于贾家湾、西山沟及三岔河一带,董家梁、双树子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以清水河北山发育最为完全,为一套紫红色含云母页岩、含粉砂泥质页岩、含云母粘土质页岩及含云母粉砂质页岩组成,夹薄层粉砂岩。厚35.09~36.29米,与上覆徐庄组、下伏馒头组皆呈整合接触。仅在双树子一带见其不整合巨砾岩之上。

分布于董家梁、清水河及石匣口一带。依据三叶虫化石可划分为徐庄组、张夏组,总厚116米,与寒武系下统毛庄组系连续沉积,与上覆崮山组呈整合接触。

该组岩层为一套钙质细粉砂岩,含粉砂泥质灰岩所组成。厚度在3.48~16.68米之间。清水河北山及董家梁一带发育较好,与上覆张夏组,下伏毛庄组皆呈整合接触。

为一套浅灰、黄灰色鲕状灰岩、薄层灰岩及假鲕状灰岩组成,夹少量竹叶状灰岩及菱铁矿灰岩,厚110米。向南逐渐变薄,至清水河南仅87米。沿董家梁、清水河及西山沟一带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上覆崮山组,下伏徐庄组皆为整合接触。

分布于清水河、西山沟、黑山子、暖泉等地,清水河南~刘家窑一带出露较全。由一套浅灰色薄层灰岩、薄层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夹鲕状灰岩及少量紫色钙质页岩所组成。厚度大于170米。根据三叶虫化石可划分为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岩性较稳定,向西逐渐出现白云质灰岩。与上覆奥陶系冶里组系整合接触,与下伏张夏组亦为连续现积。

该组地层分布广泛,以清水河以南,杨家川以北出露最为完全。为一套浅灰色薄层灰岩、浅黄色薄层泥质灰岩。厚68~81米。岩性稳定,以夹紫色钙质页岩为其牲,与上覆长山组、下伏张夏组皆为整合接触。

分布于清水河、刘家窑等地,以清水河南为最发育。由一套紫红色竹叶状灰岩所组成。厚2.66~9.72米。岩性稳定,产状平缓。

主要出露于刘家窑、董家梁一带。其中刘家窑出露层序最全,由一套薄层灰岩、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白云质灰岩所组成,夹有少量竹叶状灰岩,厚47~80米。

呈带状分布于黑山子、暖泉等地,清水河南亦有零星出露。按其沉积牲可划分为冶里组、亮甲山组。其上部以白云质灰岩为主,夹结晶白云岩;下部则以厚层结晶白云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总厚227米。与下伏寒武系上统凤山组系连续沉积,与上覆马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分布于刘家窑一带,此地出露层序最全,由一套结晶白云岩、夹砾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所组成。厚35~87米,与上覆亮甲山组,下伏凤山组皆系整合接触。

主要分布于窑沟一带。由一套浅灰、黄灰色薄层~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结晶白云岩及砾状白云岩组成。厚74~140米,与上覆马家沟组,下伏冶里组均呈整合接触。

暖泉、窑沟等地有零星出露。厚74~183米。由一套灰黄色厚灰岩、泥质灰岩及厚层灰岩组成。

呈莲花状、树枝状、条带状,分布于黄河两岩、小缸房、窑沟、暖泉等地。出露面积一般较小,且多不连续。

主要分布于黄河东岸暖朱泉、小缸房、窑沟、桦树墕等地。为一套砂岩粘土质页岩、岩质页岩含煤系地层所组成。底部多赋贮存山西式铁矿或含铁质泥岩及窝状褐铁矿。厚20~48米,与上覆太原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马家沟组呈不整合接触。

暖泉、清水河西、小缸房、窑沟等地有零星出露,大致呈北东~南西向断续展布。由一套炭质页岩、煤层、铝土质泥岩组成,厚94米,与上覆二叠系山西组呈整合接触,与下伏本溪组系连续沉积。

在小缸房、窑沟一带有零星出露,一般多见于冲沟中。由一套灰白、浅灰色泥质粉砂岩所组成,厚88米。

主要分布于喇嘛湾、石畔、火烧墕一带的冲沟中,层序出露不全。按其岩性可划分为上岩段、下岩段;其中下岩段(段)主要出露于喇嘛湾、火烧墕一带,为一套砾岩所组成。出露最大厚度122.5米。岩层由上部灰黄色、灰白色、紫红色砂质泥和下部紫红色组成。

分布于五良太西、小庙子北、小缸房、窑沟、单台子等地。岩层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含粉砂质泥灰岩。出露厚度20~52米,不整合于中、古生代地层之上。

在县境内分布最广,可分为冲击洪积物和风积物两种成因。

分布于河流的两侧,构成二级阶地,岩性为灰黄色具微细层理的黄土粉状、细砂土,底部含透镜状砾卵石层,厚度一般3~70米不等。是河谷第四系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之一。

为灰黄色粉土质砂土~砂黄土。黄土的主要特征:

颜色为浅黄色或灰黄色,质地松软、无层理、较均匀,具大孔隙,富含碳酸盐。黄土在其沉积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剥蚀和雨水细流的搬运作用。但风的作用是形成黄土最主导因素,故仍称为风积物。县境内黄土的分布高程一般在海拔1750米以下,分布范围较广。

零星分布全县,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残坡积、风积及现代河床冲洪积层。

分布于高山缓坡或高山之间的沟谷中,其组成随附近基岩的岩性不同而改变。厚0.5~2.0米。

分布于喇嘛湾、王桂窑、五良太一带,露头以喇嘛湾为最大,为滚圆度良好且小于0.1毫米的长石、石英组成。形成半月形流动砂丘,砂丘最高者为2~3米,随季节风向移动。冲积、洪积层  分布于河谷、冲沟及山前冲洪积扇,由碎石、卵石、砾石及泥沙组成,最大厚度5米,一般在1米左右。

县境内侵入岩分布于县城附近,以及石湾子、西山沟、喇嘛窑子、三岔河、石嘴山等地。按活动顺序可分为三次,其中以第二次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第三次钾长花岗岩次子,第一次苏长岩出露面积最小。

太古代第一期第一次:苏长岩体~双树子岩体。

零星分布于双树子、西山沟等地,出露面积极小,约0.4平方公里。其中以双树子、西山沟两岩体最大,其他出露面积仅数平方米至数百平方米。岩体主要由苏长岩组成,少数为紫苏斜长花岗岩,两者为过渡关系,岩体呈不规则状椭圆形捕虏体赋存于第一期第二次清水河岩体及第一期第三次石湾子岩体中。受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具片麻状构造和压碎现象,球状风化发育。

苏长岩呈灰黑色、墨绿色、辉长结构,变余辉长结构、压碎结构、反应边结构,次平行构造或不完全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组成岩石之矿物成分为基性斜长石、紫苏辉石、副矿物有磷灰岩、锆石、磷铁矿等,属锆石~磷灰石型。

太古代第一期第二次: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斜长花岗岩~清水河岩林

分布于清水河县城附近,喇嘛窑子、元岭子及石嘴山等地。其中以喇嘛窑子、元岭子及石嘴山岩体最大,余者皆为零形露头。面积35平方公里,由于上覆地层掩盖,致使岩体散露,形状极其不规则。由中粗粒似斑状榴石黑云斜长花岗岩、碎裂黑云榴石斜长花岗岩、碎裂黑云斜长花岗岩及压碎榴石斜长花岗岩组成。

岩石呈淡灰色、灰色、灰白色。矿物颗粒大小不一,粒径2.5~5毫米。斑晶一般为10×25毫米,个别达30×50毫米,主要为斜长石,少量为钾长石,有时可见少量石榴石和石英,为不等粒花岗结构。组成岩石之矿物万分为斜长石、石英、石榴石、黑云母及少量条纹长石和不透明矿物。

太古代第一期第三次:钾长花岗岩~石湾子岩体

分布于清水河县城附近及石湾子、三岔河等地。其中以石湾子、三岔河岩体最大,面积约29平方公里。岩体呈北东~东西向延伸,由于上覆地层覆蓋,使岩体露出形状极不规则。岩体由压碎钾长花岗岩及中细粒钾长花岗岩组成。与清水河岩体为侵入接触。岩石呈白色、灰白色、粉色及淡肉红色 。矿物颗粒0.5~2毫米,中细粒结构,大部分岩石由于破碎作用和发生变晶作用而形成变余破裂结构,部分为残余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条纹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石榴石、硅线石、斜长石等,几乎全为浅色矿物;暗色矿物极少见到。

县境地层发育比较完全,产状平缓或近于水平;构造变动比较微弱,从前震旦纪至现代的地层中又发现了若干个不整合,依据沉积旋回及区域性不整合特征,划为前震旦纪、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五个构造层。

分布零星,且呈捕虏体赋存于各类侵入体中,主要为太古代压碎黑云钾长片麻岩、混合岩化榴石黑云钾长片麻岩组成。区域构造线方向以30~80度为主,倾向东南,倾角60~80度。由于前震旦纪构造变动比较强烈,沿北东向伴随着三次岩浆侵入,故不同岩体相间出现,平行排列,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由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组成。围绕着古老基底由东南向西北呈弧形产出,向南至南西缓倾,倾角近于水平,一般不大于5度,少数在10度左右。为缓倾斜岩层,微具波状起伏。地层出露由老至新,自北而南,由东向西呈叠瓦式分布,或沿沟谷呈环带状分布。为一套浅海相的砂岩、页岩、灰岩及白云岩所组成。常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矿床。

由中石炭世至中、早三叠世地层组成。根据岩相建造、古气候、古地理沉积环境和成矿地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碳酸盐岩、铝土页岩、石英碎屑岩及煤系地层和内陆湖盆相的杂色砂页岩、红色砂泥岩组成。本构造的区域构造线走向呈北北东至近于南北向,倾向西,倾角较为平缓,成一单斜构造。各时代地层由老至新,向西顺次排列出现。构造变动轻微,仅表现地壳的升降运动,因为褶皱微弱,仅局部地区见波状褶曲形成的小背向斜,较大的褶曲主要表现为挠曲构造。断裂构造主要为北西向及南北向。其次有底部加里东构造层的灰岩,白云岩之喀斯特溶洞引起的下陷断裂及煤田地区的小错动。

由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地层组成。早侏罗世地层颁布范围很小,几乎被剥蚀干净,与下伏石千峰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为内陆湖盆红色碎屑岩组成,由东向西颗粒由粗变细,至黄河以东几乎全为砾岩组成。为典型的湖相边缘沉积,显示当时东南部为隆起剥蚀区。区域地层走向呈北东东向,倾向北,倾角平缓,成单斜构造。与上下构造层成不整合接触,构造变动轻微。

形成于低洼地区,为内陆湖相的红色泥岩,粘土层沉积。地层产状受原始地形控制,一般缓倾斜或水平岩层,与下构造层成不整合接触。

县境内断裂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次之。

城湾~董家梁正断层  位于黄河东岸,西起城湾,东至董家梁呈北东向延长达17公里,,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50~70度左右。上盘岩层为山西组、太原组、本溪组砂岩、页岩及中、下奥陶统和上寒武统的灰岩、白云岩、及白云岩质灰岩;下盘地层为寒武~奥陶系灰岩、白云岩。主要依据为不同时代地层相顶,断层线附近具破碎带、断层角砾岩及糜棱岩带。

新窑上正断层  位于清水河西南,呈北东方向延伸长达6公里。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45~80度。上盘为太古代似斑状花岗岩、下寒武统毛庄组紫色页岩、及中、上寒武统灰岩;下盘为下寒武统馒头组石英砂岩、毛庄组紫色页岩及中、上寒武统灰岩。主要依据为不同层位岩层相顶,沿断层线发育有断层破碎带、断层角砾岩、擦痕、滑动面等断层迹象。花岗岩产生糜棱岩化,可见断距30米。

厥菜洼~寺儿沟正断层  位于县境东部暖泉乡三黄水沟南侧,呈北西方向延伸。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60~70度。组成上盘岩层为冶里组白云岩、亮甲山组白云质灰岩及马家沟组灰岩;下盘为上寒武统灰岩。主要依据为不同时代地层相顶,具破碎带、擦痕及磨光面,破碎带岩石已矽化,并发育着小褶曲,断距在100米以上。

位于县境东南部韭菜庄乡新窑子北侧,呈近东西向延伸,可见长4公里,东端为上更新世的黄土掩盖,西端被北北西向断裂所截。断层面南倾,倾角40度左右。断层上盘为凤山组灰岩及冶里组结晶白云岩;下盘为凤山组灰岩。沿断层形成大于15米宽的断裂破碎带、断层角砾岩、擦痕及磨光面。岩石具压碎现象,下盘岩层常产生小拖拽褶曲,地层较为平缓,上盘地层显著变陡。

位于县境西南,呈北东东向延伸,长4公里。断层面倾向北北西,倾角陡立近于80度。组成上盘岩层为崮山、长山组灰岩及中下奥陶统灰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下盘为凤山组灰岩、中下奥陶统灰岩、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主要依据为不同时代地层相顶,断层线上岩石破碎,上、下盘地层走向相顶,为高角度逆冲断层。

在震旦纪时,县境处于晋北隆起与河套凹陷之间,基本上仍为陆地,长时期接受侵蚀剥蚀作用;至早寒武世晚期,本区地壳逐渐下降,海水侵入,在清水河附近由于海岸线基低起伏不平,在气候燥热的条件下,沉积了厚度不等的紫红色上碎屑岩,以不整合关系超覆于太古代花岗岩之上。至中、晚寒武世,除县境东部杨家窑乡喇嘛窑子一带尚存孤岛之外,其余几乎全部处于汪洋大海之中。气候由燥热转为温暖,海水逐渐加深,海面时有升降,在海水动荡剧烈、海浪冲刷海岸的环境下,沉积着中寒武世鲕状灰岩及竹叶状灰岩。晚寒武世早期海底微有抬升,海水极浅,气候极为燥热,在强烈氧化作用及浪潮冲刷作用下沉积了上寒武统崮山组紫色竹叶状灰岩、紫色灰岩、紫色页岩及灰色碎屑灰岩;并致使长山组地层信有3~9米沉积。寒武纪的生物群主要是节肢动物三叶虫,其次是腕足类、头足类及藻类。

奥陶纪初期,气候更为炎热干燥,地壳微有抬升,海盆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形成大致呈湾海状,沉积着东南厚,西北薄的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至中奥陶世,地壳普遍下沉,海侵到达顶峰,沉积了180米的马家沟组灰岩。其生物群主要是头足类,为浅海相生物群。自中奥陶世后期,海水全面退出,地壳上升为陆地,接受长期风化剥蚀,缺乏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及早石炭地层。此后便进入了另一个地质构造发展阶段。

晚三叠世以后,本地内陆湖盆和缓上升,接受剥蚀夷平。早侏罗世的沉积物仅局部地段残存。至早白垩世内陆盆地复又下陷,盆地中心北移,呈北东东向分布。早白垩世以后湖盆上升,至上新世在不平坦的原始地形上,在低洼地区沉积了湖相红色泥岩。新生代以后,基本保持了现代的地貌形象。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和山陕黄土高原中间地带。由于长期受流水的侵蚀和切割,高原面貌被破坏,地表造成千沟万壑,纵横交错,呈现出波状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沟网密度为4.02公里/平方公里,相对高差大于50米,侵蚀模数7000~8000立方米/年,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旗县之一。县境内由于受构造和岩性的控制,以清水河谷为界,南北两地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县境内丘陵区占38.4%,土石山区占24.8%,沙地与其他占13.6%,冲积平原占3.2%。构成了以低山丘陵为主体,低缓丘陵、兵陵沟壑、土石山和冲击平原并存的地貌类型。

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以北的喇嘛湾、王桂窑、五良太一带,海拔高度1000~1200米,区域构造属山间飘陷地带。由下白垩纪紫红、灰、白等色砂砾岩、砂岩、砂页岩、泥岩及第三纪上新统和第四纪黄土组成的低缓丘陵地形。地表起伏不大,冲沟比较发育。由于风力作用,使准格尔流沙隔河东移,形成西起喇嘛湾经王桂窑东至五良太的一条大沙带。较大的沙滩十余处,严重地危害着农牧业生产。

分布于清水河两岸的杨家窑、盆地青和韭菜庄、北堡、暖泉、桦树墕、单台子等乡的大部分地区。海拔1300~1700米,相对高度100~200米,山背狭窄,山坡陡峭,坡角20~30度,切割严重,「V」字型、「U」字形沟谷很发育,多呈树枝状和放射状的展布,由下古界灰岩和太古界的花岗岩组成。山丘中部被第四系黄土覆蓋。杨家窑、盆地青、韭菜庄3个乡的西北部区域构造系属山间凹陷地带,岩石由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古生界下寒武纪紫红色砂岩、砂页岩及中上寒武纪的厚层鳞状灰岩组成。岩石多呈缓坡,凸坡在山腰及沟谷底部两侧出露,基岩裂隙发育,风化破碎,有利于雨水渗透。沟谷切割深达70~80米,形成「U」字型、「V」字型沟谷,在岩石出露的地方,常有泉水流出地表,汇集成溪。

韭菜庄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则由中上寒武纪鳞状灰岩及中下奥陶纪灰岩、白云岩组成。花岗片麻岩、紫红色砂岩、砂页岩除了韭菜庄隆起的单斜直接出露地表外,以南未见出露,埋藏部分曲线变深。而中上寒武纪的灰岩出露厚度由薄变厚,导致下水位由浅变深,没有浅水层,致使部分地区为缺水区。

包括小庙子、窑沟、小缸房大部发地区和单台子、桦树墕的部分地区。该区黄土覆蓋层明显加厚,深达100米。浅处平均不少于20米,海拔1300~1400米,相对高度100米左右,山顶浑圆,斜坡多为凸字形,坡角在10~20度之间。谷网发育,当雨水降落地面,先是沿坡流动,形成片流,使大量表层土随水流走,造成片蚀。随着坡度的增加流速加大,并发生分异兼并而成的小河流汇集在低凹处。水层变薄,冲刷能力强,形成了沟槽,这阶段的沟谷称为切沟(沟宽、谷深为1~2米,横截面为「V」字型,沟槽较明显)。切沟逐渐发展,沟底切至基岩时,旁蚀作用增强,沟坡往往发生崩塌和没坡等现象。同时沟槽显著加宽,沟槽中长期积累物质在洪汛一来时,便以泥石流、水石流的形式搬运出沟,在沟口堆积将地面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家」「峁」状岗丘和纵横交错的丘陵沟壑地形。除黄河沿岸一带沟谷切割较剧烈有泉水出露外,其余均为缺水区。

多在县境东南部的北堡、暖泉,西南部的桦树墕单台子部分地区。沿黄河两岸地势陡峭的石灰山地较低的山麓地带。地面黄土覆蓋一般不超过10~20米,局部较陡的地段则有基岩出露,其特点是石厚土薄,植被较好,土壤侵蚀较轻,是较好的放牧之地。

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浑河、古勒半几河、黄河等各河谷及山间沟谷洼地中。谷宽500~1000米,断面为「U」字形或「V」字形,多为东北~西南或近东西向展布。较大河谷内均发育着Ⅱ级不完整、不对称的阶地。Ⅰ级阶地高出河床1~2米,Ⅱ级阶地高出河床5~10米,沟谷的上游多堆积有砂、砂砾石。下游谷底基岩裸露,由第四纪全新统冲积、洪积的粉细砂、砂砾石层组成。河谷平原面积零散,河床由于泥沙堵塞造成床谷不能固定,常常出现截湾取直,形成许多曲线形状。此岸一个扇形,彼岸一个扇形,河流顺着沟谷弯弯曲曲地流去。

县境内山地面积7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全县总的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1373.6米,东南部的猴儿头山主峰为境内最高点,海拔1806米。最低点则是位于黄河畔的老牛湾村,海拔921米,相对高差911米。

境内以丘陵最多,滩川甚少,整个地形山、川、沟相间,多为波状山脉,大部分导脉于阴山,群峰林立,蜿蜒起伏,比较知名的有盘山、玉屏山、人儿山、银滚山、火石山、青龙洞山、馒头山、芒草山、紫金山等10余座大山。山与山之间常有深沟穿插其间。1公里以上长的大沟有630多条,大于100米的毛沟支沟达22890多条,有些沟谷下切很深,断面呈「V」和「U」型。主要沟谷有杨家川沟、北堡川沟、木瓜沟、大西沟、台子梁沟等;在山区的一些出入口,山沟相间,常形成隘口要道,为商旅必经,也历来为兵家所争。

清水河县

清水河县地处中温带,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沙;夏季受海洋性季风影响炎热而雨量集中;秋季凉爽而短促。气温年较差大,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民间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端,气候学则用候温划分四季;即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作为冬季的开始,等于或高于22℃作为夏季的标志,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为了便于农事活动,习惯上把3~5月作为春季,6~8月作为夏季,9~10月作为秋季,11月至翌年2月(均为公历)作为冬季,习惯季节概况如下:

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暖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气温开始回升,土壤表层开始解冻。历年季平均气温3.9℃,随着夏季风的北上,降水量较冬季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地区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2~16%,相对湿度是全年最小的季节,蒸发量为600~800毫米,是降水量的12~13倍。由于蒸发快,使土壤表层易变干,形成春旱,故民间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春季也是寒潮、冷雨、春冻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季节,春霜冻大部分地区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结束。大风日数20天,平均风速4.5米/秒,多偏西~西北大风,往往形成沙尘暴。

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温度升高,多云雨天气,气候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季平均气温16.1~21.3℃,极端最高气温36.8℃,季平均降水量225.8~300.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1%~67%,因此雨热同季是该地区一个显著的气候特征。往往初夏干旱,盛夏雨多,降雨量波动幅度大,致使旱、涝、洪相继发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

时间短促,阴雨天减少,9月上旬或稍后常常是一场秋雨和一阵风过后,天气变冷,气温下降,气温日较差大。月平均气温5.7~11.3℃,季平均降水量为74.0~83.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5~22%。由于冷空气的活动,常常促使区域性霜冻出现,即秋霜冻(气象上称之为初霜冻)。同时,秋季具有风速小、云量少、能见度好,呈现出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特征。

蒙古冷高压迅速加强,冬季风势力强盛,并逐渐控制了该地区。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强冷空气侵入,形成寒潮、大风和降雪。历年季平均气温-8.6~13.2℃,一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29.1℃,季均降水量9.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5%。干燥和寒冷是冬季的主要特点,寒潮和大风雪往往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

县内年平均气温7.1℃,年极端最高气温37.1℃,出现在1961年6月1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29.1℃,出现在1998年1月18日,气温绝对年较差为66.2℃,平均年较差为33.4℃。气温日较差春季最大,为12.7℃,冬季最小,为11.0℃,夏季为11.9℃,秋季为11.3℃。历年平均最高气温13.4℃,最热月为七月份,月平均气温22.4℃;年平均最低气温-1.5℃,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0.7℃。

全县气温总趋势是本部高于东部,由东向西随海拔降低而递增。最冷的区域是盆地青、韭菜庄的东南部,年平均气温在3.0℃和5.0℃,与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年平均气温相接近。最热的区域是本部沿黄河岸边的窑沟、喇嘛湾地区,年平均气温在6~7℃。一月平均气温各地都在-11~-15℃左右,韭菜庄地区最冷达-15℃,黄河沿岸地区较暖,在-12℃左右,县城所在地最暖,在-11℃左右。七月份平均气温各乡镇都在19~22.5℃左右,喇嘛湾地区气温为22.7℃,盆地青地区气温为18.6℃。

县境内无霜期日数年平均146天,年度差异很大,无霜期最短的1987年约为111天,最长的1970年和1976年达181天。历年平均初霜日在9月30日,最早在1974年9月16日,最晚在1980年10月20日。历年平均终霜日在5月14日,最早在1967年4月20日,最晚在1987年6月6日。东部盆地青、韭菜庄一带平均无霜期在100~110天左右,西部黄河沿岸一带平均无霜期在145~160天左右,沿浑河一带无霜期在115~125天之间,其余地区的无霜期在130~150天之间。

历年平均最大冻土层深度为161厘米,耕作层11月4日左右结冻,3月20日左右解冻。

气温年际变化很大,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0℃的积温,历年平均为3500.8℃,最多的是1997年为3783.2℃,最少的是1976年为3281.0℃。有50%的年份初日出现在3月23日,终日出现在11月8日,间隔日数233天。有80%的年份初日出现在3月30日,终日出现在11月15日,间隔日数221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开始日期,最早是1990年3月6日,最晚是1961年、1963年的4月9日;结束日期最早是1962年10月2日,最晚是1994年11月26日。

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历年平均为2961.4℃,最多的是1987年为3431.1℃,最少的是1979年为2530.7℃。有50%的年份初日出现在4月29日,终日出现在9月29日,间隔日数154天。有80%的年份初日出现在5月6日,终日出现在10月4日,间隔日数148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开始日期,最早是1987年4月14日,最晚是1979年5月17日;结束日期最早在1974年9月16日,最晚是1987年10月15日。

县境内水汽较少,阴雨天少,大气透光度好,太阳辐射强度大,光能资源比较丰富。全年日照时2445.1~3357.9小时之间,平均2914.3小时,最高日照时数是1965年3357.9小时,最低日照时数1961年2445.1小时。5~10月份平均地温15.8~,5月份平均地温16.9℃,6月份22.1℃,7月份24.0℃,8月份22.2℃。在4~9月份农作物生长季节里,日照时数平均为1583.3小时,每天平均8.7小时。在春分、秋分日,太阳高度角为50°05′,白昼长12小时。夏至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73°32′,白昼长15时06分(日出5时02分,日没20时08分);冬至日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26°38′(日出7时54分,日没17时09分)。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36.75千卡/平方厘米,光合作用有效辐射为67.01千卡/平方厘米,其中4~9月份为42.7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3.7%。

县境内四季间昼夜长短交替变化大,春季日出7时40分,日没17时50分,为夜长昼短;立夏日出5时27分,日没19时33分,为昼长夜短;立秋日出5时30分,日没19时42分;从立秋之日后,夏、秋相仿,但日期越往后推,日出推后,日没提前;到立冬时,日出7时11分,日没17时09分。

清水河县地处内陆,太平洋暖湿气流在夏季风的输送下,经过长途跋涉,势力已经减弱,到达境内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且来迟去早,境内雨季短暂,降水较少。历年平均降水量413.8毫米,最多的1967年为620.8毫米,最少的1962年为184.2毫米。

全年降水时间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温一的80%,其中8月份降水最多,达110毫米,7月份次之,为107毫米,两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0%。12月到翌年3月降水最少,其中12月份仅2.1毫米,由于降水集中,故在低洼的滩川和河谷,也会出现山洪和雨涝。

全县历年平均降水日数为75天,最多是1964年为108天,最少是1962年为44天。年平均大至暴雨(大于等于25.0毫米)日数3天,暴雨(大于等于50.0毫米)的年均出现次数为0.5天。1日最大降水量是1969年8月1日,4小时降水量为150.6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是1996年7月13日,降水量为53.8毫米。

历年平均降雪日数20天,平均初雪日是10月25日,终雪日4月18日。初雪日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25日,终雪日最晚是1981年5月17日。积雪日数平均37天,最大积雪深度是1966年3月6日,为21厘米。

年平均降雹日数为2~3次,最多年份为1964年降雹6次,冰雹主要集中在5~7月份,一日中,以12~16时降雹的机率最高,为65%。

清水河县

县境内土壤分为栗钙土、栗褐土、灰褐土、潮土、风沙土、沼泽土、盐土、石质土等8个土类,11个亚类、33个土属,113个土种。

面积为4032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4.5%。主要分布在喇嘛湾、王桂窑、五良太北部、西北部,与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相接,海拔在1000~1200米之间。栗钙土的基本特点是上个月碳酸钙积和碳酸钙积累两个主要成土过程。由于风蚀沙化严重,剖面发育不甚典型,构型由腐殖质层、钙积层和母质层3个基本层次组成。少数剖面有AC构型的,剖面风化不明显,层次过渡不清晰,形态特征不典型。由于气候、地形、水文地质构造复杂,各自然区域成土条件产生了差异。栗钙土腐殖质层较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54%,全氮含量平均为0.035%,碱解氮为35PPM,速效磷2.5PPM,速效钾33PPM,C/N为7.68,PH值为8.42,代换量为2.934毫克当量/百克土。颜色为栗色暗栗色或淡栗黄色等。质地砂壤、轻壤等,该土类腐殖质较薄,加之钙积层的影响,作物扎根困难,虽然水肥不漏,但生产水平较低。

是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幼年土壤,是栗钙土向灰褐土过渡的土壤类型。面积为17403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1.9%。主要分布在沿清水河两岸、杨家川、北堡一牮黄土丘陵上,地形以梁状丘陵为主,地形破碎,冲沟发育,水土流失严重,有的被侵蚀沙化,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各个区域小气候也各不相同。年平均气温5.7℃,大于等于10℃的积温在2700℃之间,年降雨量400毫米,无霜期100~145天。栗褐土的基本特点是:成土过程非常微弱,剖面的发生层次分化不明显,有浅棕灰色的腐殖质层、浅棕褐色的弱粘化层、不明显的钙积层和母质层,通体富含碳酸钙。耕作层和表土层不稳定,经常遭受侵蚀,不耐旱,但降水急,产生径流,降水多和成稀泥,通常耕作层厚度15~20厘米之间,栗褐土虽然质地较细,但有机质含量低。

面积为2082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7.4%,主要分布于北堡乡和韭菜庄乡的南部、西南部中低山区,海拔高度在1500~1730米之间,丘陵洪积地带一般在1300~1500米之间。南山缓,北山陡,切割深度50~200米左右,由于南向北阶梯式逐渐倾斜,下界与栗褐土相接。灰褐土地带气候比较寒冷,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在2200~2400℃之间,年降水量420毫米,无霜期100~110天。灰褐土腐殖质层厚度一般在21.1厘米,有机质含量平均0.86%,全氮含量平均0.059%,碱解氮66PPM,速效磷4.3PPM,速效钾100PPM,剖面分化比较明显,由粗腐殖质层和腐殖质层、浅棕色的片积层、钙积层、母质层等基本层次组成。

潮土是县内的隐性土壤。分布虽较广,但面积不大,主要在盆地青、杨家窑、城关、小庙子、五良太、王桂窑、喇嘛湾等地河谷流域中呈条带状分布。面积为118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0.2%。潮土所处地形部位,为河流阶地,河漫滩、平原低洼地带,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洪积物或淤澄物,地下水位较高,一般1~3米,植被为草甸类型,常见的有雨草、萎菱菜、薄公英、车前子等。

潮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腐殖质化和潜育过程。它是草甸植被下直接受地下水位影响发育的半水成土壤。剖面的基本形态特征是由腐殖质层、绣色斑纹层和潜育层组成,大多数剖面有石灰反应,有的剖面部位有盐霜。腐殖质一般厚度为34.1厘米,有机质平均含量0.98%,全氮含量为0.030%,C/N9.32,碱解氮43PPM,速效磷9.6PPM,速效钾123PPM,碳酸盐含量7.513,PH值8.54,代换量为4.382毫克当量/百克土。

面积为2183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7.7%,主要分布在喇嘛湾、王桂窑、五良太3个乡镇,靠黄河个别乡也有零星分布。地形主要以坡梁为主,海拔高度在1090~1250米之间,年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在2800~3000℃左右,无霜期140天。年降雨量为380毫米,土质是风积物,成土过程微弱,剖面构型多为A、C层次,或AC层也很不明显,有机质含量极低,平均0.33%,全氮含量0.02%,速效磷2.4PPM,速效钾74PPM,碱解氮26PPM,C/N7.26,PH值8.4,代换量为1.519毫克当量/百克土。

面积为46.3公顷,主要分布于城关、小庙子的河谷低洼地带或冲洪积河漫滩。沼泽土地下水位高,多数在1米之内,有的甚至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或过剩状态。县境内沼泽土成土年代尚短,成土过程较弱,因而只有腐殖质化和潜育化过程,剖面构造由粗腐殖质层、潜育层和母质层组成。

盐土是县内隐性土壤之一,面积15公顷,主要分布于喇嘛湾镇桥河畔村正南。母质为冲积扇缘,地下水位1~1.5米,表土有大量的盐份积累,地表有盐结皮,盐分集中于表土,表土含盐量随剖面的深度而降低。有机质含量0.83%,全氮0.055%,全磷0.131%,全钾2.22%,C/N8.75,全盐量0.1195%,PH值9.35。

形成盐土的主要过程是自然积盐过程。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毛管水作用强烈,地下水沿着毛管运动于地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使盐分大量积聚,形成盐土。

是发育在各种基岩上的幼年土壤,它是由于强烈的侵蚀作用,造成基岩裸露而生成的。主要特点是成土过程微弱,剖面分化不明显,剖面构成多数为AD型和AC型;土壤表层不断侵蚀,土体厚度小于10厘米,植被稀疏,以半干旱性杂草百里香、冷蒿等为主。表层有少量的腐殖质积累,有机质含量极低,通常基本上保留着母质或母岩特性,腐殖质层厚度7.5厘米,有机质平均含量1.31%,全氮0.077%,碱解氮76PPM,速效磷1.7PPM,速效钾86PPM,C/N8.49,PH值8.5,代换量0.356毫克当量/百克土,碳酸钙含量8.25%。

石质土主要分布在山地的顶部或向阳陡坡以及黄河沿岸,面积为19594.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7.6%。目前均为荒地,只能作小畜的辅助牧场。

清乾隆年前,境内山区森林茂密,原野牧草丰盛。以后,随着土地的放垦和林木的乱砍滥伐,使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境内由于受水热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呈东南向西北分布,由草甸草原向丘陵、沙地过渡的人工灌丛草原植被。同时受非地带性环境条件的影响尚有低温带草原植被和盐生植被。大体可分为山地草甸草原植被、丘陵干旱草原植被、沙丘沙地草原植被、低温地草甸草原植被4种类型。

分布于县境东南部韭菜庄和北堡马鞍山一带阴坡上,海拔在1430~1820米之间,属于山杨、胡枝子、三刺、凸脉苔草、火绒球、百里香等杂草群落,主要建群种有山杨、三刺等天然次森林,其次在林中林外有百里香、凸脉苔草等草本植物。一般草高11厘米,总覆蓋度38%,基本覆蓋度10%。这一带发育为灰褐色,在山顶和阳坡由于地形陡峭,植被破坏剥蚀本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体薄,有机质含量低,甚至岩石裸露,植被稀疏。草本植物有针茅、百里香等,这一带发育为石质土。

主要分布于除喇嘛湾、五良太、王桂窑等地外的其余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以上,属于百里香、本氏针茅杂草类和人工灌木群落。主要建群种有百里香、本氏针茅、羊草、隐子草、紫花苜蓿、狗娃花、胡枝子、多叶刺豆等。总覆蓋度18%,基本覆蓋度6%,草高3~20厘米。这一带土壤为栗钙土。

分布于喇嘛湾、五良太、王桂窑等地的沙丘和沙带上,海拔在1000米以上,植被属柠条灌木、沙蒿、猫头刺等植物群落。县境内的人工灌木林主要为柠条,大面积生长在沙梁沟坡上,与风沙抗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一种落叶灌木,成呈黄绿色,枝条有棱角、有刺,花蝶形,荚果。县内人工栽培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几十平方米到几十公顷、几百公顷、几千公顷、几万公顷形成灌木群落,遍及全县乡村。县境西北部喇嘛湾、王桂窑、五良太3级为风沙区,重点发展以柠条为主的灌木。由于受柠条灌木丛落的阻挡,在群落附近常可形成固定或半固定式的沙滩,在群落的外围或内部,发育着一些乔木科、沙草科、菊科的草本植物,象沙蒿、猫头刺、狗尾草、胡枝子、百里香、披硷草、香茅草、白草、沙生棘豆等。一般草高3~11厘米,总覆蓋度16%,基本覆蓋度5%。这些草本植物在各个灌丛之间的空隙地上,以受抑制的状态出现,而柠条则以发达的根系穿透,由于阻挡而沉积下来的风沙沉积物在较板桔的黄土层上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而发育自己,因此,柠条对植物结构、种类组成、土壤改良、水土保持等方面卓有成效,并且在生态环境改造上也发挥着明显的作用,这带土壤发育为风沙土。

分布于浑河、清水河、古勒半几河等几大水系的沟谷阶地、丘间洼地,属非地带性植被。主要建群种有:寸草、羊草、芦苇、蒲草、车前子、萎陵菜、蒲公英等,在低洼盐渍地上,生长着盐生植物,建群种有盐蓬等。土壤发育为草甸栗钙土、沼泽土、盐土等。

县境内地下水总储量为1.68亿立方米,其中动储量为2452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大气浸入补给量为1.02亿立方米。根据地形、埋藏条件和贮水类型,可分为孔隙潜水、孔隙裂隙水、上层滞水、裂隙水和脉状裂隙及岩溶裂隙水5种类型。

以条带状分布于古勒半几河、浑河、清水河及杨家川中上游的侵蚀堆积洼地之中和零星展布在黄河岸边,处于区域性地下水的汇集局部排泄带上。地下水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和附近低山丘陵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含水层由笮于地势较低下有相对的弱透水层或隔水的第四系砂砾石层和第三系半胶结的砂砾岩组成,厚度在10~20米之间,个别达30米以上,水位埋深因沟谷不同以及所需的同一沟谷的不同部位而异。南部沟谷中水位深,北部较浅,而远离河谷中心深;在同一条沟谷中上游浅、下游深。深处的水位在20~35米之间,浅处水位埋深1~3米,局部小于1米。水量丰富,单井最大可出水量约大于250立方米/日,矿化度小于0.5克/升,多属重碳酸、硫酸钙镁型及钙、钠、镁型水为主,造成地表土壤盐渍化现象。一种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在河谷中下游补给基盐裂隙含水层中去。

主要分布于王桂窑以西至喇嘛湾一带以及窑沟附近和清水河两岸的低山丘陵区,处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区和补给径流区。含水层主要由侏罗~白垩系的老丹群地层、石碳二迭系砂岩组成,主要含水层厚度较稳定,一般在10~20米。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及浅部埋深30~50米,含水层多属孔隙裂隙潜水。在其低山丘陵区的中下部及深部含水层(埋深大于70米)多属孔隙裂隙承压水含水层。水位埋深变化较大,随地形起伏变异,由丘陵顶部向沟谷逐渐变浅。深处水位埋深41~47米,浅处埋深在10~30米,地下水主要承受大气降水补给,深部承压水还接收潜水补给。从目前钻探资料分析,在低山丘陵中部深层水的水位远低于浅层水的水位,其地下水的排泄基本上有以上下两种方式:一种在其沟谷的底部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另一种以地下径流的形式排泄到黄河、浑河及呼包平原的含水层中去。含水层的富水性极不均匀,单井最大出水量8.07~129.08立方米/日,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镁、钠型为主,矿化度小于1克/升。这一代水质好,可发展水利事业,现已不同程度搞了水利设施和机电井提水灌溉。

主要分布于清水河中上游广大岸边低山丘陵区,处于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区和补给径流区。含水层由太古界裂隙发育的花岗岩及局部成捕虏体产状的片麻岩组成。风化裂隙带的厚度在20~60米之间,多成层状分布。构成裂隙水变化较大,多呈线状分布,一般以裂隙潜水的形式存在。到北部山前地区,埋藏在新生界地层之下,呈现出构造裂隙承压水。潜水水位埋深随地形起伏而异,变化较大。低处及沟谷中较浅,一般在0~30米,高处丘陵顶部较深,一般大于70米,承压下含水层埋藏由山前到波状平原逐渐加深,一般在100~150米之间。深处据物测资料得知,在白旗窑以北,埋深大于200米,承压水水位埋深随远离而逐渐变浅,同时也受地形起伏的影响控制,一般在60~120之间。单井最大出水量由补给区到径流区50~大于200立方米/日。地下水主要承受在大气降水补给,运动于岩层裂隙之中。在沟谷底部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在山前地带排泄到新生界地层中去。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镁型水为主,矿化度小于0.5克/升。利用水库和修渠引水发展灌溉事业。

主要分布于清水河以南广大低山区,含水层由古生界的地层及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所组成。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及在长期流水的侵蚀、溶蚀和淋滤作用,岩石的裂隙、断裂较发育,并与不同深度不甚发育的岩溶相沟通,构成良好的裂隙孔隙通道,为地下水的运动、贮存创造良好的客观基础,如盆地青西部的席麻沟就以泉水排泄地下水的形式出现,含量水层的埋藏受到区域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南部广大山区,如韭菜庄乡靠近北堡川、杨家川、暖泉、平顶山以南和以西桦树墕、小庙子部分地区,单台子、窑沟、小缸房等地地表均高出区域侵蚀基准面300~800米。海拔高程为1100~1300米以上的岩溶、裂隙均为不含水。因而,地下水埋藏深,一些沟谷埋深在90米以上,最深达260米。在上述范围的个别地方由于岩溶裂隙发育在区域侵蚀基准面以下和接近于区域侵蚀基准面,均贮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如北堡的阳井上,最大出水量平均在1500吨/日以上。在碓九坪水位成阶梯式下降,所以这些地方造成严重的缺水,只能打旱井,搞水窖蓄水来维持生活用水。

境内分布相当普遍,主要埋藏在黄土的下部及不同岩层接触带上,承受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常被沟谷切露。地下水以下降泉的形式流出地表,流量小于1立方米/日,地下水径流途径短,矿化作用处于溶滤阶段,矿化度小于0.5克/升,以重碳酸钙、镁型水为主,水位埋深随地形起伏而异,一般在0~50米之间。

清水河县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33494万立方米,其中从外县流入的客水量为20052万立方米,县内自产水为13442万立方米,多年平均陆面蒸发总量为8381万立方米。从县境地表水资源分布情况来看,主要为山区和丘陵。整个山区为地表水产流区。从山区产流区来看,汇水面积在数百平方公里的各现代河床中下游地段,均有地表水流,流量大小随季节降雨而变化。在旱季,其流量大小与河谷经过地区的基岩裂隙潜水分布活动有关。在雨季,洪水流量大小则主要受降雨范围、降水量、汇水面积大小控制。

县境有水沟谷,主要分布在喇嘛湾、王桂窑、五良太、杨家窑、盆地青等地,约有38条,沟谷发育的方向多呈东西向,南北向极少,是县内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此外,二道河、朱毛草沟之水发源于和林格尔县境和山西省平鲁县境,为入境客水。流经县境内客水还有黄河、浑河、清水河、古勒半几河4条主要河流,总长度为108.5公里。此外,还有两条较大的季节性河流杨家川和北堡川。

蒙古语称哈屯高勒,纵贯县境西部,由北向南,北从喇嘛湾小石窑入境,南至单台子阎王鼻子出境,流经境内65公里,河面宽200~300米,集水面积93005公顷,地表径流深度45毫米/年。水位变化较大,枯水期水位标高为北端的喇嘛湾附近980米,南端的阎王鼻子附近为920米,年平均流量为3400立方米/秒,洪水期流量为500立方米/秒,清水流量为300立方米/秒,流速3~4米/秒。冰冻期一般在70~80天,结冰厚度为40~50公分。同时,两岸沟谷密布,多于黄河直交在河口处常形成高达数10米的悬谷,构成羽状(或梳状)排列的平面格局。为区域性地表水流和地下水的归宿排泄地。

区域内由于新构造运动作用和长期流水切割侵蚀,沟谷交错,表层水多以上升泉或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以上升泉形式排泄的地带少,泉流量一般在0.41~4.41升/秒出现;而以下降泉形式排泄的地带在该区域分布最高,泉流量一般在0.004~17.5升/秒出现。境内河道较平直,水流稳定,利于舟辑,古代时为水运通道。每遇河水增长期,民间船只往来不绝,航运便利,由清水河县逆水经托克托县、萨县(今土右旗)至包头,下航(顺水)达山西省偏关。《清水河厅志》记载:沿河渡口14处,分别是喇嘛湾、拐上、榆树湾、二道塔、牛龙湾、上城湾、阳落滩、园湾子、沙湾、柳青、宽滩、下城湾、打鱼窑、老牛湾。

亦称红河,蒙古语称乌兰木伦,古称中陵水。发源于山西省平鲁县料八山,向东流至郑家营,转北经杀虎口入和林格尔县境,向西北至三十二村,再转西南经店子、大红城入清水河县境,至王桂窑乡于岔河口汇入黄河。境内流程32余公里,河面宽50~100米,河道比降2.28%,集水面积27253公顷,平均流量8.2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808立方米/秒。浑河流经黄土丘陵与土石山区,河道特点为川峡相间的葫芦型河谷,东台山以下均有清水,两岸的河滩平地为富庶之区。沿河一带古城址较多,境内有古勒半几河汇入,其中以清水河为最大支流,浑河水位、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为县境北部区域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的局部排泄带。由于河床低,沿河没有引灌,挡阳桥水库竣工后,部分地区具备引灌条件。

南北朝时称树颓水,辽金时称宁边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鲁县西北20公里大头山下的大咀沟。由盆地青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自东南向西北呈弧形,折向西南流经西咀子至岔河口与浑河汇合,又西入黄河,县境内全长51.5公里,集水面积671平方公里,河道比降7.71‰,河面宽30~50米。据清水河县水文站水文资料记载:多年平均流量为0.84立方米/秒,年平均最大流量为1971年的1.87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1976年的0.4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770立方米/秒,洪峰最大流量为1968年8月1日达192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17.8公斤/秒,最大年份为1971年的350公斤/秒,最小年份为1977年的21.3公斤/秒。其特点是:水位季节性变化大,含沙量小,阶地发育。由于河床低,引灌条件差。1974年,石峡口水库竣工后,部分地区开始浇灌,保灌面积为335公顷。

发源于和林格尔县油房沟,由五良太乡入境,横贯清水河东北部,由东向西注入浑河。县境内全长32公里,河床约100~200米,集水面积22080公顷,河系控制利用系数为10%,是县境内东北部地表水系、地下水系排泄带,沿河没有灌溉设施。

原名太洛河,后山林破坏,河水枯干,宋代名将杨延召镇守三关(偏关、守武关、雁门关),屯垦边戎,带兵驻守善无内外,后所遗家属甚多,于是,将太洛河改名为杨家川。该川发源于山西省平鲁县,由若干条支沟汇流而成,从山西的寺怀口正沟等地流入县境,全长105公里(总长度包括支流)。东西向横穿韭菜庄的南部、暖泉的北部,东南转入桦树墕、单台子等地境内然后注入黄河。多年平均流量为0.2立方米/秒,平均最大流量为1958年的41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1957年的0.12立方米/秒。最大年输沙量为1952年的580公斤/秒,最小年输沙量为1957年的105公斤/秒,此川平时干旱无水,地面干裂,空气干燥,雨季到来,洪水爆发,水裹泥沙,流域面积为365平方公里。

发源于北堡乡的石窑村,全长42.5公里。东起石灰窑子呈弧形横贯于北堡南部汇入水泉河入山西省偏关县境。在北堡羊路沟、暖泉阳崖上~北堡川峁子沟、暖泉关地咀~川峁子沟等3条支流。

县境内泉水分布范围较广,以黄河沿岸和东北基岩山区泉水较多,水量较大。黄河东岸,沿黄河水位一线多为石灰岩岩溶水排泄泉,如县境西南界老牛湾断裂带泄水泉,单泉涌水量达400~1200立方米/日。泉群总涌水量达11999.22立方米/日。县境东北花岗片麻岩山区,泉涌水量一般为10~60立方米/日,马脊梁山东沟泉,涌水温一可达768立方米/日。广大高原沟谷区,多为表层滞水排泄泉,分布稀少,涌水量很小,一般为0.1~6立方米/日,出水量随季节而变化,供水无保证。

县内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2.6米/秒,一年中春季风速最大,冬季最小。一年中各月的风向较为规律。4~9月多东风,是夏季风成盛行时期;10月至次年4月,多西风,此时在冬季风控制之下。各风向出现频率,除静风占41%外,偏西、西北风最多,占13%,偏南风次之占12%,偏东风出现频率最小,约11%。

全县历年平均起动风速(大于或等于3米/秒)日数133天。而理想风速(大于或等于8米/秒)历年平均只有11天。全县年平均风能密度62.3瓦/平方米,总储量546千瓦/小时,其中有效风能密度,年值为159.0瓦/平方米。各月中以4月份最大为185.5瓦/平方米,9月份最小为136瓦/平方米。年平均大风(指瞬间风速达17米/秒,即8级风以上)日数达19天,最多年份是1966年达38天,最少年份是1970年只有2日。历年大风最多月份为5月,最少为10月,4~6月份大风日数占全年的52%,7~9月份占21%,12~次年2月份为最少,占11%。一日中,风速的变化成单峰型,日出后风速逐渐增大,到午后14~15时为最大,之后风速逐渐减小,到夜间2~3时为最小。

据1992年《清水河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282259公顷。

面积为86583.9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0.7%。其中:水浇地1049.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1.2%,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浑河两岸。旱地8551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98.8%。菜地22.0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0.03%,主要分布在城关镇沿河阶地。

面积为31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0.1%,县内仅为种植果树的果园。

面积为33448.6公顷,不含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占总土地面积11.9%。其中有林地面积7747.9公顷,占总林地面积23.2%;灌木林2402.9公顷,占总林地面积71.8%;疏林地面积971.5公顷,占林地总面积2.9%;未成林造林地66公顷,占林地面积0.2%;苗圃34公顷,占林地面积量0.1%。

面积为148889.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52.7%。其中天然草地142879.4公顷,占牧草地面积96%;人工草地6010公顷,占牧草地面积4.0%。

面积为4248.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1.5%。其中:城镇居民点119.35公顷,占居民及工矿用地的2.8%;农村居民点3772.6公顷,占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88.8%;独立工矿用地45.47公顷,占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1.1%;特殊用地3110.6公顷,占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的7.3%。

面积为1368.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0.5%。其中:公路面积165.45公顷,占交通用地的12.1%;铁路用地153.14公顷,占交通用地的11.2%;农村道路面积1202.96公顷,占交通用地的88%。

面积为2779.8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0.98%。其中:河流面积964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4.7%;水库、塘坝面积117.6公顷,占水域面积3.95%;滩涂面积1508公顷,占水域面积的0.5%;沟渠面积162公顷,占水域面积有5.3%;水工建筑27.37公顷,占水域面积的0.98%。

面积为4625.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1.6%。其中荒草地面积304.8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6.6%;盐碱地面积2.9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0.06%;沼泽地面积12.6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0.27%;沙地面积729.5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15.8%;裸土地面积7.94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0.17%;裸岩石砾地面积397.3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有8.6%;田坎面积1677.2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36%;其它未利用土地面积1493.4公顷。

土地利用类型是以旱作农业为主,农牧林兼用型区。东部山地农牧区,位于县境东部,包括韭菜庄、盆地青、北堡3个乡。土地面积69917.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24.8%。海拔高度1200~1800米,气候较冷,以山地为主,人口密度低,降水多,积温低,无霜期短,土壤养分高,水土流失较严重。莜麦、豆类、薯类、油料占该区粮油总产的98%,土地利用现状是:耕地26760.7公顷,占该区面积38.3%;牧草地37306.8公顷,占该区面积53.4%;林地3105.3公顷,占该区面积4.4%;人均占有耕地1.2公顷,农牧林用地比例为1:1.4:0.1。

北部丘陵农牧林区位于县境北部,包括杨家窑、王桂窑、城关、喇嘛湾、五良太、5个乡镇和小庙有大部分地区。面积113553.78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40%。该区地势较平缓,海拔1000~1300米,年平均气温5℃,大于等于10℃的积温2700~3000℃,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下水丰富。土壤类型有灌淤栗钙土、草甸栗钙土、潮栗褐土、潮土等土壤。全县4条主要河流流经该区,有较多河滩地、淤澄地,人工牧场面积,林地覆蓋率高,但土地沙化严重。土地利用现状中以农为主,以林为辅。耕地面积30311.6公顷,占区域面积的26.7%;牧草地56016.6公顷,占区域面积的49.3%;林地21098.2公顷,占区域面积18.6%;农牧林1:1.8:0.7。

林西南部沟壑水保林牧区包括小缸房、窑沟、单台子、桦树墕、暖泉5个乡和小庙子乡5个村委,面积98787.8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5.0%。该区大沟支沟占全县一半以上,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海拔95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7℃,大于或等于10℃积温3000℃以上,无霜期130~155天,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农作物以糜、谷、黍、高粱、杂豆为主,土壤结构差,养分含量低,因此土地利用中耕地29511.5公顷,占区域面积的29.8%,牧草地55566公顷,占区域面积56%,林地9245.1公顷,占区域面积的9.4%,农牧林用地比例为1:1.9:0.3。

由于县境地形、土壤、气候等差异较大,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植被类型,植物资源为丰富。据1987年区划调查,全县共有野生种子植物63科,218属,418种。其中以菊科、禾本科最多,次为蔷薇科、豆科、十字花科、藜科、百合科等,单科单种的有20多种。

数据截止2023年,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县境矿产种类有33种,矿产地22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2处,矿点15处,矿化点3处。主要矿产有煤炭、铝土、粘土、高岭土、石灰岩、铁矿、铝矿、锰矿、白云岩、云母、石英、石墨、白泥、明矾、冰洲石等,其中煤炭、石灰岩、高岭土为优势矿产。

分布在沿黄河流域由小缸房至下城湾一带,煤层在小缸房、栜木沟、窑沟、沟西、黑矾沟、南峁、宋家寨、城湾梁一带都有出露。原煤产于石炭纪本溪统及太原统地层中,属月门沟煤系,是准格尔煤田的延伸部分,全厚87.37米。主要含煤层平均厚度为15.95米,含煤系数为18%,煤层共有八层,厚薄不一,主要开层为太原统中的B层(二号层)及G层(五号层)。B层厚度2~6米,G层煤平均厚度为10.4米,最厚达28.39米。B、G二层煤未经风化时均为黑色和褐黑色,性质坚硬,硬度约为摩氏硬度3度。结构致密块状,节理发育,断口平坦或角状,煤岩万分主要为亮煤和暗煤,镜煤呈薄层状量小。

1958年,由内蒙古燃料化工厅一一七队进行普查、勘探,清水河煤田地质储量为C3级18亿吨。其中块段I地区即窑沟以北地区,总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因该地区煤层已遭受氧化和侵蚀,所以G层只按全块段面积的20%计算,B层煤则按40%计算,结果为G层C3级储量为71.348万吨。B层C3级储量为47078万吨。块段Ⅱ地区即窑沟以南地区,覆蓋层较厚,但遭到严重切割,该区面积为50.4平方公里,由于沟谷较多,因此计算储量时G层按块段面积30%计算,B层按50%计算,结果为G层C3储量41367万吨,B层C3级储量22746万吨。

石灰岩是县境内分布最广、储量最大的矿物之一,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

1、县城附近的贾家湾、木匠窑子、茶房崖山、平顶山南山一带,属上寒武系地层,主要由灰色、深灰色厚层灰岩,深灰色、紫红色鲫状灰岩及灰色竹状薄层灰岩,灰黄色薄厚层泥质灰岩组成。厚层状灰岩质钝,而其中性脆,坚硬者则质差,薄层灰岩质钝,鲫状及薄层泥质灰岩质差。

2、在浑河旧石壁桥处出露比较明显,由此向南一直延续到挡阳桥。上层较薄,中间有二层较厚,且质量较好,向西为黄土覆蓋,愈向里覆蓋愈厚。

3、王桂窑地区沿黄河岸的下塔、石畔一带,长6公里,宽1公里,厚20~30米。

4、窑沟乡的柳青以南,塔尔梁、阳窑沟南沟掌一带及山神庙均有分布。石灰岩矿层分别位于中奥陶纪马家沟统及寒武纪地层中,奥陶纪马家沟石灰岩厚约15米左右,与中石炭纪本溪统呈不整合接触,该矿层呈层状,倾角约在10度左右,局部地带受窑沟逆断层影响,倾角变陡。寒武纪石灰岩分布不广,在窑沟逆断层以东,胖子梁一带偶然出露,矿层厚度95.46米,呈层状,倾角在10度以下。石灰岩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钙46.06%~54.63%,氧化镁0.64%~4.6%,三氧化二铝0.73%~1.56%,二氧化硅0.64~4.6%,三氧化二铁089%~1.2%,烧失量42.3%左右。县境内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产状平缓,层位稳定,品位变化不大,覆蓋层薄,适宜于露天开采,不受地下水影响,蕴藏量极为丰富。

主要分布于黄河沿岸,清水河至下城湾公路以西。冶里组及亮甲山组下部均为矿层,在部分地区凤山组岩层也为矿层。白云岩为上寒武系及下奥陶系地层,出露厚度为40~100米,矿体呈层状,属海相白云岩矿床,分布广、厚度大。是浅海相的碳酸钙、碳酸镁的沉积。氧化镁的含量高,区内下奥陶系白云岩层位稳定,质量均匀,构造简单,产状近于水平,矿层大部分出露于地表,易于露天开采。经分析确定,符合于辅助溶剂及制作耐火砖要求的一级白云岩,远景储量90亿吨。

一般分为软质粘土、半软质粘土、硬质粘土、高铝粘土四种,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流域由王桂窑乡下塔至窑沟乡下城湾一代。其中小缸房、窑沟、高家背、黑矾沟、宽滩、城湾等地分布比较集中,出露明显,一般层位较稳定,基本沿水平方向走向,个别地段有下载和上漂现象。耐火粘土矿赋存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上、中炭统本溪组底部地层中,常与山西式铁矿伴生,属滨海沼泽相沉积。储量达6.1亿吨。

主要分布在窑沟、黑矾沟、塔尔梁等地,产于上石炭纪B煤层的顶部,常为该层的顶板,有时成为该层煤中之夹石。在塔尔梁、黑矾沟则直接嵌于B层煤之上,以塔尔梁滑石沟质量为最好。黑矾沟矿层厚1.6米,塔尔梁3.5米。除黑矾沟、塔尔梁有少量开采利用外,其它地方基本上未开发。高岭土呈洁白、淡黄、灰褐色等,致密块状,质地细腻,具腊状光泽,断口为次贝壳状,有吸水性,富滑感,烧后色泽呈白色、淡灰色,1350℃基本烧结,烧成时收缩大,显示出龟裂纹,硬度约为摩氏硬度4~5度。化学分析结果:二氧化硅45.01%,三氧化二铝37.79%,三氧化二铁0.26%,烧失量15.48%。化学万分较好,已达工业品位要求,储量估计为5000万吨。

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地区的刘胡梁、黑矾沟等地,其中以黑矾沟地区质量为最好,并有较长的开采历史,其矿层厚度一般在1.5~2.5米之间,属沉积矿层,矿层虽有4度以下倾斜,但基本上以水平状产出,估计储量3000万吨左右。

分布于盆地青乡的座峰、杈扒沟口东山坡、新堡子村、碓九沟、北半咀东南等地区。新堡子矿点位于太古界黑云榴石墨云母细斜长片麻岩之裂隙中。此处岩石破碎,小裂隙发育,石墨沾破碎带产出,矿体不连续。单个矿体长1~2米,最长为4米,厚度均小于1米,矿石分二类,即致密块状和侵染状。北半咀石墨矿点主要在条带状混合岩之小的裂隙错动中,矿体长3米,宽0.03~0.20米,矿石呈黑色半晶质石墨,质量尚好,矿床小,储量不详,适合于乡镇企业和个体开采加工利用。

主要分布于小缸房乡的黑草咀、唐子峁、畔峁及桦树墕乡的正峁梁等地,估计储量300万吨。矿体为大小不同的窝状矿,质量各矿不一,大部分矿颗粒细腻,为天然魄或灰白色、黄白色,吸水性强、粘度大,附着力强,塑性大,干燥后收缩率较大,无腐蚀作用,硬度小为沉积型,矿层厚度不一,矿体一般3~5米,目前大部分用于粉刷墙壁,其他方面的用途尚未得到应用。

分布在单台子乡的安子梁、阎王鼻子、三王墓沟、韭菜庄乡的五道梁、小庙子乡的八龙湾以及窑沟等地。主要产于石灰岩或白云岩裂隙带中,一般宽1~2米不等。具有良好的菱面体解理,一般为白色,含杂质时略呈黄色。目前除瓷厂生产细瓷用少量外,建筑部门有的做水刷石料和机关堆积假山用。

县境内已发现并开采过的矿点有两个,一是位于盆地青乡后兴泉村,属黑云母矿,产于伟晶花岗岩脉中,围岩为太古界硅线石、柘榴子石、花岗片麻岩,该矿规模小,质量欠佳。二是位于五良太乡松树沟,属白云母矿,矿层厚1.1~1.2米,基本水平走向稍偏上。云母质量较好,小号较多,大号较少。1969~1975年曾开采,巷道已延伸100多米遇断层后,再未前进。

分布于单台子的安子梁、大青沟等地,矿点产于下奥陶系冶里组白云岩质灰岩或白云岩中,为裂隙充填,脉状产生,矿体规模为15×20平方米,矿体呈脉状、巢状。矿石呈规则的平行六面体、簇状结构,最大菱面积70×70×40毫米,矿石透明度较好,呈乳白色或浅柠黄色,裂纹较多,矿体外表有不透明熔岩包裹,由于裂纹多,质量较差,故工业价值不太大。

分布在城关、贾家湾、平顶山、茶房崖山、崔家梁、城湾、石壁桥等地区。主要由灰岩、白云岩、泥质及方解石组成。一般矿物颗粒很细,小于0.2毫米,以隐晶或微晶质为主,花纹黄灰相间,品种以「晚霞I号」为代表,大部分为其变种或亚种。

在沿黄河岸边小缸房至单台子一带出露,其中最明显的是窑沟乡大沙湾前村、后村、园子湾及单台子乡的牛腻塔等地。沙湾地区矿层上部为黄土覆蓋,黄土下为青灰色白云质风化岩,风化层下部即为木纹石。由沟沿向里推进,愈向里覆蓋层愈厚。木纹石主要由粉砂质结晶白云岩和铁染白云石组成,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钙23.27~24.48%,氧化镁16.4~17.15%,二氧化硅11.9~15.31%,三氧化二铝3.05~3.52%,三氧化二铁0.88~1.6%,烧失量37.02~38.92%。沙湾木纹石储量D级22.4万立方米,县境远景储量3200万立方米。

主要分布在韭菜庄乡的石人背、小黄榆树沟、杨家窑乡的冯州窑,五良太乡的康圣庄等地。矿石为片状,一般厚3~5毫米,由金云母的黑云母蚀变而成,是铁、镁的含水铝硅酸盐类矿物。

分布范围由石壁桥经贾家湾至城关镇、木匠窑到孔读林一带,长35公里,宽10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产于太古界石榴子片麻岩之上,下寒武系上部毛庄组地层中,含磷层位为紫红色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及紫红色砂质页岩中。共有16层含磷层,厚7.8米,单层厚小于1米,平均厚0.9米左右,当地储量为21亿吨。

县内铁矿主要为褐铁矿,分布面积较广,品位极高,一般矿层较薄,西部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岸边的王桂窑、小缸房及窑沟等地。东部主要分布在北堡、暖泉、韭菜庄、盆地青等地。王桂窑、小缸房、窑沟地区铁矿点,主要产于石炭统上部铝土页岩中的沉积铁矿,一般多沿水平方向,以连续或断续1~3层赋存于粘土矿或铝土页岩中。多分布于太原统地层中,多似层状、透镜状、断续分布,矿体一般二层,最多四层,具分岔现象。矿体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厚0.2~2米,长150~200米;小者厚几公分,长几十公分。矿体呈结核状、蜂窝状、透镜状、贝壳状构造。北堡矿点主要产在中石炭系本溪统地层底部奥陶系侵蚀面上,其次在上石炭系太原统地层中也有出露。多为山西式铁矿,矿体呈透镜状、鸡窝状,分布零星,矿石具结核状、气孔状、块状构造,矿物万分主要为褐铁矿和赤铁矿。矿体围岩多为铝土质页岩。县境内铁矿点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且含铁量高,具有小而富的特点,适合乡镇企业或个体开采,普查储量在6500万吨左右。

主要分布在城湾梁、宽滩、刘胡梁、窑沟、高家背、栜木沟等地区铝土矿赋存于奥陶纪石灰岩侵蚀面上,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地层中,常于山西式铁矿伴生,属滨海沼泽相沉积,相当于华北G层铝土矿层位。境内铝土矿估计储量8400万吨。铝土矿石为深灰色或浅灰紫色,风化后呈铁锈色,具滑感,网状节理,贝壳状断口,质地坚硬,结构致密。

县境发现猛矿化点6处,主要分布在韭菜庄、双树子、盆地青一带。韭菜庄猛矿点位于双树子村东400米处的山坡上,猛矿产于中寒武各级党组织长夏组底部砾状灰岩下部和下寒纱毛庄组砾岩上部断层破碎带中,砾岩为基底胶结,砾石成分为花岗岩、片麻岩。砾石磨圆度较好,上伏地层为中寒武系张夏组砾状灰岩,起伏于下寒武系砾石之上,二者为不整合接触。矿石由硬猛矿及褐铁矿组成具团块状、星散状细脉构造。1958年,经内蒙古地质局化验,百草塔软猛矿含猛量为33.42%,盆地青乡五里坡村东山、二道沟、皮条沟、红山沟、杈扒沟、三道沟等矿化点,矿体均呈猛氧化物,赋存于片麻岩之上或其裂隙中,出露零星,规模小,形状不一,为淋滤次生而成。

清水河县

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一月,大同路暴风大雨。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三月,大同路累岁水旱,民大饥。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下月,贷山西清水河厅被水灾地方籽种口粮。清文宗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十一月,蠲缓山西萨拉齐、清水河2厅水灾欠收新旧额赋并杂项银款。清德宗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春夏旱、秋季被水,收成浅薄,萨、和、清3厅灾情偏重。清德宗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六月初,暴雨突降,山洪大作,河堤被冲,房屋倒塌成灾。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水河厅境内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成灾。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8月,归化城黑河水涨出岸,沿河24村被淹成灾,9月,清水河县东、西、北向村庄被水淹成灾。民国15年(公元1926年)7月,浑河大涨,沿河37村田禾被水冲没。民国24年(公元1935年)7月,五原、包头、托克托、清水河各地黄河决口。9月3日,绥远沿黄河各县水灾惨重。

1955年夏,暴雨连降一天一夜,清水河泛滥,洪水冲垮县粮食局后仓库和厅子,由于抢救及时,粮食未受损失。1968年6月18日,清水河县流域上游夜晚突降暴雨,由于熟睡的人们毫无准备,柳树庄、长沟门、八岔沟等村有几户人家及牲畜被洪水冲走。1969年,清水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城关镇东门大桥实测洪峰1920立方米/秒,水位超过桥面30厘米,镇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1982年6月9日,窑沟公社黑矾沟、柳青、大井沟、狼窝咀、道则石盘、阳坡等6个大队、15个生产队遭受暴雨袭击,受灾面积达80余公顷,山洪冲走1人,15只羊。1990年7月21日,王桂窑、桦树墕、小庙子、盆地青等4个乡遭受暴雨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219.3公顷,绝收692公顷,受灾3~5成面积919.3公顷,受灾5~8成面积608公顷。洪水冲垮引洪工程35米,冲走羊237只,大畜23头,倒塌房屋12间,棚圈15间。

1992年3月27日,韭菜庄、王桂窑、暖泉、北堡、喇嘛湾、小庙子6个乡镇、19个村委、88个自然村、2219户9446人,遭受洪雹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6424.2公顷,绝收217公顷,其中减产3~5成1465公顷,5~8成738.4公顷。洪水冲走树木24600多棵,苗条4.6余公顷,冲毁旱井264眼(其中倒塌88眼),流域沟道工程739座,公路169处。房屋倒塌262间,形成危房478间,极圈倒塌476间,形成危棚165间,死亡牲畜1714头(只),其中大畜13头。

1992年7月20日,杨家窑、小庙子、窑沟、小缸房、王桂窑等乡的6个村委、65个自然村、1586户,遭受暴雨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090公顷,洪水冲走4人,343头(只)牲畜,740株树林。倒塌房屋22间,极圈31间,房屋进水648间,形成危房870间,冲毁院墙375米,公路70公里,涵洞12处,河拱、河堤15处、2095米,塘坝13座,机电井6眼,大口井11眼,人畜饮水井17眼;冲断(或毁坏)高压线杆2根、电话线杆20根,电话线1200米;水淹粮食、油料3500公斤,菜窖、马铃薯窖43个,冲淹机床8台,公厕4座,受损达180万元。

1993年7月5~7日,喇嘛湾、韭菜庄、杨家窑、王桂窑、小庙子5个乡镇、13个村委、102个自然村、2388户,遭受洪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448公顷,绝收930公顷,其中减产3~5成529公顷、5~8成922公顷;洪水冲毁河拱120余米,286公顷沟滩地被淹,180公顷庄稼被洪水冲击和泥沙覆蓋,倒塌房屋28间,棚圈270间,冲毁大坝3座,水井19眼,2眼大口井被淤,洪水冲走羊21只;15.3公顷海红树苗,22公顷杏树苗被洪水淹没。1996年7月11日,城关、小庙子、暖泉、王桂窑、五良太、杨家窑6个乡镇、23个村委、7个自然村,遭受洪灾侵袭。农作物受灾面积2682公顷,绝收1850公顷,倒塌民房10间,造成危房120间,死亡大小畜727头(只),冲毁机电井4眼,死亡3人,伤2人。1996年7月13日下午,城关镇降雨96毫米,许多居民家院进水,沿街两旁小卖部、饭馆、工厂及单位大都遭到洪水的危害。县医院药品损失3万元,仪器、设备受损4万多元。洪水冲走羊210只,冲毁房屋4间,造成危房120间,街道上洪水冲走4人,其中1人死亡,3人经抢救脱险。

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五月,大同路旱,损麦。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三月,大同路累岁大旱,民大饥,裁节卫士马粟刍自4月1日始。元惠宗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九月,丰州、云内、东胜旱,免其租赋。明毅宗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人相食,父母子女夫妻相食者有之。

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土默特两翼、乌兰察布盟等地被旱,民饥每人给米一斗。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夏秋旱,硕府所属8县代赈归化化城就食饥民。清高宗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归化,托克托、善岱、清水河四协理通判厅旱灾。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萨拉齐、清水河两厅被旱成灾。清德宗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口外各厅大旱,秋稼末登,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4厅尤甚。各厅开仓赈民1月口粮,饥民日多,仓谷不敷,饿莩遍地。清德宗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水河自春徂夏,雨泽愆斯,皎阳如故,圆阎空乏益甚,饥黎遍地。清德宗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六月,赈归绥道7厅旱灾。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大旱,归绥各厅欠收。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春夏无雨,夏秋禾稼皆未登场,大旱成灾,至翌年春城乡灾民饿毙极多。清德宗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秋,归绥各厅大旱欠收。清德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秋,清水河厅旱灾,民多乏食,通判洪铨清准仓谷赈之。

民国15年(公元1926年)秋,绥区荒旱,赤地千里。民国16年(公元1927年),民以无力备种,春耕大半停辍,夏复大旱,下种之田,秋收无望,又成饥年。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夏大旱,禾稼枯死,灾民四处逃荒,饿殍遍地。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春夏间,清水河滴雨未落,干旱成灾。

1951年,春夏间,县境内大旱成灾。1962年,春季干旱,农业歉收,全县粮食总产由上年23500吨降到13500吨。1989年,入春以来一直干旱,全县农作物2200公顷减产5成,1800公顷减产7成。1991年7月份,县内3个乡、24个村委、3490户遭受严重旱灾。全县14个乡镇、126个村委、22568户、10万多人均受其害,农作物受灾面积3.3万公顷,成灾3.06万公顷,减产3~5成的1.25万公顷、5~8成1.35万公顷,绝收4600公顷。预计减产粮食1.75万吨,油料1635吨,经济损失达1230.7万元。1993年,县境未降过一次透雨,气温回升快,蒸发大,土地干旱板结,干土层达10厘米以上,导致春播受阻,旱井干枯,人畜饮水困难,全县4667公顷农田无法插犁下种。

1995年,全县14个乡镇普遭旱灾。1~5月,全县降雨量仅为30.5毫米,使1.13万公顷农田受灾,2000公顷农作物不能下种,6667公顷农作物严重缺苗断垄。1997年7月16日~9月10日近两个月的时间全县滴雨未降,14个乡镇、11万人均遭严重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73万公顷,其中减产3~5成1.3万公顷、5~8成1.13万公顷,绝收2667公顷,减产粮食2.02万吨。1999年入夏后,县境内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绿色灾年」。从7月22日~8月17日清水河县滴雨未降,且1个月连续高温(最高日温达40摄氏度),农作物受灾面积4.18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达2.46万公顷,减产粮食7.29万吨,其中油料8400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

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二月,大同路暴风大雪,坏民庐舍,风沙黑霾,马牛多毙,人亦有死者。元仁宗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八月,大同路雷雨风雹。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三月,大同路大风,壅麦田一百顷。

民国6年(公元1917年)春,大风吹的不见天日,农具被掀上天,牛羊被吹得找不回家,损失不可胜计。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春夏大风,旱情不减,农田颗粒无收。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春,大风刮得天昏地暗,一直到夏至,刚出土的禾苗被大风刮死,受灾面积很大。

1962年,春旱,夏季风暴,农业歉收,全县粮食总产由上年2.35万吨降到1.35万吨。1980年4月,城关、盆地青、北堡、杨家窑、喇嘛湾5个公社遭受风灾,574公顷小麦全被风埋。1992年,春夏期间,五良太、王桂窑、喇嘛湾镇3个乡镇,因土地质沙化严重,夏田作物青苗幼小,洼地的青苗均被沙土埋没,晚秋作物因幼苗还未露头就被又盖上一层沙土,致使幼苗无力顶破,缺苗严重,受灾3450户、13800人,重灾750户、3100人。

清文宗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萨拉齐、清水河两厅被雹成灾。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秋,清水河雹灾,免其额赋。清穆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秋,清水河厅降雹成灾,54个村庄免征或缓征额赋。清德宗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春夏干旱,秋季被雹,收成浅薄,萨拉齐、和林格尔、清水河3厅灾情偏重。1974年6月5日,北堡乡阳井上村遭受雹灾,地面积雹1尺多厚,雹大如鸡蛋,田苗多被打成麻条、光杆,粮食减产约400吨。1977年7月13日,小庙子、小缸房、暖泉、桦树墕、喇嘛湾、五良太、王桂窑、韭菜庄等8个公社、27个生产大队、89个生产队遭受雹灾,雹大如杏,农作物受灾总面积42464公顷。

1982年8月17日下午,一次降雹由岔河口一带起,经庄窝坪直至五良太公社刘老婆窑村,东西长达50公里,宽度分别在0.25~3公里的广大地区遭灾,降雹时间5~10分钟,雹大稠密,田苗多被打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995.5公顷,其中绝收545公顷,减产3~5成1029公顷,减产5~8成394.6公顷,许多牲畜被打死,不少房舍的玻璃被打碎。1986年7月5日下午,韭菜庄乡榆树庄行政村降雹20分钟,平地积雹约1寸,新庄窝、南王庄、南黄榆沟3个自然村、53户、303人的3.3公顷庄稼受到损失。

1995年6月30日,全县9个乡镇、40个村委受到严重雹灾,冰雹密度高、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均是历史所罕见。雹雨所掠地带,冰雹铺满地表,最大雹径约4~5厘米,受灾人口5.4万人,受灾面积1.33万公顷。其中韭菜庄、盆地青、城关、小庙子、小缸房5个乡镇的25个村委,受灾人口达21300人,受灾面积4633公顷,绝收1700公顷。此外,有5人受伤、150多头(只)牲畜因灾死亡。

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大同路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暴干而积之,又罄,则人相食。清高宗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蝗虫作祟,食彼禾田甚至不留一叶一穗。

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县境发生蝗虫灾,一日之间蝗虫满地,蝗虫从和林格尔县的三支树村起,经三十一号、刘四窑、浑河一带到四王墓村,农作物成灾面积达4266公顷,造成莜麦、高梁、谷子等田禾大幅度减产。1951年秋,全县5个区普遍发生了虫灾,一区、五区受灾较重。1999年夏,杨家窑、韭菜庄、盆地青、暖泉、北堡、五良太、桦树墕7个乡发生了严重的暴发性土蝗灾害,农田受灾面积达6933公顷。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七月,大同路陨霜杀手。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五月,大同路陨霜杀麦。清德宗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春夏旱、秋季被水、霜,收成浅薄。萨拉齐、和林格尔、清水河3厅灾情偏重。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90年),清水河先旱后霜冻,颗粒未收。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归绥道各厅均以雨迟霜早,比岁不登,粟价昂贵,贫农饥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9月,清水河县东、西、北3乡被水并霜冻成灾。

1980年9月21~22日连续降温,全县14个乡镇普遭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14154.4公顷。其中杨家窑、城关、单台子、桦树墕、窑沟、暖泉等6个公社为重灾区,受灾面积达7389公顷。1992年,春夏期间,盆地青、韭菜庄、北堡等乡发生霜冻灾,冻死青苗占40%,苗性长势不良,无法补救,受灾980户、3760人,重灾150户、620人。

1995年9月10日晚,全县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早霜侵袭,14个乡镇农作物受灾面积6746公顷,其中糜谷类作物2700公顷,减产50%左右;豆类作物800公顷,减产30%左右;荞麦160公顷,减产40%左右;高梁266公顷,减产30%左右。此外,马铃薯也有轻度冻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万多元。1998年5月24日凌晨,韭菜庄、盆地青、北堡、杨家窑、暖泉5个乡发生霜冻灾,受灾作物主要是玉米、绿豆、籽瓜、葫麻、大豆等。受灾面积1533公顷,重灾533公顷。

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四月,大同路地震,有声如雷,坏官民庐舍5000余间,死2000余人。民国6年(公元1917年)12月,一间房、石胡梁、水门、车场、神池窑、元岭子、长梁沟等村庄暴发鼠疫病,不到二月死亡百余人。民国9年(公元1920年)12月16日下午8时,清水河、和林格尔县,发生地震,由西北向东南,全境皆动。民国10年(公元1921年)7月13日下午7时,清水河地震,由正南向东北,为时未久,全境皆动。8月13日下午1时又震,由正西向东北,全境皆动。民国18年(公元1929年)1月14日14点44分39秒,归绥、托克托、清水河各地同时地震成灾。

1976年4月6日零点50分,县境内发生里氏6.3级地震,震源深度184米,震中裂度7度强。清水河、和林格尔、凉城、山西省右玉、平鲁等5县受灾较重,山西省左云、偏关,陕西省府谷等地也遭受到较轻破坏。据统计:受灾乡达67个(其中重灾25个),受灾户数30600户,受灾人口131613人。地震时房屋倒塌造成28人死亡、865人受伤,还有31人死于地震次生灾害;牲畜死亡3551头只(其中大畜106头),房屋倒塌30542间,裂缝114204间,破坏旱井664眼,另外还有部分水利工程、农机具、粮食储备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地震也造成一些地面破坏现象,如喷沙冒水、地裂缝、滑坡、垮崖和道路堵塞等。

县境辖地自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置清水河厅后,曾有几次大的变动。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后,县境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70公里,东南西北斜距90公里,西南东北斜距90公里,周广200公里。东至镇川口山西省平鲁区界90公里,西至黄河岸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今准格尔旗)界65公里,南至红门口山西省偏关县界80公里,北至库轮图托克托县界60公里,全县总面积6925平方公里,同时还兼辖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的中东部。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将兼辖地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中东部划归伊克昭盟准格尔旗。

1949年,山西省偏关县管辖的老牛坡、老洼沟、五眼井、新村、南柳沟、二十六口、泉子沟、石灰窑子,碌轴坪等9个自然村划归清水河县。1950年春,托克托县管辖的阴背、杨西梁、营盘梁、贾浪沟、樊山沟等72个自然村与和林格尔县管辖的一间房、二道河等9个自然村划归清水河县。其疆域东起盆地青乡新村,西至黄河岸,南起北堡乡川峁,北至王桂窑乡二道河,全县总面积为2803平方公里。1952年2月,和林格尔县管辖的前铁面古中、霍三窑等第3个自然村和托克托县管辖的圪西盖沟、打麻营等17个自然村划归清水河县。1956年7月,和林格尔县管辖的崞县窑、党家八号、二十号、二十一号、二十二号、二十三号、十三号、十六号、十九号等8个自然村划归清水河县。县窑、党家八号、二十号、二十一号、二十二号、二十三号、十三号、十六号、十九号等8个自然村划归清水河县。

数据截止2019年,参考资料:

清水河县境内居住有汉、蒙古、满、回等12个民族,2012年总人口14.3万。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76674人。截至2023年4月,户籍人口14.7万人,常住人口8.9万人。

(一)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42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①第一产业完成3.08亿元,占完成总量的4.5%,同比增长6.3%。②第二产业完成37.74亿元,占完成总量的55.1%,同比增长47.8%。③第三产业完成27.60亿元,占完成总量40.3%,同比增长5.5%。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7.36亿元,同比增长8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增长85.2%。

(三)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完成46.1亿元,同比增长99.6%。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8亿元,同比增长6.9%。

(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881元,同比增长6.0%。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737元,同比增长7.9%。

数据截止2023年11月,参考资料:

清水河县山区,迎娶别有一番讲究,骡驮花轿便是最能代表其特色的。骡驮轿在去往女方家时带着离娘馍,轿的四角挂着盛满白酒的金盏银壶,精细羊肉,以示男方家酒肉俱全,生活丰盈。归来时,银壶插冒芽新葱,意味着女方要到男方家栽根立后,光景兴旺。新娘上轿前身穿红装,背系铜镜,然后面蒙红纱入轿。一般为娶三送四,娶三是嫂、哥、舅,送四是姑、叔、弟、舅。女娶女送一前一后同新娘同坐一轿其他娶送亲分别乘马骑驴,簇簇拥拥,添喜加乐。

当娶新娘的花轿驾临婆家时,燃放喜炮的以示红火热闹。大人和娃娃们争要喜烟、喜糖,分享口福。当新娘下轿时,由两少女搀扶,脚踩毡直到院内。这时,婆母引人注目地将油倒至旺火中,火焰升腾,表示他们今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随后,新郎新娘进行拜天地、入新房、揭面纱、饮交杯酒、吃喜菜(称「意合菜」)、喂红糖等仪式。晚间点喜灯、闹洞房,第二天,里三堂外三堂混三堂从亲友到家族,按称呼依次叩拜,认呼长辈。然后新郎、新娘与送亲的一起去女方家,俗称「回门」。至此,骡驮花轿的使命完成,办喜主家要置酒宴,谢轿夫,以示感谢。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庙会较多,有农历四月初八的西山神庙会、南沟庙会,四月十八的古城坡庙会,六月十八的青龙洞庙会,七月初七的洞儿沟庙会。凡庙会之日,商贾云集,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前去赶会。这些庙会大多起于清乾隆年间,各庙会的会首(即组织领导者)都由当地住户推选,一般由附近几村的富户组成。费用除向参加庙会的商贩收取一部分外,其余均向当地住户摊派。新中国成立后,庙会止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山神庙会,洞儿沟庙会又兴起,多属民间自发组织。大部分活动改为物资交流会或牲畜交易会,其余自行消失。

清水河县境内传统居室有3种,一是土质坚硬的地方,打土窑洞;二是用石块砌窑洞;三是用砖木或混凝土盖房。不论哪一种居室,动工时主人要选择吉日。在砌合拱形窑顶时或盖房上梁布椽、栈或浇灌房顶时,都要燃放爆竹,以图吉利,还要贴上对联,做油炸糕招待客人。农村砌窑、盖房、多邀同村壮大劳力,亲戚朋友帮忙。迁居亦择日,并在原居住地捏制生面饼一块,并烙熟其一面,到新居再烙熟另一面,俗称烙「翻身饼」。迁居住数日内,需设宴庆贺。故民间流传「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之说。

2013年,清水河县投资3600万元新建4所幼儿园,目前喇嘛湾镇君子津幼儿园和清水河县阳光幼儿园已建成,喇嘛湾镇益民幼儿园和清水河县民族幼儿园2014年可建成投入使用。其中阳光幼儿园的建成,结束了清水河县没有标准化幼儿园的历史,为促进学前教育优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义教经费和高中「两免」经费及时兑现,全年发放贫困生救助金256万元,惠及大中小学生14339人;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28名,幼儿教师32名,为服务期满的9名特岗教师办理聘用手续,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2013年,清水河县普通高中本科上线率46%,位居全市高中第七名,五个农业旗县高中第二名;职业中学被评为自治区级重点职业中学,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2013年,清水河县完成广播电视数字演播厅建设,在清水河县103个行政村安装「户户通」5500户,成功举办春节、元宵节、长城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认真组织参加自治区和呼市举办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市民评选活动,组织实施政策形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13年,清水河县投资160万元为县医院配备了核磁共振仪等医疗设备,投资280万元对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投资78万元对13个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清水河县卫生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开招聘26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充实了医疗人才队伍。人口和计生工作成效显著,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06%。

乌兰牧伦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宏河镇境内,蒙语译为「红色的河」  。草原总占地面积近660万平方米,平均海拔1100多米,年平均气温7℃,气候独特,夏季凉爽,极端最高气温32℃。平均降雨量430㎜,植被覆蓋率85%以上。乌兰牧伦草原占据特殊的地理位置,北距呼和浩特110公里、西距鄂尔多斯140公里、南距山西忻州120公里,处于中国黄金旅游线路——晋蒙旅游线的节点上。

清水河县

山峡庄园位于清水河县石峡口生态风景区中心地带,东距山西忻州200余公里,南距109国道5公里,西距清水河县城28公里,北距呼和浩特市130公里。庄园东邻石峡口水库,西连石人背山,南依摇铃沟生态自然保护区,北靠原51145部队军火库。山峡庄园四面环山,气候温暖,山中植被茂盛,树木繁荫,森林覆蓋率40℅以上。

清水河县

清水河县境内的明长城遗址是万里长城的中段,也是长城的重要地段。它从盆地青新村入境,跨越韭菜庄、北堡两乡到西南的黄河边上,全长150公里。以北堡乡的口子上村为中心,是明朝时期外长城与内长城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塞。口子上明长城是清水河县境明长城遗址的最高处,位于两座高山之间,海拔1800米。在两山的长城主线上,又派生出南北向、东西向两条长城,以砌筑拱洞过沟形式跨越两山。长城上筑有驻军城堡,重要的关险、隘口、城墙、敌楼均为砖石砌筑,大部分座落在高山绝顶之上。在长城沿线,分布着古戏台寺庙、古塔碑刻、青龙洞、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历史文物景观。长城遗址至今仍保持着雄伟壮观的风貌。口子上明长城遗址是中华民族走向融合的历史见证,包含了极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研究、开发、合理利用长城资源的极大价值,是重要的历史风景名胜区。

清水河县

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位于清水河县境的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距呼和浩特154公里。黄河大致呈南北走向,从县境西北喇嘛湾镇入境途经宏河镇及窑沟乡、单台子乡,到达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万家寨水库,流经县境内70公里,区域面积196平方公里。黄河河面宽200-400米。黄河每年11月份开始进入冰冻期,冰冻期一般在120天,结冰厚度为40-50公分。近30公里的峡谷段奇峰壁立、姿态万千,素有「北方小三峡」的美誉。

清水河县

109国道、209国道,103省道、大准铁路穿过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