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又名《打鼓骂曹》或《群臣宴》,也被称为「男骂曹」,是京剧老生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23回「弥正平祼衣骂贼」。

《击鼓骂曹》主要讲述曹操想要派人劝说刘表归顺,孔融推荐了祢衡。结果曹操召见祢衡时,并没有以礼相待,心高气傲的祢衡反唇相讥,又将曹操门下的人才一一讥讽。曹操恼羞成怒,命他充当鼓吏。一次宴会,曹操让祢衡击鼓助兴。祢衡便脱衣裸体,边击鼓边怒骂曹操。曹操大怒,但是不想背上杀戮贤士的罪名,在众人的劝解下将祢衡送往江东刘表处,想要借刀杀人。祢衡最后因激怒黄祖,被黄祖杀掉。

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充分表现祢衡的高傲性格,不屈于淫威。全剧唱腔都是「西皮」,具有传统剧目中,唱腔布局运用板式的明显特点。通过主人公祢衡与曹操的激烈冲突,揭示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士大夫文人的特殊关系,从而描绘出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悲剧性格。《击鼓骂曹》成为千古独绝的反抗强权和张扬个性的文化符号,川剧、汉剧、徽剧、滇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均有此剧目。

《击鼓骂曹》取材于《三国演义》第23回「弥正平祼衣骂贼」,部分情节可见于《三国志》卷十裴松之注引晋张隐《文士传》《后汉书·祢衡传》、明徐渭《狂鼓史渔阳三弄》杂剧等。

三国时曹操官居汉相,威震朝野,权倾八方,网罗天下英才。山西平原郡学者祢衡为大夫孔融的门客。孔大夫不忍其才华埋没,把他推荐给曹操。祢衡是性情刚傲的人,他认为自己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所以便非常傲慢。就是挟天予以令诸侯的曹操,也不放在眼里。当孔融在曹操面前数称其才,曹操想见他时,祢衡却以自己有「疯癫病」为由拒绝前往。曹操本以为祢衡是个到处流浪的失意文人,召他来见面应是其求之不得的事情,不料祢衡竟敢蔑视自己,托病不出,因此大为恼怒。

击鼓骂曹

之后,曹操再次邀请,但是曹操恼其只行常礼、大模大样,便也傲不为礼,以傲待傲。曹操逐个夸其门下人才,祢衡则一一反驳,像荀残这样的人,只可以用他吊丧问病;荀攸只可以让他看守坟墓,程昱可以用他关门闭户;郭嘉可以使他白词念赋;张辽可以使他击鼓鸣金等。由于他的狂放,张辽曾想把他斩首,但由于曹操的拦阻,才没有这样做。曹操为了羞辱祢衡,命他为鼓吏,在元旦佳节大宴群臣时为其击鼓颂功。祢衡慨然允诺,并施计欲打鼓骂曹。

击鼓骂曹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一些亲戚朋友和官吏都来了。宴会开始之后,曹操下令叫鼓吏击鼓。只见祢衡穿着旧衣服走进大厅里来,到了鼓前拿起鼓棰,击出《渔阳三挝》的鼓曲来。鼓声特别精妙,好像金石的声音,坐客们听了以后都流下泪花儿。当他击著鼓走到曹操面前的时候,一位差役突然问他为什么不换衣服,结果祢衡说:「是!我就换。」只见他脱掉了内衣,脱掉了身上所有的衣服,赤身裸体地站在那里,坐客们见了都把脸掩起来。接着,他徐徐地穿上裤子,重新击著鼓走了,脸上没有丝毫含羞的样子。曹操发怒说:「庙堂之上,你为什么这样无礼?」祢衡回答说:「欺君罔上才是无礼,我露父母之形是为了显出洁白的本体呀。」曹操说:「你洁白,谁污浊?」祢衡一边击鼓,一边高声痛骂。祢衡回答:「你就是混浊的小人!」「你不识贤愚眼浊也,不纳忠言耳浊也,不读诗书口浊也,常怀篡逆乃是心浊也。我乃天下名士,将我用为鼓吏,有如臧仓毁孟子,阳货轻仲尼。曹操!贼真乃匹夫之辈也!」祢衡引经据典,以臧仓、阳货贬低曹操,以孔孟比喻自己。

击鼓骂曹

这时孔融也在座,深恐曹操性起,要杀祢衡,赶紧为祢街脱罪,求曹操不要计较,曹操指著祢衡忿忿地说:「现在我命令你到荆州去作使者,如果刘表因此投降,我便用你作公卿。」祢衡不肯去。曹操便教人准备三匹马,两个人挟持祢衡出东门,又让手下文武百官,在东门外整酒送行。经文武官司员相劝,祢衡勉为曹下书,去顺说刘表。祢衡来到荆州,见到了刘表,表面上是称赞刘表,其实句句含着讥讽,刘表知道曹操要借他的手杀祢衡,使自己得一个杀害贤良的恶名,虽然祢衡戏谑自己,却不肯杀祢衡,令他到江夏去见黄祖。祢衡见了黄祖,两人对饮,已有十分洒意。结果祢衡指责他是行尸走肉,黄祖大怒,就把祢衡杀了,祢衡至死,还骂不绝口。

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

祢衡在京剧行当中属于老生。俊扮,内衬蓝褶子、外穿青褶子,青彩裤,厚底靴。祢衡年少时有才而善辩,但性格刚直高傲,对于曹操,他也不放在眼里。祢衡在剧中被塑造成一位忠于汉室、不惧强权的人物,塑造了高傲、大骂当朝丞相的封建社会名士形象。祢衡容态潇洒,举动安详,骂曹从讽骂出发,不等于骂街。祢衡之狂,不是癫狂,而是狂放。癫狂在外形,狂放在内心,常常有一种狂放不羁的人,平时对人并不太奇怪,只是内心高傲,不肯俯就于人。

击鼓骂曹

京剧行当中属于净角,勾水白脸。相纱、黪满,红蟒,红彩裤,厚底靴。当时的曹操官居汉相,威震朝野,权倾八方。剧中的曹操是奸伪狡诈的形象,以一个反面角色登场,他试图借刘表之手处死祢衡,表现了其阴险狡猾、奸诈毒辣,他被塑造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曹操让祢衡击鼓娱宾,藉以羞辱祢衡,结果反被祢衡侮辱。

清代,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被剧作家们改编成了戏剧《击鼓骂曹》,这出剧还成为了京剧老生的传统剧目。清末,老生「新三杰」汪桂芬、谭鑫培和孙菊仙中的汪桂芬最擅长演《击鼓骂曹》,此剧目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塑造的祢衡性格高傲、威武不屈,精彩的表演让很多观众折服。之后,京剧大师谭鑫培也出演过此剧,一直到晚年,他还经常出演《击鼓骂曹》。1926年,此时已经70岁的谭鑫培演出了两场《击鼓骂曹》。谭鑫培唱快板的优点是尺寸快、变化多,不仅能传达剧中人物的心情,同时又使每段各不相同,既气氛激昂又不失悠扬动听。

谭鑫培之后,京剧大师杨宝森也比较擅长演出此剧,现在演出此剧时大多是学习「杨派」唱法。杨宝森唱腔的特点是吐字清楚,摆字讲究,能依字行腔,而且不因字害腔。如「人言曹操多奸巧」的唱段中,杨宝森的唱腔较为自然流畅。1957年,杨宝森录制了三场《击鼓骂曹》,剧中,杨宝森情绪饱满,唱念老练自然,体现了「杨派」艺术的醇熟境界。

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在过去演出的时候,祢衡上场前有一个张辽的「过场」。它所起到的作用一般都会说明故事起因,让观众知道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演出中基本都不上张辽,直接把祢衡打上。

通过主人公祢衡与曹操的激烈冲突,揭示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士大夫文人的特殊关系,从而描绘出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悲剧性格。即在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氛围内,知识文人的遭际命运,不能只是统治者个人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造成的,而是由广阔的深厚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与文化积淀等错综因素的整合势之使然。封建独裁者出于维护本阶级、集团的利益,必然要对士大夫文人采取严格、有效的录用、升迁和弹压等政策,以此来巩固封建王朝的皇权统治。

击鼓骂曹

戏一开启,祢衡「吊场」,通过「自报家门」清楚明了地交待出称衡将为曹操做事。但祢衡认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因此此种选择是违心的,写出人物思想与行动的矛盾性,亦为祢衡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祢衡对曹操帐下的文臣武将大肆糟蹋,让曹操产生更加强烈的嫌恶心理,于是曹操想要彻底打击祢衡的威风与尊严,令其充当鼓吏,为相府的群臣宴擂鼓助兴。但是祢衡竟然身着破衣槛衫为宴会「添彩」,甚至赤身露体大骂曹操。关于祢衡如何被派往荆州,京剧在情节细节上作了修改,由被胁迫变为在众人劝说下无奈应允。在众朝臣的劝解下,祢衡才变得清醒,他想起古训责人先要责己过,还有家中老小,逐渐恢复理智,祢衡也明白一介无职无权的书生,无法抗拒当朝一品宰相的命令,出于无奈只得领命赴荆州说降刘表。

击鼓骂曹

京剧《击鼓骂曹》全剧时长约一个小时,唱腔都是西皮板式,其中「二六」就有三段,反映三个不同的内容和思想,使人不觉重复,具有传统剧目中唱腔布局运用板式的明显特点。这出剧共有三段经典的「二六」板,「丞相委用恩非小」,这段是听到被用为鼓吏时由冷对而转为愤怒,演唱节奏逐渐加快,后转为快板。第二段「未曾开言我的心头恨」,叙述身世,较为平缓。第三段「列公大人齐来劝我,有如方醒梦南柯。自古道责人先责己的过,手摸胸膛我自揣摩」,面对抉择,节奏由慢变快。到了句尾,祢衡念及妻儿老小,最终向曹操妥协了。

在经典的唱腔「馋臣当道」这一段中,唱腔由西皮导板、西皮原板、西皮快板等板式所组成。

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的艺术特色主要是人物不多而个性鲜活,情节简约而结构严谨,主题明确而内涵丰富。全剧唱腔不以新奇别致取胜,却重在其中的丰富意蕴:既表达了祢衡怀才不遇的心绪,又刻画了这一名士高傲自得的神情。该剧的另一大特色,即剧中有祢衡当场击鼓的表演,起著点题的作用,要求演员多才多艺,对鼓有精深的研究。

祢衡第一次上场时用的「小锣原场」配合他上场的动作。当念到「未逢真命主,有愧栋梁才」时就开始起唱,这段唱虽只有四句唱词,但祢衡的性格被形象地描绘出来。他是封建社会的「名士」,怀才不遇,抱负远大,将来要成大业。

曹操大宴群臣,他要借此机会来羞辱祢衡,这是《击鼓骂曹》的关键地方。由于祢衡将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来痛骂曹操,所以此时的心里是很严肃的。接下来的几段唱是整出戏的中心唱段、经典唱段。首先是祢衡内唱「导板」,此时虽是普通的开唱锣鼓,但是每一个点都要打出「劲头」来,这样才能烘托出场上的气氛。祢衡有两次上下场,第一次是祢衡换一件破衣服,假装成疯魔的样子。第二次他把身上的破衣服都给脱掉,赤身露体准备擂鼓骂曹。这两次上场用的锣鼓是一样的,都是「快长锤」转「闪锤」,然后开唱。

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立足于「拥刘反曹、帝蜀寇魏」的封建正统立场,具有一定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但在刻画人物具体行动时,又能跳出立场、事件和环境的制约,相对客观、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思想、神态。该作品对于曹操的形象大多贬低和丑化,但对祢衡也不是一味拔高,将其视为反奸相的英雄来写,其中对祢衡狂妄、孤傲等缺点的描写让他的形象更具有立体感和丰满性。《击鼓骂曹》中的祢衡是有缺点的文人,曹操是有缺点的统帅,两个人物 的「缺点」加在一起,便构成了这场悲剧性结局的深刻内容与原因。

击鼓骂曹

祢衡被中国历史文化定格为具有「狂士」风神、「狂骨」风标的悲剧精神形象,其「击鼓骂曹」则被铸为千古独绝的反抗强权和张扬个性的文化符号。历代人士着力于赞颂祢衡的卓越才能,体现出士人阶层视以才见重、才为国用为主体生命存在方式,渴望施展才华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境界。

川剧、汉剧、徽剧、滇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均有此剧目。舞台剧剧本《击鼓骂曹》塑造了一个反对复辟、支持民主共和的进步京剧艺人形象秦万山。他在袁世凯窃国复辟的历史浪潮中,坚守「自己做自己的主」这一 人生信条,通过演出京剧《击鼓骂曹》同反动势力勇敢抗争。

《击鼓骂曹》在帮助当代人们观照、理解封建社会的人和他们的人际关系、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积极、重要的认识价值和认识作用。其次在写人方法上也有着可供借鉴的经验。作者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焦点上,注重依据人物思想行为的发展轨迹,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典型意义和简洁直观的情节、事件乃至细节用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心理历程。

在演义小说、戏剧艺术和民间传说中,祢衡击鼓骂曹具有典型意义和惊爆效应而被万口流传,经过千年流播被定格为以狂抗世、以狂抗权的独特典型,惊世骇俗而惊心动魄,耸动社会亦耸动视听,成为千载诗艺传诵咏叹的对象,「击鼓骂曹」震古烁今而成为千年传响的特定文化符号,成为后世士人鸣不平的代言者和传声筒。——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黄南珊 评

《击鼓骂曹》这出戏中所运用的程式性锣鼓和开唱的锣鼓都很有代表性,戏里面几乎用到了所有常用的开唱锣鼓。从这出剧目的锣鼓分析来看,乐队的伴奏者要对戏里演员的念白、唱腔和身段都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把锣鼓运用自如,演奏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衬托出演员在场上所想表现出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演奏员的必备条件。——北方昆曲剧院 庄德成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