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

童庆炳(1936年12月27日—2015年6月14日),汉族,福建连城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曾任北师大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北师大文艺学中心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1952年初秋,童庆炳来到龙岩师范学校就读,并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1955年,童庆炳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1年开始,童庆炳研读《红楼梦》。所写的《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论文发表后,童庆炳受到了学界的注意。1980年,童庆炳与夫人曾恬写了第一部十万余字的中篇小说《生活之帆》。1989年春开始,童庆炳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员中,有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毅然、刘恪等。2015年6月14日18时18分,童庆炳教授因心脏病医治无效,享年80岁。

童庆炳

童庆炳主编的高校教材《文学理论教程》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多部专著获教育部人文社科著作奖。2004年,童庆炳获得了北京市优秀党员、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童庆炳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莒溪乡一个清贫的农家。童庆炳的祖先为避战祸,南宋时从山西雁门迁移过来。童庆炳读小学时常考第一名,老师和同学都特别喜欢他。1949年夏天,小学毕业后,童庆炳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连城一中。读完初一后,童庆炳被父亲强令辍学回家,后来祖母给童庆炳四块银元让他继续学业。后来童庆炳考入龙岩师范学校。1952年初秋,童庆炳来到龙岩师范学校就读,他在这里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1955年,童庆炳从龙岩师范学校毕业,并顺利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58年7月,童庆炳提前一年毕业,在北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助教。1961年开始,童庆炳研读《红楼梦》。所写的《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论文,刊载于1963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的「红楼梦研究专刊」,这篇论文发表后,童庆炳受到了学界的注意,他也被调回中文系。1963年9月,童庆炳被派到越南国立河内师范大学任教。童庆炳给越南的学生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把屈原的《离骚》重新注释翻译了一遍,还系统地钻研中国文学史,为学生编写了深入浅出的讲义,此外还编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注释。1965年夏天,童庆炳从越南回到国内。

1967年9月,他又被派往阿尔巴尼亚的国立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任教,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汉语等课程。1970年夏天,童庆炳回国。1985年,北师大文艺学开始招收博士生,童庆炳名下有13名学生。1980年,童庆炳与夫人曾恬根据听来的故事,加上生活体验,写了第一部十万余字的中篇小说《生活之帆》,小说第一次印刷了七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1988年秋天,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1989年春开始,童庆炳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每周四节。在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员中,有莫言、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毅然、刘恪等。2010年3月29日,童庆炳兼职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教授。

2015年6月13日,童庆炳前往雁栖湖游览,14日从金山岭长城下山时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0岁。

童庆炳

童庆炳

参考资料

童庆炳桃李满天下,国内文艺理论界的知名学者,包括陶东风、王一川、罗钢、李春青、蒋原伦、周小仪等,都曾受教于童庆炳,作家莫言、余华、毕淑敏、迟子建、刘震云等,也都曾经是童庆炳的学生。

读书时,童庆炳写了一篇以剿匪为题材的处女作小说,《福建日报》副刊编辑看后很满意,决定排版刊登,但却发现作者只是个中学生,就这样惨遭退稿。后来,读师范时,童庆炳写的一篇小说读后感被《文汇报》刊登。童庆炳一个月有三块钱助学金,用来买牙膏、牙刷、肥皂之类的,但出身贫困的童庆炳仍有着奢侈的浪漫主义爱好——电影票一张五分钱,一个月节省下来两毛钱保证每周都有电影可看。

童庆炳老师给我们授课时,喜欢穿白衬衫。童老师选择晴朗的日子远行,是因为他看见上天白云朵朵,为他备下了最美的白衬衫。这样的白衬衫不惹尘埃,永不褪色。(童庆炳曾经的学生、作家迟子建评)

先生教我写作,教我做人,先生温暖而清醒地看待这世界,从先生身上,感受到强大的人格魅力。(作家毕淑敏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