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梯(古代攀越城墙攻城用的器械)

云梯,又称飞梯、竹飞梯,最早出现于商周,春秋时期鲁国公输盘加以改进,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

云梯以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的固定结构,车厢用粗木作成底板和立柱,外面贴挂坚厚的牛革,多以木或竹制成。

云梯(古代攀越城墙攻城用的器械)

现代云梯主要用于消防领域,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还用于山石布置等多方面。

名称由来

《武经总要》记载宋代云梯说:“其制造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余,中施转轴,车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以巍城中,故曰云梯。”

云梯(古代攀越城墙攻城用的器械)

形态特征

结构

云梯以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的固定结构。在兵器大发展的宋代,云梯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首先加强了车体部分的防御能力,车厢用粗木作成底板和立柱,外面贴挂坚厚的牛革。下面安有六个车轮,由车厢里的士兵用人力进行移动,减少接近城楼时人员的伤亡。梯身采用中间以转轴连接的折叠式结构,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将主梯停靠于城下,架设上城梯,副梯便可“枕城而上”,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难度,避免云梯在登城前过早与城缘接触遭敌破坏。副梯顶端带有用于挂住城墙的铁钩。通过云梯上控系的粗绳还可调整梯子的角度。

特点

云梯攻城属于强攻,需要尽可能减少近敌时间,迅速抵达城上,攻破城防。所以云梯必须结构简单,重量轻,故多以木或竹制成。后来云梯的改进使登城接敌更为简便、迅速。

云梯(古代攀越城墙攻城用的器械)

演变历程

云梯是中国古代在攻城战中用以攀登城墙或侦察敌情使用的攻城器械。云梯早在商周时便已出现,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加以改进,形成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的固定结构。在兵器大发展的宋代,云梯结构有了很大的改进,首先加强了车体部分的防御能力,车厢用粗木作成底板和立柱,外面贴挂坚厚的牛革。下面安有六个车轮,由车厢里的士兵用人力进行移动,减少接近城楼时人员的伤亡。梯身采用中间以转轴连接的折叠式结构,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将主梯停靠于城下,架设上城梯,副梯便可“枕城而上”,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难度,避免云梯在登城前过早与城缘接触遭敌破坏。副梯顶端带有用于挂住城墙的铁钩。通过云梯上控系的粗绳还可调整梯子的角度。云梯的改进使登城接敌更为简便、迅速。

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鹿驴,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狂。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

到了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武经总要》所记,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人矢石的伤害。明朝以后,巨大的云梯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逐渐被废弃。

  

云梯(古代攀越城墙攻城用的器械)

  

相关记载

《墨子·墨经》中的车梯原理,“是梯,且则行”在《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而墨子前往说服公输般的故事。《吕氏春秋·开春》也有“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疑不攻宋的记载,亦见云梯在战国是战争的必备器具。

现代云梯

云梯消防车

云梯消防车是指主要装备析架结构的伸缩云梯,可向高空输送消防员和灭火救援物质、救援被困者、喷射灭火剂的举高消防车。云梯消防车一般采用直臂结构,梯架重量较轻,伸展速度较登高平台消防车快。目前,部分云梯消防车在最上面一节梯架上增设了折叠梯,可以实现跨越障碍物的功能。举升高度较高的云梯消防车工作斗与滑车可同时使用,提高了救援速度。云梯消防车的梯架多采用析架式结构,抗扭性不高,随着高度增加,环境条件变得恶劣,梯架的晃动程度较大。

风景园林

云梯在园林建筑中属于山石布置的一种。即以山石掇成的室外楼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