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大街

鼓楼大街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北部,旧鼓楼大街、旧鼓楼外大街与二环路交会处,是地铁8号线和2号线换乘站。

鼓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其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钟楼在鼓楼正北方向约l00米,灰墙绿瓦,高约33米,全部砖石结构。钟鼓楼在元、明、清代时为全城报时中心,1924年后停止。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988年钟鼓楼相继开放,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1996年钟鼓楼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大街

北京鼓楼大街古朴厚重,两旁分布着四通八达的胡同、许多老字号商店与各种各样老北京小吃,而如今的鼓楼大街已逐渐弥漫着时尚的气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使鼓楼大街焕发新的生机。

「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46.7米,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务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度,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度,亦有9级,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56米,通进深为33米。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一面。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北京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

鼓楼大街

口安挠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民国以后,鼓楼曾改名为「明耻楼」,在楼上陈列了一些图片和模型等实物,展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屠杀和抢劫的情形,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以后还曾先后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

钟楼在北京中轴线上、鼓楼正北约l00米,位于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

鼓楼大街

北京建钟楼,始于元至元九年(1272)。钟楼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在现基址上重建钟楼,但不久即遭火焚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筑于高大的砖石城台上,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四面开券门,高约33米,全部砖石结构,精致坚固。以后又曾多次进行修缮。

1、什刹海。风光秀丽的什刹海,长桥卧波、绿柳拂面,水域宽阔;周围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恭王府花园积淀着老北京的历史文化风貌,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的融合,相得益彰,夏日泛舟、冬季溜冰,饱览西山胜景。在胡同和四合院中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偶尔会在湖边举办各类民俗活动,游湖泛舟、聚会赏荷等,使什刹海充满生活的气息。

鼓楼大街

2、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庆王府、恭王府。品味园林曲径通幽、假山叠翠、红荷碧波的幽静典雅以及皇家王府的精巧精致、富丽堂皇。

3、梅兰芳故居。馆藏数万文件,缅怀艺术大师,追寻大师生活的足迹。

4、钟鼓楼。晨钟暮鼓,聆听钟声和鼓声诉说悠远悠长的历史。

5、烟袋斜巷。北京城最老的斜街,有机会去体验细雨朦胧中的幽雅意境。

6、广化寺。大型佛教寺院,寺院建筑严谨,佛家在这里讲学说教,是皇城脚下的僧侣与佛结缘之地。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和北京佛教音乐团办公活动场所。

7、酒吧街。欣赏老北京城的夜色,灯红酒绿的街道透着丝丝古意,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