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民间传说故事)

白蛇传》是中国民间爱情故事,最初由民间口头相传,集体创作,后来演变成爱情传说,与《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白蛇传》的故事有学者认为起源于唐代,唐代两则《白蛇记》《李黄》《李琯》中,女主人公是由白蛇精幻化而成的女子,人们从用口头相传转成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也有学者认为《白蛇传》起源于宋代的《西湖三塔记》,宋元时期出现了与白蛇相关的话本《西湖三塔记》,白蛇的化身白衣女人,被法师镇压在湖内石塔下。至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是由白蛇幻化而成的凶残妇人,许宣是一个贪恋美色且胆小的男性,还和法海共定计谋收白蛇入钵,通过化缘砌成七层宝塔,导致白蛇精和青鱼精千年万载被压塔下。这个故事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都已定型,白娘子身上的妖气变弱。至清代时故事成熟,故事内容更丰富,白蛇生子,白蛇的妖性变弱,赋予更多的人性。白蛇传故事的主要情节有篷船借伞,许仙惊死,盗仙草、水漫金山、被镇塔下等,故事表达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白蛇传(民间传说故事)

白蛇传讲述的是人蛇恋情,它是人妖恋的具体表现形态,在中后期的演变过程中,白蛇为许仙生下孩子,这既是古代传宗接代的观念的显现,也是白蛇由妖到人的转变。在传统社会文化中,以男性为中心,在白蛇传传说中白蛇的形象不断演变,反映出女性地位与两性关系的变化。故事中女强男弱的婚姻模式,也形成了白蛇传传说的悲剧结局,传说中的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的主题对现在社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白蛇传传说中有许多关于团圆等传统文化,更加入了许多民俗文化到传说中,如西湖清明踏青、祭祀烧香、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活动。白蛇传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加入法海的形象,也是宗教利用传说宣传宗教信仰,白娘子与法海斗争,这也是人们反抗天理与人欲的具体表现。

《白蛇传》传说与景观共生互构的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从“传说”到“景观”再到“新的传说”,或者从“景观”到“传说”再到“新的景观”的民间传说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机制,是传说与景观合力完成的地方性叙事谱系,也是当前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视角。《白蛇传》的传说发展到今,成为故事、歌谣、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题材,影响不断扩大,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英国等许多国家。

故事起源

源于唐代

有些论者认为唐传奇中的《白蛇记》是“白蛇传”的起源。北宋李昉等人编写的《太平广记》中收录题为《李黄》的故事,并表示是出自唐朝谷神子的《博异志》,明代陆楫等人辑录的《古今说海》中也收录了此文,名为《白蛇记》,但没有标明撰写者。这两则与白蛇有关的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在唐元和年间,《李黄》的主要内容是李黄和白蛇幻化而成的妇人做了三天的夫妻,回家后便精神恍惚且卧床不起,最后李黄身子化成一汪水,只有头还在。另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些不同,李琯跟随白牛车来到奉诚园中,进园后见到一个美丽的白衣女子,第二天回家后李琯脑裂而亡,家人找到园子后只发现几条小蛇把他们杀掉了。但这两则故事和魏晋志怪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用恐怖的情节来警告世人,不要贪恋美色。这两则故事的故事地点、时间、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和后世传说“白蛇传”都不相关,只有美女是白蛇幻化这一点是相同的,所以这两则都不能认定为“白蛇传”的起源。

源于宋代

学者戴不凡说:“根据今天能见的资料,‘白蛇传’故事的雏形,似成于南宋。明代洪楩在《清平山堂话本》中辑录有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是“白蛇传”的起源。故事发生在宋孝宗淳熙年间清明时节,地点是临安府西湖,人物有奚宣赞、白卯奴,乌鸡、白衣妇人,白蛇,这些和“白蛇传”中的人物接近,故事的情节是人与蛇妖结为夫妻,奚宣赞不好酒色,已有家室,喜欢闲游的人。白衣妇人是一个吃人心肝的蛇妖,她与奚宣赞做了夫妻后本来也要取奚宣赞的心肝的,但白卯奴两次救下奚宣赞,奚宣赞请求奚真人把婆婆、白卯奴、白衣妇人现原形后,都被镇压在塔下,奚宣赞后跟随叔叔在俗出家。这个故事的时间,清时时节;地点是临安府西湖,人物包括奚宣赞,与许宣、许仙谐音、白卯奴,乌鸡、白衣妇人,白蛇这些有后期的白蛇传传说有许多的相同之处。《西湖三塔记》里有奚真人,这是宣扬道法,后期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看山阁乐府雷峰塔》是宣扬佛法,有学者认为,他在三百年后的明拟话本中变成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这可能和故事发生的地点变成镇江有关,金山寺是佛教的道场,把道士改成和尚。佛、道都是宗教,从话本宣扬道教来看,“白蛇传”开成于南宋是可信的。再结合该话本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主旨和悲剧格调等因素,《西湖三塔记》是“白蛇传”的起源。

主要内容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冯梦龙的拟话本集《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讲的是“俊俏后生”游湖遇到两位妇人后发生的风流韵事。白娘子是一位由白蛇幻化而成凶残的妇人,许宣是一个贪恋美色且胆小的男性,还和法海共定计谋收白蛇入钵,通过化缘砌成七层宝塔,导致白蛇精和青鱼精千年万载被压塔下。故事主要内容是白娘子原本是一条白蛇幻化,与许宣相识于杭州西湖,两情相悦,白娘子为了让许宣遣媒议婚,将偷盗所得银钱赠给许宣,许宣因此吃了官司,被发配到苏州。许宣到苏州后不久,白娘子携小青追来,在此与许宣结为夫妻。白娘子随后又盗了别人的衣物来装扮许宣,结果被人识破,许宣再次被抓并发配镇江。许宣住在镇江的五条巷,白娘子又赶往镇江,继续和许宣一起生活。他们在渡口马( 码) 头边开了个药铺,许宣去金山寺烧香被法海强留,白娘子与小青去讨还许宣,被法海识破真相,许宣这才知道白娘子是蛇妖。不久许宣遇皇恩大赦回杭州,却见白娘子和小青已先他到来,许仙用法海给的金钵,收服了白蛇,后来白蛇与小青被压在雷峰塔下。

《雷峰塔传奇》

黄图珌的《雷峰塔传奇》是现存最早的白蛇故事曲本,共分上下两卷,上卷十六出:慈音、荐灵、舟遇、榜辑、许嫁、赃现、庭讯、邪祟、回湖、彰报、忏悔、话别、插标、劝合、求利、吞符。下卷十六出:惊失、浴沸、被获、妖遁、改配、药赋、色迷、现形、掩恶、棒喝、赦回、捉蛇、法勤、埋蛇、募缘、塔圆。《雷峰塔传奇》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进行了改编,白蛇与许宣的关系改为白蛇纵欲,纠缠许宣,许宣被白蛇精的美色迷惑,在法海的开解下,许宣被点醒,幡然悔悟,将白蛇精、青鱼精镇压在雷峰塔下,许宣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雷峰塔》

方培成的传奇《雷峰塔》在黄图珌的版本上增加了一些故事情节:“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形”“盗灵芝舍命救许宣”“战法海水漫金山寺”“断桥会夫妻释前嫌”“许士麟中状元探母”“白素贞出塔皈依佛法”等情节。故事中的白娘子对爱情坚贞,由此也得到大众的同情。另外加入白蛇生子、状元祭塔、一家团圆等情节,使白娘子的妖性消除,成为一个有人性的贤妻良母。白蛇传传说从志怪的悲剧成为人间正剧,正是这部作品的首创。

《雷峰塔奇传》

《雷峰塔奇传》又名《白蛇精记雷峰塔》《雷峰梦史》《雷峰塔全传》《义传全传》《白娘子出世》由,是由江荫香托名为玉山主人或玉花堂主人的清代文人校订而成的中篇章回小说,共有五卷十三回。故事大概内容是,白珍娘下凡遇许仙游湖、二人情投意合、珍娘赠银约定婚姻;许仙因官银获罪发配姑苏,白珍娘寻至姑苏,二人成婚;珍娘于吕庙斗法道士,许仙端阳被珍娘原身惊死,珍娘至瑶池盗丹救许仙;府堂诊双胎,珍娘盗宝,许仙二次获罪配发镇江,后与珍娘镇江重逢;法海警妖禁许仙,珍娘寻夫不得,遂水漫金山,珍娘产子后被法海镇于雷峰塔下;其子梦蛟被许姊收养,得知其母消息后思母成病,后得观音救治痊愈,梦蛟中状元后至雷峰塔祭塔,珍娘一家团圆。这个版本的白蛇传传说是比较完整的的版本,后世对《白蛇传》的改编,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改编的。

发展演变

蛇意象

《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在上古浩劫中,炼五色石以补天,后又成为掌管婚姻的女神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女娲是人面蛇身。汉朝中晚期,女娲像出现在各地石墓画像中,都是以人面蛇身的形象,有的是独自而立,有的与伏羲相对。华夏太古三皇之首伏羲氏,与女娲同样被尊为人类的始祖,也是人面蛇身的形象。伏羲、女娲在古未有天地之时,就化育了万物,创造人类。由此,蛇身上维系着华夏民族对于祖先的崇拜、文化图腾、民族的创世元勋。在古代神话中,蛇住在奇山怪石之间,有蛇修炼成仙的传说,人类赋予蛇神性并且敬畏有加。蛇还是长生不老的,它身上焕发的生命力,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都能生存,让人崇拜。女娲不仅是人类始祖,更是主管婚育的大母之神 ,象征着生殖繁衍,多子多孙。蛇在古代 神话中寓意与吉祥富贵、福禄功名有着紧密的联系。蛇意象在中华文化中也带有相当多的负面寓意。《搜神记》中有外表美丽内心狠毒的美女蛇,或者是农夫怀里忘恩负义的蛇,给人们狠毒、阴险、狡猾和贪婪的印象。

白蛇意象

唐传奇《白蛇记》《李黄》中讲述了的是李黄与白衣妇人同住三日后化成血水,白衣妇人是蛇妖所化,白蛇幻化成白衣妇人害人的故事,唐代另一个《白蛇记》《李琯》中讲述是一位富家公子与由白蛇化成的素衣少女接触后回家脑裂而死,两则故事情节构成各有特点,但又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女主人公是由白蛇精幻化而成的女子。宋元白话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白衣女人是白蛇的化身,最后被法师镇压在湖内石塔下。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三《南山胜迹》中说:“雷峰塔者……传说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民间传说湖中原来有白蛇和青鱼两个妖怪被镇压在塔下,而湖水旱枯,居民惊走相告“白蛇要出世了”。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开始便赋予了白蛇更多的人性,白娘子虽然为蛇妖,但没有杀人的念头,白蛇身上的原始的野性也没有了。

白蛇传传说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后的白蛇传传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明代陈六龙把白娘子的故事改编成剧本,剧本已失传,作者在梨本旧本白蛇故事中增设了《祭塔》《做亲》《佛园》等。清初古吴墨浪子编辑的《雷峰怪迹》,继承了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的故事,改善了冯梦龙中白蛇故事的不合理情节。清代乾隆早年间黄图珌版本的《雷峰塔传奇》的改编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在基本人物 、关目等各方面都非常契合,没有脱离《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情节框架与思想倾向。

黄图珌版本的《雷峰塔传奇》之后也出现了许多的改本,清代乾隆年间方培成传奇《雷峰塔》在黄图珌版本基础上增加了“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形”“战法海水漫金山寺”“断桥会夫妻释前嫌”“许士麟中状元探母”等情节,故事中的白蛇生子,状元祭塔,一家团圆使白蛇白娘子从根本上消除了妖性,成为一个有人性的贤妻良母,也成为有悲欢离合的正剧。至清代嘉庆年间的《雷峰塔奇传》成为中篇章回小说,有五卷十三回,增加了白蛇报恩这一情节,将之前的悲剧结局转化为大团圆结局。此后的各类文学样式,包括宝卷,是按《雷峰塔奇传》的情节范畴,用它的框架为基础进了文字编撰的。

人物形象

白娘子

白娘子在历代白蛇传说中形象变化很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蛇是邪恶与淫荡的化身,《李黄中》白蛇是由蛇女化身为“白衣美姝”,李黄贪变她的美色,害得李黄虽能说话,身体消失了。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白蛇幻化成为外表美丽的女子,却是要吃人心肝的蛇妖,是一个蛇蝎美人。白蛇的形象是邪恶的象征,这与女性在父权社会话语地位低下有关。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蛇称其为白娘子,学者王蒙指出,“白娘子”这一称谓,正是对白蛇为人的肯定,是“本原性人”的代表,是不顾“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礼建规范的行事的人的代表,是本真性的人的体现。“《雷峰塔奇传》中白珍娘更是一个温柔的女性,对爱情忠贞不渝。白蛇的形象有了善的品质兼恶的特征,她的妖性在慢慢的褪去,成为一个人间的普通女子,是丈夫眼中的贤妻。生下孩子的白珍娘,有了母亲这个身份的加持,白蛇的形象更加人性化。在当代社会中,白蛇形象不断的加工和改编,白娘子由恶向善,由妖变仙,是一个温柔体贴,对爱情坚贞不渝,细心周到的贤妻良母,深谙人情世故,有商业头脑,更有一颗善良的心,同情弱者、帮助贫困。所以白娘子最初是一只蛇妖,是一个异类,定型期成为更人性化的形象。

许仙

许仙,又名许宣是白蛇传传说中的男主角,最初是以一个受害人的形象出现。他的形象从唐传奇《李黄》中的李黄,《李琯》中的李琯,这两个人物是好色的男主人公形象,因为贪变美色结果惨死,但也没有更多的人物性格的表现。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奚宣赞都是许仙的前身。发展期的白蛇传中的许仙是一个小市民,首鼠两端,患得患失。《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爱色,还因此惹上官司,但是他其实做事老成,只是对待白娘子时比较矛盾,对爱情不是坚贞不渝的,与三塔记中的奚宣赞有类似之处,也是一个懦弱、胆小、利己、避害的小市民。《雷峰塔》中许宣成为一个自私、善变、冷漠、背叛爱情的人,后来还协助法海收服白娘子,是一个负心薄情的人。《白蛇传》中的许仙摆脱了自私的欲望,已经成为一个捍卫婚恋自由与坚守爱情的情圣形象。而现代作品中,许仙演变成一个情欲贪婪的男性代表。

青蛇

青蛇在白蛇传传说中是白蛇的贴身侍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白蛇的某些特质。梦花馆主《白蛇全传》中写到:“丫头尚且这般美丽,谅必主母还要好看些。”青蛇作为奴婢是白蛇美貌的衬托。各个时期中青蛇的形象里是一个忠义的形象,这个主要体现在奴婢对主子的无条件忠诚。水漫金山寺青蛇同白蛇出生入死并在白蛇战败后,将白蛇扶下山等情节,体现了青蛇的忠,方成培《雷峰塔传奇》中佛主因感念青蛇之“义”将之破格接引归真,这是青蛇义的体现。青蛇更是反封建、反压迫的代表,在传统中都有体现。在白蛇传发展演变中,青蛇也成为一个与白娘子比肩的美好女性。青蛇的人物形象一直都是故事剧情的推动者,她最早是《李黄》中青服老女郎的形象,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青青引荐许宣与白娘子见面,成为白蛇和许宣爱情的见证者和审视者,她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在李碧华的《青蛇》中,她由故事的配角变成故事的主角,小说中除了许仙和白素贞的爱情故事以外,还增加了小青和许仙、法海之间的情欲纠葛。她也不再是白蛇的陪衬,是独立的主体,更代表了新时代女性不再依附于男人,并开始批判男人,指责男人的冷血、自私。

法海

法海在白蛇传传说中,早期的法海是利济群生的佛门高僧,解救民众于苦难。演变发展过程中,由一个人类的“护佑者”转化为“迫害者”,由“善”走向“恶”,由“得道高僧”到“封建卫道士”,也成为了革命斗争的对象。白蛇传故事在创作与改编后,法海在宗教意义中是一个正义使者拯救苍生,在道德的发展成为一个得道高僧救人红尘,现代白蛇传故事中他是一个封建力量的代表,拆散婚姻,是一个破坏者欺压的形象。

文化内涵

人类学

白蛇传文化蕴涵了大量的人类学信息,白蛇传讲述是人蛇恋情,人蛇恋作为人妖恋的具体表现形态,故事中蛇的颜色是白色,“白”在汉字里有洁净、彰明、清楚、直率之意,它是纯洁、吉祥的征兆,人类对白色的特殊心里,构成了白蛇在故事中人物形象基础。在白蛇传传说中有“西湖借伞”的情节,这把伞是白蛇和许仙的恋情的开始,伞它具有高贵、完整、和谐、团圆、圆满的文化意义,而纸伞的纸谐音子,更含有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圆满之意,有了伞加持的传说寓意着许仙和白娘子美满团圆的结局,伞与散谐音,也是故事矛盾的象征。白蛇传故事发生了江浙一带,南方有崇拜蛇的习俗,它属于南方的文化圈,传达的也是南方人们社会文化心态下人们对于爱情和生活理想的追求。白蛇传传说在中后期的作品演变中,白蛇为许仙生下了孩子,这个不仅是白蛇由妖到人的转变,也是古代传宗接代的观念的显现。

社会学

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缺乏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白蛇传中蛇的形象不断的演变,反映女性地位与两性关系的变化。早期的蛇女是以邪魅的蛇妖出现,以蛇精幻化为美女作为故事的开端,男性被美色诱惑,这也表达出那时的男性对女性美的渴望,对情欲却抵制且惧怕。白蛇在后期的形象中不断增加人性的成分,反映男性内心对女性的美好的向往,蛇女增加人性成分后的形象比男性更有光辉,颠覆了男权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的主要社会角色。李碧华的《青蛇》形象的改变和白蛇在不同时期的形象转变,展现了新时期女性追求独立自主,争取与男性分庭抗礼的话语权。

传统文化

白蛇传传说从人物的组合,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蕴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及民俗文化。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迷信,他们迷信蛇能幻化为人,作祟于人,后经过民间结合道、佛、儒三教的演绎,白蛇传传说成为宗教伦理的劝世文学。白蛇与青蛇的形象,白蛇沉静温婉,类似于中国传统的神的形象,青蛇聪慧泼辣,更像人们认为的妖的形象,这样一种组合与中国文化中的动静相宜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白蛇传传说中更有许多的“圆”的相关的如圆房生子、儿子中状元,最终圆满结局等。白蛇传传说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随着母题的增加,有许多民俗文化进入了传播的内容之中,早期西湖有清明踏青、祭祀烧香的习俗活动,将其设计进《白蛇传》的故事情节中,使得西湖文化的随着故事流变。白蛇传传说中有一个故事情节就是端阳现形,导致许仙吓死,这里将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写进故事情节当中,也让白蛇的形象离妖越来越远,转化为充满人性的蛇。

宗教信仰

《白蛇传》中白蛇的形象最早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中的龙、蛇的形象,这是宗教思想在民间创作。故事中出现的法海他有法力,是来自佛教宣传裴头陀的故事,《西湖三塔记》中则是颂扬道教法力的。《白蛇传》的故事是宗教利用民间传说宣传宗教信仰。黄图珌版的《白蛇传》中强调轮回果报,是受到宗教的影响才写的,并且在《白蛇传》故事发展的版本中,劝善、维护封建礼教质变成为反抗封建礼教和宗教的作品。《白蛇传》故事的产生还与宋代哲学思潮道学有关,道学是以儒家仁义之学为基础,采取佛家的轮回、福报之说,以道教象数之论,用以解释宇宙和人生。道学本身包含佛道思想,故事本身反映与宗教的关系。《白蛇传》中白娘子与法海斗争,白娘子一意追求和许仙的幸福家庭生活,不畏惧一切艰难困苦,满足人欲的生理要求,也是南宋人民反抗宋儒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封建伦理的具体表现。

婚恋观

《白蛇传》的故事中的白娘子反抗包办婚姻,反抗封建伦理的束缚,传说赋以其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的反封建主题。白蛇传故事是爱情悲剧,主要原因在于白蛇传传说中女性在社会地位、自我能力和个性特征上强于男性,这种“女强男弱”的婚姻模式不被父权社会所接受,故事以悲剧结局“是民众对现行道德相悖的婚姻形态持否定态度的反应”。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白蛇传传说核心人物形象,依托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融入佛教、道教和民间蛇信仰多种宗教文化,逐渐形成了“白蛇传”文化体系 。传说中精怪形象是人们由图腾崇拜到原始信仰的转变,原始宗教中认为万物有灵,物老成精,发展到佛教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早期三怪故事中的降妖宗教与道教文化相关。“白蛇传传说”精怪形象也是对西湖景观的叙事选择,雷峰塔使西湖三塔三怪向两怪转变,西湖三塔景观变迁对传说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景观推动传说演化并实施景观叙事功能的过程中,传说作为语言叙事形态,随着其传播空间的拓展、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对其核心景观,如雷峰塔、镇江的金山寺等成为传说景观实体生产和符号生产的重要叙事元素。传说与景观共生互构的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从“传说”到“景观”再到“新的传说”,或者从“景观”到“传说”再到“新的景观”的民间传说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机制,是传说与景观合力完成的地方性叙事谱系,也是当前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视角。

《白蛇传》传说故事最早呈现的是“异类幻化”母题,至明末冯梦龙的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异类幻化”的母题开始被涉及情节发展的“爱情悲剧”所取代。此时的蛇女以白娘子的形象出现,凡人也被冠以许宣之名,同时小青和法海以帮手和对手的方式出现。至清代之后,还增加了“端午饮雄黄酒现身”“水漫金山”的情节,使白蛇的故事注入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以白蛇为母题不断向影视艺术跨越,至2021年,以《白蛇传》为创作蓝本的影视剧作品达30部,最早的《义妖白蛇传》改编基本遵循民间传说,结合民间野趣形成的,人物情节架构上加增删,有的则是只借用原作人物或情节,阐释完全不同的主题思想,如《荒塔沉渊》《青蛇》等,再到后来的《天乩之白蛇传说》讲的是许宣前世今生的爱情故事等。,白蛇母题成为了官方话语和民间情感共振的文化记忆。而随着现代意识的注入,白蛇故事开始承载起精英分子的时代关怀,从徐克的《青蛇》到黄家康的《白蛇2:青蛇劫起》,个人主义或女性主义的表达皆借白蛇故事之口得以传递。

《白蛇传》故事中母题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的变迁,故事中男主人公身份的变化,从书生官吏到药店商人,反映出社会发展中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商人阶层的崛起。宋元时期男主人公加上了青年男子的头衔,这一形象母题中男主人的小市民成分减少了很多,融入了风雅痴情、懦弱多疑的形象。白蛇形象变化这一母题,可以看出,明代开始,白蛇注重仪表和妆容。人们以物质的追求体现在服饰和妆容方面。法海从一个降妖救人的普渡者变为固执不通人情,易嗔易怒的反面角色,展现的是宗教地位的下降,人们的内心追求爱情的自由。

国际影响

《白蛇传》在日本的舞伎中有《蛇妻》《蛇别》戏,故事情节和《白蛇传》中的“西湖借伞”“断桥相会”相仿,还有一出《鹤妻》,也叫《鹤的故事》据日本戏剧家千田是也说,《鹤妻》源自《蛇妻》,改成仙鹤化成的少女,用羽毛织锦,故事更美了。在朝鲜古典戏剧中有《蛇郎与少女》,这里是蛇变成少年与少女变爱的故事,经过一番悲欢离合,最后少女遇救。另有一出《仙姬》讲的是蛇变少女,少女善良、温顺,最后她永远变成人,这与《白蛇传》很像。朝鲜还发行了《白蛇传》辛巳年贺年贴票,图案选自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白蛇传》。越南的嘲剧中有《白蛇传》,这里的嘲剧与广东潮剧相似,应该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印度东北部卡塔卡里地区的舞剧《卡塔卡里》中有蛇变少女的情节,剧中新郎将新娘灌醉,新娘现出蛇形,与《白蛇传传》中的“端阳惊变”的情节相似。加纳民间流传着《白蛇传》故事,发行了以《白蛇传》为题材的纪念邮票,一套十二枚,邮票上印有题饰画,上面写有汉字“白蛇传”,并用英文介绍了《白蛇传》中的故事情节。澳大利亚圣诞岛发行过一套蛇年小全张邮票,邮票画面是雨中西湖的情景。《西湖民间故事》中的《白娘子与许仙》改名为《白娘子与雷峰塔》翻译成英文版本后,《白蛇传》的故事在英国广为流传,英国作家丹尼斯·赵为此还写了一篇《中国人信仰的蛇》,介绍《白蛇传》的故事,赞扬白娘子形象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形象。

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苏联莫斯科演出昆曲《断桥》《金山寺》等《白蛇传》折子戏。苏联艺术家谢·奥布拉兹卓夫曾在《中国人民的戏剧》中评述了《白蛇传》。他认为白蛇为妇女斗争,争取爱与被爱的权利,是一个美好妻子和母亲的形象。中国《白蛇传》进入泰国后,受到泰国各个领域的欢迎,不仅有了泰译本,而且也成为教育领域及商业领域广泛运用的故事主题。近几年,白蛇崇拜信仰在泰国的流传增多,多个地区建立了白蛇庙宇,庙宇中的白蛇塑像被称为“白蛇老爷神”。走进泰国的佛寺中,可以看到大雄宝殿有那伽塑像,泰国人称那伽为保护佛教之神,那伽塑像成国泰国蛇崇拜的象征符号。《白蛇传》被泰国采用翻译成第一本泰译版白蛇故事并被纳入小学课外读本。《白蛇传》故事在泰国被改编为小说、戏剧和影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相关考证

许仙名字考证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白蛇传》较完整的版本,故事中男主人公名叫许宣,书中记载:“话说宋高宗南渡,绍兴年间,杭州临安府过军桥黑珠巷内,有一个宦家,姓李名仁。见做南廊阁子库募事官,又与邵太尉管钱粮。家中妻子有一个兄弟许宣,排行小乙。”这位“许宣”在书中又称“小乙官人”,清代古吴墨浪子辑的《雷峰怪迹》一文,许宣的称呼依然没有变。至民国中期,文学作品中的许宣开始成为许仙了。鲁迅先生1924年发表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等都将《雷峰塔》、《白蛇与许仙》等剧目作为自己的代表作。电影《白蛇传》更是家喻户晓。至近代,《白蛇传》相关的艺术作品中都是叫许仙。

风景名胜考证

在《白蛇传》的故事中,有“断桥相会”故事。故事中许仙被法海骗至金山寺,水漫金山过后,许仙逃离法海的掌控,在西湖断桥与白娘子重逢,两人重归于好。故事中的断桥在现实在位于西湖白堤之上,这是一座堤障式单孔石拱桥。在《白蛇传》的故事中,有水漫金山的经典桥段,金山在长江边上,禅寺依山而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现存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处、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建筑。白蛇故事中的法海有有法海洞,洞中供奉着法海的石像,有白蛇洞、朝阳洞、仙人洞,被称为四大名洞。

衍生作品

曲艺

《白蛇传》是中国古典戏曲名剧,晚明陈六龙所撰的《雷峰记传奇》是最早关于白蛇故事的作品,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著有四卷,后人改名为《白蛇传》。近代京剧《白蛇传》是以一种文武开打、唱做并重的方式表演。最早的《白蛇传》第一折戏为《双蛇斗》,采用的京剧和昆曲等同台表演的方式。在京剧表演中,《白蛇传》有对双剑、走旋子、大开打等艺术,还有砌末、火彩等表演形态。清末京剧演员余玉琴和李顺德的表演现在已失传。1947年,田汉根据旧剧的相关情节,改编成《金钵记》1953年再次修改,更名为《白蛇传》,它的戏曲版本成为戏曲舞台上白蛇故事的代表,白娘子名叫白素贞也是源于田汉的剧中。

地方戏中也有《白蛇传》故事的影子,越剧将白蛇故事改编为神话,1918年亮相舞台,该剧被作为时节戏在端午节时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华东戏曲研究院戏曲创作室对此剧进行重新创作,曾在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获得好评,后多次修改,对应的唱片在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出版过唱片。评剧中的《白蛇传》唱词优美,比如“神仙已去真情在,仙缘人缘具是缘。”,川剧在表演上更注重武戏部分的观赏性。除紫之外,在其它剧种如豫剧、秦腔、粤剧、婺剧、河北梆子都有对白蛇故事的演绎。2016年在上海第二届小剧场戏剧节上展演京昆合壁《春水渡》就是由《白蛇传》衍生而来的。这个戏里只有法海和许仙,讨论的问题是关于爱情,且重塑了经典白蛇传中的人物形象。

音乐

影视作品

随着影视技术的出现,白蛇故事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不断出现,不论是港台还是内地,都有许多的作品。1962年至1992年间,白蛇故事衩电影电视行业改编过5次,1962年邵氏影业出品电影《白蛇传》是最早的白蛇故事题材影视剧。1978年由林青霞主演的电影《真白蛇传》播出,1982年,林青霞再次主演电影《新白蛇传》,讲述的是雷峰塔倒塌之后的事情,这是对白蛇故事一次较大的改编。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播出后引发了业界的震动,这个版本的剧情融合了多个版本的白蛇故事,将《雷峰塔传奇》《白蛇传》《白蛇后传》的内容根据需要删减改编,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版本。1993年电影《青蛇》在1994年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的三大奖项提名。2011年上映的程小东执导的电影《白蛇传说》开创了同时期华语电影的新记录。

其它作品

《白蛇传》的故事是民间艺术创作题材和母题,与它相关的题材有年画、剪纸、皮影等进行加工创作。《白蛇传》在绵竹年画中表现鲜艳明快,在朱仙镇年画的中色彩搭配更为大胆,造型有特色,线条风格保持一致。杨家埠年画中的白蛇故事精旷质朴,色彩搭配合理。剪纸作品《断桥》用阳刻和阴刻相结合的制作工艺表现故事形象。《白蛇传》的皮影戏在河北唐山、陕西东路、甘肃环县、辽宁凌源等地均上演过。陕西皮影《水漫金山寺》大面积使用红色、绿色、蓝色、枚红色等鲜艳的颜色,人物造型继承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表现手法,人物的服装、道具,舞台的配景的相应部位都饰有花纹,有植物、动物、自然物、几何图形等,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