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

蒋兆和(1904年~1986年),男,汉族,原名万绥,四川省泸州市人,中国水墨人物画宗师。

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为第4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

蒋兆和

1920年,蒋兆和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1927年,蒋兆和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7年,蒋兆和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

蒋兆和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法。在民族危亡的年代,以苦涩的人生体验和饱蘸深情的沉重画笔,创作了留下时代烙印的重要作品。蒋兆接受徐悲鸿现实主义和改革中国画的艺术主张,积极探索实践新的水墨人物画创作方法,以素描写生为基础,融入中国笔墨。作品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人物造型严谨,表现内心深刻,使中国人物画达到新的高度。代表作有《流民图》《曹操》《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等。

1986年4月15日,蒋兆和在北京逝世。

蒋氏先祖随着移民大潮从湖北麻城迁徙到四川泸州定居,并在该地区繁衍生息。在泸州地区,蒋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

1904年4月3日,蒋兆和出生在川南泸州一个没落秀才的家庭里,家境虽然破败,但父亲是秀才,是当地的书香门第。父亲要求儿时的蒋兆和每日必须练300字的小楷,教导儿子经史、书画、诗词。

泸州地处两江交汇处,川渝滇黔结合部,有着浓厚的码头文化,在军阀混战时期,常有两军在泸州境内隔江对垒,蒋兆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听着枪炮声长大,并在游历市井过程中,学会了炭精粉描摹作画。

在蒋兆和16岁时,母亲吞食鸦片自杀。1920年秋,蒋兆和决定沿长江而下到上海谋生。

蒋兆和在上海半年后,凭借在泸州学习到的绘画的功底找到了商业美术的活路,到百货公司做橱窗、广告牌、商标、时装等设计,间或创作一些油画作品。他也饱尝忍饥挨饿,有时露宿街头,最终在凭着画炭像技艺立下了脚。

1928年,蒋兆和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黄警顽那里结识了徐悲鸿 ,爱才的徐悲鸿请蒋兆和留住于南京大学自己的画库里两年,而后留于家中数月。

1929, 蒋兆和的处女作油画《黄包车夫的家庭》展出了,在美术界获得关注。这幅表现高楼下贫民窟生活的画作标志着蒋兆和从「为艺术而艺术」转到「为人生而艺术」的理念变革,开启了蒋兆和艺术创作的全盛时期。

在徐悲鸿的教导下,蒋兆和遵循「为民写真」的原则,作品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引起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李毅士的注意。受李毅士的邀请,蒋兆和开始在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图案画,后又任教于上海美专。除了油画,蒋兆和还自学了雕塑,1933年至1935年间,蒋兆和分别为黄震之、齐白石等人创作了雕像。

1936年蒋兆和返回四川,在巴蜀大地上蒋兆和寻到了艺术灵感,尝试用西画技巧结合中国笔墨以西化改良中国画,逐渐将中国传统水墨画法与西方绘画技法合二为一,开启了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风。蒋兆和在1942年开始构思一幅巨型画作,旨在表现日本对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为了避过日伪当局的注意,蒋兆和计划将长卷形式的大画分割成表面形象与内容看不出关联的单张小图。他在难民、工人、农民、知识阶层当中寻觅形象,最终创作出一幅高2米、长27米、有百人之众的反战作品《流民图》。

1946年,蒋兆和在北平艺专任教授至解放。

20世纪50年代始,蒋兆和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在建立新的中国画人物画教学体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强调用中国笔墨的线条和必要的西方素描观念的光影,对所描绘人物结构的准确把握。

蒋兆和在1949年后继续探索艺术创作,描绘的对象也逐渐从人类的灾难转变为和平的画面风格。

在1952年底,蒋兆和创作了《给爷爷读报》,并在1953年被《红领巾》杂志选为封面。随后,这幅作品被印制成了3万张宣传品,并在1954年9月首次印刷了126万册,成为了父母和孩子们所熟悉的一幅画作。在1956年3月,蒋兆和根据人民画报上发表的毛主席在工作的一张照片,创作了一幅名为《毛主席在工作》的作品,并立即被印制成名信片,广为销售。

蒋兆和

1958年,郭沫若与蒋兆和一起到河北省怀来县到农村采风创作,蒋兆和在怀来县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壁画作品。

随后,蒋兆和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作品,包括《杜甫》《曹操》《李时珍》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蒋兆和的艺术才华,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6年4月15日,蒋兆和因病于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蒋兆和

蒋兆和对中国画的重要贡献包括与徐悲鸿共同提出的关于写实水墨人物画的理论与创作方法,理论界将其概括为「徐蒋体系」,其特点是:以传统人物画作品为底版,加上写实油画的造型和色彩等技法来表现现实题材。

中国画从古至今都在讲融为一体、天人合一。但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像蒋兆和这样真正关注现实,关注身边人算极少数。并且用最为直白的线条来画,不做任何变形与粉饰,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自信。再要融为一体,难上加难,远非画山水花鸟的用心可比拟。有业界人物认为,对于中国画的改良,徐悲鸿固然提出了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具体的实施蒋兆和功不可没,甚至蒋兆和的教学体系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有别于徐悲鸿的新的教学方法。

中央美院成立后,蒋兆和一直任该院教授,并创立中国画素描教学体系、中国水墨人物画写生教学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提出的以形写神古法用笔创造技巧,被称为是当今中国画学院人物画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学术方位和教学理念。

蒋兆和在水墨人物画教学中提出以中国传统白描的表现方法为基础,汲取西方素描中能为中国画所用的某些成分和某些表现方法,融会贯通以丰富白描的造型能力,然后在线描的基础上进行浓淡、皴擦处理,与水墨形式相结合。西方素描造型与传统笔墨的皴擦用笔相结合的造型方式,形成了具有造型严谨、画面厚重的真实感的水墨人物画面貌。

「徐蒋体系」是由徐悲鸿、蒋兆和先生共同倡导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教学思想和创作方法。这一体系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影响大,其特点是以传统人物画家任伯年和一些民间肖像画师的作品为底版,加上写实油画的造型和色彩等技法来表现现实题材。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写实水墨人物画基本上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主流。

蒋兆和直接将素描以水墨的方式进行表现,没有受到传统的中国人物画技法约束。而徐悲鸿虽然在画面中运用了西方的造型规则,但是人物的塑造手法上却并未摆脱中国传统绘画的桎梏,依然采用的是白描加染色的表现手段。这一阶段的过渡使蒋兆和对笔墨的把握与运用更加完善。

蒋兆和所提倡的既不是当时国画系里坚定的「素描派」,也不是传统的「白描派」,而是有机地将两者融合,科学地探索中国人物画教学的方向。从徐悲鸿的「注重」素描转变到蒋兆和的「借重」素描,这是蒋兆和在新时代下进行的自我反思。蒋兆和在遵循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性规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人物画的线性发展方向。

艺术展

2013年1月,「君住长江头——泸州蒋兆和艺术馆馆藏精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赖少其艺术馆展出。展览从州蒋兆和艺术馆及家属私藏中精选的53件(套)作品,包括流民图草图的局部、学生临摹流民图作品、书法,信件留言册原件等代表性作品。

2021年4月29日,「历史时刻——百年红色主题艺术特展」在炎黄艺术馆揭幕,蒋兆和《毛主席在麦田》《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等参加展出。

蒋兆和故居陈列馆

2019年12月,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蒋兆和故居陈列馆正式开馆,陈列馆位于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建成于2019年12月。

学校命名

泸州市兆和学校座落于五峰山上、长沱两江交汇之畔,是泸州市龙马潭区规模较大的一所城区九年制学校。学校前身为「劳动街小学」,后为「下大街小学」,因与蒋兆和故居毗邻,2018年更名为「泸州市兆和学校」。

作品纪念

1991年,《流民图》雕刻在故乡四川泸州的玉蟾山上。

蒋兆和在艺术创作中,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也不是为写实而写实。这些作品,不是功利之作,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逢场作戏。蒋兆和先生以他的艺术实践,也在为艺术生命的尊严呐喊。(中国民主同盟 评)

蒋兆和表面是题材的现实主义突破,背后有更深远的东西,那就是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是充沛的、激烈的、悲悯的合二为一,而不是传统的冲淡、宁静、高远一路。和西画传统,当然差异就更大。蒋兆和画人物,抓的是神韵。兆和运用现代人物的表现手法,赋予了历史人物鲜活的血肉风骨。(人民网书画频道评)

苦难经历使蒋兆和的情感和劳动大众紧密地联系起来。蒋兆和笔下的人物画不计其数,像《缝穷》、《卖小吃的老人》、《沿街叫卖》《老父操琴岂奈何》《阿Q像》及重要代表作《流民图》等等。蒋兆和的人物画除了一些肖像之外,大部分是带有情节的,横幅长卷的《流民图》中的人物并非是一个个人物罗列在那里,而是每一部分带有内容情节的,如画幅中心部分的一群抱孩子的妇女面对日本飞机巨大的轰鸣声那惊恐的神情;一个小男孩揪着背弟弟的母亲的衣褶哭泣,好像在喊饿。在艺术语言上,蒋兆和继承了中国书画传统并科学地借鉴西方写实手法,开创出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新面貌。(中华网评)

蒋兆和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法。在民族危亡的年代,以苦涩的人生体验和饱蘸深情的沉重画笔,创作了留下时代烙印的重要作品。(国家博物馆评)

蒋兆和是新中国传统人物画过渡到现代中国人物画的开山鼻祖,蒋兆和是第一个用毛笔画了大量解放后的现代人物。(画家、蒋兆和的学生王迎春评)

蒋兆和的妻子萧琼,生于北京。自幼诚笃聪慧, 10岁随邵逸轩学习绘画。193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同时师从齐白石、溥心畬。

1943年,萧琼前去参观《流民图》的首展,被长卷所震撼,敬佩蒋兆和,对蒋兆和产生了爱慕之心。1944年,蒋兆和和萧琼结婚了,两人携手同行,共勉在人生的苦乐之中。与金陵萧娴有「南北二萧「之称。是著名中医兼书法家萧龙友之女。 2001年4月,萧琼离世。

蒋兆和的岳父萧龙友自学中医知识。1892年,四川霍乱流行,许多医生害怕诊治病患时染病,纷纷选择躲避,年仅22岁的萧龙友初生牛犊不怕虎,沿街巡诊,用草药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借此为众人所知。1928年,弃官行医,将诊所开在北兵马司胡同59号的寓所,京城民间流传着这么句话「言菊朋下海,萧龙友挂牌」。

萧龙友爱书法,每次给病人开方子都是亲自书写,字迹工整漂亮。他又好四处搜罗珍贵典籍、字画古董,其中最珍贵的藏品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赵孟烦临兰亭序卷」。

1927年,23岁的蒋兆和遇到32岁的徐悲鸿,两人一见如故,对绘画的见解不谋而合。之后,徐悲鸿更是让困顿的蒋兆和住进自己的画室,一住就是两年。徐悲鸿关于中国画的改良理论对蒋兆和影响极大。蒋兆和逐渐去掉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直面现实生活,并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蒋兆和与亦师亦友的徐悲鸿先生并称「徐蒋体系」,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标杆人物之一。

1927年,蒋兆和融入当时上海的美术圈,吴启瑶因在上海美专学习的缘故很自然地认识了蒋兆和。由于都是贫苦出身,境况的相似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使他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蒋兆和自学西画,生活很艰苦,没钱请模特,所有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成了他的模特,吴启瑶也是其中之一。在吴启瑶后人家中,至今仍保存着当年蒋兆和为吴启瑶所画的素描像。

《给爷爷读报》创作于1952年底,为蒋兆和看新闻报道中关于世界和平大会召开的报道后有感而作。画面中,白胡子老人右手持烟斗,左手放在孙女的肩头;视觉上比老人略低一层的孙女,正在低头翻阅当天的《人民日报》,将内容读给爷爷听,老人微笑着,注视前方的目光似是在展望未来。小女孩胸前的红领巾表明她已经上小学,拥有读书识字的能力,读报纸的行为不仅是为了爷爷,而且是为了自己学文化。

蒋兆和

蒋兆和先后创作了两幅以「读报」为主题的画,还有一个创作于1956年的版本,收藏在中国美术馆。读报学生以大女儿蒋代平做模特,读的是《中国青年报》,画面的左上角添了几笔丁香花,并落款「丁香时节」,突出春意盎然,以表现「读报」的内涵。

中国互联网上热传的「杜甫很忙」原本,是以蒋兆和所绘的《杜甫》,为1959年创作,入选教科书。2012年3月,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为「杜甫」形象进行再创作,杜甫时而扛着纯净水出镜,时而变身福尔摩斯。杜甫的这一系列形象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周恩来总理「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的批示,当时中国科学院的负责人郭沫若便请蒋兆和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为李时珍和祖冲之两位古代科学家画像。蒋兆和找遍典籍没有找到二人的画像资料心中犯愁。

一天,蒋兆和阅读画家万绥汉族中国《本草纲目序言》时,看到了「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的字样,这不正是自己的岳父萧龙友的样貌吗?于是,蒋兆和以萧龙友为原型,画了李时珍;又以气象学家竺可桢为蓝本,画了祖冲之。这两幅画像递交上去后,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和表扬。蒋兆和以自己为原型,画了杜甫,又以身边人为蓝本,陆续画出了屈原、庄子、司马迁、曹操、张仲景、张衡、陶渊明、孙思邈、僧一行、李白、苏东坡、李清照、文天祥、郭守敬、曹雪芹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画像,部分画像被编入中小学课本。蒋兆和运用现代人物的表现手法,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血肉风骨。这些形象一经推出,立刻印成邮票、招贴画。从国内的教科书进入大不列颠的百科全书,四位古代科学家的形象从此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蒋兆和历史人物的肖像画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他借古人「意籍真情」抒发情怀,将写实与写意、现实与意境融入更加简练奔放的厚重笔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