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

卢浮宫(法语:Musée du Louvre,英语:The Louvre)中文全称卢浮宫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它始建于1190年,原是一座法国皇家宫殿。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这座曾经的王宫被正式改造为公共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黎的塞纳河沿岸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卢浮宫包含其中。它历经800多年扩建和重修,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博物馆之一。

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由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并在当时作为防御堡垒,它东西长72米,南北长78米,有护城河环绕。14世纪,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下令将其改造成了一座华丽且守卫森严的王宫。16世纪,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下令将卢浮宫城堡推倒重建,而且他爱好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并兴起了王室收藏之风,影响到后来法国历代君主。而卢浮宫博物馆的收藏最初便源自这些王室藏品。16世纪末,亨利四世决定修建连接卢浮宫与杜乐丽宫的「大长廊」,构筑一个宏伟的整体化宫殿建筑群。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先后建造了卢浮宫四方庭的北翼和南翼,将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庭院扩展至先前的4倍大小。1792年9月27日,法国大革命期间,随着路易十六被废黜和下狱,法国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决定将这座曾经的王宫改造为公共博物馆,并改名为「法兰西博物院」。「法兰西博物院」于1793年11月9日正式开放。1796年,法兰西博物院更名为「中央艺术博物院」(Museum Central des Arts)。1798年7月,大批艺术作品从意大利运抵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因此进行改造,后于1800年重新开放。1803年7月,博物馆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卢浮宫摆脱了对法国王室年俸的依赖,成为一座真正的国立博物馆。20世纪,卢浮宫日渐陈旧,直到1981年,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的支持下,由建筑师贝聿铭负责「大卢浮宫计划」的实施,该计划于1989年完工,正式把卢浮宫变成一座集古典宫殿与现代博物馆于一身的建筑群。

卢浮宫

卢浮宫整体布局对称均衡,占地共19.8公顷,建筑占地4.8公顷,东西总长达680米。建筑群呈东西向布局,最东端是四方庭,由四方庭的西南隅和西北隅分别向西延伸出卢浮宫的南北两翼,皆呈横放的「日」字形布局。南北两翼的西南隅和西北隅又继续向西伸出长长的「一」字形建筑,直至杜乐丽花园。四方庭庭院西面主楼的南段朝向四方庭的外立面是法国文艺复兴的重要建筑代表作。另外卢浮宫东立面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卢浮宫博物馆拥有上至公元前7000年下至19世纪中期大量的历史文物宝藏,分别在黎塞留馆、叙利馆、德农馆三大展馆上下五层展厅中展出。卢浮宫设有九个策展部门:埃及文物部,东方文物部,希腊、伊特鲁里亚和罗马文物部,绘画部,雕塑部,装饰艺术部,素描版画部,伊斯兰艺术部,拜占庭和东方基督教艺术部。馆内陈列着约33000件艺术品,包括《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盘腿而坐的书吏》《人首翼牛像》《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等。卢浮宫不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也是法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卢浮宫中所收藏的艺术品和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记录了法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一种说法是卢浮宫的名称中「Louvre」一词源自「luperia」,「意思是国王养的用来狩猎的狼,在一些古代传说中,这些狼一般被豢养在城墙以外的地方,卢浮宫建立时恰恰也位于老巴黎城区的外面」。还有人说「Louvre」是由失传了的高卢语词根与后缀「-ara」组成,意思是「河流」,象征落座于塞纳河畔。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Louvre」一词来源于萨克森·日耳曼语系里的城堡一词「lower」 。由于卢浮宫建成的初期恰好就是一座防御性目的的城堡,这个说法也成为了最合理的解释。

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正值十字军东征时期。腓力二世·奥古斯都(1180一1223年在位)为了保卫塞纳河右岸的巴黎地区,1190年,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下令修建了卢浮宫城堡和塔楼。这座防御堡垒,当时就被称为卢浮宫,它东西长72米,南北长78米,有护城河环绕。四角和城墙中部都建有圆形瞭望塔,保护着北面和西面的城墙,在城墙围起来的中心,矗立着大高塔。虽然这些塔楼也可以居住,但只有南边和西边拥有足够宽敞的房间,可以用作套间、礼拜堂和豪华的大厅。

卢浮宫城堡除了防御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如作为布汉战役(1214年)的战俘监狱。另外,国王偶尔也住在这座城堡里,并在这里召开会议。1295年起,塔楼开始收藏皇家珍宝,与此同时,户浮宫城堡逐渐丧失了在城市防御中的重要地位,城堡脚下发展出一片街区。

卢浮宫

14世纪中叶,卢浮宫又发挥起了最初的功能:保卫国王、守护国王的财宝和军队,同时以军事力量控制城市暴乱。在1364年国王查理五世统治初期,查理五世命令雷蒙德·杜·唐普勒(Raymond du Temple)装修改造卢浮宫城堡,将其改造成一座华丽、舒适且守卫森严的王室住所。此次改造添加了许多房间,卧室和厅室交替出现,供国王和王后居住,同时开辟出许多宽大的窗户,还设置了一座礼拜堂。随着王室成员的增加以及他们对住所乃至寻欢作乐场所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座古老的中世纪城堡在后来的岁月中被逐步扩建,并于16世纪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卢浮宫

1527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下令拆除塔楼,将卢浮宫城堡推倒重建。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科特(Pierre Lescot)在卢浮宫西侧增建了一个新的翼楼。弗朗索瓦一世有收藏艺术品的爱好,并兴起了王室收藏之风,收藏的主要是为他所钟爱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作品。从他开始,法国历代君主都通过订制和购买艺术作品,表现其个人艺术品味,同时彰显其政治影响力,而卢浮宫博物馆的收藏最初便源自这些王室藏品。弗朗索瓦一世的继任者们不断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一直到路易十四统治时期也在进行。

卢浮宫

在亨利二世的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时代,卢浮宫宫殿无休止的施工让她恼火,于是她在1564年要求建筑师菲利贝·德·洛梅(Philibert de I』Orme)在卢浮宫西面建造杜乐丽宫。1594年,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决定修建连接卢浮宫与杜乐丽宫的「大长廊」,构筑一个宏伟的整体化宫殿建筑群。

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建筑师勒梅西埃和勒沃先后建造了卢浮宫方形中庭的北翼和南翼,将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庭院扩展至先前的4倍大小。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建筑师克洛德·佩罗率领一支建筑师团队,修建了作为卢浮宫东立面的柱廊,在建筑风格的选取上与南立面遥相呼应。

1665 年,路易十四要求贝尼尼(Bernini)在最初的大高塔的位置设计一个东翼楼。1674年,卢浮宫的扩建工作被中止,4年后,路易十四搬离卢浮宫,入住新建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四承袭了弗朗索瓦一世树立的王室收藏传统,他收藏的艺术名作主要来源于买下的红衣主教马萨林的画廊中的大部分藏品和收购银行家雅巴赫的全部个人收藏。路易十四的藏画最初被集中存放于卢浮宫和毗邻的格拉蒙酒店。

卢浮宫

1699年,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首次在卢浮宫大画廊(Grande Galerie)举办了一个展览。后来,在1725年,卢浮宫的方形沙龙开始常规性地被用于举办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艺术展,史称「沙龙展」。

路易十五(1715—1774年在位)即位后,巴黎成了欧洲艺术品市场的中心之一,他通过购买卡里尼亚诺亲王去世时(1742年)留下的收藏品而为王室收藏增加了几十幅绘画,其中大部分出自佛兰德斯和荷兰的画家之笔。正是在这个时期,构建一座集中存放王室藏品并向公众开放展览的「博物馆」的构想出现了。1755年,在马利尼侯爵的继任者安吉维勒伯爵的提议下,亨利四世于1594一1608年间修建的卢浮宫大长廊也被改作绘画展厅。1784年,时任王室收藏主管的画家休伯特·罗伯特(HubertRobert )奉命对大画廊进行改造。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政府查抄了收藏于教会、修道院、流亡者的住所、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艺术品。1791 年,在革命政府的推动下,卢浮宫正式用于收集存放所有科学和艺术的重要作品。1792年9月27日,随着路易十六被废黜和下狱,法国国民公会颁布法令,决定将这座曾经的王宫改造为公共博物馆,并改名为「法兰西博物院」。

「法兰西博物院」于1793年11月9日正式开放,由画家休伯特·罗伯特和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雕塑家奥古斯丁·帕茹(Augustin Pajou)和建筑师查尔斯·德·威利(Charlesde Wailly)管理。虽然平时博物馆主要为艺术家们服务,但每到周六和周日就免费向公众开放,展出的作品主要来自王室收藏。1796年,法兰西博物院更名为「中央艺术博物院」(Museum Central des Arts)。1798年7月,大批艺术作品从意大利运抵巴黎,使卢浮宫博物馆不得不经历了一次改造,后于1800年重新开放。

1802年11月19日,拿破仑一世任命多米尼克·维旺·德农(Dominique Vivant Denon)为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1803年7月在德农的建议下,博物馆本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1803—1815年)。这一时期精美绝伦的战利品——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及16世纪的艺术品、17世纪的佛兰德斯绘画及荷兰绘画、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及在当时已经被遗忘的文艺复兴以前的意大利和佛兰德斯艺术家的作品,摆满了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为庆祝帝国的胜利,1805年,拿破仑一世委托建筑师佩西耶和方丹建造了宏伟的卡鲁塞尔凯旋门。1807年,拿破仑一世买下了他的妹夫卡米洛·博尔盖塞亲王的著名艺术品收藏,为了在卢浮宫里展出这批艺术品,拿破仑一世让建筑师夏尔·柏西埃(Charles Percier)和皮埃尔·丰丹(Pierre Fontaine)扩大此前不久才修建完成的古物馆。4年后,他们完成了对古物馆展厅的扩建。

1824年,法国国王查理十世将卢浮宫里一间新博物馆命名为「昂古莱姆长廊」(galerie d』Angoulême),以表彰其长子昂古莱姆公爵在西班牙战役中的胜利。查理十世在1826年创建了埃及博物馆,并在1827年将其纳入更大的查理十世博物馆中,这是博物馆群的一个新部分,位于卡雷宫南翼一楼的一套装饰豪华的房间里。最初由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策划的埃及藏品,为现在的卢浮宫埃及文物部奠定了基础。法国海军于1827年12月在卢浮宫举办了一个船舶模型展览,以纪念王储路易·安托万。

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是卢浮宫改建和融入城市环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新卢浮宫」于1857年建成,其包含了两座对称的宫殿,在北侧通过合围成四边形的宫殿建筑群相连通。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对建筑本身的改变。在此时期,法国建筑师赫克托·勒菲埃尔(Hector Lefuel)在卢浮宫建造了六座大型阶梯,其中一座就是达鲁阶梯。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成立后,卢浮宫摆脱了对法国王室年俸的依赖,成为一座真正的国立博物馆。在此时期,卢浮宫主要通过捐赠、赠送和海外发掘来获得新的文物。1869年,路易·拉卡兹捐赠了583件拉卡兹藏品,包括夏尔丹、弗拉戈纳尔、伦勃朗和华托的作品。

1871年5月,巴黎公社运动面临失败,12名公社社员于23日晚携带焦油、沥青和松节油,到杜乐丽公园内纵火,卢浮宫、卢森堡宫、巴黎歌剧院、市政厅等具有皇室象征的建筑物也都成了焚毁的目标。大火将杜乐丽公园和花廊全部焚毁,卢浮官主体建筑未遭破坏,其废墟在第三共和国时期内拆除。1895年,国家博物馆联合会诞生,负责为馆藏采购提供经费支持;1897年,私人资助团体「卢浮宫友人会」成立,这两所机构在卢浮宫藏品的管理和扩充方面都发挥了作用。

卢浮宫

20世纪期间,卢浮宫的藏品数量及其涵盖的领域不断扩大。二战期间,当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时,法国对卢浮宫中的藏品进行了有计划的转移。《蒙娜丽莎》被转移到香波堡暂存,德法正式宣战时,卢浮宫中的大部分画作也被送到了那里。部分雕塑作品,如《萨莫色雷斯的胜利之翼》和《米洛的维纳斯》被送到了瓦朗赛城堡。到1939年12月28日,卢浮宫里的大部分作品都被转移了。此后,卢浮宫日渐陈旧,到20世纪80年代,变成了「一座旧王宫中的旧博物馆」。

从1981年开始,卢浮宫进入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个阶段,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的支持下,「大卢浮宫计划」实施,该计划包括将财政部迁出卢浮宫北翼,从而将卢浮宫改建成博物馆,并对其进行相应的重组。这个计划由几个主要的理念构成:「重建大卢浮宫,并将其全部用于博物馆」。常设展览展厅的变化,观众接待和服务区的开辟,办公、保管和研究空间的极大拓展,「大卢浮宫」计划确实为卢浮宫博物馆的未来确立了标尺。

卢浮宫

1984年,密特朗亲自挑选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提出了一个总体实施规划,包括一个地下入口空间,通过卢浮宫中央的拿破仑庭院的玻璃金字塔进入。同年,「大卢浮宫」计划正式启动,并于1989年完工。这次全面改造工程对占地0.4平方千米的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规划出了约6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并扩大了技术服务、学术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接待游客和向其提供服务的区域面积。本次改扩建工程,正式把卢浮宫变成一座集古典宫殿与现代博物馆于一身的建筑群。而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也成为卢浮宫的一个象征性标志。与此同时,该工程也为整个法国博物馆界指引了转型方向。而后,由建筑师贝聿铭、史蒂芬·鲁斯托(Stephen Rustow)等人设计的黎塞留馆落成。

卢浮宫

经过全面翻新和扩建后,21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规模仍在继续扩大:2004—2005年,欧仁•德拉克鲁瓦博物馆和杜乐丽花园相继纳入卢浮宫博物馆的范围。欧仁·德拉克鲁瓦博物馆中汇集了1000多件藏品,既有德拉克鲁瓦的油画、素描、版画、手稿等,也有曾属于画家的私人物品,以及欣赏他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

2007年,法国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签署协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建立一座「沙漠上的卢浮宫」,阿布扎比将支付4亿欧元以取得卢浮宫名字的使用权30年。「沙漠上的卢浮宫」由法国建筑师努韦尔(Jean Nouvel)设计,占地24000平方米,其中6000平方米为永久展览厅。法国卢浮宫将会安排职员协助管理并且出借卢浮宫的艺术品。

2012年,新的伊斯兰艺术部展厅对外开放,学术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不断丰富。同年,在法国上法兰西大区建立了卢浮宫朗斯分馆,分馆由大区管理。卢浮宫朗斯分馆由来自日本SANAA事务所的建筑师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与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设计。开放式的「时间长廊」(Galerie du Temps)占地3000平方米,陈列着200多件卢浮宫重要馆藏,创作年代从公元前4000年至十九世纪中叶。卢浮宫朗斯分馆也是首个在巴黎宫墙外展示卢浮宫藏品的场馆。

2014年6月6日,位于卡雷宫北翼一楼的装饰艺术区在全面整修后开放。2017年,卢浮宫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的展览。2019年,位于法国东北部城市列万(Liévin)的卢浮宫藏品保存中心落成,与卢浮宫朗斯分馆毗邻。其首要任务在于保护卢浮宫收藏的国家级藏品免受塞纳河洪水泛滥的威胁,并改善保护和研究条件。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卢浮宫暂时关闭开放。2021年5月19日,卢浮宫重新对公众开放。自2021年9月30日开展的《巴黎-雅典:现代希腊的诞生》特展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接待10万名参观者。该展览展出至2022年2月7日。

2021年,卢浮宫委托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莫尔莱(François Morellet)为莱弗尔(Lefuel)楼梯创作一件作品。莫尔莱在《L’esprit d’escalier》中重新设计了楼梯的窗户,与原来的结构相呼应,但又将其扭曲,创造全新的光学效果。

2022年,卢浮宫全年游客接待量为780万人次,在法国乃至全球各文博机构的客流量排名中位居第一。为进行客流管理和提高参观舒适度,卢浮宫率先限定参观人数,将每日参观上限定为3万名观众。2023年,卢浮宫与卡波迪蒙特博物馆合作,同厅展出两馆藏品,展期6个月,展品以15至17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为主。

该建筑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中新」是指位于拿破仑三世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部分(贝聿铭的扩建部分)。而「旧」部指从腓力二世·奥古斯都至拿破仑三世修建的卢浮宫建筑群。整个老卢浮宫(不包括贝聿铭的扩建部分)占地共19.8公顷,建筑占地4.8公顷,东西总长达680米。建筑群呈东西向布局,最东端是四方庭,由四方庭的西南隅和西北隅分别向西延伸出卢浮宫的南北两翼,皆呈横放的「日」字形布局。南北两翼的西南隅和西北隅又继续向西伸出长长的「一」字形建筑,直至杜乐丽花园。因此卢浮宫的整体平面布局,由四方庭和南北两翼及其延伸部分组成一个「口」字形和一个横放的「门」字形格局,对称均衡。

卢浮宫

卢浮宫四方庭庭院四面为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楼群所围合,方形中庭约125米见方。四方庭西侧主楼和卢浮宫南北两翼围合成一座三合院式的广场称为「拿破仑庭院」,庭院西侧立有卡鲁塞尔凯旋门。玻璃金字塔也位于拿破仑庭院中,是地下入口大厅的标识。

卢浮宫

卢浮宫内整体共有五层,其中负2层为接待区与临展厅,负1层为常设展与临时展区,0层、1层和2层均为常设展区。卢浮宫内以三大展馆为主要展示区域,分别是黎塞留馆、叙利馆、德农馆。其中,黎塞留馆位于卢浮宫的西北部,德农馆位于卢浮宫的西南部,叙利馆位于卢浮宫东部的方形中庭区。

四方庭庭院西面主楼的南段由建筑师皮埃尔·莱斯科(Pierre Lescot)在1546年设计建造,是卢浮宫建筑群中最令人瞩目的部分之一,它东临四方庭,西临拿破仑庭院。其主体为三层楼,底层为科林斯壁柱装饰的拱廊,中层为一排矩形窗,上部交替安排三角形和弓形山花装饰,顶层开小窗,顶部有栏杆、雕像和阁楼。其朝向四方庭的这段外立面是法国文艺复兴的重要建筑代表作。

卢浮宫

1667—1674年,路易十四下令对卢浮宫东翼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东立面成为将罗马神庙建筑与世俗的宫殿建筑完满结合的典范。东立面的立在一层台座上的一系列成双出现的科林斯柱式——双柱是东立面的一大特点,它丰富了光影和节奏的变化,使得卢浮宫东立面成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卢浮宫的东立面在贝聿铭扩建之前一直是卢浮宫的标志性立面。

卢浮宫

卢浮宫

卢浮宫东立面全长172米,高28米,按古典柱式的构图比例从上到下共分为三段,最下一段是基座,高9.9米;中间段是两层巨柱式的双柱柱廊,是这一建筑的主体部分;上面是檐部和女儿墙。此外,中央以及两端的凸出部分,也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立面一共可分成五段。中央的三个开间凸出,同时采用倚柱作为装饰,并设山花;两端凸起部分采用壁柱装饰,明显的对比设计使主轴非常清晰。整个立面造型简洁清晰、层次丰富。屋顶采用意大利式的平屋顶,这使建筑更加简洁实用。

卢浮宫博物馆拥有上至公元前7000年下至19世纪中期大量的历史文物宝藏,分别在黎塞留馆、叙利馆、德农馆三大展馆上下五层展厅中展出。卢浮宫三大展馆的命名分别取自三位法国历史人物的姓氏:亨利四世的大臣叙利(1559-1641年)、红衣主教兼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1585-1642年)、卢浮宫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德农(1747-1825年)。

皮热中庭与马利中庭位于黎塞留馆-1层,102号展厅和105号展厅。当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和米歇尔·马卡利(Michel Macary)着手进行卢浮宫现代化改造工程时,马利中庭和皮热中庭还是露天庭院。他们在庭院中设计了高低错落的露台式展示系统,增加了玻璃屋顶,还设计了一套铝制遮阳系统调节光线、声音和温度。

马利城堡和花园中一些雕塑被统一保管在卢浮宫,并在马利中庭展出,如《马利骏马》位于马利中庭的最高处。

皮热中庭的名字源于皮埃尔·皮热(Pierre Puget)。他是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知名雕塑家之一,这里展示了他创作的两座雕塑《克罗顿的米隆》(Milon de Crotone)和《珀尔修斯与安德洛墨达》(Persée et Andromède),充分体现出巴洛克艺术的活力、表现力和戏剧性风格。

皮热中庭可观赏从十七到十九世纪的法国雕塑发展史。十七世纪的雕塑主要来自王室建筑和大型皇家广场,如巴黎的旺多姆广场和胜利广场等。十八世纪的雕塑作品则主要用于装饰花园。十九世纪上半叶雕塑包括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新古典主义作品,以及取材于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雕塑,如塞涅尔(Duseigneur)创作的《疯狂的罗兰》(Roland Furieux)。

卢浮宫

科撒巴德庭位于黎塞留馆0层229号展厅。科撒巴德庭的两座人首翼牛雕像夹道而立,矗立在宫门两侧,庭内的穹顶是玻璃制的,还有很多浮雕刻在雪花石板上,覆蓋著王宫泥砖墙的底部。浮雕画面原饰有以蓝色和红色为主的色彩。浮雕图案把历史记录、歌功颂德与审美装饰融为一体,主要描绘了狩猎、人物的画面。

1843年,法国驻摩苏尔副领事保罗-埃米尔·博塔(Paul Emile Botta)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亚述帝国的历史遗迹,就此开创了美索不达米亚和近东考古学新学科。1847年5月1日,保罗的部分考古发现在卢浮宫展出,世界上第一座亚述博物馆在卢浮宫落成。

拿破仑三世套房位于黎塞留馆1层,544号展厅,始建于1861年,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在新落成的黎塞留馆,选定二楼靠近拿破仑庭一侧的房间,作为其国务大臣的专用套房。

拿破仑三世套房由多个小房间组成,内饰精致典雅,其私用空间较为朴素。而接待区域气势恢宏,主要由大小不一的客厅和餐厅构成,这里的内饰大量运用镀金雕刻、天鹅绒织物、大型油画以及仿大理石装饰,是举办各种豪华晚宴和假面舞会的场所。套房内的「戏剧沙龙」既可作为客厅,也可随时转变为舞台,观众席设在主客厅,可同时容纳多达250位宾客。如果戏剧演出需要乐队伴奏,舞台上方还设有一个专供音乐家使用的小型乐池。

这些奢华内饰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继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1870年)的国务大臣之后,这里成为法国财政部的办公地点。直至1989年,财政部才迁往其他的地方,而卢浮宫都成为博物馆。1993年,拿破仑三世套房开始对公众开放。

卢浮宫

斯芬克斯地下展厅位于叙利馆-1层,338号展厅。由尼罗河、阿可特戴普(Akhethétep)古墓祭堂、象形文字展厅、古埃及日常生活展区、寺庙展厅和石棺藏品区组成。

阿可特戴普(Akhethétep)古墓祭堂的主人名叫阿可特戴普(Akhethétep)。卢浮宫于1903年从埃及政府手中将其购入,然后在此复原。祭堂里装饰着彩绘浮雕,并标有象形文字注释,展现了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描绘了尼罗河谷的乡村景象和劳作生活,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史料文献。

《盘腿而坐的书吏》雕像工艺精致,人物的双眸以嵌入的水晶石制成。

卢浮宫

昂古莱姆长廊位于叙利馆0层,301号展厅,于1824年由建筑师皮埃尔·丰丹始建。1824年,法国国王查理十世将这间展厅命名为「昂古莱姆长廊」(galerie d』Angoulême),以表彰其长子昂古莱姆公爵在西班牙战役中大获全胜,凯旋而归。该展厅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装饰,共一连排五间,其内陈列着东方文物,尤其是来自黎凡特地区和古代伊朗的艺术品。其中一些作品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属于卢浮宫最古老的一部分藏品。

在卢浮宫收藏的十万多件东方文物中,昂古莱姆长廊里的展品主要来自国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的古代黎凡特地区文物(包括现在的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等地)。其中,大量雕像、石碑以及与神话传说有关的文献史料,都反映出黎凡特地区的宗教信仰,还有各式象牙盒、金杯和珠宝首饰则展现了当地丰富的艺术文化。

长廊内曾展示上百件主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艺术家作品,如来自法国阿内市戴安·德·波迪耶(Diane de Poitiers)城堡的《狩猎女神戴安娜》,还有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作品。大部分雕塑来自法国学者亚历山大·勒努瓦(Alexandre Lenoir)于1795年创建的法国古迹博物馆。然而,随着藏品不断丰富,这间长廊不足以容纳所有作品。1933年,长廊成为东方文物展区。雕塑作品则被转移至卢浮宫另一个展区中。

女像柱厅位于叙利馆0层的348号展厅。女像柱厅得名于厅内四根支撑着乐师演奏台的女子雕像立柱,这些立柱由法国雕刻家让·古戎(Jean Goujon)于1550年制作,是卢浮宫文艺复兴时期的见证之一。他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新诠释了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建筑风格。

女像柱厅中陈列的作品大多是按照古希腊青铜原作,用大理石制作的古罗马复制品,主要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祇和英雄。展厅中央的《狩猎女神戴安娜》大理石雕像作于公元二世纪,其原型是公元前330年左右制作的作品。这尊雕像曾长期收藏在凡尔赛宫的镜厅里,所以又被称为《凡尔赛的戴安娜》。还有《米洛的维纳斯》《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等雕塑作品。

女像柱厅原来是王室用来庆典享乐的舞厅,伴奏乐师们坐在女像柱厅入口处高悬的演奏台上。从1692年起,路易十四收藏的雕塑作品开始在这里展出,当时叫做古物厅。1806年,拿破仑一世将它划入由建筑师夏尔·柏西埃和皮埃尔·丰丹利用相邻的几间厅室扩建而成的古物馆。两位建筑师还给女像柱厅拱顶配置了雕刻装饰,并以让·古戎的两个寓意人物形象为中心对壁炉进行了重构,终于完成了女像柱厅的装饰工作。

古物馆位于叙利馆0层,344号展厅,是一个宽大的长条形展厅,其内有大理石雕像《米洛的维纳斯》,展厅墙壁上的红色大理石是十九世纪初拿破仑一世第一帝国时期的装潢。

1798年,卢浮宫陈列场地短缺,前奥地利的安妮皇后的居室被划分为古物馆。1807年,建筑师夏尔·柏西埃皮埃尔·丰丹负责古物馆的改建工作。为拓展博物馆展示空间,推到了隔墙重新布局。为了突出雕像大理石的白色调,他们还特意选择了红灰相间的大理石作为背景墙。1821年,《米洛的维纳斯》被安置在古物馆。

查理十世博物馆(埃及古物)位于叙利馆1层,637号展厅,该博物馆始建于1827年,是卢浮宫内的首个埃及博物馆,让·弗朗索瓦·商博良为首任馆长,建筑师夏尔·柏西埃和皮埃尔·丰丹设计了查理十世博物馆的装饰。

查理十世博物馆选用了卢浮宫二楼一排九个大厅,这一部分宫殿最早是法国王后的居室,后被皇家建筑学院占用,最后成为收藏文物的博物馆。展厅内空间设计和谐,厅与厅之间有高大宽敞的门洞连接,灰泥装潢模仿粉红色或白色大理石,建筑结构线用鎏金勾画。如今展厅内的展示柜依旧是当年博物馆落成时设计制作的。

查理十世博物馆的天花板装饰由安东尼·让·格罗(Antoine-Jean Gros)、霍勒斯·韦尔内(Horace Vernet)和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等画家参与。采用了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形式,题材取材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同时也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中汲灵感。博物馆的展厅里,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展出的古埃及藏品,另一部分是古希腊文物。

卢浮宫

美第奇画廊(Galerie Médicis)位于叙利馆 801, Aile Richelieu, Niveau 2。其内展出了全套《玛丽·德·美第奇生平》(Cycle de Marie de Médicis)组画。其创作者为皮埃尔·保罗·鲁本斯。这组油画按时间顺序记录了美第奇王后一生中的重要事件。玛丽·德·美第奇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妻子、路易十三的母亲。路易十三曾迫使母亲离开巴黎,美第奇王后从流放地回归巴黎后,于1622年定制了这组油画,并于1625年完成。其共有21幅油画,每幅高达4米,总计300平方米画面,另外还有三幅女王及其父母的大型肖像画。

卢浮宫

伊斯兰艺术馆坐落在卢浮宫的维斯孔蒂中庭,整栋建筑主要以玻璃和金属构成,其设计者是建筑师鲁迪·里奇奥蒂(Rudy Ricciotti)和马里奥·贝里奇(Mario Bellini)以及室内设计师雷诺·皮拉德(Renaud Piérard)。

伊斯兰艺术馆汇集了超过3000件伊斯兰艺术精品。它们曾属于哈里发、苏丹、亲王等权贵阶层,品类丰富,风格奢华。这里有熠熠发光的陶瓷制品,有些还会折射出金色光泽,或点缀以高雅的中国蓝。有镶嵌着华美的金银装饰的金属盆、水瓶等器皿。有精致细腻、雕工精湛的象牙雕刻品。此外还有微型画作、丝绸制品、地毯、珐琅玻璃灯以及伊兹尼克瓷砖制品。

馆内展区分为两层,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光线效果营造出迥然相异的氛围。上层展区宛如摆放在庭院中的玻璃盒,金属网格结构的屋顶如波浪般起伏,像沙丘、风帆,亦或阿拉伯建筑中典型的遮窗格栅,每个人都可以任想象力自由驰骋,随心诠释。这里的展品沐浴在自然光线中,同时又受到金属结构的保护,可免受阳光侵害。

卢浮宫

奥地利的安妮王后夏季套房位于德农馆0层,410号展厅。这里曾经是路易十四之母、奥地利的安妮王后的夏季套房,1800年在拿破仑的授意下成为古董展厅。展厅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厅顶装饰,这里主要陈列着古罗马艺术品,包括大理石雕像、青铜雕像、浮雕,以及来自庞贝古城的壁画。参观者可以欣赏到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艺术品,如名为「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尔布斯」(Domitius Ahenobarbus)的浮雕,还有展现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的「哲学皇帝」哈德良(Hadrien)和马可-奥勒留(Marc-Aurèle)的作品。

夏季套房的内饰工程交由法国御用建筑师路易·勒沃负责,意大利画家乔瓦尼·弗朗切斯科·罗马内利和法国雕塑家米歇尔·安吉尔完成具体实施工作。套房的内饰风格效仿意大利宫殿,如罗马的法尔内塞宫(Farnese)、佛罗伦萨的皮蒂宫(Pitti)等。在装饰主题方面,房间内由古代众神与圣经人物、代表四季、万物、星辰和美德的象征物装饰。

米开朗基罗长廊位于德农馆0层,403号展厅,建于1854年至1857年间,主要作为议政厅(salle des États)的主入口。在第二帝国时期,这间长廊用于陈列参加艺术沙龙的雕塑作品。

勒菲埃尔从皮埃尔·丰丹的创作中受到启发,为米开朗基罗长廊和达鲁廊设计了宏大的穹顶,并在地面铺设了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地砖。这间长廊为自然采光,阳光从两侧的大型玻璃窗折射进来,可充分凸显白色大理石雕塑、青铜和陶土雕塑的美感。

米开朗基罗长廊内主要有十六到十九世纪意大利雕塑,其名称也源自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长廊里收藏了米开朗基罗创作的两座《奴隶》雕像,还有雕塑家让·德·博洛尼亚(Jean de Bologne)创作的《飞行的墨丘利》等雕塑。

《垂死的奴隶》雕像位于展厅中央,雕像身后直立着一扇巨型大门,饰有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及宙斯之子珀耳修斯的形象。这扇大门来自意大利克雷莫纳市的斯坦加·迪·卡斯德尔诺沃宫(Stanga di Castelnuovo)。其造型与古代凯旋门相仿。

议政厅位于德农馆1层的711号展厅,是1855年至1857年间由法国建筑师赫克托·勒菲埃尔(Hector Lefuel)设计建造的。在第二帝国时期,议政厅是举行大型立法会议的地方,这也是它的得名原因。议政厅建造之初有着富丽堂皇的彩绘穹顶。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1870年)后,这个厅被划归卢浮宫博物馆,当时议政厅用于展出法国十九世纪绘画作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期,建筑师埃德蒙·纪尧姆(Edmond Guillaume)对展厅进行了改造,为了提供更阔大的墙面,展厅的窗户被封了起来。而天花板被改为玻璃屋顶,利用天顶采光,减少反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威尼斯画派大师们的画作取代了议政厅中的法国十九世纪绘画作品。

2019年,卢浮宫对议政厅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这次整修把原来浅色的墙壁改成了深蓝色,以深色的展墙作为背景色调,衬托出展厅内威尼斯大师作品丰富而鲜艳的色调,用强烈的反差色调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展厅内有多幅画作,其中以《蒙娜丽莎》和《加纳的婚礼》较为知名。议政厅里还有其他威尼斯画派画家的名画,如提香的《田园合奏》和《戴手套的人》,丁托列托的《圣母加冕》(又名《天堂》)等。

阿波罗长廊位于德农馆1层,705号展厅,它的建造融合了大量绘画与雕塑作品。长廊的第一任内饰设计师夏尔·勒布朗(Charles Le Brun)以太阳运行为主题,在长廊穹顶设计了一系列展现太阳神阿波罗驾驭马车在天空驰骋的画作,象征著一天中从黎明至夜晚的不同时刻。在这一中心主题周围,还环绕着其他受太阳光热变化影响的象征性事物和符号,如小时、日、月、四季,乃至十二星座和各个大洲,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宇宙全景图。而后在建筑师费利克斯·杜班(Félix Duban)的领导下,阿波罗长廊的内部装饰于1850年大功告成。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了位于穹顶中央的大型装饰画,题为《阿波罗征服巨蟒》。这幅画长达12米,为浪漫主义绘画的经典之作。此外,长廊的墙壁上悬挂了在过去几百年中,为卢浮宫的建造和装饰工程做出重要贡献的28位君主和艺术家人物肖像挂毯。

卢浮宫

在卢浮宫成为博物馆后,阿波罗长廊主要展出由历任法国国王收集的宝石藏品。这些珠宝杰作以玛瑙、紫水晶、青金石等珍贵材质打造。路易十四对珍贵宝石情有独钟,他的藏品约有800件之多。

「红厅」位于德农馆1层,建于拿破仑三世对卢浮宫进行大规模扩建时期。红厅由法国画家亚历山大·多米尼克·德努埃耶于1863年制作。他为了凸显多以棕色为主色调的画作选择红色为展厅的背景色,红厅红色的色调选择参考的是从意大利庞贝古城出土的壁画作品上的红色。最初这里主要展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绘画大师的作品,后改为陈列法国十九世纪的大画幅作品。而十九世纪以来,卢浮宫曾对红厅进行过多次重大修复。法国当代抽象艺术家皮埃尔·苏拉热就在1969年参与了红厅墙面标志性色彩的设计。

卢浮宫

红厅内展出了雅克·路易·大卫、西奥多·杰里科(Théodore Géricault)、欧仁·德拉克鲁瓦(Eugène Delacroix)等法国绘画大师们的作品。除了大卫的《雷加米尔夫人像》、安格尔的《里维耶尔小姐》等几幅著名的肖像画外,红厅里陈列的大多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如法国著名历史画画家安东尼·让·格罗的《拿破仑在埃劳战场上》,还有以古代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如画家皮埃尔·纳西斯·格林的《奥罗尔与塞法尔》)和圣经故事情节(如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的《洪水》)为题材。也有些艺术家选择了异国主题,如德拉克洛瓦的《萨达那帕拉之死》,以当代时事为题材的作品,如杰里科的《梅杜莎之筏》等。

大画廊位于德农馆1层,710号展厅,始建于十六世纪末,它将卢浮宫与杜乐丽宫连接在一起。建筑师柏西埃(Percier)和丰丹(Fontaine)曾负责改建并装饰大画廊,他们沿着长廊分出九段,有规律地添加成对的高大立柱,支撑起一道道拱廊。而拿破仑三世的建筑师勒菲埃尔将大画廊的拱顶改装成玻璃顶,让自然光线由上而下均匀地落在油画上,成功避免在画面上形成反光。大画廊是卢浮宫成为博物馆后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之一,有数百幅绘画作品陈列于此,如曼特尼亚、拉斐尔、达芬奇等意大利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等。

大画廊的一楼自亨利四世时代开始便是艺术家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二楼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曾是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成员展示作品的地方。大画廊还曾举行过举行一些重要活动,如1810年4月2日,拿破仑一世与奥地利的玛丽·路易丝在大画廊举行婚礼大典。华丽的队伍从杜乐丽宫一路走至位于大画廊尽头的方形沙龙,里面专为婚礼布置了礼拜堂。

卢浮宫

达鲁阶梯位于德农馆1层,703号展厅,始建于十九世纪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由建筑师勒菲埃尔建设,根据拿破仑三世的叔叔拿破仑一世麾下大臣达鲁的名字命名。达鲁阶梯可通往位于三个楼层、处于四个不同方向的展厅,供参观者自由选择路线。

1883年,当《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雕像被安置在达鲁阶梯顶层时,专为其将穹顶上镶满金碧辉煌的马赛克图案,以为雕像提供展示布景。然而,这些装饰并未获得人们的青睐,一些批评家甚至把胜利女神比作歌舞厅明星。最终,在1934年,用仿石面墙纸覆蓋了原有装饰,而营造出庄严素雅的氛围。

卢浮宫

方形庭院(四方庭)在卢浮宫东端,是卢浮宫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院落,庭院四面为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楼群所围合,中央庭院约125米见方。院落西翼完成于17世纪初,是法国文艺复兴高潮期的代表作,其中央主塔两侧依次分布有三座从立面主体向外突出的翼楼,采用了经典的凯旋门「母题」,首层和二层都由科林斯半圆柱分作三开间,中央开间为大门窗洞,两侧开间设拱形壁龛,内置雕像;顶层上部为弓形的山花。庭院的其余三面建筑由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师路易·勒·沃完成,均为三层楼,中央塔楼为三层带三角山花,共同陪衬院落西翼主楼的中心地位。伴随着卢浮宫的发展,该庭院的增改建延续了二百余年,各时期的装饰风格均可见到。

卢浮宫

拿破仑庭院是四方庭西侧主楼和卢浮宫南北两翼围合成一个三合院式的广场。其中北翼的中央塔楼称为黎塞留门楼,南翼的中央塔楼称为德农门楼,它们的形式与主楼的叙利门楼接近,只是下两层的开间由五开间减为三开间。南北两翼立面的长度由于大大超过中央主楼,因此出于构图需要在立面两端各设有两座翼楼,屋顶采用锥台形,与三座中央塔楼的方形穹顶形成直线与曲线的对比,翼楼锥台形屋顶还带有装饰繁丽的老虎窗。

卢浮宫

拿破仑庭院东南有路易十四雕像,它是贝尼尼的作品,位于玻璃金字塔旁边。拿破仑庭院西侧有卡鲁塞尔凯旋门,又称小凯旋门,是一座玫瑰大理石拱门,原是拿破仑于1805年修建的,用来庆祝他的部队在奥斯德立兹战役中的胜利凯旋。加冕雕像是1828年后才加上去的,它是雕塑《圣马可的马群》的复制品,原件是战争时期拿破仑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上劫掠来的,1815年滑铁卢之战失利后,拿破仑被迫将原作物归原主。透过这座小凯旋门可遥望巴黎中轴线上协和广场的方尖碑和远方的大凯旋门。

卢浮宫

1989年,法国巴黎卢浮官落成并投入使用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以及同期建造的规模巨大、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地下公共服务空间与展厅空间,均出自华裔建筑师贝聿铭(leoh Ming Pei)之手。玻璃金字塔位于拿破仑庭院的中央位置,高21米,宽34米,是博物馆的主入口。它的四个三角形侧立面,由603块菱形玻璃拼接而成,其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塔身总重20万千克,玻璃净重10.5万千克,而金属支架仅重9.5万千克。在这座大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建有三座5米高的小金字塔作为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游客经玻璃金字塔进入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再由那里前往存放展品的北部的黎塞留馆、环绕着方形中庭的叙利馆和沿着塞纳河的德农馆。

卢浮宫

杜乐丽公园的历史可追溯到1564年,当时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遗孀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后想念家乡佛罗伦萨,命人在卢浮宫附近,参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设计,建造了一座带有花园的行宫,地点选在当时的巴黎城墙外侧,周围有不少建于中世纪的制瓦厂,这座新宫殿也由此得名(「杜乐丽」为法语中「制瓦厂」一词的音译)。

1664年,杜乐丽宫的花园由路易十四的首席园林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重新设计,并开始有选择性地向一部分人开放。此后,这里经过多次改造,在拿破仑一世及其侄子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部分还被划为皇家私庭。自1871年起,整座园林向所有公众开放。1871年,在巴黎公社时期,杜乐丽宫作为王权和皇权的象征,被骚动者一把大火付之一炬,从此再未重建,只留下这座御花园。1990年,法国政府翻新了杜乐丽公园。

从2005年起,卢浮宫博物馆接管并美化杜乐丽公园。每年春季和夏季,园艺师都会根据卢浮宫的文化活动安排设计出全新花坛,令其与当季展览或重大活动交相呼应。在杜乐丽公园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从十七世纪直至当代雕塑大师的作品。

卢浮宫

卢浮宫博物馆设有九个策展部门:埃及文物部,东方文物部,希腊、伊特鲁里亚和罗马文物部,绘画部,雕塑部,装饰艺术部,素描版画部,伊斯兰艺术部,拜占庭和东方基督教艺术部。馆藏数量近50万件,其中馆内陈列着约33000件艺术品,包括《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盘腿而坐的书吏》《人首翼牛像》《蒙娜丽莎》等。

《蒙娜丽莎》(Mona Lisa)收藏于卢浮宫-绘画部,是一副木板油画作品,尺寸77cm×53cm。藏品展览于德农馆1层,711号展厅,由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1503年到1519年间创作。当时达·芬奇在佛罗伦萨为意大利商人弗朗西斯科·德尔·吉奥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创作了这幅画。画中的她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达·芬奇还运用了「晕涂法」绘画技法,通过将薄薄的颜料一层层叠加起来,营造出画作柔化朦胧的轮廓。

卢浮宫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Victoire de Samothrace)收藏于卢浮宫-希腊,伊特鲁里亚和罗马文物部,是一座古希腊雕像,展览于德农馆1层,703号展厅(达鲁阶梯),大约创作于公元前190年。该雕像由帕罗斯大理石制成,总高度有511cm,其中胜利女神高275cm,作品展现了胜利女神从天而降、踏上获胜战船船头的情景。

卢浮宫

《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也是该部门的一件雕像藏品,高度204cm,由大理石制成,展览于叙利馆0层,345号展厅。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岛上,当地农民发现了这尊雕像的碎片。当时法国驻希腊大使里维埃侯爵得知后,立即买下并送到巴黎,赠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八。1821年3月,路易十八把雕像送入卢浮宫。艺术品修复师为了使作品不失真,最后没有修复维纳斯缺失的手臂。

卢浮宫

《盘腿而坐的书吏》(Le scribe accroupi)收藏于卢浮宫-埃及文物部,该雕像尺寸53.7cm×44cm×35cm(高×长×宽),由石灰岩(calcaire)、埃及雪花石膏、岩石水晶、铜等材料制成。该雕像发现地为:Saqqara-Nord萨卡拉(今埃及开罗地区),创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610-前2345年。这尊雕像本有一个底座,人物的姓名和官位一般会刻在底座上。其工艺精湛,品质非凡,堪称埃及艺术一大杰作,是卢浮宫所藏最著名的古埃及雕像作品。人物盘腿而坐,左手拿着一卷莎草纸,右手呈持笔状,他正在展开的莎草纸上书写,书写顺序从右到左。这也说明雕像展现的人物是一位重要官吏。人物的双眸以嵌入的水晶石制成,炯炯有神,是令这座雕像声名远播的一大亮点。

卢浮宫

《人首翼牛像》收藏于卢浮宫-东方文物部,是浮雕类型的藏品,创作时间约在公元前721-前705年,展览于黎塞留馆0层,229号展厅。这两座雕像体积庞大,每座重约28吨,用整块雪花石打造,人首、牛身、牛耳、鹰翼,亚述人称之为拉玛苏或舍杜,相信它们是可以赶走恶灵的守护神。从正面看,这对人首牛怪两条前腿并拢静立,而从侧面看到的却是四条前行中的牛腿。仔细一数,就会发现这对守护神兽共有五条腿,古代工匠借此从视觉上巧妙处理动与静的关系。

卢浮宫

《赛诗会瓷砖壁画》(Panneau de revêtement à la joute poétique)收藏于卢浮宫-伊斯兰艺术部,展览于德农馆-2层,186号展厅,尺寸175.7cm×118cm×6cm(长×宽×厚),创作时间约在公元1600-1700年。这幅大型瓷砖壁画由63块瓷砖组成,曾经装点着宫殿或富裕人家的豪宅,充分展现了伊斯兰艺术的精髓,反映出伊斯法罕宫廷的娱乐生活。画面上,在繁花似锦的花园里,两位年轻王子席地而坐,一人执笔,一人吟诵,进行着一场诗歌竞赛。

卢浮宫

《摄政王钻石》(Diamant, dit “le Régent”)收藏于卢浮宫-装饰艺术部,展览于德农馆1层,705号展厅,由英国的约瑟夫·科普在1704年-1706年创作。摄政王钻石重140克拉,无色无暇,切工精湛。它在1698年发现于印度,以新型明亮式切割工艺雕琢而成。这颗当年最大的钻石曾被呈送给路易十四,但过高的售价令路易十四望而却步。最后,路易十四的侄子菲利普-奥尔良公爵于1717年将其买下。由于他时任摄政王,便以此头衔予以命名。自此,摄政王钻石由历届法国君主佩戴,先后装点了路易十五的王冠、拿破仑一世的佩剑,以及拿破仑三世之妻欧仁妮皇后的一款钻冕。

卢浮宫

《爱神吻醒普西莎》(L’Amour et Psyché à demi couchée)收藏于卢浮宫-雕塑部,是一座大理石雕塑,尺寸155cm×168cm×101cm(高×长×宽)。该藏品展览于德农馆0层,403号展厅,由意大利艺术家安东尼奥·卡诺瓦(Canova, Antonio)在公元1787-1793年创作。几经周折,于1822年11月13日到了卢浮宫。该雕塑展示了普西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瓶子,吸入从中飘出的冥界之气,当场陷入死亡般的沉睡中,幸运的是,爱神及时赶到,用他的吻唤醒了普西莎。

卢浮宫

《圣母之死》(La mort de la Sainte Vierge)收藏于卢浮宫-素描版画部,是一副用蚀刻法完成的画作,尺寸20.2cm×27.4cm,创作于1460年左右的斯瓦比亚。该作品接近于罗森瓦尔德的《最后的审判》。这幅画也可能是列宁格勒的《最后的审判》的复制品,可能来自纽伦堡。它还可以与15世纪下半叶康斯坦斯画派的《圣母之死》相比较。

卢浮宫

《拜占庭式香炉》收藏于卢浮宫-拜占庭和东方基督教艺术部,是由铜合金制作而成的香炉,尺寸13.7cm×14.1cm×7cm(高×长×宽)。该香炉创作于埃及底比斯地区,是一种宗教用品,香炉上有呈现战斗状态的狮子。

卢浮宫

2019年,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和艺术史系人文学科教授芬巴尔·巴里·弗拉德(Finbarr Barry Flood)在卢浮宫博物馆进行了题为「伊斯兰艺术技术:朝圣者、遗物、复制品」的卢浮宫主席讲座,并附有一本由哈赞/卢浮宫博物馆出版的同名书籍。

2023年2月28日,卢浮宫博物馆17世纪和18世纪荷兰和佛兰德绘画的首席策展人布莱斯·杜科斯(Blaise Ducos)博士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艺术博物馆(LSU MOA)进行了讲座,讲座题目是「金属变成颜料:范维南(Van Vianen)花瓶的多种生命」。该讲座探讨了范维南花瓶及其在荷兰绘画历史上的反复出现。

卢浮宫博物馆与埃斯卡利亚工作室(Studio Escalier)合作举行的「2024 年卢浮宫春季人物」绘画课程将于2024年3月4日至4月5日在该工作室位于蒙马特的巴黎项目工作室和卢浮宫博物馆举行。绘画课程是为艺术专业人士、新兴艺术家和艺术学生提供的独家教育机会。届时,卢浮宫博物馆的讲师蒂莫西·斯托茨(Timothy Stotz)每周都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的点评。

卢浮宫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以其博物馆藏品文化元素为创作出发点,并结合临时展览,通过和设计师的合作交付专业厂商开发生产的文化产品。卢浮宫博物馆商店的文创产品涵盖面较为广泛,产品种类数量数以千计。在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上,选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发定位方法,将法国的历史和藏品背后的文化贯穿于产品设计中;在设计方法上使用了提取文化元素、藏品整合转化、元素替代法、元素嫁接法的设计方法做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意产品。卢浮宫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根据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少年儿童、研究学者、参观游客等,根据消费水平分为低、中、高多层次的价格定位。产品也会针对观众的需要,例如圣诞节等重要节日,会推出针对节日元素的设计产品。观众可以挑选作为节日装饰或者礼品赠送。

卢浮宫

另外,卢浮宫博物馆还有藏品复制品和仿制品的文创产品,它们以馆藏品作为开发对象,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开发制作,制成的藏品复制品仿制品主要是铜版画、雕塑作品等。文物复制缩小件如「胜利女神之翼(Victore de Samothrace)」「米洛的维纳斯(Vénus de milo)」等衍生品是销量最佳的产品之一,雕塑提供原色、白色、蓝色、绿色、黑色、浅蓝、红色等多种颜色。

卢浮宫

卢浮宫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的销售方式主要有线下博物馆商店销售和线上销售。文创产品线下销售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德农馆休息区的商店,三个展馆出入口的销售柜台和卡鲁塞勒商廊。线上销售则是通过卢浮宫博物馆官网上的文创产品购买的网页、博物馆商店网站链接窗口,并且将其主打销售的产品做成了小窗进行推广。

2015年至2023年间,卢浮宫在20多个国家举办了近70次展览,为法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文化外交做出了贡献。数年来,由卢浮宫组织或参与策划的展览已接待了近100万人次的参观者。

《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之间的首次合作,展览时间为2013年10月29日到2014年2月9日,展览从卢浮宫博物馆丰富的馆藏中甄选了280件珍贵藏品,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地中海地区的文明。本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将地中海东西岸的古希腊语系文明与拉丁语系文明、南北两侧的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展示,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地中海地区不同文明的兴衰沉浮。

卢浮宫

2018年3月29日—7月23日,欧仁·德拉克鲁瓦大型回顾展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举行。德拉克洛瓦是法国绘画巨匠之一,本次展览由卢浮宫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180幅作品。这是自1963年在巴黎举办的纪念该艺术家逝世百周年展览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回顾展。

卢浮宫

本次展览分三部分展开,分别介绍了欧仁·德拉克鲁瓦职业生涯中的三个时期。第一部分关注的是艺术家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十年期间所获得的成就,主要研究他与新古典主义的分离,以及他对绘画表现力和叙事性的所展现出的兴趣。第二部分探讨了他的大型公共壁画(他从1835年至1855年期间的主要艺术活动)如何影响了他的绘画思路,体会他在表现宏伟壮观场面与画面装饰性之间的一种张力。第三部分展示了他晚年对风景画浓厚的兴趣。

展览作品从欧仁·德拉克鲁瓦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沙龙展上大放异彩的杰作到他晚期神秘的宗教画和风景画都有涉及。展览将通过长期的、多领域的解析,向参观者展示欧仁·德拉克鲁瓦的个人艺术特色。

在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际,为向这位来自佛罗伦萨的天才致敬,法国卢浮宫于2019年10月24日到2020年2月24日举行达·芬奇特展,展出约15幅油画,并辅以160件素描和手稿等,全面回顾他的职业生涯。纪念展展出了《岩间圣母》《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施洗者圣约翰》等达·芬奇作品。展览中的《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为临摹作品。卢浮宫方面表示,该展览的目的是为了展现达·芬奇对世界的认知,探究他在绘画等方面的严谨性并把生命力注入到作品中的方法。展厅的墙壁设置为深色,让观众有沉浸在展览当中的感觉。

卢浮宫

UWEE卢浮宫国际艺术展旨在消除地域差异,让更多人平等参与艺术创作,向世界传达和平共荣的美好愿望。2022年,第五届艺术展将展出三十多个国家的少年儿童作品,此外,来自还包括不同国家的数十位优秀艺术家、青年画家、美术教师的作品,将为各国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与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2023年1月12日,「遇见博物馆」联合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工坊共同举办的《雕撰的辉煌——法国卢浮宫版画工坊收藏展》在中国北京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的108幅版画作品,全部来自卢浮宫博物馆17-20世纪的珍藏铜雕版,再现卢浮宫博物馆艺术珍宝的辉煌。展览以一幅《路易十四肖像》版画作品作为故事的起点,通过「国王的荣耀」「匠心的传承」「后蚀刻时代」「持续的叙事」「东西方版画的对比」五大主题单元,向观众展示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工坊的收藏成就及一系列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工坊按照1∶1还原的「卢浮宫三宝」(《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蒙娜丽莎》)正式成为「遇见博物馆」永久艺术收藏品。

卢浮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WFUCA)和法中交流促进会(A.D.E.F.C.)联合主办的「2023国际艺术联创联展」在法国卢浮宫卡鲁赛尔厅盛大开幕。这是一项由全球各国艺术家、儿童、非遗传承人、艺术设计类学生等共同参与的大型艺术创作、交流、展览活动。

为提高公众对特殊儿童群体给予更广泛的关注,全方位助力他们的艺术培养,为他们搭建创作、展示、交流平台,2023国际艺术联创联展联合多个国家的艺术家,还共同发起了「大手牵小手」当代艺术家作品展。由当代优秀艺术家为孤独症、唐氏综合征的儿童,以及部分偏远地区儿童的提供赞助,让他们的画作有机会参与国际性展览。最终有近200位艺术家与特殊儿童「牵手」,让艺术家的作品与孩子们的作品在卢浮宫卡鲁赛尔厅一起展出。

卢浮宫历史部、欧仁-德拉克罗瓦国家博物馆以及建筑、维护和园林管理部都是卢浮宫博物馆的研究部门。卢浮宫博物馆的科学活动主要围绕博物馆研究、收藏研究以及材料和技术研究这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展开。

卢浮宫历史部原是1989年创建的一个附属于雕塑部的部门,该部门于2014年成为研究和收藏部的一个部门,在2023年成为隶属于博物馆研究和研究支持部的部门。该部门收藏了近110000 件与卢浮宫和杜乐丽花园的历史相关的作品和物品,历史跨度从13世纪的卢浮宫城堡到21世纪的卢浮宫博物馆。该部门主要围绕卢浮宫及其地区的考古学、宫殿外部的雕刻装饰、石膏收藏、为丰富馆藏做出过贡献的人物等领域进行研究。

欧仁-德拉克罗瓦国家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一套关于画家工作和生活的文件,该研究中心由图书馆、文献和档案馆藏组成,向所有人开放。

园林部自2014年以来开展了关于卢浮宫和杜乐丽花园历史、艺术工艺品以及户外雕塑收藏的研究项目。

考古发掘工作是卢浮宫国际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丰富卢浮宫藏品的相关背景资料,推动研究工作,发展与部分藏品来源国科学家的关系。自2013年以来,卢浮宫考古发掘工地的数量翻了一番。2019年,卢浮宫在埃及(萨卡拉和巴维特)、苏丹、乌兹别克斯坦(颇肯特)、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等国家开展考古发掘,并在黎巴嫩(比布鲁斯)和伊朗(呼罗珊)进行新的发掘工作。

自1989年以来,卢浮宫先后出版了《卢浮宫:历史、建筑和装饰》(Le Louvre : histoire, architecture et décors)、《卢浮宫:建筑与装饰(游客指南)》(Palais du Louvre : architecture et décor. Guide du visiteur)、《战争期间的卢浮宫:摄影视角》(Le Louvre pendant la guerre : regards photographiques)、《杜乐丽宫:一个消失的宫殿的伟大装饰》(Les Tuileries : grands décors d』un palais disparu)、《卢浮宫的发明:800多年来从宫殿到博物馆》(Inventing le Louvre : from palace to museum over 800 years)、《卢浮宫:几个世纪以来的宫殿》(Le Louvre : le palais à travers les siècles)等历史研究出版物。

自2007年以来, 《卢浮宫杂志》(le Journal du Louvre)期刊出版了超过600期。《卢浮宫杂志》由著名作家、策展人、著名艺术史学家、作家、艺术家和嘉宾等撰写,卢浮宫博物馆每年都在推出新的出版物。

卢浮宫与75个国家保持联系,围绕科学研究、发展外交关系、结识新公众和资源多元化四大层面开展合作,组织各种活动,如交叉展览、藏品出借、考古发掘、专家鉴定等。卢浮宫在多个国家举办了多次展览,为法国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文化外交做出了贡献。数年来,由卢浮宫组织或参与策划的展览已接待了近100万人次的参观者,如在阿联酋举办的「阿拉伯之路」展(Routes d』Arabie)、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举办的「格列柯:野心与反抗」(El Greco: Ambition and Defiance)展览等。

从2021年12月15日起,卢浮宫将一个位于黎塞留翼楼负1层的占地1200平方米的空间,用于进行研讨会和培训课程的工作室。该工作室设有一个论坛和九个用于研讨会和培训课程的房间。参观者可以通过在论坛接待和活动区或工作室提供的各种活动中进行选择,从而了解更多关于博物馆的艺术品并发展自己的艺术技能。

2015年,卢浮宫博物馆主席兼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Jean-Luc Martinez)向法兰西总统递交了一份报告,题为《法国为保护人类遗产而提出的五十项提议》,建议成立一个国际基金会,以保护处于武装冲突地区的珍贵文物,基金会全称为「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ALIPH),该基金会于2017年成立。基金会拥有8000多万美元资金,主要由法国、阿联酋等国家以及一些私人捐助者提供,自2018年起全面运营,使法国得以在武装冲突地区保护濒危遗产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

基金会由托马斯·卡普兰(Thomas Kaplan)担任主席,并设有科学委员会。自2018年起,法国外交官瓦雷里·佛兰(Valéry Freland)担任基金会执行董事。卢浮宫与该基金会合作开展了许多重要项目,包括修复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和贝鲁特国家博物馆。

2019年,卢浮宫在离巴黎大约200公里的列万新建了一个藏品保护中心,该中心是为帮助保护珍贵的作品免受塞纳河不断上涨的洪水侵袭。列万卢浮宫保护中心空间宽敞,约有一半可用于放置卢浮宫博物馆的藏品,其中保护中心的工作室、学习室和摄影室将被用于进行藏品研究和保护工作。

卢浮宫中收藏的艺术品价值很高,不仅是它们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也因为它们代表着一些最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卢浮宫收藏着雕塑、家具、装饰艺术品、绘画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其中很多都是世界级别的珍品,卢浮宫的收藏品丰富多样,这些艺术品对于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

卢浮宫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大型博物馆之一,卢浮宫建筑群曾经是王室的宫殿、王权的中心、巴黎城市发展的起源地。卢浮宫中的珍贵藏品不仅是卢浮宫的微缩历史,而且也是法国历史的缩影。

卢浮宫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它收藏了世界上许多重要的艺术品,代表了欧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许多流派和风格。同时卢浮宫本身也是一座艺术建筑的杰作,它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审美特征,对后来的建筑和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全球艺术领域的影响力也较强,是法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卢浮宫从一座帝王的皇宫,变成了人民的博物院,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博物馆之一,为后世许多国家博物馆的建立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的剧情片,路易多·德·朗克桑、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本杰明·乌策拉特、文森特·内梅斯、约翰娜·科塔兹·阿尔特斯等主演,于2015年11月11日在法国上映。该片将镜头对准巴黎卢浮宫,探究了二战时期卢浮宫在德军占领下艺术与政治的内核关联。

卢浮宫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一部共12集的纪录片,由徐欢和周兵联合导演,于2010年10月2日在中国大陆首播。该片以卢浮宫与紫禁城两大博物馆为载体,从观众的视角切入,强调文明之间并行同存的关系,把对不同文明的理解体现在艺术品的展示和欣赏上,体现了博物馆对人类文明共享与弘扬的责任。

卢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