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一般采用「油色」或「水色」直接勾画在戏曲人物的脸上,色彩鲜亮、线条流畅,用于夸张放大面部五官特征。不同的颜色与图案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每一个角色都有与之对应的脸谱风格,不能随意勾画,久而久之形成约定俗成的谱式,故叫作「脸谱」。

京剧脸谱一般认为是起源于上古图腾时期,由用于驱鬼祭祀等民俗活动的假面逐步演变而来,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脸谱历经了面具、染面、涂抹等不同形式的演变,随着宋金元时期表演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物外部造型的要求和标准变得越来越高,样式和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细节方面也越来越讲究,诸如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等,都是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成果,直至明清时期京剧的形成才标志着脸谱正式形成。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至今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一个脸谱体系,也是用色最多的,是中国戏曲脸谱的代表。按京剧行当来划分,净丑又称花脸,就是一般所说的脸谱。京剧脸谱以其夸张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舞台脸谱能标志出戏曲人物的面貌、性格、身份和年龄特点,因此不仅具有塑造人物个性的艺术价值和辅助表演、夸张人物的功效,而且还具有分善恶、辨忠奸、寓褒贬的评价意味。由于脸谱的眉目格局、气宇神态均有根据,五颜六色勾填衬晕各有来历,所以它又有美化人物的艺术价值和民族传统的美学观点。

关于京剧脸谱的起源,学界尚且没有定论,大致可分为面具说、涂面说、纹身说三类,三种说法有不同的关注点:面具说聚焦在脸谱的造型与图案、涂面说聚焦在脸谱的技法与手段、纹身说聚焦在脸谱的色彩与线条,它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阐释了脸谱形成的内在因素。三种脸谱的起源学说,互相补充,互相影响,共同阐释了京剧脸谱的起源。

面具说

面具说认为,京剧脸谱的出现是效仿兰陵王将各种需要的形象绘于面具之上,由于面具影响演员表演,后来直接将这些图案绘在脸上,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渐渐形成了谱。而京剧脸谱的形状、颜色则是源自我国图腾时期。这里的面具又称为「假面」,人们通过假面装扮成各自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用于祭祀仪式、驱鬼辟邪,是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而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多个用于4000多年前的蜀王祭祀的青铜面具也佐证了这一说法。因此面具说是目前影响较大的学说之一,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

涂面说

涂面说认为,京剧脸谱来源于在演员脸上直接涂抹粉墨,用于区分演员所扮演的人物角色。不过涂面起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关于其渊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自于古人为避免被认出而采取的文身措施,有人认为源于唐、宋时期,是在涂面化妆的基础上被代代传承的。

文身说

著名戏剧史研究专家董每戡先生认为,京剧脸谱起源于渔猎时期的文身,当时的渔民与猎户通过在自己身上绘制吓人、凶猛的图案,达到威慑游鱼、猛兽的作用。此后,文身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很多氏族将文身作为区分本氏族与其他氏族的标志,也有古代女子为美而剃去原眉,另画各式黛眉。戏剧为了再现生活,在文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形成脸谱。但是,对于脸谱的造型来源,文身说依然缺乏理论依据。

京剧脸谱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稚拙到精美多样的复杂发展历程。它是经过无数代戏剧艺人的艰辛摸索、逐年累月的钻研、长期的艺术实践所创造的。从远古的图腾时代,我国古代宗教祭祀和民间祭祀中,就出现了面具。到汉代「百戏」时期,当时的歌舞形式基本上以模仿动物为主,演员通过兽形面具或假形化妆来扮演动物。在这期间,对面具的运用融入了更多戏剧元素和娱乐性质,使其实现了从「娱神」到「娱人」的本质化转变。

而汉代之后,面具不仅被用来装扮动物、神魔、鬼怪等,还更多地用在对世俗人物的刻画方面,演出中有了对故事情节的表现。到隋朝时,出现了由两个角色进行滑稽表演的参军戏,戏中的「参军」 「苍鹡」两个角色都以粉涂面,相比于戴面具只有一种表情,涂面化妆既夸大了五官,又可以灵活的表达人物的感情变化。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装扮手法。而唐代流行带面具的歌舞戏,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兰陵王入阵曲》,它是依据兰陵王使用假面克敌制胜的事迹编排的乐舞。由于舞蹈中有了故事性的表现,面具不再仅仅装神扮鬼,也开始刻画世俗人物,并假面妆扮推向了极致。

伴随宋金时期的经济发展,百姓的审美也随之改变,戏曲逐渐发展成具有市民审美的通俗艺术形式,更多的生活题材被写进戏剧、搬上舞台,观众对戏剧的要求逐渐变高,对演员角色扮演的要求也逐渐变高,演员们开始彩色涂面化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素面」和「花面」两种基本化妆方法。化妆所用的颜色主要以粉(白色)和墨(黑色)两种颜色,成语「粉墨登场」便是由此形成。此时,涂面化妆已成为戏曲化妆的主要妆扮方式。

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的黄金时代,涂面化妆技术也相应发展。它不仅扩大了色彩的使用范围,并在「整脸」化妆中加入了类型丰富的图案,是脸谱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进步。元杂剧在化妆上进行了性格化的创造,尽管在性格描写上还显得粗糙,不够精细,但却打破了宋杂剧和金院本中脸谱「白底黑线」的基本格局,为后来脸谱的「整脸」谱式开创了先河,并且初步奠定了脸谱化的面部化妆形式。

明代初期到清代中期,我国戏曲艺术蓬勃发展,剧种高达300余种,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脸谱,脸谱艺术在此时有着重要地位。戏剧脸谱的艺术体系也趋于完备。在人物面部的色彩运用上,已经可以根据人物面色特点施用色彩,图案性也较强。道光咸丰年间,京剧的诞生标志着京剧脸谱艺术的诞生。此时的京剧脸谱就已经具有较完整的系统性,不但继承了我国古代戏剧的精粹,也吸取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养分。

清朝光绪时期,随着京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京剧脸谱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色彩上更加绵丽,也勾绘得更加精巧动人。同时,出现了一批富有创造天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在脸谱原有基础上做了改革和创新,从最初的「描眉」 「画眼」 「勾鼻窝儿」等艺术夸张,进而精心地研究了人的面部骨骼、肌肉和各部位的纹理,分析了角色的各种人物年龄、性格特征,用更接近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勾画出很多典型人物的脸谱,使剧中每个典型人物都有了相对定型的谱式,因此舞台上的角色一出现,观众就能认出是谁。

京剧脸谱发展至今,已经步入了一个成熟稳定的阶段。脸谱艺术家们运用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段,使脸谱在谱式上更加多样化、性格上更加个性化、图案上更加复杂化,深具文化内涵与传统意蕴,生命力旺盛且不脱节于时代,俨然已经是中国的一个标志性符号。而京剧脸谱已经成为了戏曲舞台上脸谱最多、最完整的脸谱体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令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同时,京剧脸谱作为中华民族的重大文化遗产之一,很好地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底蕴与艺术品质。

按照脸谱的一般应用范围来讲,它主要属于净、丑两行,但生、旦两行中也存在特殊的角色需要画脸谱,如生行唱关羽、赵匡胤都需要勾脸、旦行唱钟无盐可勾「荷花脸」。从整体的形的角度来看,京剧脸谱是椭圆形的,与面具一样,没有对耳朵进行化妆。从具体的图案的角度来看,京剧脸谱有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六分脸(又称老脸)、十字门脸(包括蝴蝶脸)、花碎脸与歪脸、神怪脸、丑角脸八个主要谱式有着各自相对固定的图案和色彩。从色彩的角度来看,京剧脸谱除了运用「主三色」即黑、白、红,还有黄、绿、蓝、灰、紫、金、银等色彩。从勾画方式看,京剧脸谱又揉色、抹色和勾色的方法,夸张了前额、眉、眼、鼻、口、下巴的肤色,突出了面部的骨骼、经络、肌肉纹理。由此可见脸谱的分类是十分纷繁复杂的,依照不同的标准都有不同的划分。

脸谱勾脸多以黑、红、白为基本用色,随着剧目的不断丰富和复杂人物形象的出现,勾脸的用色在逐渐增加,这不但促进了谱式等变化并且形成了程序,把谱式用色固定了下来,使之各有象征,如果京剧脸谱中某种颜色成为「主色」,一般象征了该人物的某种品质、性格、气度,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

黑脸

黑色最初是用来表明人物肤色的,包公画黑脸表明他的皮肤黑。但随着包公铁面无私的公正形象备受推崇,黑色就符号化为一种性格的表征,用于表现性格严谨、刚强、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秦香莲》中的包拯、《观环花》中的李元霸、《桃园结义》中张飞等。

京剧脸谱

红脸

红色脸谱最初也只是为了表明人物的肤色。又因为红色在中国具有吉祥的意味,也被称为「正义之色」,所以很多肤色红黑的角色都非常忠勇、正直,推而广之,就开始用红色表现忠贞、英勇、正直的人物性格,如三国戏曲中的关羽,《杨家将》中的孟良等。

京剧脸谱

白脸

脸谱中的白色也是一个大的类别,有粉白和油白之分。凡奸诈、阴险、狡猾、邪恶的小人,一般都涂粉白脸,如曹操、严嵩、秦桧等人。值得注意的是,白色作为主色施之鼻梁处,并非都是贬义,如鹤发童颜的老英雄、将官以及和尚、太监等角色,也可以画白色脸谱。

京剧脸谱

绿脸

绿色属于冷色系具有草木之色,象征山林草莽。因此在京剧脸谱中,绿色脸谱一般用来表示古代那草寇类人物,代表侠义、顽强、莽撞、暴躁的人物形象,代表角色如武大虬、程咬金等。

京剧脸谱

蓝脸

蓝色属于冷色调通常带有冷静、平稳、清晰等特点,蓝色与绿色的寓意比较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人物性格刚强、豪爽、骁勇善战、桀骜不驯,如窦尔敦。有时候也表示人物的阴险、狡猾。

京剧脸谱

紫脸

紫色是红色和黑色的中间色,象征意义也介于红、黑之间,一般表示肃穆庄重、刚正威严,富有正义感的人物,而有的人物勾画紫脸是为了表示他相貌丑陋。

京剧脸谱

黄脸

在京剧脸谱中,用黄色寓意人物骁勇彪悍或凶暴残忍,所以黄色脸谱一般用于袅勇、凶暴、沉着的人物如宇文成都。恶人寓意人物剽悍、凶暴残忍,性格刚猛之人,具有代表性的如典韦。

京剧脸谱

赭色脸

赭色在京剧脸谱中常表现为深明大义的正面人物形象。例如,《亡乌江》中的吕马通等。

京剧脸谱

金银色脸

金银色在神怪脸谱中应用较为广泛,用来表示神仙的金光普照、鬼怪的青面獠牙;有时也用金色脸谱表现将官的英勇无敌,以增加其威仪。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

脸谱根据描绘着色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基本类型。

揉脸

运用手指的力量将颜色均匀揉满于面部,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十分古老的脸谱形式。

京剧脸谱

勾脸

主要是指用画笔勾勒出人物主要的五官线条,再根据线条形式绘画出各种用于填充的图案,这种描画方式需要较高的技巧,需要较长的时间。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五彩缤纷,有的还贴金敷银,华丽无比。

京剧脸谱

抹脸

采用纯色(多为白色或淡色)遮盖演员脸部整体或脸部局部的描画方式,通常「抹」的象征意义是表现人物的不确定性以及奸诈。

京剧脸谱

破脸

「破」是通过其余三种方法的结合,勾勒出不协调的五官,不对称脸,左右不一,意在表现人物相貌的丑陋,表现出人物具有性格缺陷,具有讽刺意味,一般用于贬低人物形象。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是一门写意和夸张的艺术。脸谱在谱式、图案、颜色上,有其既定的格式,根据脸谱的图案排列,可以把脸谱分为多种谱式,由简单趋于复杂,由平面趋于立体,由原始的「整脸」演变发展而来,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

整脸

整脸是最原始的脸谱,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不歪不破,略勾出五官和面部的细致纹样,以表现人物的神态。

京剧脸谱

三块瓦脸

三块瓦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出来,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出三块明显主色,形似三块瓦片,故称「三块瓦脸」或「三块瓦窝」。

京剧脸谱

花三块瓦脸

花三块瓦脸的基本形式仍是三块瓦脸,但在各个部位上,又用「副色」 「实色」 「衬色」 「界色」画出复杂的纹理和花样,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方面,所以叫「花三块瓦脸」。

京剧脸谱

十字门脸

十字门脸是由三块瓦脸演变而成的,减去两颊的主色,并缩小前额的主色,由脑门顶至鼻尖画出一条色条,用此主色色条象征人物性格,以匀出大量空间突出人物面部骨骼,加强人物的神态,两眉画两个椭圆形黑点,主色色条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

京剧脸谱

六分脸

六分脸由整脸演变而来,保留两侧脸颊主色,将前额主色缩成一条色条,夸大眉形,整个脸由白色与深色大致为四六开比例,主色占十分之六。

京剧脸谱

花脸

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前额主色,减去两颊主色,用辅色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线条细碎,既不同于「三块瓦」那样简单,也不同于「花三块瓦」那样整饬,故称「花脸」,用以显示出人物的巍峨面貌,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格。

京剧脸谱

歪脸

歪脸是由三块瓦脸和花脸演变而来,整个谱式是歪斜的形象,色彩构图都不对称,表现人物形象反常、卫陋的脸谱谱式,称之为「歪脸」。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相貌丑陋,勾法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

京剧脸谱

象形脸

象形脸借鉴整脸、花三块瓦脸、花脸的基本格局,变化使用,组织成象形图案,用在神话戏中表现鸟、兽、鳞、虫各种精灵的面部形象,从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征出发,无固定谱式。画法似像非像,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传神」。

京剧脸谱

神仙脸

神仙脸由整脸、三块瓦脸发展而来,构图取法神佛雕塑造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勾金,银线或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京剧脸谱

僧脸

僧脸又名「和尚脸」,形式与三块瓦脸相似,而勾法不同。特征是腰子眼窝,花鼻窝,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京剧脸谱

太监脸

太监脸有红白两种,近似「整脸」与「三块瓦脸」,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的神态。

京剧脸谱

元宝脸

元宝脸是由三块花脸演变而来,前额保留原来的肤色或揉红、勾红,双颊的色彩不一,形如元宝,细分还可分为「普通元宝脸」、「倒元宝脸」、「花元宝脸」三种。用以表现身份不高的下层人物,性格中有勇敢的一面,也有怯懦的一面。

京剧脸谱

英雄脸

英雄脸的基本形式是花三块瓦脸、花脸或歪脸,但构图简单,以区别于剧中的主要人物,多见于武戏里的拳棒教师或参加武打的助手。

京剧脸谱

小妖脸

小妖脸的基本形式是象形脸,但结构必须简单以区别剧中主角,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又名「随意脸」。

京剧脸谱

净角

净角是运用京剧脸谱最主要的角色,其脸谱基本包含了京剧脸谱分类的各种颜色和绝大部分谱式,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花脸、歪脸、象形脸等多种类型皆有涉及。

京剧脸谱

丑角

丑角运用京剧脸谱的谱式相对单一,相较于净角的分类也更为简单,只分为文丑和武丑,文丑亦称小花脸或三花脸,武丑又称开口跳。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用漫画手法表现人物的戏剧特征。丑角脸谱没有净行脸谱变化多,根据白块形状的不同可分为豆腐块脸(方形脸)、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根据行当又可分为小花脸(文丑脸)与小尖粉脸(武丑脸)。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

生角

生角中的红生以及勾脸武生也会运用脸谱的化妆方式,如关羽和赵匡胤都需要勾脸;也有老生名角高庆奎在《铡判官》中扮包拯、李和曾在《智斩鲁斋郎》中饰包相也都要勾脸;再有武生演《艳阳楼》中的高登、《铁笼山》中的姜维、《霸王别姬》中的项羽、还有《水帘洞》一类的猴戏都是需要勾脸表演的。

京剧脸谱

旦角

旦角勾脸的戏少而又少,北昆剧院有位女演员扮钟无盐就勾过「荷花脸」,并被选入戏曲专题画册出版。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在塑造人物时,有程式化的图形与色彩符号体系去支撑脸谱的制作,从而使脸谱更加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京剧鼎盛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因此在脸谱的绘制上也形成了不同流派,这些流派既有独立性,也有融合性。晚清年间到现在,花脸先后形成比较出名的流派有15个:穆派、钱派、庆派、何派、金派、黄派、裘派、钱派、许派、范派、郝派、侯派、新金派、新裘派、新郝派。这些流派各有特色。

穆派

穆派穆凤山是著名的京剧净角花脸演员,精工铜锤、架子、武花三门,其脸谱勾画简练快捷,很有韵味。

钱派

钱派钱宝峰在画脸谱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他在演张飞、牛皋一类角色时,在粉白的脸颊上不晕「水红」而抹「千红」,「千红」抹在颧骨上,利用颧骨肌肉的颤动增强人物情感的表达。

庆派

庆派庆春圃擅短打,多演江湖草莽英雄人物。他勾脸用笔看似随意,但十分讲究,于粗中见神奇。最擅长勾花脸,如李七、窦尔敦、杨延嗣等,脸谱十分美观、传神。

金派

金派金秀山演铜锤花脸,其勾勒的脸谱也很独特,世称「金派」花脸。他讲究以少许胜多许,落墨不多,但生动活泼。

何派

何派何桂山学皮黄正净及昆腔花脸戏,其扮相伟岸雄浑,脸谱简单、大方,突出人物内涵。他勾画的钟馗脸特别注重「丑」且「文」,并有「恨意」,和他那种元气淋漓的风格相统一。

黄派

黄派黄润甫学架子花脸,曾被誉为「梨园八杰之一」,其功架沉稳大方,勾脸有其独到之处,以奸白脸最为出色,往往勾半截脸,齐眉一下,眉上不勾。例如《摘缨会》先蔑的脸谱,他勾红三块瓦脸,与钱金福勾的黑十字门脸不同。

裘派

裘派裘桂仙又名「荔荣」,学铜锤花脸,他勾勒的脸谱很好的克服了自身条件的不足,画的恰到好处,形象鲜明。如他所绘《空城计》中司马懿的脸谱,便是根据自己脸型瘦削的特点,画的崚嶒见骨,很见性格。眼小作三角形,眼角较长,好似到了耳边。这种画法把司马懿的气质和形象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钱派

钱派钱金福以武花成派,他在钱宝峰的脸谱设计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到了「庄肃有威、朴素大方」。并结合面部骨骼特征,做到特点突出,少用碎笔,每个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他的脸谱被誉为「天下一品」。

许派

许派许德义工武净,擅长靠及短打,他勾的脸谱简洁大方,极为擅长勾画脸谱中很难勾的红色三块瓦脸和绿色花三块瓦脸。

范派

范派范宝亭身段迅捷矫健,武打威猛凶狠,他的脸谱勾的美观大方,并有所创新。例如《竹林记》的余洪不勾碎脸,勾金色花三块瓦脸;《春秋配》中的侯尚官勾白粉脸,不勾元宝脸或破脸。

郝派

郝派郝寿臣学铜锤花脸戏,他根据自身条件开创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艺术风格,主张画脸谱时眉不宜太竖、眼不宜太宽,尤以抹脸和破脸特佳。新戏中的荆轲、须贾、鲁智深等脸谱,老戏中的曹操、王振、周处、李七等脸谱均为他的杰作。他的脸谱规矩大方、简洁明快,可以看做是传统京剧净角脸谱的最新形式,有外朴内秀的气度。

侯派

侯派侯喜瑞先学京剧丑角,后转架子花脸和武花脸戏,他画脸谱时注重脑门、印堂、鼻梁这些部位的布局,形成了方正、雄浑、工细、精美的艺术风格。他画粉脸(白脸)为一绝,众所周知,白脸脸谱出名的代表人物有曹操、严嵩、顾读、欧阳方等人,为了区分他们,侯喜瑞将曹操的眼睛画的不是很尖,显示出奸不外露的狡诈气质,而严嵩、顾读的尖眼相比于曹操来说就很明显,欧阳方本身就是凶狠,因此绘制为大尖眼,将他的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新金派

新金派金少山博采众长,有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规矩大方的艺术风格,脸谱造型凝重、浑厚,气度非凡。其中在《盗御马》中的窦尔敦,他根据自己的脸型而画,将眼窝勾成红色碎窝鼻,使角色更有气势。

新裘派

新裘派裘盛戎裘桂仙次子,他在继承裘派的同时与梅兰芳、杨小楼等大师同台演出日积月累的经验中将京剧艺术融会贯通,有了新的开拓,取代了金派在京剧中的地位,成为净角之首,形成「十净九裘」的局面。他画脸谱的特点是典雅秀气,精神美观,富有书卷气。

新郝派

新郝派袁世海在继承郝寿臣脸谱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将人物脸谱绘制的漂亮俊美,将曹操的脸颊处施以红粉,不仅体现多疑奸诈的性格特色,更体现了其爱惜人才的特点。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艺术的一部分,是京剧中的装饰性元素,通过图形与色彩的构建,为舞台上的演员增添视觉吸引力,其存在与舞台和剧中人物紧密相关。脸谱作为京剧艺术中一种重要的符号,用于展示角色形象,强调角色气质、身份和特征。京剧中不仅有脸谱,还包括人物服装、头饰和道具等装饰元素,它们都有装饰整个表演的功能。然而,京剧脸谱与其他装饰元素不同,它有独特的符号系统,脸谱符号通过图形与色彩的平衡,让观众迅速融入剧情,帮助他们把握人物的特质和剧情的重点。京剧脸谱会应用鲜艳的色彩,去传达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如红色、黄色和绿色这些京剧舞台上常见的色彩,它们不仅鲜艳,还具有较长的波长,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环境中保持冲击力,增强视觉效果。脸谱的色彩冲击性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得京剧脸谱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功能,能够为舞台演出营造氛围,为角色形象添加个性,增强视觉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京剧脸谱是中国京剧中一种重要的角色塑造手段,脸谱的设计与行当的准则和角色特点密切相关,帮助观众在表演中快速识别角色。脸谱符号的复杂图案和色彩使观众能够从中区分不同的行当和角色。通过图形和色彩传达人物的性格、年龄、忠诚和邪恶等特点,例如,红色脸谱通常代表坦率和直率,而白色脸谱则可能暗示阴险狡诈,在眼睛的形状上勾勒为细长的线,也有暗含奸诈的意味。图形和色彩在脸谱中的运用具有褒贬的含义,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京剧脸谱的作用不仅限于区分角色的好坏,还涉及到性格特点的区分。通过「五行」和「五色」的概念,传递人物的尊卑、忠诚与邪恶等特征,使观众能够明确地辨别角色特点,起到区分角色的作用,通过不同的京剧脸谱符号,使得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观众可以依靠演员脸谱上的符号迅速区分出戏剧人物的真实身份,气质和个人行为。还可以在具体细分的角色中生、旦、净、丑等行当体现,例如老生往往会涂粉红色,表年老色衰之意,净角脸谱的突出特点是图案与色彩较为复杂。根据谱式和色彩的不同,在行当中细致划分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但凡「谱」者,一般都有它相对固定的格式、图形和应用范围,即程式。脸谱亦不例外,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京剧中,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会有一个大概固定的颜色和谱式。从其构图章法看,有各种类型的人物谱式,比如关羽的「整脸」、夏侯惊的『『三块瓦」、姚期的「十字门」等。而各种谱式名目,只是对构图近似的脸谱的概括性称谓,具体到某个人物的脸谱,即使同属一谱,其下的各个脸谱也有不同的勾法。比如,京剧的基本谱式有十余种(不包括各种细致的花色变样),而人们见到的脸谱却成百上千。以基本谱式为一种程式,用作各类人物勾法的蓝本,从中可演变出无数个脸谱。同时,脸谱的构图章法还讲究疏密、虚实、勾衡等;在勾画笔法上强调轻重缓急、顿挫有序,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在用笔方式上,注重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另外,脸谱艺术可以说是等级深严,具备相当缜密的序列:「除了各种脸谱整体谱式和各部分局部样式外,还包括脸谱的一套勾画程序、角色与谱式之间的一套规则关系,如「一人一谱」 「一人多谱」 「随戏换谱」 「多谱同台」等。总之,脸谱的创作是程式化的,既要有谱又要有法。

脸谱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性符号,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脸谱重视表现人物的性格品德,就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伦理道德的直接体现。以脸谱色彩为例,红色表忠勇、黑色表刚直、白色表奸邪等,这是社会生活对脸谱的长期影响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共识,如此,不但彰显了脸谱创作者对人物的道德评判,也使观众对善恶美丑一目了然。脸谱这一包含象征、寓意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脸谱的「形」 「色」两个层面进行阐述。「形」,即是脸谱中的「取形」 「色」,即是脸谱色彩的道德内涵。脸谱「色」与「形」的结合,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由此构成了脸谱较为确定的象征意义,并完成其对人物善恶褒赔的评价功能。而传神是象征的更高境界,当象征达到传神的地步,脸谱就可以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神就是要传人物之「神」,传人物的性格、气质、品德等本质层面的「神」。象征与传神互为依托,对于人物性格化的刻画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是脸谱艺术的一大重要特征。

京剧脸谱符号在绘制和造型上运用夸张的手法,抽象和扭曲的视觉效果充分揭示了角色的人格特质。在京剧表演中,京剧脸谱一般来源于日常生活,是从演义小说、民间故事这些素材中提取而来的,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大、夸张和富有表现力的加工,然后以鲜明的形象特征来表现和传达人物的内心和核心气质。 脸谱在生活中本身就是夸张的,是一种用来表现人物的道具,且仅限于舞台。因此,京剧脸谱符号中的色彩,多采用高纯度的颜色进行绘制,夸张绚丽的色彩能够让观众准确的看见台上人物并推出改人物大致的地位与性格,在京剧脸谱符号的图形中,脸谱中有各种夸张的符号来表现角色的身份,无论是色彩还是图形,这种夸张能够很好地塑造人物身份,使整个角色立体起来。

京剧脸谱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其描绘方式的多样性上,主要分为四种:揉、勾、抹、破。多样的描绘方式使得大小面积的图案都能顾及周全,造就多样的京剧脸谱谱式。其次脸谱图案也具有多样性。京剧脸谱图案大致分为额头图、眉型图、眼眶图、鼻窝图、嘴叉图、嘴下图。就眉形图来说,就分为柳叶眉、云纹眉、剑眉等不同样式的眉毛,其源于生活中对人的观察,但将正常人类生长的眉形加以艺术的夸张。脸谱图案不仅能够丰富观众的感官体验,还能更直接地还原人物的特殊性,例如包拯的脸谱图案上一直在额头处画有一轮弯月,这与宋朝关于包拯的传说有关。我国京剧的脸谱艺术非常讲究装饰性及趣味性的体现,也特别规范点、线、色、形的运用,按照脸谱图案的变化组合,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脸、歪脸、象形脸等。

京剧脸谱的绘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它通常以几种基本颜色来具体表现人物的基本特征,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往往会根据人物独有的特性作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比如在《野猪林》里,草莽英雄鲁智深应该是正面的人物形象,剧中却偏偏勾成了常用于表现阴险奸诈之人的白脸;而在京剧《法门寺》中,作为反面人物的太监刘瑾却看似不合时宜地勾了一张表示赤胆忠义的红脸,这种非同寻常的表现手法是脸谱在肤色上进行的夸张运用,以表现其养尊处优、权倾朝野的地位,再加上一并在眉、眼、嘴等部位相应勾出的阴险狡诈之表情,擅权的太监形象立马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其舞台形象有了别具一格的呈现。因此,脸谱创作的一大特点即是脸谱图案设计的灵活性。此外,脸谱画法也不是绝对固定的,由于上演的剧目、角色的年龄、演员的脸形不同而略有差别,加之演员画脸谱演出时,同时在场的诸角色,其脸谱特别是基调色彩不能「犯重」的表演原则,如《长坂坡》中曹营八将同时上场,除张辽不勾脸外,其余七人须一人一色,不能相同。这样的目的是用不同的颜色搭配以求美观,同时要让远距离的观众不致混淆角色。

京剧脸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与传统文化所传达的精神理念有着高度一致性,京剧脸谱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非善即恶的价值判断以及人格表里如一的道德观念的精准折射。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儒家文化占据着最为基础与核心的位置,而儒家文化的本位思想则是伦理道德观,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自然也是儒家文化伦理道德观的一个重要载体,京剧脸谱则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京剧中人物塑造秉承公忠者赋予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的重要原则,当京剧脸谱出现在观众的视线当中,观众便能够透过脸谱大概知晓人物的道德品性,是忠是佞,是正是邪,是善是恶,是黑是白。诸如关云长、包公、张飞这类人物一出场,观众便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好人,而像严嵩、高俅、董卓这类人物一出场时,观众便能够在第一时间觉察到他不是好人。因此,京剧脸谱与儒家思想的道德化特征有很多共通之处,具体体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仁礼的教化功能等方面。戏曲脸谱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著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这正是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内容在戏曲中的体现。

京剧脸谱艺术,集历史、文学、戏曲、美术、工艺等于一体,高雅精美,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它不仅是中国戏曲的一个符号标志,更是传统京剧舞台美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时下大众审美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元素之一。京剧脸谱以其抽象的图案造型、丰富艳丽的色彩构成了鲜明的视觉特征,显现独特的美学形式。在脸谱造型中,非常讲究笔意、笔锋,讲究骨骼、经络、肌肉、纹理等,这与中国书法讲究用笔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在脸谱上面,一个点有深重、清浅之分,一条线有粗细、疏密之分,有着丰富的可塑性,除了笔意生辉,京剧脸谱还有图案化,运用象形化的文字,图案化的特征,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中国美学感性的一面。

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戏曲艺术内在审美特质的结晶,作为中国戏曲特有的化妆艺术,脸谱是演员完成角色艺术造型的必要手段,在各个方面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不断探索,它的艺术技巧不仅来自图形和色彩,京剧脸谱符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京剧脸谱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然花卉、植物和云雾等的具体的图像轮廓,是中国传统纹样的体现。细心的京剧艺术评论者可以从京剧脸谱中找出该剧目的时代特征、场景和环境。京剧脸谱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艺术殿堂里的一块瑰宝。

脸谱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极具特色的装饰造型艺术,深受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种工艺美术创作中,形成很多品类,如彩塑、国画、剪纸、竹刻、烧瓷、面塑、蜡染、蛋壳、皮影、木偶、邮票、面具以及装饰包装等,丰富多彩的脸谱造型,格调各异,绚丽多姿。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

此外,随着京剧脸谱的不断发展,它被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近年来国潮兴起,京剧脸谱作为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元素被广泛应用受到广大年轻群体的喜爱。在标识设计、广告海报、包装设计、文创产品等多个领域均有体现,京剧脸谱与时尚同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颇具一种后现代、超现实的美学色彩。

京剧脸谱造型独特而又超越自然形态,富有文化底蕴与内涵,这与当代标志设计的内涵不谋而同。这二者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多样的,而不仅仅是将脸谱的图形纹样照搬到设计中去,更多的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2019年篮球世界杯会徽」,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京剧脸谱,色彩上选用的脸谱中最具代表性的红、蓝、黄为主色,体现出篮球杯的公平与正义、球员们热情与豪迈;「国家京剧院标志」,是京剧脸谱与标志设计相结合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它以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眼睛特写为基础,着色上运用了京剧脸谱中最常用的黑、白、红三种颜色,表达对梅兰芳先生的致敬;「CCTV11戏曲频道标志」,应用了典型的京剧脸谱红、黄、黑配色,标志上方的两半张京剧脸谱与戏曲频道的主题相呼应。

广告海报被誉为瞬间的街头艺术,从中能看出这个社会的缩影,这也与京剧脸谱艺术的社会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京剧脸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讲究的是色彩、图案与意境的结合,京剧脸谱在广告海报中的实践不仅是为了宣扬他的形式美,更多的是为了发扬他所具有的民族精神。例如「中国风主题海报」这一系列由中国美术学院携手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一起庆祝2020中国新年所作的海报,根据球员的性格特征进行了角色定位,京剧脸谱作为主要元素,融合舞狮、荷花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突出了新年的气氛,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而在安慕希酸奶2020年的广告推广中,也创新的将京剧演绎与现代舞蹈相融合,在固有的京剧脸谱色彩上加入安慕希品牌色彩的蓝色,既不乏国风韵味,也充满现代潮流之感;另外中国设计师DAYBREAK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将京剧艺术与漫威相结合,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海报,将漫威的形象通过京剧的方式表达的惟妙惟肖,形成了具有当代意味的海报设计。

京剧脸谱在包装中的应用,大多是对其进行部分夸张与变形,又或者是重新组合图案,缔造出适应品牌形象的新形式。包装设计和京剧脸谱的灵感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且又服务于生活。例如中国本土的白酒品牌「泸州国粹鸿运系列」的包装设计,采用了京剧脸谱为原型,但并没有采用脸谱的完整形状,而是采用了半张脸谱的形式,在用色上大面积应用红色,既代表中国红,又能够体现中国白酒的独特的醇香与辛辣感受;「张一元茶叶包装设计」包装的主色为正红色,上面绘以黑色脸谱纹样,图案上选用的是京剧脸谱元素,并对其进行夸张、变形、联想的艺术创作,使包装整体更加的生动,元素更加的丰富,包装整体上简洁而又有艺术语言,独特且富有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而晨光将文具产品对应京剧中「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脸谱,设计了四个不同主题的礼盒,在颜色的选择上避免了高亮度高纯度的色彩,而是用当代大众普遍审美的颜色所代替,即保留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也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口味与审美。

与前面几种视觉设计相比较,文创设计面对的受众更加的广阔,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国家京剧院设计了一套由京剧「生、旦、净、丑」4款脸谱组成的面膜产品,因其极具个性的脸谱造型、繁复绚烂的用色,加之精巧贴心的产品设计,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注目,既忠实地展现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脸谱造型,同时又做了适应性改造,以确保最大限度地适用于普通消费者。而任永辉在感受到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后,通过京剧脸谱艺术,结合当代人们对造型艺术的审美取向创作了《关公脸谱》这一玉雕作品,用镂空的雕刻艺术将玉雕在造型上刻画的入木三分,细腻地雕刻出了关公的面孔,栩栩如生的造型形象深的大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