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医学类专业,修业年限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临床医学乃至整个现代医学发展的源泉。基础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等,涉及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毕业后可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或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医疗科研工作等。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实践、认知自身的成就史。公元16世纪前,医学的治疗手段以经验为主,甚至依赖于巫术和宗教。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医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相继创立。公元16世纪,比利时医学家安德烈·维萨里根据解剖尸体的实践经验出版《人体的构造》一书,颠覆了之前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根据解剖动物所获得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人类解剖学的基石。18世纪,意大利的摩干尼结合病人尸检,把「病灶」与临床症状联系起来,提出了疾病的器官定位学说,建立了器官病理学。19世纪,随着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使医学从依赖经验推理和形而上学的思辨转变为凭借物理、化学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的客观、细致的观察。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发展了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细胞学理论」,该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35年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解决了青霉素浓缩问题;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60年代破译了遗传密码并阐明了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遗传学发展迅速;70年代体细胞遗传学和重组DNA技术应用于临床;80年代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DNA芯片应用于临床。

基础医学

近代医学经历了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19世纪的大发展,20世纪是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一百年。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结构生物学和基因治疗的快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变得更为微观、为量化、为系统,形成了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研究体系,基础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能在高等医学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能在医药卫生领域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专业人才。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需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掌握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掌握基础医学的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实践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医学科研能力,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各种实验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阅读、分析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及其科学意义,具备初步的信息获取、分析、应用和管理能力;具有基础医学基本的教学能力,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常用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专业文献,以及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计划在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重视相对完整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倡导采用横向或纵向整合的课程计划,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合理综合,优化课程体系。

基础医学

参考资料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升学及出国深造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或教学科研机构,还可在港澳台、东南亚和北美地区从事医疗科研工作等。

基础医学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满足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医科教学人员与非医科教学人员、全职与兼职教师、教师职务及学位比例等;本专业的本科生导师需具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和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各高校必须提供条件使教师可有效履行教师职责,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及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调整的意义;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师资交流应包括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和国际交流,特别强调医学院内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基础医学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首先需要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学习)室、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临床示教室、临床模拟技能实验室及设备、教学考核设施、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和互联网接入、文体活动场。有足够的供师生教学活动使用的基础设施,以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及技能训练的完成;必须有足够的基础医学研究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供保障。须有科研训练基地,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必须拥有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够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获得信息,进行自学和从事研究。

基础医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