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一月,刘邦大举攻至垓,gāi下,大司马周殷叛变,带九江全部兵力随刘邦大军汇聚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合围项羽,项羽的楚军实力不敌刘邦的汉军,项羽带领最后的几十名士兵突围至乌江时,有机会跨过乌江,但他却选择了在江边自刎而亡。

项羽在有机会渡过乌江的时候选择了自刎。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他的自刎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失败,虽然体现了英雄的刚烈性格和侠义精神,但这种英雄主义从现在来讲,也是一种爱面子的病态心理,不利于用来教育青少年;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项羽自刎提前结束了楚汉战争,在客观上减少了战火对百姓带来的灾害,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历史的稳定发展。

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出处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共有十二本纪,主要记录历代帝王故事,项羽虽然不是帝王,但司马迁认为他的地位和天子无异,所以把他也列入史记,霸王乌江自刎出自第七卷《项羽本纪》。

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据《项羽本纪》记载,西楚霸王项羽是位悲剧英雄人物。公元203年12月,大势已去,兵少粮尽的项羽被刘邦及各诸侯的军队围困在垓下,夜间四面楚歌,随着楚歌的传播,项羽部下所剩无几的楚军军心大乱,士兵们再也无心恋战,纷纷逃脱,就连项羽的叔叔项伯也不辞而别,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一千多人。让项羽心惊又烦乱,却没办法突围,只能在营帐中和虞姬喝闷酒。喝到伤心之处,不免得对着虞姬唱起一首悲凉的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连唱几遍之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侍从也伤心得抬不起头。

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项羽歌罢别姬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越过淮东。等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县大桥镇三官集时,只剩下一百多骑兵。项羽到阴陵后迷路了,他在三岔路口问一位庄稼人哪条道路通往彭城,庄稼人认出了他是项羽,故意给他指了错误的道路,导致楚军被汉军追到。项羽知道难逃厄运,便对跟随他的骑兵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争,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所以才当上了霸王。但是,现在却被受困在这里此,这是老天要叫我灭亡,并不是因为我战不过他们。随后,项羽逃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已经准备好船等候,催他赶紧渡江。项羽却心灰意冷,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当年我带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到现在没有人一个能回去。即便江东父老同情我,我又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说完自刎而亡。

相关争议

因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的死地有“乌江自刎”和“身死东城”两种说法,冯其庸就项羽死地问题发表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他认为项羽死于东城而不是死于乌江,他的理由有二,其一,史籍中并没有明确写到项羽在乌江自刎;其二,乌江在汉代属于历阳,唐称和州,与东城属于不同地域,如果项羽真的死在乌江,司马迁应该说他死在历阳。周明的《也谈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提出项羽死于东城,而且他和吕思勉都认为项羽乌江自刎是历史传说而不是历史事实。

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但袁传璋、施丁、徐日辉等史学家经过查询典籍,证明乌江在汉代确实属于东城县,而《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的“死”是“败亡”的意思,实际上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所以经过论证,项羽乌江自刎不但是史实,而且他确实是死于乌江,这些都毋庸置疑。

霸王乌江自刎不适合用于青少年教材的争议,项羽的“乌江自刎”不是一种智慧,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唐代诗人杜牧认为项羽应该渡乌江,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王安石则认为项羽这样的性格,就是渡过乌江也没有人肯为他卖命了。

衍生作品

成语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乌江自刎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zhuī)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戏剧

霸王别姬是一出结构严谨、悲歌慷慨的传统剧目,情节内容取材于《项羽本纪》,在京剧、秦腔和一些地方戏中经常露演。

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电影

《霸王别姬》

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由张国荣、张丰毅、巩俐等人主演。

霸王乌江自刎(秦汉时期历史事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