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1)

第156窟的甬道还有大大小小的供养人像37身,特别是南北壁下部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新颖、造型生动。那么张议潮的仪仗队究竟是怎样的?

本期艺术发现之旅,教育部长江学者、考古学家宁强教授带你继续走进第156窟。

张议潮的“击鼓乐手”

今天我接着给大家讲敦煌晚唐时期的第156窟。我前面给大家谈到了“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是这个窟的一个新题材,而且非常的重要,画的也很细。

我们看到的除了它前部表现的这个鼓吹,就是吹画角的、跳舞的和奏乐的,组成了它全部的“导引”部分,既有声音,又有动作,又有颜色。所以,我们注意到它的这个所谓的卤簿,也就是说出行的仪仗,这个是用声音、动作和算是一种象征性的表演来完成的。

我们还注意到它的这个描绘的乐队,鼓占的比重最大,它由4个人分成两组,就是两个人一组,一左一右,在前面有一个人,都是男性,背着这个鼓,就是鼓在他的背上头,然后紧跟着就有一个人是敲鼓的,而这个鼓还不是拿一个鼓锤这么敲,他是两手一直是左右两手都各拿着一个鼓锤,前面有一个人背着,有点儿往前拱着腰,这个鼓就比较好敲了。后面跟着一个人就是左右、左右这样,或者是一齐敲,所以这个鼓声声音应该很大。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2)

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击鼓乐手”

除了这两个鼓之外,我们就注意到它中间,两个鼓夹着的中间就有弦乐和管乐这两大类型,还有敲击打击乐,你看它有拍板的,啪啪这么一敲,大概有比较强烈的节奏感,这样的话有利于队伍的前行。

突兀的大“箜篌”

有一个乐器在这里头显得有一些突兀,我觉得就是箜篌的使用。你说这个箜篌现在我们乐队里演奏箜篌,箜篌很大,扛都扛不动,现在的乐队演奏他就把它放到地上,或者说舞台的台上这么杵着然后这样一弹,这个箜篌现在很大,有一人多高,那个时候的箜篌也很大,你看他也是往上杵了很高,一个人好像是在腰上扎了一个带子,把这个箜篌的柱子绑起来,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拉住这个箜篌的梁,然后另外一只手就这么在上头弹。

我就在想,这个箜篌这么样一个大的乐器,它怎么也进入了出行的这样一种演奏呢?可能和这个箜篌是丝绸之路上流行的一种乐器有关。

我们最早能够见到的箜篌的形象是在哪里呢?是远在丝绸之路西端最末端那一边的古埃及的金字塔里头的这个墓葬,这一类的绘画里头出现了箜篌的样子,而且还有一些实物箜篌出土,都是在古埃及还有在两河流域。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3)

两河流域出土的箜篌

你想这走了多远了,箜篌往东传了很多年,几千年了。你说这个传承下来到了敦煌晚唐的壁画里头,我们还可以看到箜篌的这个形象,而且这个箜篌被运用到了出行的队伍里头,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当然箜篌发出的音乐声也是铿锵有力,很响亮,所以说它的节奏感也可以弹的很强。

旁边还有一个弹琵琶的,因为都是弹拨乐,这个一弹拨,它就显得洪亮,有节奏感。作为一个出行的乐队里头的乐器应该还是合适的,符合逻辑的,

张议潮的“仪仗队”

然后我们就看见是拿着武器的仪仗队,他们举着矛还是威风凛凛的,其中还有一个传令兵,就是说骑着马,因为出行的队伍他特别长,所以要有人来协调传令,仪仗队出行的总指挥会说前面的人慢点儿,或者说大家累了,歇会儿什么的,就有这个骑马传令的人。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4)

第156窟“传令兵”

整个这个图加起来应该有100多人,但是画面上只能画这么多了。按照那个规定,其实像节度使这样身份的人出行,他应该是有更多的人,怎么着都得好几百人吧。我们就看见他在整个北壁上头画,然后还转入东壁,这个在张议潮正式出现前面,还有他的“旌节”「词条1」,也就是说节度使的象征,是由两块能够举出来的这种牌子来象征的。那个可不是他自己能做的,那个是由唐朝的中央政府,由皇帝颁赐给他的,也就是说这个是从长安做好了送到敦煌来的,不是一般的人能够玩掉的,他就有两个人举着。

一个队伍,举着这个节在前面引导,就知道这是节度使来了,因为只有节度使才有这样子的旌节,其他的人都是不能够僭越的,你不能够想做一个你就做一个,拿到你们家门口一放,那个是不行的。

而且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个旌节,这个是被用布罩起来的,我想大概是这个敦煌风沙太大,他把这个东西给风沙给吹的磨损了,这个就有损皇家威仪,你这个皇上颁布的、颁发的象征性的权力象征的东西,你不能够让它毁损了,所以说弄块布把它罩起来,即便是出来显摆的时候,出行的时候,也没有把这个布揭掉,他是拿着,我估计他得把这个东西送进了洞窟了。

他们到莫高窟来了,或者说进了寺院了,到室内了,我估计就要把那个东西给揭开了,然后在张议潮一坐,便坐到太师椅上,后面左右就把这个旌节就举起来,就像皇帝的龙椅后面,你说也有仕女或者是宦官举着扇子和皇家威仪的一些象征物。这个我们在出行图,“张议潮出行图”,里头就看到了。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5)

第156窟出行图“节度使旌节”

模仿了“皇帝”的张议潮

再往后,除了这些军队的仪仗之外,紧跟着我们就看见张议潮的形象。他穿着红色的官服,走到了一座桥前面,然后这个就看见他就马上要过桥,就勒着一匹白马,这样骑着。我就在想你说一个节度使怎么样体现他本人的威仪呢,为什么他要骑一匹马,白马王子还是白马不容易见到,他骑了一匹白马来。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6)

第156窟张议潮出行

而且,他并没有简单地选择在路上的一个场景,而是他选了一个桥,一个大官或者说一个皇帝骑着马在什么地方表现合适,就是一个桥,这个桥的意象特别有意思,你说在汉代画像砖里头就有画,你比如画一个宰相,他出行前面就有一座桥,这个在唐朝皇帝的出行,你比如像《明皇幸蜀图》,唐明皇往四川逃跑的时候,这个画的纪念这个事件,画的《明皇幸蜀图》,皇帝画在哪里呢?又是画在一个桥的前面,就是准备要过桥的样子。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7)

《明皇幸蜀图》局部

所以,我想这个《张议潮出行图》把张议潮画在正要过桥的这样一个位置,他其实是有点儿模仿皇帝的那样的一个意思,就是说高官、皇帝,你这个画在什么位置,好像在图像上头它都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似的,他就在桥前面骑着这匹白马,然后他后面就跟着他的子弟兵,上面是有题记的,上面写了他的儿子,是侄子吧,他有没有儿子。现在我们看不太清楚,不太清楚。但是的话,他的侄子是继承了他的权力的,然后他的这些子弟兵,张氏家族的人跟在后面排着长长的队伍,这个就是《张议潮出行图》。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8)

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子弟兵”

而且他的前面有一则很详细的题记,就是把他的官衔,他的各种能够拿出来显摆的东西都写到上头,就是什么河西节度使,管了多少地盘都写到上头,这个就是一幅算是张议潮和他的家人,他的军队,他的权力都在一个佛教石窟里头完整地展示出来。也就是说,他这个出行图,已经被把这个洞窟,一个佛教石窟寺,变成了炫耀权力的一个有非常浓厚的政治动机的这样一种艺术表现方式的展示场所。

本来这个地方是给佛做的,结果呢?现在是给节度使做的,所以我们看到了佛教石窟寺的政治含义。

-END-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9)

考古明十三陵之定陵,雅昌讲堂宁强(10)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