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人(一说山东省惠民县人,又说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

孙武先祖为陈国王族,因陈国内乱而投奔齐国,为齐国贵族家族。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国爆发内乱,孙武对齐国内部卿大夫之间无休止的矛盾斗争心生反感,又对齐国的局势感到失望,因而离开齐国前往吴国,潜心研究兵法,著称兵法十三篇。后与伍子胥结识,于公元前512年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因兵法而受到吴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吴将。孙武任吴将后,指挥吴军在吴楚之战中大胜,为吴国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孙武退职隐居,约于公元前470年在吴国逝世(一说为吴王所杀)。

孙武

孙武及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其所著《孙子兵法》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蜚声海外,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

孙武出身齐国公卿之家,祖父为孙书,父亲为孙凭。关于孙武的家族起源,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有田氏说和孙氏说两种说法。

田氏说源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书中认为孙武祖籍陈国,为陈国王族之后。陈国王族为妫姓,是舜帝之后。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并进行分封,舜帝嫡裔妫满受封建立陈国。陈国传至陈桓公(约公元前706年逝世)时,王族陷入长期内乱。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公子完因被陈宣公猜忌,出逃至齐国避祸,得齐桓公重用,改姓氏为田。

田氏传至公子完四世孙田无宇(田桓子)时,因为田恒子以仁政争取人心,又在齐国公卿之间的权力斗争中获胜,官拜上大夫,权势日盛。田无宇有五子:田开(田武子)、田乞(田僖子)、田昭(陈昭子)、田书、子亶。其中田书即为孙武祖父。鲁昭公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年),因在伐莒之战中立下战功,被赐封乐安,赐孙氏,故又称孙书。

《全唐文》所载《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称孙武为卫武公之后。卫武公有一子惠孙,其后人以孙为氏,是为卫国世祖孙氏之世祖。后孙氏的一支东迁齐国,孙武之祖父孙书即为这一支孙氏的后裔,为齐国大夫。

孙武约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前后,早年在齐国成长求学,大致也在这一时期积累了兵法知识的基础。齐景公后期,齐国几大公卿互相倾轧,勾心斗角,齐国军事家司马穰苴便因田氏与鲍氏、高、国之间的冲突而遭排挤,郁郁而终。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孙武为躲避田、鲍等四族之乱,逃奔吴国。

孙武到达吴国后,隐居于吴国首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市)城郊的穹隆山,以务农为业。在此期间,孙武潜心著书,写成《孙子兵法》十三篇。

此时恰逢楚国发生变乱,楚国重臣伍奢无辜被害,其子伍子胥出逃至吴国,矢志复仇。孙武在隐居著书期间与伍子胥相识,成为至交好友。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自行即位,是为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局势,锐意图治,重用伍子胥。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阖闾在基本稳定国内局势后,决意出兵伐楚,但苦于没有可以领兵作战的将领,害怕贸然出兵导致全军覆没。伍子胥知道孙武在军事上的才能,于是每次在和阖闾讨论军事的时候都向他推荐孙武,前后推荐了七次,但阖闾认为伍子胥是为了在朝中安插自己人才强行推荐孙武,所以始终没有接受。

后来阖闾终于同意了召见孙武,向他询问兵法。孙武将自己写成的兵书介绍给阖闾,阖闾深表惊叹,于是要孙武向自己展现一下练兵的技巧。孙武于是把宫女作为士兵进行训练,起先宫女们完全不听从号令,孙武祭出军法,不顾阖闾的阻止,斩杀了阖闾的两个爱妃,于是宫女们立即令行禁止,训练有成。阖闾起先十分不悦,但在伍子胥的劝说下很快意识到了孙武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为将,负责对楚国的战争。

孙武拜将后,将目标首先放在翦除盖余、烛佣两位吴国叛将上。二人原为吴王僚之弟,受吴王僚命攻楚,在知道阖闾杀吴王僚自立后投降了楚国,被楚国安置在了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城池乡)。孙武于是率军攻舒,取得了成功,杀死了盖余和烛佣。阖闾想趁胜进军,直取楚国国都郢(今湖北荆州市),但孙武认为吴国此时兵民劳顿,不适合继续作战,因而劝阖闾继续等待时机。

此后吴军不断袭扰楚国边境,断绝楚国外交,削弱楚国力量。阖闾四年(公元前511年),吴国再度侵扰楚国,攻取楚国的潜、六二地。阖闾五年(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与楚交好的越国,占领了越国的槜里(今浙江嘉兴西南)。阖闾六年(公元前509年),吴国挑动楚国的属国桐国反叛,楚国又中了吴国的示弱之计,派公子囊瓦进攻吴国,结果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被吴军大败,吴军趁胜追击,攻下了楚国的巢(今安徽桐城市南)。

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孙武、伍子胥与阖闾共同谋划正式进攻楚国的事宜,孙、伍二人一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二人建议下,吴国暗中策反了原本依附于楚国的唐、蔡二国,两国纷纷派遣人质到吴国,盟誓共同攻伐楚国。同年,吴军大举进攻,吴军乘舟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而行,直接向楚都进军。楚国派军迎战,在小别山至大别山一带先后同吴军爆发三次战争,全都被吴军击败。

十月,吴楚二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对峙,吴国将领夫概率领五千精兵突袭楚军,击退了楚军将领子常所在的中军,使得整个楚军都出现了混乱。吴军趁机全军出动,楚军大败而逃。逃亡的路上,楚军埋锅造饭,结果被吴军追上,丢下食物就跑。吴军直接吃了楚军刚做好的饭,继续追击,一路上连续五次击败楚军,直接杀到了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楚昭王弃都逃亡。

此后,秦国不愿吴国做大,于是在申包胥的游说下派兵援助楚国,兵力劣势的吴军面对秦楚联军疲于应付,连战连败,后方又遭遇越国进攻。伍子胥认为吴军虽然战事吃紧,但兵力未损,可以一战;孙武则认为战争的目的已经达到,应该班师回国。于是吴军班师回国,阖闾在吴国国都盛情欢迎了归国的诸将士。

在孙武的智谋辅佐下,阖闾时期的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一时成为霸主。

伐楚之战结束后,孙武拒绝了封赏,选择隐居于吴都姑苏附近,专心完善自己的兵法,最后终老乡间。相传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便是孙武后人。孙武的墓地大约在距离苏州城外十里的地方。

孙武为齐国贵族出身,其家族起源及早期生平多有争议,也使得孙武的故乡的具体地点至今不明确。目前关于孙武故乡的猜测,主要有广饶(乐安)说、惠民说和临淄说三种。

山东东营市广饶县,旧称乐安县,是被认为孙武故乡的地点之一。乐安为孙武祖父孙书封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即以乐安为孙武及孙氏故里。近年来出土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也佐证了孙武家族在乐安生活的历史。

此外,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广饶县也以孙武故里的身份,负责以弘扬孙子思想为主题的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的承办 。

山东滨州市惠民县是较早被视为孙武故里的地点之一,郭化若的《孙子译注》、陶汉章的《孙子兵法概论》、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浅说》、郭克勤的 《孙子故里新考》等书均持此观点,1989年5月,第一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在惠民县召开。

持惠民说观点的人认为,金代至民国时期的乐安与唐宋时期的乐安并非一地,唐代自天宝以后,版图中称「乐安」的只有乐安郡,而惠民县是唐代乐安郡的治所和郡内最大的县,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孙书封邑乐安其实应指惠民县。

山东滨州市博兴县是另一个被视为孙武故里的地点,刘蔚华、赵宗正主编的《山东古代思想家》,田地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历代军事分册》,王辅一、朱清泽主编的《古代将军治军趣闻录》等书均持此看法 。

博兴说的主要依据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汉千乘郡所辖乐安县县治即为今博兴县,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地图》明确标示乐安县在今山东博兴县境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亦载:「乐安县,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此外《续山东考古录》、《新唐书》及清《博兴县志》均记博兴县有「乐安故城」,由此可推测先秦时期孙书封邑乐安可能为博兴县。

除了以祖籍为孙武故里的定义方式外,还有以生活、成长的地方为孙武故里的定义,由此引出了关于孙武故里的另一说法——临淄说。临淄为齐国国都,根据《左传》和 《山东通志》等史料推断,作为齐国贵族之后,孙武出生、成长、学习的地方很可能是齐都临淄。

史学界多认为孙武大约在伐吴之战后归隐,终老吴国。孙武归隐终老说最早依据来自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的记载:「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武和张良、范蠡一样,提前归隐了,但不知下落。其后《曲品校录·能品》记载:「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孙武从退隐到寿终一直没有离开吴国,寿终正寝。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东汉《越绝书·记吴地传》明确记载: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那么孙武显然是飘然高隐,终老吴地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孙武被诛杀而亡,其最原始的依据是 《汉书·刑法志》中的一段话:「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国灭亡于后。」唐朝颜师古在注文中指出「孙武、孙膑、吴起、商鞅、白起也」,把孙武与孙膑均归于身遭「诛戮」 之人。 这一说法主要倾向于孙武很可能卷入了吴王夫差时期的赐死伍子胥事件,与好友伍子胥一同被吴王夫差诛杀。

孙武被任命为吴将后,采用弱楚疲楚之策,不断削弱楚国的力量。公元前512年,孙武率领大军首先攻克了楚的属国舒城(今安徽庐江县西)和钟吾国(今江苏省宿迁市东北),其中舒城被包围后,楚军不来救,城内粮食有限,孙武就采取攻心战略,宣传吴军宽待投降者,舒城不少士兵被劝降,最后以很小的代价攻下了舒城。

公元前506年,因晋国支持蔡国灭掉楚国的属国沈国,于是楚国发兵围困蔡国,为沈国报仇。倍受楚国侵凌的蔡国和唐国主动与吴国通好,希望联合吴国共同出击楚国。

吴王御驾亲征,以孙武和伍子胥等人为大将,率三万精兵,联合唐国和楚国,直达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国率领20万大军以汉水为界,抗击吴军的进攻。吴军未如楚军所想沿淮水而上,而是采用孙武的奇袭之计,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于是吴国先锋部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穿过楚国北部三道险关,兵临汉水东岸。

楚昭王慌忙派楚国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大夫史皇赶到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在得知沈尹戍率军离开,断吴军归路的消息后,孙武开始挑拨离间。为了争功,囊瓦在武城黑、史皇等人鼓动下,主动渡过汉水攻击吴军。孙武抓住战机,三战三捷,打得囊瓦几乎弃军而逃。在史皇劝说下,囊瓦带领残军、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带)整军,准备与吴军再战。

孙武命吴军猛攻楚军,士气低落的囊瓦所部一击即溃,楚将史皇战死,囊瓦逃奔郑国,得知囊瓦兵败的消息后,沈尹戍回师来救,迅速击败吴军先锋夫概,但陷入了孙武的重重包围。沈尹戍兵败自杀后,孙武率军直扑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南),一路五战五捷。

公元前506年,孙武兵临郢都,利用水攻,一夜之间水淹郢都。楚昭王出逃,郢都不攻自降。孙武率不到5万人的联军,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取得了歼敌20万人、攻破楚国国都的辉煌战绩。

孙武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便是《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是我国历代兵家、帝王将相所推崇研读的军事经典。

现存的《孙子兵法》有十三篇,六千余字,每篇都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例如书中写军队的行动名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孙子兵法·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所以刘勰对《孙子兵法》有「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的评价。在这部兵书中,孙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观点,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至今仍为大家经常引用 ,成了千百年来军事家的座右铭。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理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战国时代的吴起、 孙殡、 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都非常推崇孙武。《孙子兵法》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大约在公元7世纪,《孙子兵法》首先东传到日本,接着又传到朝鲜。18世纪以后,《孙子兵法》先后被译成 英、法 、德 、俄 、捷等多国文字,在国际上广为流传。

孙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孙子兵法》中,他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著,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孙武认为战争是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发动战争应该谨慎,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是政治而非军事,统治者应顺应民心,采取措施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与君主同心同德。

孙武强调野战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掌握主动权,要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出奇制胜、因敌制胜。要主张速战速决,集中优势兵力,避免攻城作战。

孙武、阖闾,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 ;不晓什伯之陈、不知击刺之术者,强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东汉思想家王充评)

译文:孙武、阖闾是世上善于用兵的人。懂得或者学习兵法的人,作战一定能取胜;不懂得列队作战、不懂得搏击刺杀方法的人,强行让他指挥军队,军队就会失败,这是因为没有这种方法。

诸子自荀、扬外,其余浮辞横议者莫与比。(南宋学者王震评)

译文:诸子百家中除了荀子和扬雄之外,其他的学者都不能和孙武相提并论。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操评)

译文:圣人用兵,采取禁止和按时而动的态度, 不到万不得已就不用兵。我看兵书和作战的策略是很多的,孙武的著作是非常让人深刻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诚谓得兵术之要也。以为孙武所著十三篇,旨极斯道。故知往昔行师制胜,诚当皆精其理。(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杜佑评)

译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实在是掌握了用兵的要领,我认为孙武所著的十三篇,都极尽这种道理。因此知道以往行军作战取得胜利,确实应当都精通其道理。

岂知孙武子,自欲逞威权。(北宋文学家蔡襄评)

译文:孙武通过震慑和训练宫女,得到国君的赏识,实际上这是他自我炫耀权威的做法。

然则武术之无救于国家,亦可见矣。 然则虽为将,亦不可用也。(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叶适评)

译文:孙武的术略,既不能拯救陷于危亡的国家,对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也没有用处。

智有余,而未知其所以用智。(北宋文学家苏轼评)

译文:孙武智慧有余,不知道怎样运用智慧。

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北宋文学家苏洵评)

译文:孙武在作战实践中,不能每战必胜,指挥战争的方法和《孙子兵法》中所总结的军事原则相差甚远。

孙武因其兵法而得到吴王阖闾赏识,在吴王要求他具体展现统兵能力后,孙武主动提出训练吴王后妃。孙武把这些后妃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这些后妃们在训练时尚可维持阵型,一遇吴王检阅,马上笑作一团,阵型大乱。反复多次以后,孙武便召集军吏,要他们根据兵法,斩杀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

孙武则答复道:「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于是还是斩杀了吴王的两个爱姬,任命了新的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

伐楚之战结束后,吴王阖闾论功行赏,以孙武为头功。但孙武不愿为官,执意要回乡隐居。吴王要伍子胥挽留孙武,在伍子胥去挽留时,孙武说:「你知道天道吗?夏天过去了,冬天就会来,春天离开了,秋天就到了。现在吴王自恃国力强盛,四方边境没有什么威胁,一定会日益骄纵安乐。功成了却不急流勇退,一定会有后患的,我不止希望保全我自己,还希望能保全你!」伍子胥没有听从孙武的劝告。孙武于是独自离开国都隐居,走的时候吴王赠送了他几车的金帛财物,他在路上把这些财物全部分给了穷苦的百姓,此后就不知所终了。

孙武墓,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孙家门外孙武纪念园中。孙武墓结构为圆形平顶,四周有石栏,上书「孙武之墓」。 孙武纪念园坐落于苏州市相城区文灵路西侧,是相城区于2014年12月以孙武墓为基础,开工建设孙武纪念园,于2016年5月12日正式开园。总占地面积约8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由滨河漫步区、市民健身区、纪念广场区、湿地栈桥区、孙武文化区、休闲茶室区等板块组成,既是传统文化纪念场所,亦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

孙子文化园

孙子文化园位于广饶县城东新区,被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个一批」重点调度推进项目,规划总面积1300亩。孙子文化园是以孙子文化为依托,以弘扬兵圣文化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突出特色、文化融合”的规划设计理念。

孙武祠

孙武祠位于山东省广饶县,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和曲阜市古建筑设计院分两期规划设计的一组仿宋式的建筑群体,占地1.3万平方米。孙武祠前院正中是一尊高3.2米汉白玉孙武雕像,该像是由青岛工艺美术学院谭国信教授创意制作的,雕像四周围绕花岗岩石栏。祠内共设有 《孙武生平展》《〈孙子兵法〉 十三篇巨幅刻瓷展》《广饶历代将军展》《兵法战例展》《孙子研究成果展》 《孙武书画展》《兵圣殿》《圣迹堂》 《古代兵器展》《兵书资料展》《古代碑刻展》《当代名人题词碑刻展》 等10余个展览。

孙武子亭

孙武子亭位于江苏苏州虎丘,清嘉庆十一年孙星衍曾在虎丘山滨内建「孙子祠」,咸丰十年被毁,后1955年苏州政府在旧址重建,就是今天的孙武子亭。

孙子兵法城

中国孙子兵法城,位于山东省惠民县的西北隅,是孙子故里人民为了纪念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充分挖掘弘扬孙子文化而修建的秦汉式大型园林建筑群,它以具有千年历史的宋代古城墙遗址为依托,以「和平、战争、智慧」为主题全面展示博大精深、享誉中外的孙子兵法兵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