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邑话

四邑话使用于广东江门等地的粤语方言

四邑话

四邑话是富有特色的语言,是粤语的一支,内部包括不少方言,不同方言间虽有口语差异,但大多数都能互相通话。珠海有相当一部分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他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但两者现时已慢慢融合,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广州方言的一种。而茂名电白马兰话也勉强属于四邑方言。

「四邑」是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的统称,而台山话属粤语四邑方言片,是四邑话的代表语言。某些语境下,台山话就是四邑话的代名词。四邑话之所以出名在于它是北美唐人街的通用语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海外各大华人社区也以台山话和广州话流通为主。在2006年6月22日著名的加拿大华人劳工赔偿法案对全世界中国人道歉使用的四种语言有英语、普通话、广州话还有台山话。

广府话和四邑话由于语音差距太大,一般说通用粤语(广州话)的南番顺人难以听懂,因此过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与南番顺人不同的族群认同。四邑人于香港开埠初期即已到来香港市区工作,于族群内保持高度的团结,因此其语言得以保留。与其他族群一样,说四邑话的家族于1970年代开始因族群观念转淡而改说广州话。

对于四邑话的独特性,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声调以9个为多(恩平话只有8个),但有丰富的形态变调(如名词往往变为低调或升调);

二是台山、开平方言有边擦音;

三是有介音i、u;

四是基本没有粤语常见的长短元音【a】、【ɐ】的对立;

五是有不少独居特色的词语,如「臀」(屁股)、「做下」(恩平话指「全部」)等;

六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独具特色;

七是完成体标记用「阿」或「都」,而不用「左」;

八是形容词普遍有ABAB式重叠,如开平话的「饱头饱头」(有点饱)、恩平话的「憨似憨似」(傻傻的)。

当然,四邑话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

一般四邑内部方言分为两大区:

精组字读”t,th,ɬ”,端母字为零声母,透母、定母平上声读」h「,帮组字擦音化,甚至连部分地区精组都擦化。其方言包括有:台山台城以及北部,开平赤坎、三埠,新会牛湾、崖西、崖南,江门本地话,鹤山雅瑶,中山古镇。

精知庄章组不分,端母读「t「,透母、定母平上声读」h「,此为四邑二片,值得注意的是,新会东南部、斗门、台山西南部的部分方言声母th来源于清、彻、初、昌(含从邪澄平上声)。其方言包括有:新会南部以及西部,恩平全境,台山西南部,珠海斗门大部分。

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平声和上声读送气音,其他仄声读不送气音。

古「微」母字和「明」母字合流,发双唇鼻音声母m。例如:微mei、万man。

古「见」组声母字不论在洪音或者细音前均发舌根音声母k、kh、ng。例如:见ken、干khen、颜ngan。

古「晓」母合口一、二等韵字与「非」、「敷」、「奉」母字合流,发唇齿音声母f。例如:花fa、虎fu、婚fun。

古「知」、「照」两组的塞擦音及擦音声母合流,均发ts、tsh、s声母。例如:知tsi、传tshun、升sen。

有一整套鼻音韵尾:-m、-n、-ng。-m与-n分得很清楚。例如:蓝lam-兰lan、南nam-难nan。

有一整套塞音韵尾:-p、-t、-k。例如:鸭ap、押at、扼ak。

有9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高阴入、低阴入、高阳入、低阳入。所有阴调的调值高,所有阳调的调值低。其中阴平与阴去归并一个调值。

古「端」母字在台开方言(台山,开平)发零声母。例如:「打」广州话读ta,四邑话读a;「大」广州话读tai,四邑话为ai。

古「透」母字和「定」母字发喉擦音声母h。例如:「他」广州话读tha,四邑话读ha;「桃」广州话读thou,四邑话读hau。

古「精」组声母字在台开方言均发舌尖音。其中「精、清、从、邪」母字发舌尖塞音,例如:精ten、清then、全thun、邪tia。「心」母字发舌尖边擦音,例如:心ɬim、思ɬsu。

古帮母,并母去声入声,在开平赤坎,鹤山雅瑶由塞音擦音化v-;另外,古滂母、并母平声和部分上升字,在鹤山雅瑶则全部读h-,而开平赤坎则有读h-和ph-。例如:班van,泡hau,旁hɔng,伴vɔn。

古「日」母字跟「疑」母字合流,均发舌根鼻音声母ng。例如:日ngit、义ngei。

舌根鼻音韵尾弱化,en没有相对应的舌根鼻音韵母。

广州话复元音韵母、鼻音尾韵母、塞音尾韵母中的a有长短的区别,四邑话没有这种区别。例如:佳和鸡都读为kai,蛮与闽都读为man,八与拔都读为pat。

没有撮口呼韵母。遇合三读为i或ui,山合三读为un或uat。例如:书si、鱼ngui、穿tshun、说suat。

阴平与阴去调值相同,都是中平调;阴上为高平调,阳上为降调。

值得注意的是,四邑话所具有粤语的特点中,不少是古代雅言音系的遗存;同时,除了第3个特点可以在封开及北流江一带的粤语中找到之外,其余各个特点均不见于粤语各种次方言。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扩展到汉语其他方言,便可以发现,闽西北的泰宁、建宁与赣东黎川、南城、广昌一带的方言就有将古「透」、「定」两母字发为h,「清」「从」两母字发为th的特点,跟四邑话音系第2、第3个特点一致。赣东抚州一带的方言中古「透」、「定」母开口呼字,白读也发为h声母。同时,这一带的方言也有将撮口呼字读为齐齿呼的情况,以黎川最为明显,此外,闽南方言也有将古「透」、「定」两母字发喉擦音声母的情况,特别是以闽南话为母语的人初学普通话时,往往将声母th发成h。而第6个特点即舌根鼻音韵尾弱化,吴语中也有,如上海话就有将ing读成in,将eng读成en的情况。

至于四邑话的第1个特点。邓钧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概要》粤语部分所引用的王力、钱淞生先生1930年的调查材料中,端母字前面有喉塞音的情况,并根据零声母从匣母消失而形成的规律,认为以台城和赤坎为代表的台开方言,历史上很可能也经过这个阶段,也就是端母先变成喉塞音,然后再变为零声母。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端」、「透」、「定」发音部位相同,既然「透」、「定」两母在四邑话发为喉擦音声母h,「端」母也就发为同部位的喉塞音ng。而喉塞音ng的开口韵字跟零声母听起来并没有多大差异,完全有可能逐渐脱落而变成零声母。广州话中的「影」母开口韵字,就经历过从喉塞音到零声母的演变过程。

由此可见,四邑话不同于粤语其他次方言的特点,一部分是吸收闽、赣、吴语音系某些因素的结果。

江门地区称为五邑,是后来的事。「四邑」是一历史概念,原指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的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个县,与「四邑方言」的通行范围并不完全重合。1949年划新会县的一部分设江门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江门市脱离佛山专区,升格为地级市,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并增辖原属佛山专区的鹤山五县,因而又有「五邑」之称,但四邑话并非专指上述四县市的方言,中山的古镇话、珠海的斗门话以及鹤山多数皆属四邑话系统,因此,四邑话指的是江门地区一带及周边的某些相类似的方言。

台山话代表方言为台城话,也是人口操此方言最多,其分布在台城镇、附城、三合、四九、大江、水步、公益、白沙、三八、冲蒌、斗山、都斛、端芬一部分,而端芬话别有特色。

(一)台城话声母有19个声母,零声母包括在内:

说明:

m-,n-,ng-有另一组变体mb-、nd-、ngg-,条件是当声母与开口度较小的元音i、e、u及以这类元音为主元音的复合韵母相拼合时,m-,n-,ng皆会带上一定的浊塞音成分。不过这两组之间并无音位的对立,可简化处理成一套m、n、ng可。关于这一点,王力、赵元任先生都已注意到,王力、钱淞生指出:「在台山各地方音中,鼻音声母m、ng、n,后面常常跟随一个破裂音,即读成mb-,nd-,ngg-;但是这个破裂音与鼻音的轻重比例颇不一致,有时破裂音很重,有时很轻,甚至完全没有。《赵元任的台山语料》谈到这个问题时说:「鼻音m、n、ng听起来发硬,是因为它后头总带一点浊塞音流,换言之当鼻音声母完毕韵母开始的时候,鼻腔关的太早,口腔开的太迟。所以结果ma,na,nga读成mba,nda,ngga。但在韵尾的m、n、ng没有这种现象.

声母j的音质容易有误解。不少资料认为其音质为z,强调其「摩擦性较强,在和i或以i为介音的韵母相拼时音值是【ʑ】。」」应该是不准确的。经过反复核实,j的音质这样描写比较合适:j是舌面中浊擦音,与广州话的半元音j同形而异质,发音时由于舌面紧贴上颚.形成较大阻力。而带有浊的成分,相对而言。广州话的i只带些微擦的成分.但是,『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将这个声母定为z,当欠精确,四邑各点这一声母的发音部位皆未至舌尖前,应在舌面中或接近舌面前附近的位置。

ts、tsh、s在与i或以i为介音的韵母相拼时近于tɕ,、tɕh、ɕ。在其他情况下则是标准的ts、tsh、s。

赵元任说:「ø是元音起头的字,读重音时常常有声门塞音?,但王力等认为记为?不确,台山话零声母目前也无读塞音?的情形。

(二)韵母41个

说明:

(1)ia、iau韵中的a,实际音值接近[ɛ]

(2)au韵中的a,其实际音质非标准的a,而是接近后ɑ,所以au听感上有点像ɔu。为简便起见,仍作au

(3)台城话的i介音,其实际音质接近e,所以iau听起来有点像eu,严式描写应是eau,其余带i介音的韵母,情况亦是类似。

(4)以ɔ为主元音的ɔ,ɔi,ɔng,ɔk等韵,[ɔ]实际音值是[uɔ],ɔ前的u属于过渡音,由于受u的影响,主要元音ɔ发得较广州话的ɔ为闭,接近o。为简明起见,文中韵母一律省略【u】,但uan、uat相应于开平的on、at中的u发得比开平话清晰,应作为介音处理

(5)台山北部水步、大江等镇的宕摄开口三等阳韵读ing韵,比如「肠tshing,两ling”(还有江门的礼乐话),而流摄字则读ai韵,比如「牛ngai,走tai,头hai”。

(三)声调9个

说明:

古清音去声字今并入阴平,今去声来自古浊音声母去声字。

台城话的阳上调略有降势,为本调中的最低调.记为21,但为与去声区别起见,也可记作11。

1.

古清音去声字今并入阴平,今去声来自古浊音声母去声字。

2.

台城话的阳上调略有降势,为本调中的最低调.记为21,但为与去声区别起见,也可记作11。

海宴镇位于台山西南部,总人口超过10万,与此台山代表方言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仍具有不少自身特色。从地域上看,西南部与台城或者台山北部语音系统差异较大其人口众多,可以作为南部语音系统代表点。

(一)声母17个,包括零声母

说明:

老派海宴话没有声母tsh,th声母来源于中古声母「清,从,昌,崇」,现新派海宴话将th读成tsh。这个特点在斗门话(斗门镇),新会东南部部分地区也普遍存在。

(二)韵母:39个

说明:

老派一般不读m韵,全部读ng韵,新派m,ng都有。

(三)声调:7个

说明:

阴去调并入阴平调为33调,阳上调归入阳去调为22调。

开平话代表方言为赤坎片,其方言类似分布在赤坎、长沙街办、塘口、沙塘、百合、蚬冈、金鸡、赤水、东山(大部),而城内片的三埠街办及周边地区,语音特点反而接近台城话。

(一)赤坎话声母有19个声母,零声母包括在内:

说明:

1赤坎话的声母数目虽然与台山台城话一样,但从历史音韵的角度看,仍有差别,主要是:帮母多读双唇擦音v少数读双唇塞音,如:斑【van33】、别【vit2】、八【vat】:滂母除读送气双唇塞音外,有部分读h,如:匹【het】、破【hu】,少数读v,如:品白【vak22】。这种古唇塞音声母擦音化的现象,台城话中没有见到。

2赤坎话声母的音质与台城话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详细说明其特点。

(二)韵母40个:

说明:

(1)尽管赤坎话与台城话的韵母数目几乎一样(前者40,后者41),但其实从共时和历时角度看,仍有差异:赤坎话没有台城话的iau、iam、iap三韵,但多了e、uɔ、ng三韵。

(2)赤坎话语音内部尚有细微差别,以关氏为主体的上埠司徒氏为主体的下埠在个别韵母上读法不同,如ung、uk系上埠的读法,而下埠则读为əung,əuk听感上比较近于台城的θung,θuk

(三)声调9个:

(一)19个声母,零声母包括在内:

(二)韵母表(50个)

说明:1)韵母例字多数为零声母,例如:鸭[ap],括号里的只取其韵母。例如:休heu去掉声母h,只取其韵母eu。

(三)声调9个:

会城话是新会代表方言,也是讲此方言的人口最多,分布在会城、大泽、七堡、小冈、沙堆、三江、睦洲等镇

(一)会城话声母有17个声母,零声母包括在内:

说明:

当f母与u韵配合时,其音色近于ɸ

2.m-,n-,ng-三母皆略带浊塞成分,与开口韵(非阳声韵)结合时,音色接近mb-,nd-,ngg-。

1.

当f母与u韵配合时,其音色近于ɸ

2.

2.m-,n-,ng-三母皆略带浊塞成分,与开口韵(非阳声韵)结合时,音色接近mb-,nd-,ngg-。

(二)韵母52个:

说明:

单韵母ɛ韵前带有过渡音i,严式应标为iɛ。

ɜ列韵母相对于广州话以ɐ-为主元音的韵母,是介于ə与ɐ之间的音,舌位比ɐ略高。

老派会城话,将「鸡、饭、山,兰「这类字的ai、an韵,发音为」kuɔi、fuɔi、suɔn、luɔn”。

老派会城话,将「五午」字读ngou。

1.

单韵母ɛ韵前带有过渡音i,严式应标为iɛ。

2.

ɜ列韵母相对于广州话以ɐ-为主元音的韵母,是介于ə与ɐ之间的音,舌位比ɐ略高。

3.

老派会城话,将「鸡、饭、山,兰「这类字的ai、an韵,发音为」kuɔi、fuɔi、suɔn、luɔn”。

4.

老派会城话,将「五午」字读ngou。

(三)声调9个:

说明:

阴上55调的起点略低于5,其实际调值为455

古清音去声字今并入阴平,今去声来自古浊音声母去声字。

1.

阴上55调的起点略低于5,其实际调值为455

2.

古清音去声字今并入阴平,今去声来自古浊音声母去声字。

泷水片,分布在双水、罗坑、牛湾、崖西、崖南,其语言与会城口音差异较大且人口众多,一般泷水片以双水话为代表。其中牛湾,崖西更接近台山北部片(有精组读端,端母零声母化,帮组字擦化现象),而罗坑,双水则是会城,台山的过渡口音,因此新会西南部方言往往兼具新会,台山两地特色。

(一)泷水片有17个声母,零声母包括在内(由于缺乏双水话具体声韵调,暂由罗坑话顶替)

说明:当f母与u韵配合时,其音色近于ɸ

(二)韵母53个

说明:

ia韵中的a,实际音值接近[ɛ]。

部分乡村带有ian韵,如:民mian,筋kian。

iau、iam、iap韵普遍在罗坑、崖门一带,而在双水一般是没有,直接读成eu、em、ep。而ua、uai、uan、uat、uang韵,有部分人不发介音-u-。

关于ung、uk两韵,有部分人读θung,θuk。

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新会,台山之间。因为方言往往遣生文白读音,比如新会的「新」字读sen,而新安路的「新」读sin,因此开口三四等,韵腹都相当混乱,其表现在效,流,咸,深,山,臻,梗这些摄韵。前者接近会城口音或者省城口音,后者更趋向于原本读音。

(三)声调9个:

恩平市为四邑中最靠西边的一个县级市,也是四邑唯一没有客家话的县级市。其分布在江洲、牛江、沙湖、君堂、圣堂的大部、良西6个镇级单位,以江洲话为代表,是恩平通行范围最广的本地话。

(一)江洲话有17个声母,零声母包括在内:

说明:

【ts,tsh,s】这套声母也可发成舌叶音【ʧ,ʧh,ʃ】或舌面前音【ʨ,ʨh,ɕ】,但因无辨义作用,故归为同一音位。

(二)韵母41个:

说明:

恩平话主要元音有【a,ɔ,i,u,e,o】六个,其具体音质如下:【a】作为单元音时,实际发音为央元音【A】;【ɔ】的实际舌位较高。近于【ɯ】,但不是[o】;【i】的舌位比广州话的【i】略高:【u】的舌位较靠前,接近【ʉ】,与清塞擦音、擦音声母【ts、tsh、s】相拼时,容易误会为舌尖前圆唇元音【ɥ】。

(三)声调8个:

说明:

阴平调包括古清音卢母平卢和古清音声母去声,上声为古清音声母上声(即另三个四邑点的阴上),去声包括古浊音声母上声和古浊音声母去声(即另三个四邑点的阳上+去声),声调数目较其他三点少了一个。

声母(19个,包括零声母)

韵母(共计41个)

说明:

(1)ɒ实际发音时,舌位比标准的ɒ稍稍靠前,比ɔ低,略圆唇,新派一般发成ɔ。

(2)ɿ主要来自正摄开口精庄组字,多数老年人读的是ɿ,但不如普通话的ɿ紧,部分中老年人读成「ɿu」,但自然语流中往往又读成ɿ,ɿ和ɿu并不构成音位对立,故记成ɿ,新派多发成u。

(3)韵母uɐ的介音u较松。

(三)声调

声调9个:

• 周遍性的否定:四邑话有一种句子很特别,当「一句」做「听」的宾语时,且表周遍性的否定时,其语序是:动词十毋(否定词)十趋向动词「见」十句,说成「我都听毋见句」,意思是「我一句也听不见」,例如:我都听唔见句。

• 比较句的否定:四邑话以「否定词+够+比较对象+形容词」、「形容词+否定词+过+比较对象」较为通用,与普通话的语序相同。

• 动词+宾语+数量补语:四邑话受普通话影响,通常只用「动词+宾语+数量补语」的形式。

• 动词+可能补语+宾语:台山、开平以「动+可能补语+宾」的语序占据主导地位,与普通话一致,新会、恩平也用「动+宾+可能补语」的语序,表明这两地后期接受了广州话的语序。

• 畀过句:四邑话没有广州话「过+指人宾语」的语序,只说「动词十指物宾语+指人宾语」语序。例如:畀尐钱渠。

• 名词:四邑方言中名词表示动物性别的方式和普通话是不一样的,表示动物性别的形容词被置于动物名之前,这与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例如:牛牯、狗牯、鸡乸。此外,四邑方言中名词的词头词尾有如下几种形式:

「阿」常常作为名词的前缀,作为亲戚称谓词头,四邑话用「阿」比广州话活跃。例如:阿伯(伯父)、阿姆(伯娘)、阿白(曾祖母)。

「老」的用法主要有四种,一用于排行,如:老大、老二;一用于名词性语素前,如:老妈子、老表;一用於姓氏前,含有尊敬意。例如:老陈、老邓。一用于行业称谓,例如:老板。

「公」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作为男性词尾,已不多见,处于消退过程中。一用于雄性动物之后,如:鸡公(公鸡)、鹅公(公鹅)。一用于某些肢体名称后,如:手公(拇指)、脚公(脚趾头)。

「牯」也是作为表示性别的词尾,只能用于表示动物性别,不能用于人,如:牛牯(公牛)、狗牯(公狗)。

「佬」的用法主要有三种,一作为成年男子词尾,多用于与职业相关的名称,偶含不敬意,如:耕田佬、泥水佬。一作为男子特征词尾,如:驼背佬、光头佬。一指来自某地的男子,带有贬义,如:鬼佬、北佬。

「婆」,与「佬」相对,但含义更广,可表示雌性动物(包括禽类和兽类),亦可以指成年女性,有轻蔑义。例如:煮饭婆,番鬼婆,鸡婆(母鸡)。

「乸」,也是表示雌性动物词尾,偶尔可用于人,但带有贬义。例如:牛乸(母牛)、婆乸、狗乸仔(狗崽)。

「仔」,其位于名词后,泛指男性,亦可指人的特征,类似普通话中的「子」、「儿」。例如:打工仔、烂仔(流氓)、刀仔(刀儿)、耳仔(耳朵)、薯仔(马铃薯)。

「头」,本义为「头脑」,引申为「细长物体的一端」,如:线头、脚头、刀头。有指物词尾,如:尔头(里面)、眉头(额头),有指人词尾,带有某种感情色彩,如:死人头(骂人话)。又用作地名词尾,使之专名化。

• 代词:

人称代词:四邑方言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第一人称为我;第二人称为你;第三人称为渠。复数不像广州话在单数形式加词尾「等(tei)」来表示复数,四邑话的复数多数采用音节内部的语音屈折形式。有的是用韵母、韵尾的屈折,中平调的单数变为带k尾的低调入声,其中第二、第三人称主要元音变为a(带i介音);有的通过声调变化表示;有的像晋语用韵母屈折,又用声调变化表示。

2.四邑话人称代词的领属形式与普通话不同,用代词+个(音ko或ka)来表示普通话的「的」。

3.四邑话无广州话代词词尾「哋」,台山、开平、恩平采用另一个词尾「人niak」来表示「人家」,台山话「人niak」的niak,有时还可单用,此用法在粤语中是比较特别。而新会话并无以上两点说法,多用「人家」或「人」作泛称。

4.指示代词:四邑话的指示代词有近指、远指两种方式。近指用「该」或「个」,远指用「恁」。「个」相当于普通话

的「这」,「恁」相当于普通话的「那」。对于表示动作方式的指示代词,四邑话则使用「该样」或「个样」、「恁样」,这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这样」、「那样」。除斗门外,大多分远、近指。以下是各地读法。

5.时间代词:四邑话在指代时间时,采用「指代词十时间名词」的方式构成指代短语,其中时间名词多读变调。

6.疑问代词:

• 动词:四邑话拥有极其丰富的动词,其表意深刻且鲜明。例:「扻」→指掌掴、「搴」→指揭开。四邑话并不需要改变动词本身以表达时态的不同,而只需要加一些缀词即可。例:「渠去过哪尐地方?」。此外,四邑话的动词使用方法有些会异于普通话。例如:重叠式动词「VV下」结构(望望下、来来下);而「V埋V埋」式则如「储埋储埋」等表示不断反复的动作,保存了早期粤语的重叠形式。

• 形容词:四邑话形容词会用变调形式来加强或减弱语义的程度。例:咸咸(很咸)、「咸咸」(有点咸)。四邑话形容词的形式,下面进行部分列举。(C代表形容词)

• (1)AC式:乌黑个头发;CCV式:慢慢行;ACC式:黑墨墨

• (2)AB-AABB:狼忙-狼狼忙忙;AB-ABAB:戆居戆居,ABAB这一特点与闽语有密切的关系,这种重叠式是闽语的底层,是早期福建移民带来的语言现象。

• 语气词:四邑话中有丰富的语气助词来加强语句的表现力度,更简单直接地表达不同的语气。下面列举四邑话的语气词:

• (1).「啰」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啰」主要用来舒缓语气,使语句更加委婉,不含说服压迫之感。例如:落水收衫啰!

• (2).「喇」是一个陈述语气词,它可以用于肯定句,表示一种对事实相当肯定的语气。例如:渠两个结婚好久喇。

• (3).「啵」是一个肯定语气词,其位于句末。例如:你几啵。(你真聪明。)

• (4).「个」是一个加强肯定语气词,其位于句末。例如:你实得个。(你一定行。)

• (5).「呢」是一个指示、提醒语气词,其位于句头。例如:呢,畀你。

• (6).「嗻嘛」是一个复合语气词,嗻在此读[tsi],其位于句末,带有轻视,凸显否定意味。例如:啱啱学识嗻嘛,好么?(刚刚学会而已,很了不起吗?)

• (7).「咋」是一个强调数量少的辩驳语气词,多用于反问句。例如:该次来三个人咋?(这次来三个人这么少?)

• (8).「么」是一个有疑而问的疑问语气词,有时也用于反诘。例如:渠妈妈还未知么?(他妈妈还没有知道?)

• (9)「估啊」是一个表示揣度的语气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吧?」。例如:毋系估啊?(不是吧?)

• 体貌助词:

• (1).完成体、回复体:表示完成体的助词广州话用「咗」[tso],其正字为「著」,四邑话知组保留端组的读法,舌尖塞音多己丢失声母,将著读成零声母e或a。例如:我啱啱冲着凉(我刚刚洗了澡)等我冲着凉至吃饭喇(让我洗个澡再吃饭吧。)

• (2).进行体、持续体: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助词和表示某种状态、动作较长时间地保持着,强调状态的延续一同用「紧」表示。例如:我吃紧饭。(我正在吃饭。)我整紧网页。(我做了网页。)

• (3).稳定体:强调动作、状态的稳定,用「梗」表示。例如:渠坐梗向址。(他坐稳在那里。)

• (4).开始体:表示动作、性状已经开始,强调动作、性状出现后带来的结果。用「起上来」表示。例如:衰起上来到处撞板。(倒霉起来处处碰钉子。)

• (5.)始续体:强调动作、性状开始后一直延续,没有中断。始续体与开始体有语义关联,但侧重点不同。四邑话用「紧」表示。例如:我一向都向该做紧喇。(我一向都在这里工作的呀。)

• (6).遭遇体:粤语的遭遇体采用助词「亲」表示,指动作招致某种消极的结果或影响,但四邑话的遭遇体尚未发展成熟,用「住」或「紧」代替。例如:撞住哪啊?;撞紧边址啊?(撞著哪儿了?)

• (7).消减体:是四邑话的特殊体貌,广州话没有,其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动作造成消减的结果或时间消逝」。例如:我毋见减只牛。(我头牛不见了。)

• 副词

• 时间副词:四邑话表示时间的副词,不少在词形和用法上跟广州话都有明显的差别,如下:

• 「还」:相当于广州话的「仲」。例如:还未得。(仲未得。)

• 「先」、「至」:相当于广州话的「先至」。例如:先/至得该几文。(才这几块。)「先」、「至」并不是「先至」的省略,而是「先至」的前身。是四邑话保留粤语早期的层次。

• 「返去」:此词为开平话独有,相当于广州话的「一日」,带有责怪语气。例如:返去都系你毋好!(老是因为你不好!)

• 「一向」、「即了」、「一气」:相当于广州话的「不溜」。

• 「啱爽」:此词为台山话独有,相当于广州话的「啱先」、「啱啱」。

• 程度副词:四邑话较有特色的程度副词如下:

• 「真家伙」:相当于广州话的「认真」,表程度,例如:该件衫先十文,真家伙平。(这件衣服才十块,真便宜。)

• 「点尖」:开平话独有一个表示「相当、非常」的程度副词。例如:你该次去嫽,爽毋爽啊?点尖爽!(你这次去玩,开心吗?非常开心!)

• 「传…传」:台山话、开平话有个起关联作用的程度副词「传…传」,连接两个谓语成分,相当于「越…越」,「传」读[tson]。例如:渠传恁传激气。(他越想越生气。)

• 「最」:表程度最高的副词,广州话既可以用「至」,又可以用「最」,但口语多用「至」,四邑话一般只用「最」,不用「至」。

• 范围副词

• 「一下」:恩平话有个表示范围的副词「一下」,相当于广州话的「一起、一齐」。

• 「得啊」:台山话有个表示量少或范围小的副词,相当于广州话的「净系」。例如:得啊菜,尐肉都无。(只有青菜,一点儿肉都没有。)

• 语气副词

• 「正式」:相当于广州话的「正一」、「直成」。

• 「整物」:是个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相当于广州话的「做咩?」。

• 「未知」、「毋信」:意思是「难道」,相当于广州话的「唔通」,表示提议的语气,也可用来反诘。例如:未知/毋信你毋明白?(难道你不明白?)

• 情态副词

• 「一条子气」:相当于广州话的「一气」,形容做事中间没有中断。

• 「乱子(是)估」:是台山话、恩平话用来形容不慎重、口无遮拦的情态副词,相当于广州话的「乱咁」。

• 「行特」、「情特」、「显特」:相当于广州话的「特登」、「专登」。

• 介词

• 关于地点:「向」,相当于广州话的「系」。例如:你向哪?(你在哪?)

• 关于方式:「讨」,相当于广州话的「攞」。例如:讨个袋入落去。(拿个袋子放进去。)

• 关于动作对象:「问」、「喊」,相当于广州话的「同」。例如:你本书问/喊阿谁借架?(你这本书是向谁借的?)

• 关于被动:「畀」,相当于普通话的「被」。例如:渠畀人呃减五千文。(他被人骗了五千块。)

• 连词

• 「还系」:相当于广州话的「定」、「定系」。例如:去新会还系去台山?(去新会还是去台山?)

• 「一下…一下」:相当于广州话的「抑或…抑或」。

• 「为」、「为了」:相当于广州话的「为咗」。

• 「X毋」反复问句:新会、恩平话有一种格式用「形容词+毋」构成反复问句,句末以否定词结尾。如:来闻下朵花香毋?(来闻一下这朵花香不香?)这种格式广州话没有,是闽语的语法底层,它保留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因为古汉语「无」类否定副词可以用于句末构成反复问句,既表否定,又兼带上疑问语气。闽南话就使用这种的语序。

• 存现句:四邑各地存现句的语序与广州话相同,但表达方式及句子成分的功能皆有所差别,如:有只猫坐(阿)向张凳址。(有只猫坐系凳度。)四邑话必须用量词「张」来体现地点的有定性,或直接附加地点指示代词(恁、该),广州话只需用「地点名词十度」即可体现这种有定性;台山、开平话还需使用体貌助词「阿」(相当于广州话的「住」)来表示状态的延续,而广州话一般则无须加体貌助词,因为广州话「系/向度」具有表达动作进行或持续的功能。另外,也可用消减体来表示现象的消失,这种句子也属存现句。

• 兼语句:四邑话没有广州话使用带「畀」的兼语句,例如:讲我听。(话畀我知。)

• 否定句:表示动作的客观否定,广州话用「有+动词」的格式,如「我无去」(我没去),而「我还没去」(持续至现在),则说成「我未去」。四邑话的表达与广州话有所不同,例如:「我朆/未去。」至于「他还没去」四邑通常说「渠还未去」,即是说,四邑话一个「未」涵盖了广州话「无」和「未」的语法功能。

四邑话有四种常见的变调形式。分别为低调、升调、高调、降调,在各点中的具体调值有所差异。下面依次论述。

低调:《我们在广东四邑方言语音特点》(邵慧君,甘于思1999)一文中指出:变调现象在四邑方言中十分普遍,一些按声调演化规律本应读为阴平调的名词,却读为低调,一类是古清音声母平声,如「街虾柑衫桑」,另一类是古清音声母去声,如「裤婿凳」,这两类字在四邑话中都派入阴平33,在调查中发现,低调变调实际上是与名词(名词性成分)联系在一起的,非名词性的成分少有读低调变调的(阳上21/11调的性质不同,那是本调,而非变调),而且低调变调也不限于阴平(阴去)字。

例如「包实渠(包住它)。」「包」做动词,只用本调33,而量词,「一包嘢」的「包」则变调11调。同理,钓鱼的「钓」读33调,名词鱼钓的「钓」则是11调。

升调:四邑话变调除了低降形态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升调形态,也带有浓厚的屈折色彩,还有几个变体。

例如:行船sɔn25(台山/开平),梳sɔ35(台山),笔盖kɔi115(开平),盖kuai215,是指盖子(恩平)。阿妹mɔi315(台山/开平)。

从升调现象来看,在台山,开平,恩平非常常见,而且有几种变体,反而新会升调现象比较少见,较为多用变调为215/115。

高调:四邑话的高调变调,往往对应广州话的高平变调,数量并不太多,变调55调(非阴上),往往带有广州话特色,较多属于新词,属于比较近的层次。但入声调变高平调形式和舒声调不同,更多表现出是早期粤语入声二分的痕迹。

比如:阿姨ji55,笠衫sam55。不过并非所有55调皆是外来词语,也有一部分可能是自身演变,如「蟹」读55就是如此情况。

降调:变调使用频率较低,限制性较多,一般出现在句头,往往语气较重,常出现在带有粗口性质的句子或词汇。

比如:死sei31鸠閪(新会双水),屌tiu31若妈个甲,少siau31矣该多(新会罗坑)

「舒声促化」是指中古舒声字今读入声现象,这现象在现代汉语不少方言不同程度存在,如吴语、江淮官话、赣语、闽语、湘语、徽语、晋语等等。

四邑方言变调最常见是低降调,多于名词成分形式。由于声调起点就低,又带有降势,在整个音节上听感上相对较短,为促化带来了条件。这种低降促化现象均在四邑内部零星分布,例如:新会、江门的「哪(nat21),该(khet21)」。台山台城的衫(sap31),开平月山的「粪(fuet21)」大部分促化都对应阳声韵,即是m-p、n-t、ng-k。但也有例外,就是江门新会的这类阴声韵也进行促化「哪(nat21),该(khet21)」,这种也要做另一番调查。

恩平沙湖话「舒声促化」的产生

内部舒声促化最多,位于恩平东北角的沙湖镇,调查到有高达72字读短促的31调。大致有:篮lap31、签tship31、柑kap31、闽met31、奋fet31、鳝sit31、艇hik31、领liak31、勇jok31等等。参与促化皆是阳声韵,分别来自咸深山臻宕曾梗通摄的阳声韵,原来长调现在变成短调,导致调类的分化,由舒声调归入入声调。促化的字以名词或者名词成分居多。由此可见,这种促化就是一种小称形式,在小称变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结果。与语言的语法意义及社会语言学联系在一起,起标识名词词性及小称的作用,是一种小称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