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

冰嬉是对冰上活动的泛称,亦称「冰戏」。冰嬉萌芽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冬季生产生活实践,带有鲜明的节令特色,是中国北方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运动形式主要有:速度滑冰、冰上技巧、冰上蹴鞠。

冰嬉早在隋唐时期就被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掌握。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明熹宗五年(1625)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上主持了盛大的冰上运动会,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而清朝更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冰上活动发展到清代,不仅流行于皇宫内苑,在民间也较为普及,内容也更丰富,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技能,更成为一种国俗,并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其包含的军事特色和艺术内涵。

冰嬉

「冰嬉」是对冰上活动的泛称,中国古代冰嬉内容丰富,名目繁多。最初,冰嬉并不是以游戏形式出现,而是来源于生产劳动。众所周知,中国北方每到冬天,江河湖泊便会结上坚冰,尤其在东北地区,结冰期更是长达4-5个月。人们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则必须掌握能在冰上活动的能力,所以滑冰、滑雪技术应运而生。《隋书》记载大兴安岭的「室韦人」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但是一到冬天地上多积雪,为了防止掉入陷阱,便「骑木而行」。又如清《皇清职贡图·赫哲妇》则讲到「赫哲……以捕鱼射猎为生」,夏季以「大舟」为主要劳作工具,到了冬天,由于地上都被厚厚的冰雪所覆蓋,人们则需「乘冰床」以便在冰上行走。除此之外,冰嬉在满族人的生活劳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冬春之交,「冰雪载地,凡薪米器用,皆用冰床载用,……遇冬日坚冰,足蹈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尤善伏孥捕貂。」可见,冰嬉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后来的发展与演化,冰嬉运动越来越成为皇宫贵族及黎民百姓休闲、娱乐的方式,逐渐变成一项竞技性、观赏性极强的游艺活动。

冰嬉作为我国北方民众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久,早在隋唐时期就被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掌握。在雪地里滑行,起初是为了捕捉深山雪野中的猎物,虽然会面临摔跤,但是这样可以省时省力。

唐代就有关于滑冰运动的史料记载。《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下」中记载中说:「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就是对脚踏木板、手持冰杖在冰面上飞驰的情景描写。

宋元时期的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中记述的「骑木而行」,是指生活在大兴安岭一代的古代室韦人(即指生活在今大兴安岭、嫩江一带的鄂温克族)为了适应积雪发明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自宋代,冰上活动更为盛行,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

明代以前的冰上活动多以生产与生活为前提,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质,进入明代,冰上运动形式更为专业化,「冰嬉」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除此之外,冰嬉演变为独特的军队训练项目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冰鞋处。162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依靠滑冰技术战胜了巴尔虎特部,其使用的工具叫作「乌拉滑子」,是一种在鞋底绋以铁条,用手持杖撑动在冰上滑行的简易冰刀。随着滑冰活动的普及,明熹宗五年(1625)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上主持了盛大的冰上运动会,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

冰嬉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17世纪中叶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努尔哈赤每年都在太液河进行军事检验,冰嬉运动也传入中原一带,乾隆和道光年间冰嬉运动更是达到顶峰,乾隆帝在《冰嬉赋序》里说冰嬉是「国俗」,其御制诗注也称「国俗常有冰嬉之典」。乾隆帝还创立了名为「技勇冰鞋营」的滑冰特种小天团,每年的冬至到「三九」期间,太液池上就会举行冰嬉大典「。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有激烈的竞争性。速度滑冰与军事训练有密切的联系,是当时八旗滑冰活动中最主要的项目,参加的人员最多。与此同时,滑冰开始服务于封建王朝的祭祀文化。清朝《冰嬉图》中展现了冰上运动的真实写照,皇帝要在参与「冰嬉」之前,参拜神灵,祈祷上苍,可以看出「冰嬉」成为当时皇族祭祀的主要手段。

冰嬉

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流行于皇宫内苑,在民间也较为晋及,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这些民间开展的滑冰活动一直流行到清末,经久不衰。冰上活动发展到清代,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技能,更成为一种国俗,并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其包含的军事特色和艺术内涵,对后来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冰嬉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速度滑冰、冰上技巧、冰上蹴鞠。

所谓速度滑冰,在古代的时候有个专门的说法叫「抢等」。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讲:「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意思就是像风驰电掣一般,以快取胜。

在古代有一种项目叫射天球或者转龙射球就是在冰上「设旌门悬的演射」巧妙地将射箭与滑冰结合到了一起。转龙射球,由八旗选派优秀的参赛者,其服装需与所属旗相同。比赛规则是参赛者入场后排成规定的队形,然后在一个操场的一端设一球门,上悬一球叫天球,下悬一球叫地球,然后参赛者三人一组,一人为先导,另两人滑行紧跟,在距球门一定距离时开弓射球,射一天球射一地球,射中者有赏。除此之外冰上技巧还有一些项目比如冰上倒立、举橦、爬杆。冰上武术、冰上杂技、冰上多人技巧等

冰嬉

冰上蹴鞠,即冰上踢球。亦称蹴鞠、抢球,酷似在冰上进行的橄榄球比赛。这是参与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项目。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冰上作蹴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也就是说比赛者分两队,每队各十人,将球抛向空中,等球快要落下时,双方队员开始争抢,抢到球的队伍则获胜;或者一队的人即将拿到球时,另一队的人则将球踢远,双方再去争抢。

冰床,也为拖床。《明宫史·金集》载:「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从文献可知,明代的冰床以木板制成,到了清代,制作冰床的技术又有所提高,在木板下钉上钢条,使得滑行速度大大提高,《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寒冬冰冻,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三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

滑擦,即滑冰或跑冰。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讲:「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

打滑挞,也即高坡滑雪、高台滑冰,东北人叫「打呲滑坡儿」或「打呲溜滑儿」。《清稗类钞·技勇类》记载有:「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地使冰,遂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乃使勇健兵士著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自其巅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

冰上蹴鞠,即冰上踢球。比赛者分两队,每队各十人,将球抛向空中,等球快要落下时,双方队员开始争抢,抢到球的队伍则获胜;或者一队的人即将拿到球时,另一队的人则将球踢远,双方再去争抢。

在清朝时主要为当时女性参与,方式为用竹竿撑著木筏在冰上滑行。据清代《点石斋画报》记载「京师近日天气甚寒,护城河渠积冰厚尺许,冰槎以此均下河,都人士女乘之往来,极如飞梭,风雪中望之,俨然图画;阜成门外北河有少女三人,雇之而赴西直门,掣电流星,快利无比」。

冰嬉

乾隆十年(1745年)腊月,乾隆皇帝在长春书屋亲撰《御制冰嬉赋》,以此为标志,冰嬉作为一项制度被规定了下来。该赋写成后,又命内廷诸臣各作赋一篇,最终有十三位内廷大臣自己题写的应制赋得以与乾隆御笔一起装订成册,这个册子就是收录在《石渠宝笈续编》中的《御笔》。汪由敦就是这十三位内廷大臣之一,他用「或仰接以耸跃,或俯拾而踧蹜,或觌面而惚怳,或入怀而可匊。或辟易以深入,俨骊珠之在握;或佹得而复失,泄余愤于一蹴。」这样的文字来描写冰上抢球项目,气势磅礴,有汉大赋的风范。

嘉庆皇帝也曾在太液池观看八旗健儿冰嬉表演,题有《御制观冰嬉诗》:「万顷液池玉鉴凭,八旗劲旅竟超腾。雷轰三叠齐呈技,电掣千夫各奏能。飞矢射时全命中,彩球抛处又分堋。」诗中尽显「万顷液池」之上八旗劲旅冰嬉之生龙活虎的场面。

嘉道年间供职于陕西榆林官署的通州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咏》中也赞咏了以冰床为乐的场景:「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

现收藏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反映清代冰嬉的绘画作品有多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两幅,一是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绘的《冰嬉图》,画面主要描绘滑冰射箭比赛的场面;二是张为邦、姚文瀚合绘《冰嬉图》,除滑射埸面外,还有各娱乐性冰上杂技表演。这些清代画作,均以院体画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丰富多彩的冰嬉盛景,也为当代冰雪运动推广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

冰嬉

努尔哈赤入关后,每年都在太液河进行军事检验。顺治时期,冰嬉作为「习劳行赏,以阅武事」的重要手段,成为八旗兵人人都要训练、掌握的技能。由此可知,冰嬉对于提高军队作战能力以及行军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满族入关后,为了建立大一统的国家,统治者大力提倡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但为了保持满族的民族性,于是将冰嬉当做一种政治手段,以保证满洲旗人的独立性,调和民族关系,增强了清王朝维护国家稳定的政治能力,同时深刻地影响了清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娱乐、休闲方式的选择,具有深远的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的冰雪运动,经历了生产劳动、军事战争、休闲娱乐、竞赛表演等功能演化,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