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哈利遇到莎莉(1989年罗伯·莱纳执导的美国浪漫喜剧)

《当哈利遇见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是由罗伯·莱纳执导,诺拉·艾芙隆担任编剧,比利·克里斯托和梅格·瑞恩主演的一部浪漫喜剧,于1989年7月14日在美国首次上映。

影片围绕着一个古老的两性话题——男人女人不睡在一起是否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讲述了哈利,比利·克里斯托饰和莎莉,梅格·瑞恩饰从陌路人到朋友再到恋人长达十多年的漫长经历,敏感地洞察并生动展现了在两性婚恋中男女的性别差异。

当哈利遇到莎莉(1989年罗伯·莱纳执导的美国浪漫喜剧)

《当哈利遇见莎莉……》的主创团队曾在1990年收获美国喜剧奖最佳男主角及女主角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等荣誉。影片自初次上映后在30余年间在全球范围重新上映了三次,统计截至2022年11月27日,累计收获票房超过9327万美元。

剧情简介

莎莉,梅格·瑞恩饰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想到大都市纽约寻求发展,碰巧她一个朋友的男友哈利,比利·克里斯托饰也正打算去纽约,于是两人结伴驱车同行。去纽约的路途并不短,两个原本不太熟络的年轻人不得不靠聊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打发时间。哈利给莎莉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说话直来直去且尖锐,还好和人争论。莎莉也不甘示弱,在很多话题上都和哈利抢白互呛。例如哈利认为男女之间不涉及性的纯友谊是不存在的,莎莉却不那么认为。旅程的最后,话不投机的两人不欢而散。

缘分再次出现在五年后,哈利在机场遇到了莎莉,此时莎莉正和哈利的朋友陷于热恋中,而哈利也准备步入一段婚姻。但两人似乎都运气欠佳,六年之后,莎莉和男友分了手,哈利的婚姻也以失败告终。这时命运安排了两人第三次相遇,同是经历过情伤又落寞的两个人这次终于有了共通点,在互相倾诉失败的感情经历之后,二人的心扉才真正打开,开始成为朋友。一种新的关系逐渐在两人之间形成:失眠之时两人会互通电话;无话不谈,甚至分享彼此私密尴尬的梦境;甚至会相约一起庆祝新年,但两人都遵守着一种默契——只能做朋友。

在哈利和莎莉的密切来往中,除了友谊之外,两人都刻意回避的爱情却在微妙地滋长。尽管他们身边各自出现过短暂的约会对象,但心里始终给对方留着最重要的位置。两个人关系的再度变化发生在莎莉被前男友打击之后,哈利前来安慰嚎啕大哭的莎莉,两人第一次越过了友谊界限,发生了性关系。过后,两人又都表现出懊悔而令相互的关系变得十分尴尬。男女双方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对方的感情早已远不止友谊,同时又怕是自己一厢情愿而令自尊受损。

缺少了另一个人的陪伴,两个人都倍感寂寞。在除夕夜,哈利终于想明白了友情和爱情并非只可取其一,他决定不再压抑自己的感情,热烈地向莎莉坦白了爱的心声,并希望与她相伴终生。误会解开的两人激情相拥,三个月后终于喜结连理。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主创介绍

导演罗伯·莱纳年轻时曾当过演员,后因1984年成功执导《摇滚万岁》,This Is Spinal Tap而转型导演,他的其他主要作品还包括《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危情十日》,Misery、《义海雄风》等,A Few Good Men。

编剧诺拉·艾芙隆出生于好莱坞影人世家,曾经当过新闻记者、专栏作家、也出版自己的小说,是美国知名的编剧和导演。《当哈利遇见莎莉……》这部作品为艾芙隆在1990年赢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原创剧本奖以及同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提名。

饰演哈利的男主角是著名的《周末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里的脱口秀演员比利·克里斯托,他同时也是一个编剧、导演和制片人。女主角梅格·瑞恩因在20世纪末成功塑造过不少甜美的浪漫喜剧角色而在美国家喻户晓,从《当哈利遇见莎莉……》这部电影和编剧诺拉·艾芙隆结缘后,两人又一起合作了三部影片,包括1993年的《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1998年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和2000年的《挂线情未了》,Hanging Up。

灵感来源

这是一个通过聊天聊出来的故事,起源是导演罗伯·莱纳刚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婚姻失败,找朋友安德鲁·沙因曼(Andrew Scheinman)互吐苦水,后来编剧诺拉·艾芙隆加入了他们的聊天并且注入了女性的视角,最后艾芙隆把几个人的聊天内容整理成了剧本的蓝本。剧本的撰写花了约四年时间,在初稿之后修改了不下七次才最后敲定终稿。

主题

影片围绕着一个长久以来两性关系中常被探讨的话题——男人和女人如果不涉及性,是否能成为朋友?影片用了男女主人公哈利和莎莉之间长达十多年的故事去作答,两人从话不投机的陌路人变成无话不谈的好友,最后又发展成亲密爱人。这是一个相当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两性间的争吵和磨合往往是现实婚恋中的必经之路。导演莱纳曾经谈到,他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展现出在两性关系中男人和女人各自的真实想法、感受以及存在的差异。影片中借男女主人公的讨论提及了诸如“性爱后的拥抱”、“女性假装高潮”等私密话题在当时的大银幕作品里实属是大胆而破天荒的。

选角

对于男主角的人选,制片方起初考虑过的男演员包括艾伯特·布鲁克斯,Albert Brooks、汤姆·汉克斯,Tom Hanks、甚至是同一年正在拍《蝙蝠侠》,Batman的迈克尔·基顿,Michael Keaton。在寻找莎莉这个角色时,剧组也接触过各式女演员,包括当时正走红的莫莉·林沃德,Molly Ringwald、《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里的伊丽莎白·麦戈文,Elizabeth McGovern、《洛杉矶法律》,L.A. Law的苏珊·戴伊,Susan Dey和伊丽莎白·帕金斯,Elizabeth McGovern等。

最终的决策因素还是落在男女主角人选之间能不能擦出火花上。当时比利·克里斯托和梅格·瑞恩一同参加试镜,甚至在还没说一句台词前,两人之间已经感觉有化学反应。比利后来在一个采访中说,到他们开始交谈的时候,人选的决定已经呼之欲出了。尽管在此之前梅格·瑞恩还从未在电影中担当过女主角,导演还是决定起用她。

角色设计

男女主角的塑造从一出场就呈现出强烈的针锋相对,男主角哈利话多且总习惯否定别人,他略带阴暗的戏性格和女主角莎莉的快乐明媚和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哈利和莎莉各自的一些小怪癖设定也使角色个性立体鲜活,让人耳目一新。哈利总喜欢故作高深地长篇大论而且怀疑一切事物好的一面。而莎莉则是在某些小事上特别较真,例如在餐厅点餐时会对包括食物的温度和摆放都提出一长串的具体要求。

这样生动的角色塑造还得益于主创人员在其中添加了自己的个人色彩。哈利这个角色是基于导演莱纳在离婚后正经历低谷时的心理状态上塑造的,悲观和怀疑美好就是他当时的写照。而莎莉的角色塑造则是直接借用了编剧艾芙隆一个真实的生活片段。莱纳回忆说在剧本创作阶段,有一次和艾芙隆一起外出吃饭时她就是这么向侍应点餐的“但是我想把派加热,而且我不想在上面加冰激凌”,莱纳觉得太有趣了,当即要求把这句话加到女主角的台词里。

在故事讲述的十多年时间跨度里,人物的角色也体现出了有层次的成长。英国电影协会电影经典指南的作者塔玛·杰弗斯·麦克唐纳,Tamar Jeffers McDonald评论到,这部电影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给了角色们足够的时间去成熟,在情场上不断犯错到身心俱疲后成为最后的样子,观众可以看到他们整个成长过程。

情节设计

比较平缓的剧情设计是这部爱情喜剧的特点之一。很多爱情喜剧会通过较集中的事情为主线来展开故事,但《当哈利遇上莎莉……》就与别不同,它没有明确指向某个事件,加上故事的时间跨度也大,整体的情节呈现较为松散,唯一能贯通男女主角不同时期交往片段的是两个人不断争吵与磨合的情节模式。

“只是交谈”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关键,导演莱纳更把这部电影概括为“一部谈话作品”,因为整部影片中并没有太多冲击性的画面,反而是“散步、公寓、电话、餐馆和看电影”这种节奏舒缓的场景。编剧艾芙隆也坦承在制作阶段整个团队对这部影片都抱着碰运气的心态,对市场是否买账没有十足把握,所幸上映后反响并不差。

BBC有评论员称正是因为影片不刻意去制造情节噱头,以及忽略掉角色身份的旁枝末节,才让这部影片关于“爱情、性、友谊”的主题显得更纯粹,对不同年代的观众都有普适性,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影片原本设计的结局并不圆满,“时间过去了,他们在街上碰到了对方……然后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走去”是导演和编剧最初商定的结局。因为当时导演莱纳刚闹离婚,他更想通过作品表达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但后来在电影制作期间,莱纳经人介绍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米歇尔·辛格,Michele Singer并陷入了热恋中,这对电影结局的走向起了决定性影响。莱纳和比利·克里斯托一起重新改写了最后一幕的台词后才呈现出影片最后的结局。

场景制作

本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个名场面,是女主角莎莉在熟食店假扮性高潮的一幕。故事中,哈利和莎莉在吃饭时争论到怎么才知道女人真的在性生活中满足了,哈利说他就是知道,莎莉为了证明哈利的直觉判断错得离谱,当即在餐厅里众目睽睽之下假装起性高潮来,这一举动引来了周围人的侧目,而莎莉演完后又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这一幕喜剧效果十足,“有趣而有洞察力”很好的揭示了两性关系之间男女的差异。

这幕戏的最终呈现离不开男女主角的贡献,按照原剧本这一幕只是发生在两人间的对话,梅格·瑞恩在拍摄时就提出建议把“假高潮”演出来增加戏剧效果并得到众人认同。而比利·克里斯托则是即兴创作了一句台词——旁坐的一位老妇人食客在看到莎莉的激情表演后跟餐厅侍应说的“给我来一份她正在吃的”,这句台词后来成为了这部影片里令人津津乐道的神来之笔。

拍摄中最复杂的一幕戏是哈利和莎莉发生关系之后同时致电给各自的好友杰斯和玛丽求助建议,画面要同时出现四人电话连线的场景,这个约两分钟的镜头足足花了一整个拍摄日才完成。为了达到实时同步的效果,剧组分别用了三台摄像机同时拍摄三个不同角度的场景,拍摄的难度在于所有演员的表演必须一气呵成,录制过程出现任何表演或环境因素的岔子都要重头再来,四个演员共录了61次才终获得令导演满意的效果。

片名选择

在电影拍摄阶段,为了定一个满意的片名,导演莱纳曾经举行了一个有奖命名比赛,给获胜者奖励一箱香槟酒。除了原来的剧本名《他们如何相遇》,How They Met之外,当时还有《男孩遇到女孩》,Boy Meets Girl、《只是朋友》,Just Friends、《爱的箴言》,Words of Love和《哈利,这是莎莉。》,Harry, This Is Sally.等多个选择。最终剧组决定采用《当哈利遇见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其中标题里省略号意图要为观众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音乐

在配乐的选择上莱纳希望追求一种隽永的感觉,并不想用时下的流行乐明星,当他听过当时还名不经传的小哈里·康尼克,Harry Connick Jr.的爵士乐磁带后便大加赞赏,认为他的声音很像老牌巨星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并邀请他为影片灌录了爵士风格的原声碟,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非你莫属》,It Had to Be You和 《我可以写一本书》,I Could Write a Book等。原声碟经推出后大获成功,登上了公告牌,Billboard爵士乐排行榜第一名,也因此让小康尼克崭露头角,赢得了人生第一个格莱美最佳爵士男歌手奖。

荣誉奖项

获奖信息来源

票房情况

影片初映期间遇上了几部超大预算制作的影片如《蝙蝠侠》、《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的同期上映,于是片方在首周只选择在小范围的几家影院放映。上映后因口碑不错还是带来了不俗的票房,在同年上映的美国最高票房收入电影里名列11位。

统计截至2022年11月27日,影片自1989年初次在美国上映之后,在美国国内及海外市场又重新上映了三次,累计收获院线票房超过9327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本土票房,约9312万美元,海外票房约占15.6万美元。

以上票房统计数据来源

媒体反响

影片上映之后,曾受到风评不一的媒体评价。《纽约时报》曾形容它为一部“出奇空洞的电影”。《芝加哥太阳报》著名的影评人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则评论到,单就其结构和情节走向而言,这部影片用的不外乎是司空见惯的套路,但是其出彩的地方在于男女主角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化学反应,此外剧中有大量充满智慧、精心设计的台词,很容易让观众口口相传。

影片评分

,以上网站评分统计截止2022年12月2日

衍生作品

在电影《当哈利遇见莎莉……》收获到良好口碑之后,2004年曾被改编成舞台剧并在伦敦西区剧院上演,由曾参演《飞越比佛利》,Beverly Hills, 90210的路克·派瑞,Luke Perry担当男主角,女主角则由艾丽森·汉妮根,Alyson Hannigan饰演。可惜演出得到的评价毁誉参半,《卫报》评论更直言其为“一部沉闷的戏剧”和电影相比显得苍白无力。在其短暂演出的后期,男女主角被分别替换为迈克尔·兰德斯,Michael Landes和莫莉·林沃德,Molly Ringwal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