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

杜预(222—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学者。出身官宦世家,系杜畿之孙。

初仕曹魏,因娶司马昭妹高陆公主为妻,拜尚书郎,继承祖父丰乐亭侯的爵位。公元263年,在灭蜀战事中,随钟会攻取汉中进军剑阁,初露锋芒。西晋成立后历任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在灭吴战事中,连克西陵、江陵、零陵、衡阳等城,占领荆州后南下两广,以功封当阳县侯。战后镇守襄阳,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开通水道,根治水患,使百姓深得其利,称杜预为「杜父」。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底,杜预被擢升为司隶校尉。但他在赴任途中不幸染病,行至邓县(今河南邓州市)去世,终年63岁。晋武帝深为痛惜,下诏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杜预

杜预精通典籍,富于谋略,睿智超人,博学多才,在学术上有多方面贡献,时誉为「杜武库」。杜预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左传》注解,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另有《春秋左氏经传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等著作。还制订了《二元干度历》上奏皇帝,推行于世,曾参与制定《晋律》。

杜预出身于京兆著名的世家大族,祖父杜几,是魏尚书仆射。父亲杜恕,是幽州刺史。杜预学识渊博,明于国家兴废之道,常称其虽不能立德,却当以立功立言。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击溃以曹爽为首的曹氏集团,完全掌握了曹魏政府的实际权力。而杜预的父亲与司马懿不和,在高平陵之变之后被发配,幽禁而死,所以杜预长久不得调用。

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相继病死后,正元二年(255),司马昭接替父兄职务执政。杜预娶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夫人,开始拜为尚书郎,继承祖父丰乐亭侯的爵位。杜预在职四年后,司马昭任相国,杜预改任为参相府军事。景元四年(263)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杜预被任命为钟会的镇西将军府长史。魏灭蜀后,钟会谋反,他的僚属官佐都被害,杜预靠他的智慧得免于祸,事后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公元264年(咸熙元年)七月,司马昭委托荀勖、贾充、裴秀、郑冲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其中车骑将军贾充等负责制订律令,杜预也受命参与这项工作,是《晋律》主要的注解者。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杜预转为晋臣,并于泰始(265年-274年)中期担任守(代理)河南尹一职。律令修订完成后,杜预上奏称,法律是判决案件的准绳和范例,并不是详细探究事理和人性的书,所以文字简约而例子明显,允许做的和禁止做的都省约简要。皇帝下诏,将此律令与注解颁布于天下。《晋律》名义上主持修律的是贾充,全部晋律的注解都是由杜预完成的。

杜预任河南尹期间,以为京师是教化天下的基点,由近到远,凡施政行文,务必以国家大政方针为准。杜预受诏命制定了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重申唐尧的旧制,去密而就简,则简明而易行。他认为顺应自然,天下的事就会顺理成章。考核荐举优劣,要委任明达的官员,使各自考核自己辖区的官吏。任职一年以后,每年挑优者一人为上等,劣者一人为下等,统计以后报于朝廷。以六年为基准,作为官员升贬的基准。但是杜预的建议没有为朝廷接受。公元270年(泰始六年)年初司隶校尉石鉴因为与杜预有宿怨,上奏弹劾杜预,杜预被免职。

泰始六年(270年)六月,当时胡虏侵扰陇右一带,皇帝以杜预为安西军司,给兵三百人,马百匹。到达长安,又加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骑将军、假节等职衔。当时胡虏兵强盛,石鉴为安西将军,让杜预出兵攻打胡虏。杜预认为胡虏乘得胜之势,马匹肥壮,而官军孤悬敌境而又困乏,应该积蓄力量来等待时机,春天才能进讨,所以陈述了五不可、四不须的意见。石鉴大怒,又上奏杜预擅自修饰城门官舍,使军队困乏,派御史槛车将杜预囚送廷尉。因为杜预妻子是公主,符合刑法中八种减刑的条件,判定以侯爵赎其罪。后来陇右的军事情况和杜预分析策划的完全一样,当时朝廷上下都认为杜预有筹划策略的才能。泰始七年(271)十一月,又值匈奴统帅刘猛举兵反晋,占领并州西部及河东、平阳一带,皇帝下诏让杜预以散侯的身份在宫中出谋划策,不久又拜为度支尚书。杜预担任度支尚书期间,石鉴从军中回京师,报功不实,为杜预所弹劾,二人遂互相仇恨,,双双被免官。杜预以侯爵身份兼任原职,几年后又被拜为度支尚书。此后一直到咸宁四年(278年),杜预一共担任七年的度支尚书,提出的建议数不胜数。杜预担任度支尚书期间,上奏建议籍田和安边政策,讨论处理军国要事。又作人排新器,兴建常平仓,定谷价,计算盐运,制订征收赋税制度。类似这样内以利国外以安边的建议有五十多条,都被皇帝采纳。

泰始十年(274年),武元皇后杨艳逝世。元皇后的陵墓将迁到峻阳陵。按旧丧制,安葬以后,皇帝和群臣即可以脱孝服。尚书上奏,认为皇太子也应脱孝服。杜预提议「皇太子应守古代丧制,服丧三年」 皇帝听从了这个意见。咸宁四年秋(公元278年),兖豫诸州郡连降暴雨,西晋统治区域内大面积涝灾,蝗虫四起,杜预曾前后两次陈述救灾计划。这两篇收在《晋书·食货志》中的奏章是后人研究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材料。杜预在宫中七年,斟酌处理国家大事,不可胜数,受到朝野的赞美,号称「杜武库」是说杜预心中无所不有。

当时武帝秘密制订了灭吴计划,而朝臣议论多有不同意见,只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武帝意见相合。羊祜病重时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因而以本官假节关行平东将军,兼征南军司。咸宁四年十一月,羊祜死后,杜预拜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赐给追锋车和第二驸马。杜预到任后,修补甲兵,耀武扬威,选拔一支精锐军队,袭击吴西陵督张政,大破张政军,因有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为了试探东吴防务虚实,他组织了几百名劲卒乘船过江,偷袭东吴名将、西陵督张政的防地。俘虏了很多敌军,缴获了大批军资。接着,他又用离间计,使东吴末帝孙皓撤换了张政,另派武昌监刘宪守备江防。东吴江防部队新易将领,上下离心,战斗力更加削弱。杜预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在咸宁五年(279)几次上表晋武帝,请求立即出师伐吴。在上表中,他详细分析了东吴的内政和军备情况,批驳了朝中一些大臣认为伐吴之举胜负难以预料、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观点。他说,现在东吴孙皓残暴无能,朝政昏暗,臣下离心,士无斗志,败亡的征兆已十分明显。目前出师定能稳操胜劵,劳师败绩的可能仅有百分之十。古人云兵贵神速,如果不立即出兵,迁延时日不但贻误战机,而且计划难免泄露,孙皓一旦怖而生计,整修城池,加强江防,那时出兵就为时已晚,更加艰难了。晋武帝认可了杜预的意见,决心立即出兵伐吴。

咸宁六年(280)正月,杜预率大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进发,命部将率兵沿长江西上,配合出巴东沿江东下的王铉水军连克数城。又遣将率八百精兵,乘黑夜渡过长江,偷袭乐乡(今湖北松滋县)。他命士兵多插旗帜,虚张声势,沿山放火,设疑兵以扰乱东吴军心。乘驻屯乐乡的东吴都督孙歆与王溶交战之机,杜预又命在乐乡城外设下伏兵。当孙歆战败逃回乐乡城时,晋军随东吴败兵混入乐乡城中,生俘了孙歆。军中颂扬杜预是「以计代战一当万」。乘胜利形势,杜预命大军进攻江陵,一鼓而破。

江陵攻克以后,各路晋军主将会集江陵举行军事会议,商讨进军灭吴之策。贾充、苟勖等大臣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攻破东吴,时疫将起,应等冬季再战。也有人认为正值夏暑,江水上涨,不宜大举进兵。杜预反驳了这些看法,指出晋军初胜,军威大震,立即东下必势如破竹。江陵会议后,杜预向南进军中,斩杀和俘获东吴将领、地方官吏一百三十多人,使沅(水)湘(江)流域及交、广等州(包括今湖南、广西、广东三省及贵州、越南北部部分地区)望风而降。杜预持节进行安抚,任命长吏,安定秩序。沿江东进的晋军,所到城邑,吴军皆降。兵临城下之日,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杜预因功进封当阳县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户,其子杜耽也受封为亭侯,食邑千户,更赐杜预八千匹绢。让他继续镇守襄阳。杜预回镇以后,屡次向司马炎陈述自己的家族世代为吏,认为武功不是自己擅长的,请求退职,但不被朝廷允许。

全国统一后,杜预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造福当地百姓。他主持在今河南境内修建了一条灌溉渠道,引滍水(今河南境内白河)、淯水(今河南境内沙河)灌溉沙地旱田1万多顷,公私受益,百姓大悦,尊称他为「杜父」。他还主持在江陵与巴陵(今湖南岳阳)之间修建了一条长达一千多华里的漕渠,引汉水支流夏水注入,与湘水连接起来,不但减少了汉水下游洪水的威胁,更重要的是便利了南北交通,「内泻长江之险,外通灵桂之漕。」当时江南地区流传着「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的歌谣,就是百姓对他文治武功的赞颂。

晋武帝太康五年(284)底,在朝野享有盛誉的杜预特进、司隶校尉。但他在赴任途中不幸染病,行至邓县(今河南邓州市)去世,终年63岁。晋武帝深为痛惜,下诏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杜预逝世之后,家人遵照他的临终遗嘱,效法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名臣子产丧事从俭的做法,薄葬在洛阳郊外的首阳山南。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预。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杜预。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杜预。 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杜预亦位列其中。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对其政权支柱世家大族实行放纵的政策。公元268年(泰始四年),杜预针对这种情况,向晋武帝建议实行考课制度,考核荐举优劣,要委任明达的官员,使各自考核自己辖区的官吏。任职一年以后,每年挑优者一人为上等,劣者一人为下等,统计以后报于朝廷。他还提出,六年中优秀的官员要越级提拔,差的官员要上奏朝廷免官,优势比劣势多的官员继续任用,劣势多于优势的官员降低官职,以此来改变当时官场相互包庇的陋习。

泰始六年(270),杜预上奏建议籍田和安边政策,讨论处理军国要事。又作人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计算盐运,制订征收赋税制度。类似这样内以利国外以安边的建议有五十多条,都被皇帝采纳。

(一)纳礼入律,礼法合一。杜预「崇礼」而又「变礼」的思想对他的法律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在上《律本》的奏章中说:「今所注,皆网罗法意,格之以名分」。但法律所体现的名分是指名分中的「大理」,而不是琐碎的「小理」,所以,法律既应该符合名分但又不能拘泥于「小理」。

(二)「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杜预认为法律是判决案件的准绳和范例,并不是详细探究事理和人性的书,而是文字简约而例子明显,允许做的和禁止做的都省约简要。杜预重申唐尧的旧制,去密而就简,简明而易行,唐人称赞它「实曰轻平,称为简易」。

(三)严格区分律令界限,提高正律地位。杜预在《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晋律》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通行于全国的法律,并被东晋和南朝所沿用,也是这一时期承用时间最长久的一部法典。《晋律》中的法律概念更加明确,而且第一次正确区别了律和令两个重要法律概念,将律解释为定罪量刑为主的法典,令则是规定国家制度的法典。律是固定性的规范,令是暂时性的制度,违令有罪者,依律定罪。从此以后,令便成为和律并立的法典。

杜预于曹魏景元四年(262年)以镇西长史职随镇西将军钟会灭亡蜀汉。西晋泰始七年(270年)任秦州刺史时,针对匈奴右贤王刘猛举兵反叛的情况,提出「内以利国外以救边」的军政要策五十余条,均被采纳。咸宁四年(278年)十一月,杜预继羊祜之后镇守荆州,筹划灭吴事宜。他到任后修补甲兵,耀武扬威,选拔一支精锐军队,袭击吴西陵督张政。巧用离间计,为晋军大举伐吴创造有利的条件。多次上表平吴,以计代战一当万,大破江陵,势如破竹,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至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为西晋成功灭吴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担任度支尚书时,杜预上奏建议籍田和安边政策,讨论处理军国要事。又作人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计算盐运,制订征收赋税制度。杜预主张强兵富民,一是勤于讲武,兴建学堂,结果江汉一带,广被德化;二是打败山越,交错设置驻屯军营,分别占据要害之地,以巩固安定局势; 三是利用溃水、清水,灌溉万顷原田,分疆刊石,使有定分,结果公私都得利,百姓因此称他为「杜父」;四是开凿杨口水路。整边关以加强国家防务等富国、强兵、利民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晋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政权的逐步稳固。杜预以为时历有差错,与晷度不合,制订了《二元干度历》上奏皇帝,推行于世。杜预又以为孟津渡口不安全,渡船常有翻没的危险,请求在富平津建桥。议论此事的人以为殷和周的都城都靠近孟津,历代圣贤都不曾在此建桥,必然是这里不可建桥。但他亲自设计并主持在富平津(今河南孟津)建造了一座横跨黄河的大型浮桥,被当时人们叹为奇迹。

灭吴战争之后,杜预消闲从容,沉浸典籍之中,撰著了《春秋左氏传集解》三十卷,为历代《左传》注本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对后世的《左传》研究颇有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参考众家谱第,写成《春秋释例》15卷。他又撰著《盟会图》、《春秋长历》,自成一家之学,直到晚年才完成。此外,他还著有《女记赞》。当时虽有人评论杜预的这些著作文义质朴直率,可是,世人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秘书监虞挚大加称赏。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杜预的书保留到唐世,还有《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春秋释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杂律》七卷,《丧服要集》二卷,《女记》十卷以及《晋征南将军杜预集》十八卷(已佚)。

周朝太庙里的欹器,到东汉时还放在皇帝御座旁,汉末大乱时失踪,形状和制作方法也失传。杜预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制成一个敬器送给武帝,武帝非常赞叹。

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曾经说:「以往桓君山的有志于事业,杜元凯的生平意趣,都有著作自叙流传至今。以潘岳的文采而始述家风,陆机的辞赋而先陈世德。」

唐代史学家姚思廉在《陈书》中评价:「从前邓禹的根基在于文学,杜预出身是博学儒士,终于建立了军功,名字著称于前代。」

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杜预在朝中七年,改革各类政务,不可胜数,朝廷内外称颂,称他为「杜武库」,说没有他不参与成功的。」「杜预行不骑马,射不透甲,而每逢大事,就立身于将帅之列。与人结交,恭敬有礼,问他事情无所隐瞒,诲人不倦,做事机敏而说话谨慎。」「杜预不是生而知之,用时就学,挥鞭攻城取邑,有儒将之风而转战。孔门称道四大弟子,而杜预崇敬其中三人;《春秋》分为五家,而杜预擅长其中一家,难道不优秀吗!三年的丧礼,不分贵贱。地位低微的超过在位的,令人感叹;下葬后太子就除去丧服,也太残酷了。随便顺从,不求正道,把当代最杰出的人,当作诸侯的庶子,檀弓学习变通礼仪的情况,杜预也有吧。」「誓师出征,不求爵位。杜预在文坛,可以称作无所不通。」

唐代宰相刘仁轨曾说「国家内有武帝和张华,外面有羊祜和杜预,运筹策略画,管理咨询。」

唐穆宗李恒在《加裴度司空制》中说」在过去有晋,他的功绩平定吴国,只有茂先决定在中,只有元凯整顿军队在外。」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像诸葛亮、羊祜、杜预、李靖等,文武兼备的,很难一概以一律。」

杜预是由游卡桌游推出的桌上游戏《三国杀》中的武将牌,设计来源于魏晋将领杜预。在《三国杀OL》杜预所属扩展包为「文德武备」,杜预,晋势力男性武将,拥有武将技能三陈、诏讨和破竹。 在《三国杀移动版》中为群势力武将,杜预,拥有技能武库,三陈和灭吴。

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中,其形象与正史记载大体相似。

在灭吴战争中,杜预劝诫晋武帝攻打吴军时说「过去凿塑凭借渣西一仗就吞并了强大的齐国,如今军威已经振奋,势如破竹,几节之后,全都迎刃而解,不再有费力的地方了。」势如破竹由此而来,指事情发展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头节劈开之后,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势分开了。比喻今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势不可挡。

杜预行不骑马,射不透甲,而每逢大事,就立身于将帅之列。与人结交,恭敬有礼,问他事情无所隐瞒,诲人不倦,做事机敏而说话谨慎。益州刺史王濬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将,王濬需受杜预指挥调遣。但是,杜预十分尊重他,没有利用自己职务给对方制造任何困难。指挥调遣水军的王浑,怕王濬夺得头功,对他百般刁难。就在王濬排除种种干扰占领建邺、俘获吴主孙皓之后,王浑还在攻击陷害他。和王浑相比,杜预的人品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杜预看重在后世留名,常说「高岸可以成为峡谷,深谷可以成为山陵」,刻两块石碑,记载他的功绩,一块沉到万山之下,一块立在岘山之上,说:「谁知以后不会成为山陵深谷呢!」

杜预逝世之后,家人遵照他的临终遗嘱,效法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名臣子产丧事从俭的做法,薄葬在洛阳郊外的首阳山南。其墓址位于今河南偃师县杜楼村北,如今保存有一通墓碑。墓碑之南就是杜预的后世子孙、被称为「诗圣」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之墓。据史书记载,杜甫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崇敬自己的远祖杜预大将军,30多岁时还专门迁居在杜预墓旁,守坟读书一年之久。后来杜甫客死江南时,嘱咐家人「生不能与远祖杜预并列,死后要与之并葬」。其孙杜嗣业遵照这一遗愿,将杜甫的灵柩从江南移回,安葬在杜预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