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见坤

孙见坤,是复旦大学『博雅杯』征文全国仅有的两个一等奖获得者之一,进入了复旦的自主招生序列。但因为高考分数离一本线6分之差,被招办拒绝投档到复旦,转投山西大学法学院,后被破格转到初民学院学习。2010年7月29日,孙见坤在博客里说复旦大学的八位教授伯乐都没能把他从一本线下捞上来。但之后,复旦校方否认8名教授联名请求录取孙见坤,不过确实是有专家向学校建议破格录取他。2010年9月2日,他个人博客上的一篇有关宋美龄的文章引出了抄袭「案中案」,被抄袭作者《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称试图以法律的手段解决这起纠纷。

孙见坤

兴趣爱好:读书,淘书,作文,上网,听音乐,发议论

最喜欢的国学著作:要选一本「最」很难。或许是《陈寅恪集》吧!百年学苑,予独推先生为第一通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至于先生毕生所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坤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最喜欢的一首诗:《离骚》

最喜欢的一句词:「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

国学对自身的影响:给予了我一个五彩缤纷,广袤无垠的精神世界。让我获得了心灵的归属,也找到了自己今后奋斗努力的目标与精神动力。

国学在生活中的地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用一句诗词形容自己: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弥正平。

钻研《山海经》

「孙见坤是我见过的对国学最有钻研精神和天赋的学生之一,他对《山海经》的注释水平和见解,甚至高于在读的研究生。他对国学的执著,在我们近几年招收的学生中并不多见。我们几个对他面试后意见一致,觉得是个可造之才。」这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清对孙见坤的说法。2009年11月,孙见坤参加了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而设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投寄的文章题为《性质及成书年代考》。他在学业之余精读《山海经》后写了《山海经新释》,参赛文章是他自作的序。评委看后觉得此文非常出色,特地上网读他的《山海经新释》,结论是「优秀」。

「博雅杯」获奖者面试

在随后进行的「博雅杯」获奖者面试中,4位面试专家意见一致:希望学校一定将孙见坤通过自主招生录取进来。校方很慎重,特地另外请了4位文史类专业的名教授对孙见坤再次面试。结果,前后8位学者的评价一致。于是,复旦将他列入了5%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名单。

「重振中国文史之学」一直是孙见坤的人生志向。上网搜索「孙见坤」,排在前面的条目,是他去年参加全国「开心学国学」大赛进入四强的消息。据孙见坤自己介绍,他参加了四川大学「双特生」考试,「得到的评价是出类拔萃」;在中山大学自主招生选拔中,他也获得了线下10分录取的资格。

大量博文涉嫌抄袭

孙见坤的诸多「得意之作」抄袭嫌疑一直不断:《国庆谈国花》抄袭《中国的十大名花》;《岛田庄司!我永远的大神!》 抄袭完颜蔚然的《一个男人的完美主义》;《看不懂的清史》抄袭余英时的《重修清史——没必要且荒谬》……近日其一篇博客又被指全盘照抄,引出了抄袭的「案中案」,孙见坤把这篇博客归档入《口乂集》,并在文末注明:「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我高考前的最后一篇博文。不过还是会偶尔织织围脖。」不知情者,的确容易误以为这是他的原创作品。后来回应「那是转帖,不是原创」,可是这个能够解释清楚吗?博客上的东西,一定是自己写的,如不是应该注明转载,这是诚信的表现,绝对马虎不得。

出版学术专著《山海经新释·山经略解》

2012年1月1日孙见坤的学术专著《山海经新释·山经略解》由新世界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对《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部分进行了全面笺注,对书中的地理方位、山川河流、动植物种、矿产资源乃至地鬼山神都作了详尽而合理的考释,是一部严谨而扎实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对《五藏山经》中形形色色「山神」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的出版对《山海经》,特别是《五藏山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颇有价值。

「近来,我和复旦大学的老师都努力过,但仍没有结果。对我来说,遗憾肯定是有的,虽然我的研究志向绝对不会因为各种打击而改变,但我短期的人生规划肯定要改变,原先我计划到复旦后就潜心学习研究,现在看来,只能选择今后考研,争取那时考进复旦。」孙见坤无奈地说,「权且把这段经历,当作是人生不得不走的一段弯路吧。」孙见坤表示,当时得知自己的档案不能被投送到复旦时,就常常用国学大师黄侃说过的话安慰自己:「做学问只在于用不用功,有没有毅力,是不是用心思考,不在于外语有多好,师傅是谁,什么出身。」孙见坤说:「当年梁漱溟先生考北大也没考上,结果没几年,北大还不是请他去当了教授?以后的机会还很多,不必太计较一次的得失。再说,挫折早来总比晚来好。」

国学研究梦,因6分之差被灭了,他在博客上写道:「今年高考,我的发挥有些失常,最拿手的『文综』居然只考了206分,以至于总分只有553,距离陕西省文科一本线559差了6分。在得知成绩的第一时间,我们就与复旦大学取得联系,说明了情况。几天后复旦告知,经过研究仍然决定招收我。于是我填报了复旦大学。」而复旦大学在依照规定向教育部备案后,将相关文件发给了陕西省招办,复旦将孙见坤列入了今年录取的特殊考生之列。

不料,「在开始投档的12日晚10点多,复旦大学突然来电,说是陕西招办认为我不符合投档条件……之后我们又与复旦联系,他们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自主招生不占陕西的招生名额,多一个重点大学录取生何乐而不为呢?怎会不放人?这在复旦自主招生以来还是头一遭遇到。但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对于孙见坤是晴天霹雳,对复旦大学也是始料未及。学校面试过孙见坤的8位教授听说情况后,向学校说明情况,并表示希望破格录取。随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和副校长联系到陕西省招办,仍然无效,回答是:「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

虽然复旦大学决定,只要在开学前能接到孙见坤的档案,就一直保留他的录取资格;但他的档案已在7月23日二本开始录取后,被送到了山西大学法学系。

可否破例,能否录取?

有特殊才能但高考考分低于一本录取线,这样的考生能否破格录取?这是复旦大学和当地招办意见分歧的焦点。

陕西省招办之所以不放人,是因为复旦大学在关于「博雅杯」征文的文件中写明:获奖考生进入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的名单序列后,必须参加高考,并且高考分数达一本分数线。

而复旦大学认为,虽然「博雅杯」对破格录取没有作出明文规定,但教育部在关于5%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的规定中已经写明,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经过审批不达一本线可以破格录取。

是否在相关规定中明确写上破格录取的条文,是让复旦大学校方颇为「纠结」的一个问题。一位多年参加招生的老师称,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一些申请破格录取的报告和信,这些考生大多获得了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验资格,但高考没上一本线。学校为了杜绝「条子生」,「不敢」在政策条文上开这个口子,「每年都有人打招呼,希望破格录取——规定中没有写明尚且如此,如果规定中加上这么一条,招呼会让我们更加难以招架」。

都说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在扩大,但当真正遇到优秀而特殊的学生,要用这个自主权看来并不容易。难题待解。

复旦8名教授联名为其请求录取遭拒

2010年,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

对于这个「卡死」的分数线,一直和孙家保持联系的复旦大学教授马建敏感到遗憾。他是复旦在陕西省高考招生组的成员之一。6月底,复旦大学招生办的老师开始积极「做工作」,他们为孙见坤「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8位面试过孙见坤的教授联合签署了一封请愿书,他们分别来自历史、哲学、中文、考古4个文科院系。在信里,教授们强调,孙见坤对《山海经》有较深的钻研,具有「培养的潜力」,复旦作为百年名校,理应将这样的孩子破格录取。这封请愿书,通过招生委员会呈递,由复旦大学的领导小组开会讨论通过。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亲自将这个意思转达给陕西省招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复旦大学和陕西省招办的文书、电话沟通,「来来回回进行了很多次」。复旦方面还曾专门派出老师前往陕西,沟通录取孙见坤的事情。

然而陕西省招办一直立场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他们表示,「博雅杯」的章程上并未写明可以「破格录取」,所以「今年一个破格的都不能有」。数次交涉之后,陕西省招办的工作人员可能是感到「烦了」,当复旦再次将电话打过去,那边直接「啪」地把电话挂了。

最新消息,复旦8名教授联名为其请求录取,教授均称无此事。

复旦大学否认8教授联名请愿

8月27日,复旦大学招生办向新华社记者解释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表示,虽然复旦希望破格录取孙见坤确有其事,但复旦八位教授从未联名写请愿书,也从未称赞孙见坤是「国学天才」或「奇才」。复旦大学招生办认为,个别媒体对复旦大学录取孙见坤事件的报道有诸多不实之处。

「在这一过程中,个别媒体对孙见坤录取事件的报道不实,向社会传播了不准确的信息。」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对新华社记者说,媒体的不实报道将一桩符合程序的正常自主招生事件扭曲成了「国学天才遭到制度扼杀的悲剧」。

他举例说,复旦专家对孙见坤的评价是「他在中国古典文化素养方面具有极佳的学术潜力」,但媒体的报道把他说成「国学人才」甚至「天才」,显然不符合事实。复旦专家也只是向学校建议破格录取孙见坤,而从未如媒体报道所说联合签署了一封请愿书。复旦大学招生办表示,陕西省招办在不录取孙见坤的事件上严格把关,有利于高考招生的公平与公正。

复旦方面还表示,希望孙见坤在山西大学好好学习,将来报考复旦历史系的研究生,不放弃他的国学梦。与此同时,复旦大学将一如既往继续做好自主招生政策和方案,争取在不拘一格选人才和公平公正方面达到更完美的结合。

被山西大学录取

19岁的孙见坤,痴迷国学已久,经史子集,多有涉猎。他曾参加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举办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其在国学方面的深厚修养和独到见解打动了8位评委。2009年通过激烈的全国比赛,孙见坤进入央视大型国学知识竞赛《开心学国学》决赛。作为选手中唯一的中学生,他对于《楚辞》、《论语》等古代典籍的熟悉程度,令许多选手表示「汗颜」。遗憾的是,孙见坤偏科严重,英语、数学成绩一般。今年高考发榜,其总分比陕西省一本录取线低了6分。按照「博雅杯」的章程,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对他的要求是「达到一本线」。虽然复旦大学为破格录取孙见坤「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但陕西省招办一直坚持原则,拒绝投档。最终,孙见坤被山西大学法学院录取。

此事一出,舆论的焦点大多指向陕西省招办,指责他们墨守成规,不能灵活变通。有人还指出,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却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被清华外文系录取。而数学考了零分的吴晗在1931年被清华大学史学系破格录取。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在尖端学术领域有时的确需要偏才。

陕西师大成教学院副教授邢纪彦告诉记者,在一考定终身、唯分是举的教育体制下,不少像孙见坤一样的偏才被埋没。归根结底,还是传统考试制度与灵活选拔机制之间的博弈较量。要真正作到「唯才是举」,在中国还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完善。陕西省教育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则认为,从制度上讲,陕西省招办无可厚非,孙见坤事件也非「冤假错案」。现有的教育考试制度的确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毕竟在现阶段利大于弊,不可能完全摒弃。他指出,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应该是建立一种特殊机制,突破普遍的选才标准,对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才,进行破格录取。自主招生、保送制度都是对僵化、固定的高考录取制度的有益补充,但还远远不够。

作为当事人,孙见坤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得到弘扬。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这就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希望国内也能多开办一些孔子学院,以推广国学。

他表示,季羡林先生说过,做学问要「守先待后」,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把前辈学者的东西「守下来等待后人」,这已经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他说不出意外的话,他会按时去山西大学报到,但会要求转到历史专业,继续钻研国学。

在国学方面有突出才能,却无法进入心仪的大学专修国学,这事说起来的确让人惋惜。所以,陕西省招办的「顽固」招来网民近乎一边倒的质疑,是可以预见的。从个人主观愿望来说,我也希望孙见坤进入复旦,将自己修成「国学大师」。

关于孙见坤该不该被破格录取的问题,实质就是「素质」与「公平」谁更重要的问题。

几乎每一次的「破格录取」,都会引得社会舆论喋喋不休。奇怪的是,以往一些被破格录取的成功事例,人们也是不断质疑,譬如蒋方舟被清华降分录取、北大推出「中学校长推荐制」等,被担心其中出现「猫腻」。而这次孙见坤没被破格录取,又被质疑为「思想僵化」。我琢磨,假如孙见坤真的被破格录取了,没准儿人们也会质疑呢,质疑的理由可能是:孙见坤的父母是不是官员?8名复旦教授有没有拿到好处?

社会大众对于所谓的「素质教育」与「破格录取」,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心理,归结起来,主要还是对「公平」不放心。人们一方面对「不拘一格降人才」抱有美好憧憬,成天唠叨着钱伟长、钱钟书等偏科生的成功佳话;另一方面,又害怕被程序不公所「暗算」。前不久北京有媒体披露,高校招收特长生正成为高校不法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牟取金钱的重点区域。报道称,在北京一些高校,音乐特长生居然不识五线谱,美术特长生连基本的素描都不会。您瞧,在公平与公正被极度不信任的社会环境中,陕西省招办「顽固」坚持原则,反而显得可贵,哪怕这种恪守公平的行为只是一种姿态,或者有人所怀疑的「没有送礼的公平」。

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公平已然成为稀缺资源

因此,比较于牺牲一个「国学天才」,坚持公平立场无疑要重要N倍。因为,公平如果连掩饰的程序都省略掉,那就意味着未来有N个「国学天才」、「文学天才」、「数学天才」被不公平所无声地「黑」掉。当然,一个正常的人才选拔规则不能只满足于公平。当考生中不断涌现偏才与怪才之时,规则也不能视而不见。因此,本着「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的朴素思想,国家应充分汲取孙见坤事件的价值,为偏才们制定更公平合理的选拔规则,这样,一个「国学天才」就不会白白地被牺牲掉。

以公众的眼光来看这件事,陕西省招生办的做法虽然符合规章制度,但却有点不近人情:孙见坤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他确实是以自身的才华征服了众多教授。这样的苗子,如果不能到心仪的高校去进行深造,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个损失。让一个国学天才去读他毫无兴趣的法学院,这不是埋没人才,这是糟蹋人才!

现有的自主招生制度也一并受到抨击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吗?当年,钱钟书数学考了15分,一样能进清华,现在,孙见坤的成绩仅仅比一本线低了6分,复旦就是死活要不到他。在僵化的高考制度下,还会有多少孙见坤被强行送到一个陌生的轨道?

这就是不开明的结果。但不管是惋惜、遗憾还是痛恨,人们首先都要承认,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严格才是维护高考公平的基础。具体到孙见坤身上,公众看到的是制度的僵化与缺陷,这是因为,孙见坤确实是个人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国学天才。但如果今天陕西省招生办为孙见坤开了绿灯,明天会不会又有教授推荐王见坤、李见坤,也请求招生办照此办理?

在招生问题上,严格与开明是对矛盾。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下,公众对于二者的倾向性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教授们既拥有学术权威又享有清誉,如果高校校长们只认学识不理权钱,公众自然希望招生办开明一些。但在眼下,天平显然是倾向于严格的。当个别教授、院士、校长们热衷于抄袭、剽窃、交易,哪怕只是少数人在这样做,败坏的也是整个高校的声誉。这样的大环境下,陕西省招生办宁可拦错,不能漏网,也在情理之中。

潜在的「大师」被拦在门外,谁都会感到惋惜,但现在严格,拦下的只是极少数少年天才,一旦给了交易以改头换面肆意横行的机会,被拦在门外的,可能就是成千上万的「天才」。现在我们还不具备把开明放在严格前面的社会基础,高考制度虽然不时受到抨击,被挑出这样的或那样的弊端,但至少,它很公正、很公平。

严格是基础,虽然,我们更追求开明。

牵出「案中案」

知名网友「潘采夫」发出一则简短的微博:「请教方家,大家争说宋美龄,怎么出现了雷同卷呢?」文后,他挂上了三个网址链接,分别是孙见坤2010年2月27日发表在个人博客上的《晕飞机的宋美龄为何成为中国空军之母》一文,师永刚、林博文所作的《宋美龄画传》(作家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节选,以及阳武所作的《桃花映面宋美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之《晕飞机的宋美龄为何成为中国空军之母》。

经过比对,可以清楚地看到,三篇文章如出一辙,连标点符号都完全相同;孙见坤的博客文章与《桃花映面宋美龄》的节选标题一字不差。依时间顺序判断,孙见坤博客文章的源头,应当是来自《宋美龄画传》一书。

很快,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凤凰周刊》执行主编、传记作家师永刚就作出了回应:「《桃花映面宋美龄》一书,抄袭师永刚与林博文先生于2003年月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宋美龄画传》一书之第60页~68页,其抄袭手法之恶劣,甚至连标点也不改,特对此种行为表达谴责,并拟委托律师控告。」

师永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林博文先生是《中国时报》驻纽约的首席记者,同时也是民国史专家,他曾当面采访过宋美龄。写《宋美龄画传》这本书,我们花了很多心血,前后历时两年;在宋美龄去世前10天出版,平装版加精装版,第一次印刷总计销售36万多册。而《桃花映面宋美龄》是2005年3月才出版的,谁抄谁,一目了然。」

师永刚透露,他已聘请了代理律师,试图以法律的手段解决这起纠纷。在谈到孙见坤时,师永刚说他此前未曾听说过此人,此番得知自己的著作被其抄袭,愤怒是难免的,但「是否起诉他,要看他的态度,目前还没决定;毕竟,他只是写了篇博客,并没有像前者那样出书牟利。

孙见坤:「非原创,向原作者致歉」

孙见坤的父亲孙伟在听闻著作权纠纷后,转而向儿子了解情况。之后,孙伟致说明了相关的情况:「见坤说这篇文章是在一个叫『公主彻夜未眠』的QQ空间里看到的,他觉得好,就转载到了自己的博客上,并不是他原创的。如果原作者误以为他抄袭了文章,他表示真诚的道歉。」

目前,孙见坤已将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几篇引发争议的博客文章删除;同时人们也未能从网上搜到有名为「公主彻夜未眠」的QQ空间,转载了这篇文章。

涉嫌抄袭书籍竟由在校大学生拼凑

当师永刚得知孙见坤的歉意后,师永刚表示「那就算了」。但他表示正就相关侵权事宜与湖北人民出版社交涉。

9月2日,师永刚联系上了《桃花映面宋美龄》一书的责任编辑雷先生,雷先生的回应让师永刚很失望——雷先生说:「这本书当时是由几名在校大学生合写的,『阳武』是他们的合名,现在他们都已经毕业了,我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他们。」

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这次通话最终以雷先生的一句「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以及挂电话而告终。

师永刚又联系了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张副社长,张副社长表现出了诚恳的态度,表示会尽快组织调查。师永刚说,如果出版社迟迟无法给出调查结论,他将立即启动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