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名字

名字是一个符号,它可能是陪伴你这一生最长久的事物。他原名李耆华,字守常。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扬雄《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李大钊的名字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在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得到的第一个人生符号,是比较俗气的「憨头」这样一个乳名。李大钊在襁褓中之所以被称作「憨头」,与他在呱呱落地时,家人得到一个吉兆有关。据传,在李大钊诞生之际,他的祖父李如珍恰巧在自家附近的棉花地里捉到一只百灵鸟。百灵鸟有「百灵」、「百龄」寓意,算是一个吉祥的兆头,但老人唯恐独苗难养,并未因此给李大钊起一个带「灵」字的乳名,而是按照乡俗,将其反叫成了「憨头」。

李大钊是在步入学龄,被祖父李如珍送到大黑坨村西头谷宗海家私塾,从师秀才单子鳌读书时,才有了自己正式的名字的,名为「耆年」,字为「寿昌」。据说,他的名字系启蒙塾师单子鳌所起。单子鳌给李大钊起名「耆年」,主要是取寿长之意,希冀他能够长寿,成为耆寿老,高寿之人。「耆」字,为古时六十岁之称(见《礼记·曲礼上》),喻长寿;「年」字,为大黑坨李氏谱系同辈男子所范之字,与「耆」字结合,恰恰可合称为「耆年」。「寿昌」,与「寿长」谐音,语义和美,恰可作「耆年」一名的表字。其中「寿」,指年寿(引申指年、岁)、长寿(活得岁数大);「昌」,明(光明),兴盛(昌盛),又作佼好貌。「寿」与「昌」二字作合,为长寿昌盛之意。据《晋书·穆帝纪》记载:「督护戴施获其传国玺,送之,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百僚毕贺。」也就是说,「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为晋朝得获的传国玉玺之上的镌字。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寄韩谏议注》一诗,有「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句,歌颂的也是长寿昌盛的美意。寿昌,充满的是仙寿恒昌的吉祥意蕴;正因「寿昌」一词语义较美,古人在起名或定字时,多用这两个字。

单子鳌之所以取健康长寿之意,为6岁的李大钊起名「耆年」,定字「寿昌」,与李大钊凄苦的身世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大钊是一个被旧时的人们称作「墓生儿」的遗腹子。他的父亲李任荣是李如珍的过继之子,在17虚岁时与西走马浮村周家姑娘结婚成家后患染肺病;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四(1888年6月13日),渤海湾发生强烈地震,波及乐亭沿海地区,他为救其生身母亲,加重病情,于李大钊出生前半年多悻悻离开人世。他的不幸早逝,使李大钊不待出生,就与自己的生身父亲天人相隔。他的母亲周氏,在李任荣去世时,为使尚在胎中孕育的婴儿能在日后顺利继承李如珍的家业,在出殡时毅然替未出生的婴儿为丈夫执幡。生下李大钊后,她愈加思念在儿子出生前6个多月就被病魔夺去生命的丈夫,心神始终难宁,常在暗地以泪洗面;由于长期过度悲伤,亦被病魔缠身,她于1891年3月7日

猝然辞世,使李大钊在两岁时又变成一个苦命的孤儿。母亲周氏去世后,李大钊是被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李如珍一手养大的。单子鳌为李大钊起名「耆年」,定字「寿昌」,主要是希冀李大钊能避开父母早逝的命运,永年高寿,并有一个比较美好的人生前程。

李大钊是在走出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校门以后,准备到日本留学时,毅然改名「大钊」,易字「守常」的。在即将东渡日本留学之际,他改名换字,与他当时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已开始使用笔名「李钊」发表了一些政论文章和其他作品有密切关系。李大钊是在1907年夏天结束在古城卢龙的永平府中学堂的求学生活,赴天津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时至辛亥革命爆发,特别是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朴素其貌,嶷嶷其德」,身上充满「侠义之气,卓拔之识」的李大钊,以「学之充,文之豪放」而「翩然起众人中」。当时,他与同校学友一起组织北洋法政学会,并与同班同学郁嶷共同出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部长,一起担任北洋法政学会创办的《言治》月刊主编。在1913年4月1日出版的《言治》月刊创刊号上,他发表了自己写的通论《大哀篇》、专论《「弹劾」用语之解纷》、剑声筑影楼丛谈《朱舜水之海天鸿爪》、评述《托尔斯泰主义之纲领》和借拟「更名龟年」,慨「浊世失名,未尝还我」的《更名龟年小启》等文章,以及诗歌《岁晚寄友》。在发表这些作品时,他没有用自己的「耆年」之名,或「寿昌」之字,也未用「龟年」之名,而是启用了自己平生的第一个笔名「李钊」。被《说文》释为「也」的「钊」字,为会意字,从刀从金,表示用刀削金属。其字有多解,一是磨损、削损(取本义);一是弩牙,或谓弩机(《广韵·宵韵》:「钊,弩牙。」《集韵· 萧韵》:「钊,弩机。」);一是劝勉、勉励(《尔雅·释诂上》:「钊,勉也。」《方言》卷一:「钊,勉也。」郭璞注:「相劝勉也。」明朝宋濂《补雩坛祝舞歌辞》:「门沆砀,驾以。俯下士,无不钊。」);一是见(《尔雅·释诂下》:「钊,见也。」);一是远(《方言》卷七:「钊,远也。燕之北郊曰钊,东齐曰超。」)。李大钊在为自己取笔名时,选择以往人们起名时常选择的「钊」字,究竟取何字义,是寓刀削之坚韧、弩牙之锋利,还是劝勉、勉励,乃至「见」、「远」,他本人并未留下任何解释的话语和文字,只能猜度,当或取其一二,或是兼而有之吧。从郁嶷写《送李龟年游学日本序》,云「同人之文,多拘挛法理糟粕之学」,而他「则振翰荦荦,发为感慨悲歌之篇,其造意树义,一以民生为念,阐扬先哲贻德为急,览者感发兴起,颂声交至」,其所作之文「感慨淋漓,明可薄汉霄,幽可泣鬼神,坚以铄金石,悲歌激昂,摧山岳而震鲲鹏」看,他的这一笔名,当含悲壮、激昂,走向远大的意蕴。

李大钊使用「李大钊」一名公开发表文章,是在1913年9月1日出版的《言治》月刊第4期发表通论《原杀》和《论官僚主义》、驳论《一院制与二院制》、杂论《政客之趣味》和《是非篇》等文章,与诗歌《登楼杂感》、《哭蒋卫平》之时。改名「李大钊」,显然是在笔名「李钊」的中间加了个「大」字。这样使原本比较平淡的「李钊」之名,一下变得异常大气,并颇有气势。李大钊将自己的表字「寿昌」易字「守常」,当在改名「大钊」之际,即1913年的七八月份,这从郁嶷在1913年9月1日出版的《言治》月刊第4期发表的《送李龟年游学日本序》中可知。郁嶷在《送李龟年游学日本序》一文中记云:「……其秋留学北洋,四方俊士,萃然聚首一室。而辈侪中籍出燕赵者,尤不乏人。余于是时始识李子守常,朴素其貌,嶷嶷其德。」一句「李子守常」,透出李大钊当时已经易字「寿昌」为「守常」。「寿昌」改「守常」,音同字不同,字义全然变了样。很显然,李大钊在自己即将年满24周岁时,改名「耆年」为「大钊」,易字「寿昌」为「守常」,意在表示不再只求自己仙寿恒昌,能成耆寿 老,而是开始一心追求有报国为民的宏远大志,且矢志守之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