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墙

哭墙,又称「西墙」(英文:Western Wall,希伯来语:הַכּוֹתֶל הַמַּעֲרָבִй),是以色列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的西侧。哭墙由石灰石砌成,全长约488米,如今最高点为40米。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场所。

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以耶路撒冷为都城,建立了统一的古以色列王国。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继位,曾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即摩利亚山)建造了第一座犹太教圣殿,又称所罗门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形成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攻占,第一圣殿被付之一炬。之后圣殿被重建,但很快又被罗马人夷为平地,仅存西边的一段护墙。祈祷广场看到的哭墙部分由46层石块砌成,其中29层位于地面,17层位于哭墙广场下方的地下。主要由耶路撒冷石类型的石灰石建造。

哭墙

犹太人把哭墙看作其信仰,团结和民族不灭的象征。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从约旦手里夺回耶路撒冷。以色列收复后拆除破败街区,修建成一片宽阔的广场。1981年,哭墙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哭墙,又称「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犹太人认为哭墙是当年圣殿留下的唯一遗迹,是犹太教最神圣的祈祷场所。

千百年来,流落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每当回到圣城,必然来到墙前手握经书,低声哭泣,默默祈祷,此即「哭墙」得名之由来,还有人将写上祈祷字句的纸条塞入墙壁石缝中,寄托其对故国之哀思。

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970年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来此朝觐和献祭的教徒络绎不绝,从而形成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贾尼撒攻克犹太王国都城耶路撒冷,城中财富被洗劫一空,圣殿被付之一炬,巴比伦人将犹太人押往巴比伦为奴,史称「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50年波斯国王居鲁士建立了波斯帝国。居鲁士征服了巴比伦王国以后,把历代巴比伦国王掳掠来做奴隶的各民族的人释放,并派军队护送他们回故乡,并以人力物力支援重建他们的家乡和文明。其中,沦为「巴比伦之囚」的古犹太人正是得益于居鲁士的「民族解放」政策而得以回到故土复国。开明的居鲁士国王把尼布贾尼撒掠夺的5400余件耶和华圣殿圣物交给了犹太人,这让犹太人尤为感激。回到故国的犹太人在第一圣殿的废墟上重建了圣殿,史称第二圣殿。耶路撒冷由此重新成为犹太教的中心。尽管当时属「 波斯统治时期」 , 有大批犹太人被迫迁出巴勒斯坦, 其他民族则大量移入, 犹太教在耶路撒冷的决定性作用却仍然保持下来。

公元前333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灭掉波斯帝国,犹太民族又落入希腊人之手,进入「希腊统治时期」。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帝国一分为三,叙利亚一带为塞琉古王国,埃及为托勒密王国,马其顿、希腊本土则为安提柯王国。这三国曾先后取得对犹太人的统治权,但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仍顽强维系其民族及宗教的存在。公元前168年,叙利亚的安条克四世占领耶路撒冷后宣布犹太教为非法,强迫犹太人改宗,从而激起犹太人的反抗,爆发了「马加比起义」,并于公元前165年取得胜利。犹太人收复失地,恢复并洁净圣殿,耶路撒冷亦成为其哈斯摩尼王朝的首都。当时犹太人与正在兴起的罗马帝国结盟而于公元前141年正式取得其独立。

公元前64年,日益强大的罗马帝国以武力使叙利亚成为其行省。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进军耶路撒冷,杀死约1.2万犹太人。犹太人丧失独立,进入「罗马统治时期」。公元前40年,罗马统治者将大希律封为犹太王。但在这名义上存在的犹太王国时期,耶路撒冷圣殿曾得以修缮和扩建。犹太人不甘屈从罗马人的统治,曾多次举行起义,较大规模的有公元前53年的起义、公元前4年大希律死后的犹太人起义、公元6年的西卡尼派起义等。

公元66年又爆发更大规模的犹太人民大起义,史称「犹太战争」。这次起义于公元70年被镇压,有7万多犹太人被卖为奴,耶路撒冷圣殿亦被焚毁,从此不再被修复。占领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将之分割给其将士居住,犹太人则遭杀戮或驱逐。此后犹太人又于公元79至81年、116至117年、132至135年举行了三次大起义。最后一次由巴尔·科赫巴领导的大起义有20多万犹太人参加,其失败后有58万犹太人被杀,幸存的犹太人亦被卖为奴和驱赶出去。耶路撒冷彻底被毁,罗马人在此另建一个名为爱利亚·卡皮托林纳的新城,严禁犹太人走近。自此,犹太人在世界各地历经无数的颠沛与流离。

后来巴勒斯坦人在圣殿遗址上建造伊斯兰教的萨赫莱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圣殿从此再不能重建,但留下了一段围墙,即哭墙。犹太人把圣殿遗留围墙看作其信仰,团结和民族不灭的象征,早在公元333年就有不少犹太人在该墙下祈祷,哭诉罗马人之暴行。

从19世纪中叶起,犹太人试图购买哭墙和其邻近地区,但没有成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20世纪早期兴起后,哭墙成为犹太社区和穆斯林宗教领袖之间摩擦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达600万之多。这些惨痛的历史遭遇,深深地印在犹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更被犹太人视为信仰和团结的象征。

哭墙

1948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发生战争后,约旦控制了哭墙,禁止犹太人来到墙下。1967年,六日战争中,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得哭墙。近2000年来,哭墙首次处于犹太人控制之下。以政府在哭墙前辟出宽阔的广场,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重要的国家或宗教节日,便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1967年,「哭墙」所在的破败街区后被拆除,成了一片宽阔的铺砌广场。

1981年,哭墙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自1968年起,依照以色列政府及宗教事务部的决定,沿着哭墙进行发掘工作,这项工程于1985年结束。在这之前,该墙大部分都掩埋在地下面,而现在可以贴着整个墙壁走过,并了解它上部的一些建筑物的用途。

哭墙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圣殿山的西侧。

耶路撒冷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

圣殿山的哭墙位于耶路撒冷有人居住的地区内,哭墙分成男、女两个区域,男在左区,女在右区。巴克莱门圣殿山区域下方,可以通向祈祷广场。哭墙前的祈祷广场,用于礼拜和公众集会,祈祷广场以北约 170米处是小哭墙。威尔逊拱门毗邻哭墙,位于哭墙祈祷广场的室内的男士区,罗宾逊拱门位于圣殿山西南角。

哭墙祈祷广场全年开放,用于礼拜和公众集会,包括阵亡将士纪念日仪式、成人礼庆祝活动和以色列国防军新晋士兵的宣誓仪式、特别祈祷聚会等。

哭墙

小哭墙是位于祈祷广场以北约 170 米处的额外暴露的哭墙部分的名称。通过位于穆斯林区铁门附近的一条狭窄小巷即可到达。过去,耶路撒冷的长老会来到小哭墙进行午夜祈祷仪式(Tikkun Chatzot)。自六日战争以来,成群结队的游客参观了这个地点,每周五晚上,犹太人都会来到 祈祷墙 前进行安息日晚间祈祷仪式。

小哭墙的总长度(从南边的入口大门到北边马穆鲁克时代建筑的支撑拱门)为17.7米。前面的广场宽4.2米。墙上有不同时期的石头,其中最大的石头长1.15米。

哭墙

罗宾逊拱门是圣殿山西南角的拱门。在第二圣殿时代,圣殿山的西门之一位于其上方。一道楼梯从城门通向街道,一直延伸到耶路撒冷的南部。

1838 年,英国学者爱德华·罗宾逊 (Edward Robinson) 发现了这座拱门。约瑟夫·本·马蒂亚胡(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的著作中提到了罗宾逊拱门:「最后一条通向另一座城市,那里的道路通过许多台阶下降到山谷中,然后再向上」(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古物》)犹太人)。

罗宾逊拱门总长15.2米,高约17.5米。拱门宽度为12.90米。拱门的西柱/支撑墙宽3.60米。拱门下的街道宽约8米。

哭墙

1854 年,美国游客兼研究员詹姆斯·巴克利 (James Barclay) 博士在现在祈祷广场女性专用区的南角发现了圣殿山入口的门楣。原来的大门通向圣殿山区域下方,有一条楼梯从那里通向圣殿山广场。约瑟夫·本·马蒂亚胡(弗拉维乌斯·约瑟夫斯)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这座门。有些人认为它是「所罗门之门」,在特定祈祷的门列表中提到,在穆斯林时代初期,人们通常在圣殿山大门对面背诵该祈祷。祈祷文和大门的名称是在开罗吉尼萨发现的,可以追溯到十世纪。

哭墙

威尔逊拱门毗邻哭墙。它是大桥拱顶中最大的。如今,它是哭墙祈祷广场的室内、有顶棚的男士区。该拱门建于古代穆斯林时期,位置与第二圣殿时期矗立的狭窄拱门相同。拱门长15米,跨度12.9米。今天,链门位于拱门上方。

哭墙

哭墙是希律王于公元前一世纪在圣殿山发起的一系列非常全面的整修工程的一部分。直到希律时代,圣殿山还相当小,并延伸到摩利亚山的自然区域。希律王将大院扩展到山周围的峡谷和山脉。为了支撑这个边缘被设计为高于地面的大广场,希律竖起了四堵巨大的挡土墙,它们一起形成了一个梯形结构,并在挡土墙和山之间的空间中建造了拱门和拱顶。

哭墙是最长的城墙,全长约488米,最初的高度约为60米,但如今的最高点为40米。在祈祷广场看到的哭墙部分由46层石块砌成,其中29层位于地面,17层仍位于哭墙广场下方的地下。祈祷广场上方的哭墙石阶的上半部分是穆斯林修复的。其他大部分是第二圣殿时期的原石。广场上看到的哭墙部分的整个高度估计为从基岩到最高点有32米。 祈祷广场的高度约为32米。过去在圣殿山进行的考古发掘中,没有测量城墙的厚度,但似乎城墙的厚度有一米。在拉马特什洛莫的发掘中,发现了一个采石场,那里切割出类似于哭墙砖块的岩石,长约8米,宽约1米。

城墙主要由耶路撒冷石类型(玛勒迦)的石灰石建造,这些石料可能是在距圣殿山数百米的西底家洞穴中开采的。石头的大小和重量各不相同,每块石头约两吨至数百吨。最大的石头位于科泰尔的隧道中,长约14米。为了稳定承受来自其后面内部空间的拱门和拱顶的巨大压力的墙壁,它被建造成金字塔形图案,使得每一层相对于其下面的层向内后退约两厘米。城墙的上部装饰有壁柱,628年拜占庭人从萨珊王朝手中夺回耶路撒冷时,这些壁柱被毁坏了。

哭墙

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背景的到访者或以手抚墙面、或背诵经文、或将写着祈祷字句的纸条塞入墙壁裂缝中,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正统派犹太教教徒往往身穿长袍黑西装,内着白色衬衣,头戴黑帽,鬓发垂颊梳成小辫子或者留着络腮胡。大多数世俗犹太人,尤其是年轻人,则人人都头戴一顶小圆帽,去犹太教堂时,佩戴上帽子、身披头巾,表示对上帝和祖先的敬畏。这种小圆帽叫作Kippah,犹太男性戴在头上,意为「遮盖」。对犹太人来说,因为头上有天,不能以头发直接面对上帝,所以要用帽相隔,表示对上帝的敬畏感。

哭墙

哭墙

1967年6月六日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宗教部立即开始了哭墙的发掘工程,这是一项复杂的考古工程,挖掘工作是在紧靠墙而建的居民区下方进行的。

1981年,哭墙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1988年10月,哭墙遗产基金会成立,目的是对哭墙隧道进行一般维护、开发、监督、挖掘、维护墙体基础设施、展览和宣传。此后,基金会开发了哭墙广场。包括为上层广场和祈祷广场铺设新地板、建造卫生间、为科泰尔地区的公共交通和停车准备适当的区域、标牌和照明、改善安全系统、安全围栏和亭、组织逃生/救援路线广场、建立通讯系统等。除此之外,基金会为各个部门组织成人礼和旅游活动,鼓励士兵、游客、学生、家庭等参观。

2005 年,哭墙遗产基金会在拉比什穆尔·拉宾诺维奇(Shmuel Rabinovitch)的领导下发起了一项重大修缮工作。其目标是翻新和重建威尔逊拱门内的区域,即开放祈祷广场中面向墙的礼拜者左侧的有盖区域,并提供前往祈祷厅的便利通道。

据说,2002年7月,哭墙真的「哭」了,墙面上出现了异常的一道道水渍,连续几天既不扩散也不消失。在犹太教传说中,哭墙流泪可是犹太救世主「弥塞亚」降临的预兆。为此以色列文物局专门组织调查,结论是:纯属自然现象,水渍是因为石缝中的植物腐烂造成的。

2012年12月19日,一名男子在耶路撒冷哭墙祈祷时发现一个信封装有507张支票,总金额高达5亿美元(约合31.2亿元人民币)。以色列媒体调侃称,总有人在「哭墙」祈求经济保障,他们的祷告终于有了答复。

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很多犹太人会往「哭墙」的墙缝里塞写着自己心愿的纸条,但支票还是很少见的。被发现的507张支票来自世界各地,每张金额都在100万美元左右,上面有签名但没有写是开给谁的。警方随后调查,以确认这些支票的真伪。另据美联社19日报道,当地的拉比认为,写支票的人可能想把他所有的财富都交给上帝。

2021年8月25日,因犹太人喜欢将自己的愿望写进纸条塞入哭墙上的缝隙里,希望写下的心愿能够成真。由于缝隙里的纸条已经太多,管理哭墙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进行清理,以便为以后的纸条腾出空间。根据犹太人的传统,清理出来的这些纸条会被埋在附近的一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