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乘马

伏牛乘马汉语成语,拼音是fú niú chéng mǎ,意思是指伏羲部族驯服牛、骑乘马这样的劳动技术。后来这句成语也成为中国古代畜牧饲养业确立的标志。出自《帝王世纪》。

伏牛乘马

“豢育牺牲,伏牛乘马”《路史后》.”执伏牺牲”《补记 月令》.”养牺牲以庖牺,故曰庖牺”《补三皇本纪》.伏牺之名即服化牲畜.”豢育”,”伏”,”乘”,很清楚是饲养繁息。人们在长期渔猎生活中,往往捕获猎物满足当时食用外,剩余部分杀死极易腐烂,但无猎获物时,无所庖食。实践证明所剩猎物贮存是最佳办法。伏羲氏族通过摸索牲性,喂养豢育,使其成为家禽,家畜,这是一大革命。这是伏羲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内涵中看,确实这一时期原始畜牧业已成雏形。仰韶文化家畜饲养业较发达,经鉴定肯定家畜有猪和狗。大地湾第九区仰韶文化晚期一灰坑中放大量猪骨,总数达10头之多。骨器原料多为猪骨。同时羊和马骨也有少量发现。马家窑文化居民是戎羌的祖先,羌本义是牧羊,同时多饲养猪,狗和鸡。柳湾墓葬中多以整猪,狗,鸡,羊作为随葬。大汶口文化居民家畜饲养业也较发达,遗址出土的猪,狗,牛,鸡等禽畜骨骼,也有整猪,狗随葬现象。尤其中期以后以猪随葬颇为盛行。整猪,半猪,猪头,猪下颌骨随葬很普遍。以大汶口遗址发掘133座墓中看,以猪随葬者竟达三分之一以上。三里河一墓中仅猪下颌骨达32个。特别是大汶口文化出土猪形陶壶,圆面耸耳,拱鼻张口,短尾上翘,活象一头肥胖幼猪。还有许多陶 造型,象是肥猪伸腿(足),张嘴(流)卷尾(板金),在向主人乞食。三里河出土猪形陶 ,嘴两边还微露獠牙,形象很逼真。上可见,”豢育牺牲,伏牛乘马”,”养牺牲以充庖牺”的原始畜牧饲养业是伏羲氏族文化内涵之一.

《世本·帝系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太昊伏羲氏。」据此,知伏羲即太昊伏羲;太昊与伏羲连称始此。然古书中太昊亦作大昊、大皞、太皡;伏羲亦作宓牺、庖牺、伏牺、伏戏、庖羲、炮牺。《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伏羲盖雷神之子。传说中之伏羲为「蛇身人首,有圣德」(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师蜘蛛而结网」(晋葛洪《抱朴子·对俗》),「作瑟,造《驾辩》之曲」(《楚辞·大招》王逸注),「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宋罗泌《路史·后纪一》注引《古史考》),「取牺牲以充庖厨」(《太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此皆犹人之伏羲。神之伏羲,则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准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众帝所自上下」者,盖缘建木而上下于天。《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皡爰过,黄帝所为。」「大皡爰过」者,亦上下于建木之意。伏羲之神性明矣。又《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皡,其神句芒。」《准南子·时则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皡、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皡,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此即其神职。

伏羲与伏牛乘马

《太平寰宇记》卷四三:「伏牛台在《赵城》县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纪》曰:伏羲风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曰伏牛台。」《世本·作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云:「胲作服牛。」「服牛」即「伏牛」,胲即王亥。此云伏羲「伏牛乘马」 。由此可以得知,伏羲所处的那个时期还处于狩猎时期,因此经常与动物为伴。他不仅要制服牛,而且还要乘马。这里所谓的乘马,也可以认为是将马降伏以后进行乘坐的意思。

【地理位置】

北伏牛村位于洪洞县城北10公里,东屏霍岳,西临汾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原属赵城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