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英文: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北中医」,位于北京市,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中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管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是中国重点高校、中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国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10月,北京中医学院就成为中国六十四所重点院校之一。1971年7月,北京中医学院与中医研究院合并。1981年,学校成为首家中医药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学校入选中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学校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成为唯一一所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医学院校。2011年,入选中国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截止至2023年3月,学校占地108.30万余平方米,有三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5474人,其中研究生6029人,本科生8937人,留学生508人。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有教职工6184人,专任教师1727人。学校设置有14个教学单位,16个本科招生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1956年8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内的四所中医学院。次年,随着南京和沈阳等地中医和西医教授的调入,学院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1960年10月,北京中医学院成为中国六十四所重点院校之一。1971年7月,北京中医学院与中医研究院合并,学院是一个领导班子,但挂两块牌子。1977年11月,北京中医学院与中医研究院分开,独立发展。1981年,学校成为首家中医药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中医学院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的”211工程”预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了加强针灸教育,大力培养针灸人才,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申报组建北京针灸学院,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负责筹建学校。1986年3月,北京针灸学院正式建立,并开始招收针灸学、骨伤科专业学生。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同意更改校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199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0年7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接管理。200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学校良乡校区奠基,学校进入「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2014年,良乡校区投入使用,首批新生入驻。2017年9月,学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8年,学校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1年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北京中医药大学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设有14个教学单位,16个本科招生专业。同时有4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6184人,专任教师172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中国优秀教师2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名,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名,首都国医名师9名,除此外学校还拥有多名省部级以上人才。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包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包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设有一级学科中国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中国国家重点学科15个,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第四轮中国学科评估中,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排名A+,中药学排名B+。3个一级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3门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有7个中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中国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中国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中国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个中国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0个临床教学基地。学校还获得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校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并且学校开设中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学校也建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等海外中医中心。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纸本图书130万余册,馆藏期刊11余万册。馆藏珍贵古籍4万余册,电子图书已逾112万册,订购中外文数据库和文献管理软件34个。馆藏珍贵古籍包括明、清、民国、新中国时期(含日本、高丽)的木刻本、石印本、手钞本、影印本线装(含经折装)近4000种、4万册,其中,明版33种,清版925种,医学古籍2600余种、近2万册。图书馆自主开发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及民国线装书数字资源平台」、「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了学校1980年代至2023年3月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并于2002年开始建立馆际互借体系,2003年底加入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为学校读者和联合体成员馆读者提供馆际互借服务。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59年10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高级中医药学术刊物。期刊开设了「引航之声」「专家述评」「理论研究」「中药药理」「针灸」「科技之窗」「中医体质」「临床研究」「文献研究」「中药化学」等专栏。《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为中国6大检索系统10余种检索刊物的主要刊源,被以下重要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等。

《现代中医临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临床研究、临床观察、理论探讨、思路与方法、综述、临证发挥、叙事医学、专题研究、名医传承、国医大师、经典研读、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方药研究等。现代中医临床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

《中医教育》创办于198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高级中医药教育科学研究刊物。期刊面向海内外发行,集导向性、学术性、研究性、应用性于一体,全方位服务于中医药教育事业。《中医教育》属于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医科学杂志(英文)》(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期刊刊登传统中医药的先进科研成果,中医、中药、针灸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原创论文,以及中医有关的病例报告、评论和政策。期刊已被中国知网、VIP、万方、CA、DOAJ、Embase和Scopus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62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中医床研究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等科研平台。

截止到2023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承担科技部「973计划」、支撑计划、重大专项、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77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标380项,国家重点研发「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中标2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标4项。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学校论文数量为2640篇,SCI论文收录数量为666篇。学校有2项专利首次获得中国专利奖。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灸用艾绒》和《中医四诊操作规范第三部分:问诊》成为国家级标准。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学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用以表示学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

《承诺》

今天是桃李,明天是硕果

京华的殿堂升华我们的寄托

走进了学府,我们认真求索

用百家医术,积淀身上的职责

向祖国承诺,向人民承诺

勤求博采永远是我们的选择

丹心传承岐黄,汗水浇灌杏林

妙手把握苍生的脉搏

今天是烛光,明天是星座

圣贤的智慧启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会,我们不做过客

为百姓造福,张扬博爱的人格

向祖国承诺,向人民承诺

勤求博采永远是我们的本色

丹心传承岐黄,汗水浇灌杏林

仁术呵护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校旗设计为白底红字,中央印有启功题写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字样,左上方配以彩色校标。    

截止2023年3月,学校拥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

良乡校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大学城,在2015年9月正式启用,2018年成为主校区。周边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校区内设有食堂、公共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诸多建筑。2022年入学的所有专业学生均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学习。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在良乡校区学习。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和平街校区在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始建于1956年,距今61年历史,占地面积约400余亩。校区内设有中医药博物馆、图书馆、教学楼等建筑。和平街校区设置学院有基础医学院(基院)、针灸推拿学院(针院)、人文学院(人院)、管理学院(管院)、研究生院、国际学院、台港澳医学部。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望京校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6号,望京校区西边有中央美术学院,东面有798艺术区,南面是宜家,校区附近也还有地铁13号、14号、15号线的站点可供出行选择。学校将规划建设望京校区使其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家一流大学科技园,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年3月,学校获得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推荐学习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2021年9月,学校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