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是由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创作演出的经典豫剧,由黄在敏担任总导演,陈涌泉编剧,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主演。其剧本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赵氏孤儿」的故事,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而成。

剧目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赵氏一家遭奸臣屠岸贾诬陷残害全家,赵家儿媳躲入宫中产下遗腹子,由赵家门客程婴救出,后为躲避搜查,程婴和公孙杵臼不顾自身安危多次化险为夷将孤儿抚养长大,十六年来忍辱负重,最终孤儿得知真相为赵家报仇。剧中程婴等人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深深打动着观众,该剧目主题升华、悲剧意蕴深厚,结合了道具、舞台设计和表演艺术等,使豫剧这一艺术显出了它既古老又年轻的魅力。

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2002年搬上舞台,至今已演出2000余场,被戏曲评论界称为「一部伟大的悲剧」,2020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名单,获得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全国第一名并被评为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的剧目,获得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等各种奖项,此外,该剧还登上义大利、美国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的戏剧舞台,成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作为戏曲作品是在南宋时期。宋末元初,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广为上演,甚至远播海外,1733年「赵氏孤儿」的故事被译成法文,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François-Marie Arouet)把它改编为《中国孤儿》,义大利作家P.梅塔斯塔齐奥(PietrO Metostasio)改编为《中国英雄》,英、奥等国也曾出版、上演。在国内亦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明代徐元的传奇《八义记》、佚名的《接缀记》 、李盘的《赵宣孟》 杂剧;清代有《八义图》《赵氏孤儿》《搜孤救孤》《节义谱》;近代以来,各个剧种对「赵氏孤儿」的故事都青睐有加,将其改编上演,京剧、秦腔、晋剧 、汉剧都有相应的剧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京剧《搜孤救孤》《赵氏孤儿》、蒲剧《赵氏孤儿》等,这个故事本身颂扬的崇高精神触动着观众的内心,在纵横交错的时空中生生不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视剧、电影等新兴媒体吸引了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传统戏剧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豫剧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难题,既要突破目前陈旧的局面、吸引观众注意力,又要保留其自身特色、弘扬传统豫剧的内在精神。豫剧市场迫切的需要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迫切需要既传承豫剧文化又有所创新的作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程婴救孤》的出现具有别样的意义,在取材上,该剧目结合历史故事进行改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歌颂中华儿女的美好品质;在剧目创作上,该剧目大胆创新,在编曲上融合了现代元素;在舞台表演上,演员根据演出环境和观众适时调整,为观众呈现不同的戏剧特征,既适应了现代化发展,又保留了传统豫剧的特色。

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等人为改变河南省豫剧二团的发展困境,尝试复排传统剧目到北京进行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专家们为表演提出了建议,虽然戏演的不错但是过于老派,已经与时代脱节,传统剧目的发展应发挥剧团善于改编历史剧的有时,推出与时代相结合的新编历史剧目,由此改编《赵氏孤儿》的想法涌上心头。

2002年河南省将举办第九届戏剧大赛之前,李树建决定创编豫剧《程婴救孤》,他深知扎实的剧本对于剧目的重要性,于是邀请著名剧作家陈涌泉来创作《程婴救孤》,初稿完成后,多次邀请郑州、北京等地的专家进行研讨,陈涌泉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剧本。然而将此搬上大荧幕又需要一笔资金,剧团又迎来了资金困难的问题,对此,河南省豫剧二团全体团员齐心协力东奔西走为排戏筹集资金,终于把《程婴救孤》搬上了大荧幕。

程婴救孤

春秋时期,赵氏一家受奸臣屠岸贾所害,一家三百多口遭其灭门追杀,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公主,得以躲到宫中避难。赵朔死后,他的好友程婴和公孙杵臼聚到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为什么偷生,而程婴回答公主正在怀孕,若剩下男婴就将他抚养成人,若生下女婴则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不久公主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听闻便到宫中搜索,但未找到母子二人的藏身之处,程婴和公孙杵臼深知屠岸贾并不会善罢甘休,便商议解决对策,公孙杵臼问道程婴育孤与死哪个更难,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却难。于是二人商议公孙杵臼牺牲自己,而程婴承担育孤之任,恰好程婴自己的儿子刚出生不久,二人实施掉包之计,让公孙杵臼将自己的孩子抱上逃走,妻子则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追来时,程婴假意贪图钱财,要求屠岸贾给予钱财则告知婴儿的下落,屠岸贾答应后程婴带着他找到了藏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

程婴救孤

公孙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假意大骂程婴并央求留下婴儿一条性命,屠岸贾不允,程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就这样程婴背负著忘恩负义的「骂名」带着赵氏孤儿隐居十六年。赵氏孤儿终于长大,得知了真相,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灭掉了奸臣屠岸贾报仇雪恨,所有的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为救孤儿死在了屠岸贾的剑下。

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的唱腔使用了「豫西调」,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调为基础,音质圆润、粗犷,声音浑厚、苍凉。曲调低平,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主。剧中程婴的唱腔设计结合李树建的声音特点,唱腔都是采用降B调,旋律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如唱词「舍去我惊哥亲生子,亲生子啊」中「亲生子」带有哭颤音,但并未哭泣,继续压低喉咙,扩宽音柱,表现出程婴丧失「亲生子」的痛楚。唱词中,三个「十六年」的第二个「十六年」尾音做断断续续的 颤音处理,末尾还加了一段抽泣声,唱词「度日如年」中的「度年」使用哭颤音,唱出了程婴十六年来的艰辛与心酸,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程婴痛苦的情感。公主旦角的唱腔大部分都是采用降E调,旋律委婉、曲折。

在该剧第二幕中,程婴请求好友公孙杵臼将自己的儿子掉包以换得赵氏孤儿的安全。公孙杵臼则问道:「贤弟,你能舍命也罢,难道你能舍去你那亲生的儿子吗?」面对好友这样的询问,程婴内心无比痛苦,李树建在表现此时的情景时,先用一只手猛地抓紧公孙杵臼的胳膊,脸上肌肉颤动,双眉忽皱忽开,浑身抖动,咬牙声咯咯响起,然后低首垂泪,从牙缝里痛苦地挤出一个「能」字,这样的表演把程婴内心痛苦压抑的情感生动的表现出来,让观众体会真切。当公孙杵臼将护孤抚孤的重任交与程婴,问程婴:「贤弟,死有时候比生要容易得多呀!我一死了之,权当睡过去了,可你要留下来把孤儿抚养成人,在真相大白之前,更要承受世人的唾骂,骂你背信弃义,贪图富贵,势利小人,那滋味不好受啊!贤弟你要撑得住!忍得住!熬得住啊!」听着这些肺腑之言,李树建用一个剧烈颤抖的背影来表现,而后二人突然冲上前去,相互跪拜,猛然拥抱。这一嚎、一跪、一抱,将二人的内心世界揭示的淋漓尽致。

《程婴救孤》悲剧主题贯穿始终,剧情从一开始赵家三百余口被灭门到最后程婴死在屠岸贾剑下,处处体现著悲剧精神的内核。剧中程婴的妻儿、丫鬟彩凤、好友公孙杵臼接连在自己面前死去,亲眼看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死在奸臣屠岸贾的刀下,更要承受十六年来众人的辱骂,在奸臣眼皮底下苟且偷生,惨遭失子之痛、丧妻之哀、育孤之苦、唾骂之冤,结局又为救孤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凸现了伟大的人格,讴歌了舍身取义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整体剧情更侧重于对崇高精神的歌颂,悲剧精神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表现人物对命运的顽强抗争,《程婴救孤》所引起的不仅是单纯的悲痛,而是让观众在主人公的身上看到顽强无畏的高贵品格,激发生活的斗志,从而陶冶感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

《程婴救孤》以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其故事脉络大致相同,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赵氏孤儿》的主要内容是复仇,而陈涌泉将《程婴救孤》改编为歌颂人性的光辉,突出颂扬程婴忠勇无畏、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相对于故事情节而言,陈涌泉也做了大幅度的删减,元杂剧《赵氏孤儿》和京剧《赵氏孤儿》交代故事背景都占据了一定的篇幅,讲述晋灵公与屠岸贾弹打百姓、屠岸贾和赵家的不合、陷害赵家抄杀满门等内容较为详细,而在《程婴救孤》中陈涌泉将这些故事背景一笔带过,直奔故事核心主题,把故事的重心聚焦到孤儿的命运上,在故事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引起观众的审美期待。

在人物情节上,相对于《赵氏孤儿》陈涌泉也做了一些调整,《赵氏孤儿》更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削弱了人物的刻画,陈涌泉则着重《程婴救孤》刻画各个人物的形象,把每个人物的心理写的细致入微,程婴的英勇大义、丧子之痛,孤儿的仇恨与纠结,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更让观众产生共鸣。各个《赵氏孤儿》中还原当年真相的情节——「说画」部分都是将原本的故事完整的再讲一遍,而《程婴救孤》省略了这一环节,运用了闪回、蒙太奇、心灵对话等手法将真相呈现给观众,避免了长篇幅的重复,为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体验。

传统戏剧的舞台设计很少,仅需几个简单的桌椅就可以代表故事中的任意场景,空间通常是空的,《程婴救孤》遵循了这一原则,既不打破传统戏剧舞台的虚拟本质又根据自身的故事情节进行设计,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颜色作为舞台的主色调,配以雄伟壮观的城墙宫殿,城墙前面有两个可移动的台阶,通过这些结构设置表现舞台的空间感,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点。通过城墙将舞台划分为两个空间,形成上下两个表演场地,既扩大了表现范围,又可以利用空间充分发挥舞台假定性,制造出多声部对话和阴阳两个世界,为「说画」提供更好的舞台效果。总体设计简单、壮观,随着剧情的推进,舞台背景不断变化配合著演员的上下场,和剧情合二为一。简单的城墙宫殿具有现代的写实意味,又营造出阴郁的氛围,加深了悲剧的美学效果。

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的舞台灯光色彩主要有五种颜色,分别是黑色、蓝色、白色、绿色和红色,其中黑色和蓝色贯穿全剧始终。剧中黑色和蓝色渲染悲凉凄惨的气氛,暗示著剧情的走向,给人以压抑、悲伤的视觉体验。白色的运用主要是在舞台上强调人物,将强光打在主要人物上,突出主体与背景形成反差,起到强调主体的作用。剧中红色的使用是在赵氏一家遭到灭门时,舞台背景大面积使用红色,突出惨烈的血光之灾。剧中绿色出现一次是孤儿和母亲在郊外相遇时,绿色预示著希望,这里也是全剧的转折点,剧情到此开始有所缓冲,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与全长压抑的黑色和蓝色形成对比,与剧情相呼应代表着新生力量逐渐强大。

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

《程婴救孤》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每个角色的服装设计都饱含深意,在传统戏剧中演员通常饰以夸张的脸妆和复杂的服饰,而《程婴救孤》将脸谱淡化,服装以当今改良后的传统服装为基础,随着剧情的变化,服饰随之变化。当程婴第一次出现时,身着深蓝色衣服,带着乌黑的帽子和髯口,年轻有朝气,整体形象充满著激情和正义。剧中公主一出现则穿了白色的衣服,与新生儿的黄色包裹形成对比,新生儿出生的喜悦和全家三百多口人被杀害的悲壮形成激烈的冲突,服饰反差的搭配更突出了这一点。

程婴救孤

剧中饰演程婴的演员李树建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他是豫西调传人,音色纯正宽厚,善于结合人物性格和剧本情节运用唱腔的变化表演,他的爆发力、冲击力和节奏感较强,剧中为表现程婴的悲愤,他一连唱了十几个「为救孤……」,这样的排比式演唱,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在舞台表演上,李树建大胆汲取「布莱希特」表演思维的特长,借鉴话剧的特色,注重塑造人物和观众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为充分展示程婴内心的悲痛,以「淡」渲染艺术的感染力,在平淡的表象下,翻滚著汹涌的感情洪流,突出了人物忍辱负重的性格和精神,把观众带进剧情中去,力争让观众与剧中人物没有审美阻隔,更好的深入剧情,李树建在艺术和形象塑造上的升华,使程婴这个历史人物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程婴救孤》站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叉点上,发挥了传统戏剧的表现性和故事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故事讲出来,把对人性的思考带入到剧情中,传递到观众的心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仁义、忠勇、坚韧不拔等美好品质,向世人传达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不可缺失性,和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精神空虚、道德丧失等诸多问题形成鲜明对比,使群众在面临这些社会问题时深刻的思考。中国传统戏曲历来有教化民众的作用,戏曲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程婴救孤》以其精神内核感染著群众,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扎根于群众宣扬对个体生命的肯定,讴歌人性之光,成功的实现了现代转化。

《程婴救孤》的成功创排为传统剧目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启示性意义。豫剧发展首先要守住群众,吸引年轻观众的同时还要留住老观众,《程婴救孤》剧本创新改编更符合年轻人的胃口,使年轻人在欣赏时也不会觉得无聊,同时还保留了传统豫剧的特色,使得观众群体更加丰富,豫剧市场更加宽广。其次豫剧创新要适度,舞台设计采用现代化手段但也不失偏颇,《程婴救孤》中没有滥用舞美,如序幕中刽子手上场时用的是蓝光,赵家被杀者后舞台整体切换红光,舞台上一片血红,呈现出赵家被屠血流成河的惨状,恰到好处的渲染了悲剧的气氛,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使其为剧情和剧目本身服务。最后豫剧的发展要弘扬时代责任,《程婴救孤》用朴实的语言和逻辑讲述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讴歌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体现着人性的光辉,用最简单的故事打动着群众,使观众在观看戏剧的同时感受民族精神。《程婴救孤》在河南豫剧创作的绘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传统剧目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陈涌泉评:「《程婴救孤》就像一滴水,折射出了河南戏曲的可喜发展。最近几年,河南戏佳作迭出,产生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我认为这是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河南戏曲创作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程婴救孤》的成功是因为它有效克服了长久以来制约戏曲自身发展的两大瓶颈:精品意识薄弱和城市演出市场的萎缩。《程婴救孤》用精品意识指导艺术生产,在演出市场中锤炼精品,以精品进一步带动演出市场,形成了良性机制。让河南戏曲走向全国,把先进理念带回河南,这是在开拓城市演出市场中的重大收获。」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评:《程婴救孤》由经典故事改编,超越了剧目本身价值与意义,给今后的传统戏曲创编带来了思考和启示。河南省豫剧二团的创作出发点和目的是占领演出市场,《程婴救孤》在创作过程中极好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把塑造性格、传达感情放在首位,特别是李树建的表演始终把握人物的精神状态、情感状态,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这对目前戏曲创作大量搬用晚会手段、专事花哨的不良创作倾向也是一个拨正。《程婴救孤》是一次突出强化豫剧剧种特点的创作,使河南观众感到亲切,外来观众感到新奇。

著名文艺评论家谭静波评:《程婴救孤》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发展了豫剧「红脸行」艺术,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豫剧「衰派」须生艺术,走入了行当的深处也走入了人性的深处。李树建深入地走入了「衰派」须生行当,也走入了程婴的人性深处。在声腔上,李树建在继承豫西调「红脸王」唱派的基础上,从人物性格、感情、命运出发,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为豫剧红脸行创造出了一种朴拙中见精巧、苍凉中见激越,泣声而吟、吞声而歌的「衰派」之音。在表演上,勇于挑战传统,在整个戏曲写意的框架中,加强了写实的力量,注重程式表现生活内容的确切性和具象性,注重内在的体验,注重细节的真实。创造了一种更加自由、更加灵动的表演方式。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绍军评:在新编历史剧的创作领域 ,《程婴救孤》让人耳目一新。它在艺术上是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时间的跨越性,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的新编历史剧创作的一个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