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前身深圳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83年9月。1997年4月,学校院系调整将建筑系、土木工程系、环境设计系、建筑设计研究院、世界建筑导报社合并成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06年8月经学科和院系调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由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本科专业组成,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四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学院下辖建筑系、规划系、城市与建筑环境实验室、世界建筑导报社以及作为学院规划设计实践基地和对外窗口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983年9月,深圳大学成立建筑系;

1997年4月,学校院系调整将建筑系、土木工程系、环境设计系、建筑设计研究院、世界建筑导报社合并成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2002年,「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2006年8月,经学科和院系调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源于1983年成立的建筑系,并与深圳特区、深圳大学同步成长与建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建筑院校。

清华大学汪坦教授任首任系主任,奠定了「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特色;早期系主任许安之教授培育建设了建筑学科的本科和硕士培养体系;陈燕萍院长任期内,推动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硕士教育评估;特聘教授仲德昆院长,引进孟建民院士和郭仁忠院士,完善了人居环境学科群体系,提升了办学层次;特聘教授范悦院长,进一步加大教学和科研的改革创新力度,学科建设进入有序发展、稳步上升的轨道。

深圳大学位于中国最发达的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示范性,这也为深圳大学建筑学科的办学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挑战。

伴随着特区建设的历程,深圳在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尤其是高密度居住建筑、超大尺度城市综合体等领域逐步处于领先地位,优秀建筑作品大量涌现。近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政策的指引下,深圳的城市和建筑发展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并与科技创新和研发相接轨。在「双区」和「设计之都」的背景下,深圳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规划和建筑企业,同时也孕育了自身先锋的设计文化。深圳的城市区位和资源为深圳大学建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

深圳大学与特区同步成长发展,并呈现出开放与创新的特质。建设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一流建筑学专业,是深圳大学的使命与责任。随着建筑学科边界的拓展,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正逐步构建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和城市空间信息工程互相协同支撑的学科体系,并形成更为综合的人居环境学科群体系。

学院简介

建筑学院设置两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本科每年招收1个班,约60人,学制5年,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城市规划本科每年招收1个班,约30人,学制5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4个二级学科上设硕士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授建筑学硕士学位(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和工学硕士学位。

建筑学科是深圳大学的重点学科,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成为省内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双雄并列的两所重点学科之一。1996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专业评估,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的授予权。2002年,「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6年被建设部评为创新先进单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校学生总数为597人。其中本科生:466人(建筑学专业285人、城市规划专业181人);研究生为:131人。

建筑学院在职教师5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其中教授级教师1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1人,讲师、建筑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4人,硕士学位31人;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占三分之一。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重教学、重教书育人、重团队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通过多年的重点建设,已经形成研、学、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色,拥有一支较为年轻、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学术带头人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已经形成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稳定的研究方向,有较为充足的科研经费,专业科研基础良好,教学科研设备齐全,专业图书资料室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中取得了丰富成果,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在国内外较高层次的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术队伍也取得较为显著的基础研究和科研转化成果。

院系专业

学院开设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地理信息与智慧城市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构建了城市空间信息协同的「三位一体」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下的学科体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建筑学及城乡规划学2个一级学科上设硕士点,招收学术型及专业性硕士研究生,分别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并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4个二级学科上设硕士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授建筑学硕士学位(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和工学硕士学位。

专业简介

城乡规划学专业介绍

本学科共有城市与区域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居住社区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与景观规划、城市历史与传统环境保护六个研究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方法与实例研究、研究方法、城市规划设计专题、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区域规划研究、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

一、建筑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建筑师,并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兼具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领域:1、公共建筑2、居住建筑3、文化教育建筑4、高层建筑

主要专业课程:公共建筑设计研究、居住建筑设计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高层建筑设计概论、生态环境保护、中国传统民居与评论、城市设计、现代建筑技术等。

二、城市设计方向

培养目标:具有一定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基础和技能,对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广泛的了解,能够独立开展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人才。

研究领域:

1.区域产业与空间管制

2.城市设计与历史环境保护

3.城市规划与设计方法

4.社区环境营造与居住环境规划设计

5.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

主要专业课程:人类聚居环境学、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与政策、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设计手法与开发控制、居住区规划研究与设计、现代景观环境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建筑学专业

深圳大学建筑学一直以来都是深圳大学的重点学科,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1996年,深圳大学建筑学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深圳大学首次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取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与学位授予权。2008年建筑学专业被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教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充足,教学管理规范,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本学科共有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居住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既有建筑的保护更新、绿色城市与建筑、建筑与环境技术五个研究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专题、居住建筑与社区、名师名作评论、建筑案例研究、高层建筑设计概论、建筑艺术问题研究—建筑形态学、日本现代建筑、研究方法、城市社会学、中国传统民居与评论、建筑物理、人居环境学、仪器与测试、建筑法规、生态建筑学、照明新技术等专业课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并形成了两个院士团队、三个特聘教授团队领衔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7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3人,并形成了梯队结构合理,后备力量完善的师资团队。学院的教学组织和学科建设始终围绕人居环境学科群体系,并呈现出实验性、创新性、多学科融合的办学特色。

建筑学院在职教师6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硕士学位28人;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占三分之一。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重教学、重教书育人、重团队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近年来又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现下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风景园林系、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已建立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同时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以优秀等级通过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建筑学专业先后获批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名牌专业、重点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建筑学专业建筑学学士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接受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学生要掌握建筑力学、结构、设备、材料、施工与环境保护等知识,侧重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地方应用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实践课程,积累丰富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当代世界与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国际化视野,形成创新性、独立性的设计逻辑思维。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包括: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外语语言交流综合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和表达设计理念等基础性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文字、图形与数据处理技术,促进数字信息化、应用化为导向的表达与交流;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沿革与发展规律,理解人体生理、心理行为与建成环境的交互关系,了解建筑相关经济知识、社会文化和法律法规,培养国际化视野并广泛接触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形成建筑美学的个人修养;

4.初步掌握和综合应用建筑结构、设备、构造、材料的原理与方法,以及贯彻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美观性等基本原则;

5.积累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绘制的能力,以及建筑设计项目前期策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本专业学制5年,毕业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总学分要求不少于183学分,其中通识课程不少于40学分,专业课程不少于118学分。

城乡规划专业工学学士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外建筑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与理论,了解环境行为心理学、城市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及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熟悉城乡规划法规和空间控制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城乡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城乡规划全过程中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具备处理城乡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遗产的复杂关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

1.具有洞察城乡发展历史规律和开展城乡社会与空间发展的前瞻性思考的能力;

2.了解城乡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并能将其综合理解为一个整体,形成区域整体的发展愿景;

3.掌握城乡空间发展现状剖析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发现关键问题和主要特征;

4.具备统筹城乡空间各系统要素,进行空间布局和形态设计,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并以恰当方式呈现的能力。

5.能够在分析备选方案时,考虑不同群体所受的影响和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并促成共识,以寻求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和公正。

6.能够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和方法,解决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难题与挑战。

本专业学制5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总学分要求不少于183学分,其中通识课程不少于40学分,专业课程不少于119学分。

风景园林专业工学学士

本专业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园林设计方法和理论;了解中外园林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与理论,了解与园林设计相关的环境行为、心理学、城市经济、技术及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熟悉风景园林规划法规和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景观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了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动员、组织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

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风景园林的学科发展动态;

3.掌握风景园林的艺术以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园林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4.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能力;

5.熟悉中外园林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园林环境的关系,与风景园林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

6.熟悉国家相关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有良好的团队与合作精神、组织协调、沟通与交流能力。

本专业学制5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总学分要求不少于183学分,其中通识课程不少于40学分,专业课程不少于118学分。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学士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城市科学和数据科学基本理论、技术和工程实践方法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够从事智慧城市、国土资源、城市规划、智能交通、城市安全和防灾、互联网位置服务等领域等地理信息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城市运行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

3.掌握数据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4.掌握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智慧城市、规划管理、生态安全、减灾防灾以及经济与人口、互联网位置服务等领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5.掌握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开展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施、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了解城市及地理空间信息相关领域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及应用动态。

本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毕业总学分要求不少于14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不少于36学分,专业课程不少于90学分,实践课程不少于14学分。

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硕)

培养目标:掌握建筑学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基础理论,熟悉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或设计理论基础,能够独立从事建筑学领域的科研和设计实践工作,培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创新设计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建筑专业高级设计人才。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或设计理论基础。

培养方向:1、公共建筑设计方向:结合大湾区和深圳的区位特殊性和建设特征,关注大型城市综合体、现代康养设施等专门化研究问题,展开公共建筑设计方法以及建筑行为学、建筑形态学、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等研究。

2、居住建筑设计方向:结合高密度居住与住区问题,关注居住综合体、既有住区更新、居住建筑智慧建造等研究问题,展开居住建筑设计方法以及类型学、环境行为学、使用后评价等研究。

3、绿色建筑设计方向:研究建筑在其全寿命期内,如何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方式设计建造,以达到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建筑。

4、既有建筑的保护更新方向:针对城市更新与新农村建设需求,关注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街区及传统村落等历史环境及建筑等专题,注重对历史环境生存机制及其保护策略的探究。

5、城市设计方向:结合大湾区高密度建成环境问题,关注物质空间品质、出行行为和城市活力,大数据和参数化新手段等研究问题,展开城市设计方法以及环境心理学、城市生态学、建成环境和空间活力评价及优化方法等研究。

全日制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30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

建筑学研究生(学硕)专业代码081300

培养目标:掌握建筑学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基础理论,熟悉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或设计理论基础,特别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建筑技术科学等方向培养具有较宽知识面、较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建筑专业理论研究、高校教学等多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

培养方向: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立足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特殊背景,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针对快速城市化所面临的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问题,依据建筑行为学、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形态学、建筑空间构成模式等基础理论,重点对大型公共建筑组合及集群、住区环境及居住建筑的设计及其理论等展开研究。

2.建筑历史与理论:关注我国南方地区传统聚落及建筑、近代建筑文化交流、当代城市建设历史理论等专题,展开聚落空间及建筑形态的模式、特征、发展历程及建构规律等研究。

3.建筑技术科学:基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特征,针对建成环境的健康舒适与可持续性,利用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模拟实测等方法,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以及建筑构造、环境、能源和数字化技术的相关研究。

全日制学制为3年。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10学分。

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硕)专业代码085300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科学发展的专业价值观,掌握城乡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前沿动态,掌握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扎实的城乡规划及其相关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具备良好的城乡规划设计编制与管理的基本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够胜任城乡规划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领域应用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培养方向:1.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针对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的问题,对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持续关注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城乡空间政策、土地利用、空间规划设计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城乡规划新技术的应用;注重城市开发控制的政策手段和实效性研究以及空间紧约束条件下的规划和实践,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规划管控实施机制。

2.城市设计方法与实践:探索引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城乡规划新技术,聚焦城市设计过程中城市物质形态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研究,尤其是南方集约型城市空间的构筑特点、意义及价值形成方式,寻求提升环境整体品质的有效途径;关注城市历史环境的保存、保护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其形成与生存的条件和机制;强调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改造矛盾的协调,注重对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的创造性保护与活化利用。

3.城乡空间分析技术及应用:将地理空间信息科学领域中的空间分析技术与方法应用于城乡规划研究与设计实践中,提高对城市空间及社会环境特征的认知及描述精度,为城乡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案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有效性评价。

4.景观与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在城乡空间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城市本土特色的景观系统规划模式,强调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的多学科交叉融贯研究,探索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共生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方法与实践技术。

全日制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5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

城乡规划学研究生(学硕)专业代码083300

培养目标:掌握系统城乡规划学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基础和技能,并对与专业相关知识有相对广泛的了解,能够独立开展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的高级人才。

培养方向:1.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针对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的问题,对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持续关注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城乡空间政策、土地利用、空间规划设计等的理论和方法;注重城市开发控制的政策手段和实效性研究以及空间紧约束条件下的规划和实践,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规划管控实施机制。

2.城市设计与历史环境保护:探索引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聚焦城市设计过程中城市物质形态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研究,尤其是南方集约型城市空间的构筑特点、意义及价值形成方式,寻求提升环境整体品质的有效途径;关注城市历史环境的保存、保护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其形成与生存的条件和机制;强调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改造矛盾的协调,注重对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的创造性保护与活化利用。

3.城乡空间分析方法与技术:将地理空间信息科学领域中的空间分析技术与方法应用于城乡规划研究与设计实践中,提高对城市空间及社会环境特征的认知及描述精度,为城乡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案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有效性评价。

4.景观与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在城乡空间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城市本土特色的景观系统规划模式,强调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的多学科交叉融贯研究,探索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共生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规划设计方法与实践技术。

学制为3年。总学分不少于24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不少于15学分,选修学分不少于9学分。

地理信息与智慧城市研究生(学硕)

培养目标:地理信息与智慧城市」是利用地理信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研究地理信息、智慧城市以及地理信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的一门交叉学科。本学科以地理信息技术为理论支撑,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以及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丰富城市内涵,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学科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合理知识结构、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熟悉本领域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创新意识和从事科研、教学及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能力。

学制为3年。总学分不少于24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不少于16学分,选修学分不少于8学分。

建筑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掌握坚实宽广的建筑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绿色建筑技术、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建成环境信息技术等方向培养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密切国内外学术前沿,具有跨学科开展科研工作与创新的能力的人才。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独立从事领域内科研、教学以及行业管理工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使用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培养方向: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依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具有岭南地域及粤港澳大湾区高密度城市特征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重点关注医养建筑的适老性设计、文化建筑中的「文化自觉」设计方法等课题,并强调「全方位人文关怀」的健康、高效、人文的建筑创作理论。

2.建筑历史与遗产保护

依托深圳大学建筑历史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乡村聚落复兴、传统营造技艺、建筑遗产保护与历史理论等课题。

3.绿色建筑技术

依托深圳市建成环境优化设计重点实验室、LED照明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和SZU-BRE-NU国际绿色建筑联合实验室,主要研究绿色建筑、建成环境质量和建筑光环境等课题。

4.城市设计及其理论

依托深圳大学城市设计研创中心,主要研究集约型超大城市的空间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重点关注转型期南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问题研究、设计创新和制度管控等课题。

5.建成环境信息技术(对应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和城市空间信息工程0813Z1)

依托智慧城市研究院和空间信息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城市建成环境信息基础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建成环境智能感知,城市空间活动分析和基于大数据的公共设施配置优化等课题。

学制为3年,总学分:不少于23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6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4学分,必修课程不少于3学分。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2.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合理知识结构、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求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熟悉本领域向的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3.熟练运用英语,具有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培养方向:

1.城市测量工程

研究城市测量理论与方法,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与装备及其在城市地上、地下复杂建成环境中的应用。

2.城市遥感

研究多源遥感技术在城市建成要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以及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3.城市建模与分析

研究城市复杂系统时空状态演变理论与方法,以空间为载体整合城市多源信息的建模与分析方法。

学制为3年,总学分:不少于19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3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3学分,必修课程不少于3学分。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所在的建筑系馆于2002年5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设计课专用教室、讲课教室和美术教室;学院有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多媒体教室、CAAD教室以及各种实验室。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有城市建筑环境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材料与构造实验室)、CAAD实验室、模型室、摄影室和数字城市(GIS)实验室。学校累计投入680余万元。其中由建筑物理实验室和建筑材料与构造实验室构成的城市建筑环境实验室正在积极申报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未来将成为深圳市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需求和深圳特区的地域特征,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力图打造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学院研究团队在医养及健康建筑、大型城市综合体建筑、高密度住宅与住区环境、绿色建筑设计、既有建筑保护及城市更新等研究方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同时,结合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智慧城市等方向,研究团队加强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交叉互融,进一步拓展了学科广度,提升了学科层次。

学院的研究平台以广东省和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牵头,并围绕孟建民院士领衔的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和郭仁忠院士领衔的智慧城市研究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向明确、学术梯队合理的研究团队。研究平台覆蓋学院下设各个一级和二级学科,有利于从事跨学科的学术研究。

学院省市重点实验室及研究平台一览表

随着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学院科研层次得到快速提升,先后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学院科研项目立项数大幅度增加。2016~2019年期间学院执行及新增的项目128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及子课题3项,国家级教材出版培育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项,包括深圳市项目在内的各级项目22项,横向课题近百项,总计科研经费1890万元。学院教师直接参与的出版专著/译著1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8篇(SCI检索),论文总计230余篇。

此外,依托于双甲级资质的建筑和规划设计研究院,学院努力推进教学、研究、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研究生导师及其团队成员广泛参与了各类项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2016年以来,深圳大学建筑和规划学科教师主持或参与项目200余项,其中获奖情况:广东省创作奖14项,深圳市创作奖40余项,詹天佑奖1项。

学术研究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行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方针,学术研究与设计规划创作紧密联系,针对国家城乡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建筑学学科的各主要领域全面协调发展,使整体水平处于学术前沿。学院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内容涵盖城市交通、人口流动、居住问题研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建筑历史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建筑环境控制与建筑节能研究等。学科研究一方面关注国内外当代城市和建筑设计理念动态,同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进行大量的工程实践,立足深圳市,服务于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现有四个研究方向:1、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居住建筑设计与环境研究;3建筑文化与建筑理论研究;4、亚热带建筑技术研究。2000~2006年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小康居住建筑与环境—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模式研究」和「珠江三角洲城市流动人群聚居环境研究」在内的多项科研成果。六年间学院教师发表论文275篇;出版学术著作、译著和教材19部。

学术期刊

学院的学术和媒体平台还包含创刊于1985年的双语期刊《世界建筑导报》。作为一个学术刊物,《世界建筑导报》始终紧跟建筑学科的热点话题,通过向国内外著名建筑事务所和教学研究机构直接采访,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传播,并成为报道和引介中西建筑的前沿阵地。

图书馆藏

学院一直把图书资料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设有建筑学专用图书馆和资料室,现馆藏量7万册,其中外文图书8000多册。收藏幻灯片12万张,DVD、CD-ROM等光盘资料1300多张。自1986年起长期订阅国外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外文期刊80多种,订阅国内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期刊80多种,外文专业期刊的拥有量在全国建筑院校中居于前列。同时自建《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作业图文数据库》(图文数据3万多张)。

国际交流

学院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国际间学术交流。不但积极与国内高校建筑学科展开多层次,经常性的学术交流,而且利用位于特区内的地域优势,历届领导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学术机构和知名学者的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著名大学的教授以及在国内外有广泛知名度的设计公司的总裁来学院里举办讲座。有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大学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Rapoport)教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皇家建筑学院扬。盖尔(JanGehl)教授、英国AA建筑联盟学校EvaCastro和EduardoRico教授、德国包豪斯大学建筑DieterHassenpflug教授和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都曾在学院举办各类讲座。与此同时,来自全球各地,包括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的学者和设计公司总裁也经常在我院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在「引进来」的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走出去」的交流。多年来学院与香港大学建筑系开展学生作业互评交流活动。2004年学院建筑系、规划系与美国休斯顿大学成功联合举办美国休斯顿唐人街「中国门」设计竞赛,并在竞赛中由学院学生获得第一名;2002年12月举办了「东亚建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回会」;2005年3月,在学校的支持下,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德建筑研讨会」,同时还组织了「中德学生交流会」;2005年本学科开始与维也纳技术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ViennaUniversityofTechnology)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计划每年互派3–5名本科及研究生交流学习。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会继续充分利用自身地域优势,服务深圳经济发展,保持学科的优势,继续加强教学和科研基础建设,不断充实师资力量,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实现教学、科研并重的指导方针,扩大本学科作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校训

自立、自律、自强

校歌

《深圳大学校歌》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建筑学科现在是深圳大学的重点学科,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成为省内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双雄并列的两所重点学科之一。1996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专业评估,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的授予权。2002年,「建筑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6年被建设部评为创新先进单位。

建筑系毕业生多年来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有多人被包括美国哈佛大学、UCLA、MIT及英国AA学院等国外名校录取深造,并在国外有出色表现。学生也多次在国内外主要的设计竞赛中获奖。建筑学科学生共获得全国和国际设计竞赛奖项12项,其中国际奖3项,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奖9项,其中在1999年全国建筑系大学生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三个一等奖之一,其他两位为清华、东南大学学生);05届同学在2004年获日本第十七届小泉国际照明设计比赛银奖;2004参加社区关爱国际学生设计竞赛,荣获三等奖。2002年以来在全国学生优秀作业展中共获优秀作业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