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语

越南语(TiếngViệt/汉:语越),简称「越语」,越南的官方语言。属南亚语系越芒语族。主要分布于越南沿海平原越族(也称京族)聚居地区。使用人口有5000多万。中国广西防城县沿海京族聚居地区约有1万人使用越南语。

越语还可以指春秋时期吴越地区人民的口音。

越语

语,楚语正式进入吴越地区,当由楚灭越开始。《汉书·地理志》称「本吴粤(越)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经楚人几十年的统治,形成当地发展汉语的条件,楚语在吴语尤其南部吴语的形成中应起过重要作用。今老湘语与吴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似非偶然。原始吴语的形成,以古越语为底层语言,汉语上接受了楚语的影响,故历来有吴人「音楚」之说,《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就说:「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杂胡戎之伎。」这一方言发展痕迹,同样也「倒流」于今江西波阳一带,《大清一统志》就记饶州府「语有吴楚之音」。

东南亚大部分国家的语言受印度文化影响较大,但越南语却与朝鲜语、日语一样自古受到汉字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自公元一世纪至十世纪的统治下,越南语引入庞大的汉字词汇,其发音(汉越音)类似古汉语中古音,但其语法承袭了大量高棉语的特色,虽然与汉语一样并无时态及动词变化,亦同为声调语言,但其词序恰恰与汉语相反置,情况近似泰语。越南语的语系归属尚未确定。现在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属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如施密特根据越南语与孟语跟高棉语有大量同源的基本词汇,且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来判定,部份中国学者从越南语的底层入手,发现越南语和佤族语言同源来判定等。另一些语言学者则认为越南语是一种孤立语言,由于越南语的语系归属问题备受争议,姑且暂时认为它算是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亚语系此三种语系所融合而成的混合语。19世纪下半叶以来,法国殖民者开始了一系列的去中国化运动,禁止阮朝官方文书汉文(文言文)的使用,并废除了1915年以及1918年至1919年的科举考试。汉字、汉文地位的降低,也导致了与汉字关系紧密的喃字的地位下降。在20世纪上半叶,喃字和汉喃文逐渐没落,而法国殖民者推行的拼音化文字国语字和国语字文开始标准化并在越南通行。

早期的时候,越南人并没有为自己的语言发明适合的书写系统。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越南人称之为「儒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并不按照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故此,这些汉字著作是汉文著作,而与当时的越南语口语有很大差异。

由于越南口语与汉语不同,文言文无法准确纪录越南本民族语言(与古代朝鲜、越南一样,书面使用文言文,但民间的口语是本民族语言),汉字在越南逐渐传播开后,一些人开始尝试以汉字

越南拉丁字书法

作为基础,以创造新的文字来纪录越南本民族语言,这些字就是喃字(越:ChuNom)。大约在8世纪的时候喃字开始出现,13世纪的时候,越南文人开始用喃字进行文学创作。此间最著名的文学作品莫过于阮攸(NguyenDu)19世纪写成的《金云翘传》(TruyenKieu)。越南上层社会由于有很浓厚的「尊汉」思想,一直很排斥这种文字,国家教育机关也没有将它作为正式文字看待,也没有对它进行整理规范的工作。尽管此间的胡朝(1400年-1407年)或者是西山阮朝富春朝廷(1788年-1802年)政权之统治者曾经重视喃字,并且将其提升到国家文书用字的地位。

现在的越南语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叫做国语字(ChuQuocNgu)。它是由17世纪到越南的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法语:AlexandredeRhodes),(1591年-1660年)根据先前传教士的拼写原则整合而成。在19世纪法国占领越南时期,这种书写体系流行起来,并于20世纪全面开始使用。

越南国语字是使用拉丁字母的。越南国语字书法是越南特有的一门艺术,近几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越南各地都有书法俱乐部,其中有不少书法家国语字都写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价值。右图为越南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越南国语字书法的特点就是经常是在画中题词。

需要说明的是在二十世纪之前,越南的正式文字始终是汉字,书法也是汉字书法。

汉文(越:HánVăn/汉文)是越南封建时代官方的主要采用的文书系统,贵族、知识分子也多使用汉文写作。汉文(文言文)也是古代东亚诸国的共通文书系统,在中国、韩国、日本也同样被使用。然而,它完全由汉字组成,与越南本民族的越南语差异较大,在书面上与越南人的口语上难以达到统一。

随着希望书面表达本民族语言的意识的提升,喃字最晚在13世纪被发明。喃字的出现,完成了越南语书面文同口语的统一,表记越南语的汉喃文也因此出现。汉喃文的出现,加快了越南国语文学的发展,很多优秀的文章也多也汉喃文,如,15世纪的阮廌,他的很多汉喃诗歌至今仍被人们欣赏。越南文学在18世纪迎来了一个高峰,涌现了阮攸的汉喃文著作《金云翘传》以及胡春香的汉喃诗等。由于是用汉喃文写作的,便于越南人理解记忆,这些文学作品在越南民间以口头的形式广泛流传(DeFrancis1977:44-46)。

另一方面,表记越南本民族语言的汉喃文出现以后,官方的正式文书仍然多沿用汉文。其中的一个例外是胡朝(1400年—1407年)时,汉文被暂时废止,官方启用汉喃文。然而,由于后来的越南第三次北属时代的到来,汉喃文的官方地位被终止。黎朝时,汉喃文成为了社会异见的首选传播媒介,黎朝政府因此在1663年、1718年和1760年颁文禁止汉喃文的使用。汉喃文最后一次被越南官方采用是在西山朝(1788年—1802年)。但在后来的阮朝,汉喃文的官方地位再次被终止。阮朝(1802年—1945年)的初代帝王嘉隆帝阮福映在成为皇帝以前曾支持过喃字和汉喃文的使用,但他掌权后即开始采用汉文(Hannas1997:83-84)。

越南古典文书多用古汉语文言文写成、字典里的单词有70%以上为汉越词

越南语文字示例

越:từHánViệt/词汉越),近代以前多使用汉字以及本民族发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书一般由完全使用汉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书一般使用汉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1919年越南科举废止、1945年阮朝灭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促使汉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渐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17世纪基督教会传教士发明的、法国殖民地化政策极力普及的使用罗马字母表记的「国语字」(越:ChữQuốcNgữ/??国语)。殖民地时期国语字被法国殖民者称之为的「法国人的礼物」的「文明化」的象征,独立运动推进以后、民族主义者认为汉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国语字成为了独立后的越南语的正式表记法,一般越南国民都毫无异议地把国语字作为正式标记法。

关于越南语(Vietnameselanguage)的谱系分类,自20世纪初起,越南语的语系归属尚未确定。现在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属南亚语系的越芒语族。一些语言学者如H.马伯乐(1883~1945)等,主要根据越南语音节有固定声调,单音节词占大多数,以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等情况,认为越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或汉藏语系中独立的一支,另一些语言学者如W.施密特(1868~1954)等,则根据越南语中有大量与孟-高棉语同源的基本词汇,而且语法结构与孟-高棉语基本相同等情况,认为越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现代越南语言学者倾向于认为越南语属南亚语系,但最近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越南语言学家认为还是应该列入壮侗语系,因为列入南亚语系的越芒语族,如同跟历史上曾经是世仇的柬埔寨人所说的高棉语(也称柬埔寨语)竟是相同来源,实在难以接受。

1527年,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到越南,他们创制了用于转写纪录越南语的罗马字母,这种文字最初只是用在教学及传教上。后来,来自法国跟意大利的传教士也开始用罗马字母纪录越南语,但是不同国家的传教士有不同的拼音规则,而修改整合的工作也同时进行着。

17世纪,法籍传教士亚历山大·罗德用他自己创制的越南罗马字出版了《越葡拉字典》(T??i?nVi?t-B?-La,字典越葡拉),这标志着越南语罗马字母记音系统修改整合的阶段性成功以及越南国语字的诞生。

元音字母通过上加或下添符号来表达声调种类,国语字用了5个符号表达6个声调(有一个声调没用符号):(以a为例)à、?、?、á、?。在书写的时候,按照音节隔写,外来语双音节的词汇或音译词用短横连接每个音节,比如:Ra-?i-?(radio)。

现代国语字的复合字母中,仍可见得传教士母语文字的残迹:

NH来自葡萄牙语GI、GH来自意大利语TR来自法语PH来自葡萄牙语。近年,由于越南修改放宽了声调符号的标注规则(主要涉及介音上标注声调符号的规则),而海外越侨并没有接受修改后的新规则,所以今天越南越南语跟海外越南语在声调符号的标注上产生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丝毫不影响到阅读理解,而且人们一般也不容易察觉。比如:「文化」今天在越南的拼写是v?nhoá,而越侨的标注方式(也是修订规则以前的标注方式)是v?nhóa。

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并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随即宣布采用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为官方语言的政策。

越语在文献中也常指古代百越语,百越族语言。

注:百越族历史

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