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背草

黄背草(学名:Themeda japonica (Willd. ) Tanaka)是禾本科,菅属多年生簇生草本植物。秆高可达1.5米,圆形,光滑无毛,具光泽,实心,叶鞘紧裹秆,背部具脊叶舌坚纸质,顶端钝圆,叶片线形,顶部渐尖,中脉显著,边缘略卷曲,粗糙。大型伪圆锥花序多回复出,由具佛焰苞的总状花序组成,雄性,长圆状披针形,无柄小穗两性,纺锤状圆柱形,第一颖革质,第二颖与第一颖同质,第一外稃短于颖;第二外稃退化为芒的基部,6-12月开花结果。

中国除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以外几均有分布;日本、朝鲜等地亦有分布。生长在海拔80-2700米的干燥山坡、草地、路旁、林缘等处。

黄背草

黄背草的秆叶可供造纸或盖屋。黄背草是家畜的饲草。黄背草小穗美丽奇特,秆部颜色别致,且耐盐、耐旱,可在园林中用作观赏草,丛植在林缘、路边、海边,或作花境、岩石园材料。

多年生,簇生草本。秆高0.5-1.5米,圆形,压扁或具棱,下部直径可达5毫米,光滑无毛,具光泽,黄白色或褐色,实心,髓白色,有时节处被白粉。叶鞘紧裹秆,背部具脊,通常生疣基硬毛;叶舌坚纸质,长1-2毫米,顶端钝圆,有睫毛;叶片线形,长10-50厘米,宽4-8毫米,基部通常近圆形,顶部渐尖,中脉显著,两面无毛或疏被柔毛,背面常粉白色,边缘略卷曲,粗糙。

大型伪圆锥花序多回复出,由具佛焰苞的总状花序组成,长为全株的1/3-1/2;佛焰苞长2-3厘米;总状花序长15-17毫米,具长2-5毫米的花序梗,由7小穗组成。下部总苞状小穗对轮生于一平面,无柄,雄性,长圆状披针形,长7-10毫米;第一颖背面上部常生瘤基毛,具多数脉。无柄小穗两性,1枚,纺锤状圆柱形,长8-10毫米,基盘被褐色髯毛,锐利;第一颖草质,背部圆形,顶端钝,被短刚毛,第二颖与第一颖同质,等长,两边为第一颖所包卷。第一外稃短于颖;第二外稃退化为芒的基部,芒长3-6厘米,1-2回膝曲;颖果长圆形,胚线形,长为颖果的1/2。有柄小穗形似总苞状小穗,但较短,雄性或中性。花果期6-12月。

中国除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区以外均有分布;日本、朝鲜等地亦有分布。生长在海拔80-2700米的干燥山坡、草地、路旁、林缘等处。

播种的时期:黄背草多是秋末播种,春夏出苗。即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期间,将黄背草收割后,利用种籽自落特点,进行压草播种或是耢草播种,(不经过人工播种和动土播种〉。夏播的出苗最好。在10℃左右的砂石土多年退耕地上播种,4 月下旬播种的,每平方米出苗数2株,6月上旬为71株,7月下旬为27株。黄背草播种时期,应以秋末采种,夏初播种为宜。

播种方法一:黄背草在9月下旬种籽成熟之后,将黄背草割下捆上,运到计划补种黄背草地点,把草捆摆好,草穗摊开,用石头压上。过10多天草干籽落,便把草捆收起来。收捆时候,再摔儿下,以使草籽都能落地。落在地面的草籽,遇有土壤的缝隙,利用颖上短毛,能够自行钻进土里,下一年便能出苗。

播种方法二:把黄背草穗掐下来,一个穗压-个石块或土块,放到计划播种的地方,等待来春出苗。

播种方法三:将黄背草割下捆上晾干之后,运到播种地带,在地面上将草来回拖着走,使草籽落到地上面而自行出苗。开5-6厘米的浅沟,覆土2-3厘米。播后压地保埔,出苗很整齐。

黄背草以封山育草为主,人工栽培比较容易,一般在雨季可边整地边栽植,株行距0.2米×0.5厘米,栽植深度10-15厘米,栽后踏实,无需特殊技术。

经济:黄背草的秆叶可供造纸或盖屋。黄背草具有相当的保持水土的效能,是瘠薄、荒坡、生长力很强的草种。黄背草须根很多,植株繁茂,对增加覆蓋,固土蓄水,都有较好的作用。在荒坡上有生长黄背草植物群落的地方,看不到冲刷现象。

饲用:黄背草是家畜的饲草,也可以做为放牧草种。黄背草的幼嫩时期,各种家畜都喜欢吃,特别牛更爱吃。有植生群落为鸡眼睛草加狗尾草。其中黄背草占11%,全被牲畜吃过2-3次。再生草的高度,最低的为9厘米,最高的为37厘米。再生性和再生势都很强。下郁的茎基部租壮,上部的新叶柔嫩,呈现绿色。这种再生草正适于牲畜采食。黄背草抽穗后的茎枝较为坚硬,草质较差。因此,利用黄背草作伺草肘,最好在抽穗初期进行刈割。在晒制干草之后,以掺到其他伺草中混喂为宜。

观赏:黄背草小穗美丽奇特,秆部颜色别致,且耐盐、耐旱,可在园林中用作观赏草,丛植在林缘、路边、海边,或作花境、岩石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