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

潼南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庆市下辖区,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潼南。总面积共1583平方公里。截止2022年年末,共辖3个街道,20个镇,常住人口为68.1万(2022年)。区政府驻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办事处兴潼大道108号。

潼南地区属于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300~450米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量充沛。潼南地区在周秦时属于巴国和蜀国,在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属巴蜀两郡。唐朝时青石、遂宁、崇龛、铜梁四地均属于今潼南境内,元代时县境不再设立县治。清宣统元年,建县被正式提出,并于民国二年正式建县,在民国三年时更名为潼南。直至2015年,撤销了潼南县,设立潼南区。

潼南区

潼南区地处全国区域发展「第四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2022年潼南区的生产总值为558.5亿元,人均GDP为82001元,在重庆市内排第二十二名,三次产业结构为16.3:41.7:42.0,加速构建「两基地、两主导、三特色」工业体系。潼南区主要发展农业如:特色柠檬、精品粮油、优质生猪、绿色蔬菜、地道药材产业。

潼南区有着杨闇公故里、潼南大佛寺、陈抟故里、双江古镇等景区。孕育了道教至尊陈抟、明代重臣吕大器、清代廉史张鹏翮等历史文化名人。潼南区有10个市级非遗项目、63个区级非遗项目,27家非遗保护单位、4家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1家市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保护传承了女子舞狮、双江莲箫、太安鱼烹饪技艺等非遗项目。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潼南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县之时,取名为「东安」是由于该县由蓬溪拨出东乡、遂宁拨出上、中、下安三里,作为新县的辖地。在民国三年(1914年)时北京内务府下令「东安县与湖南、广东等省内县名重复,由于该县定下县名未久,需自行酌情更改。」当时查到该县设于梓潼镇,归潼川府所辖,又因地处府南,就定名为潼南县。

潼南区域在周代的时候属于巴国和蜀国,潼南涪江一带属于蜀国,琼江一带属于巴国。

在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于巴蜀二郡。

在西汉汉高祖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于广汉郡广汉县。到汉武帝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于犍为郡。

三国蜀汉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于广汉郡德阳县,而琼江一带仍属于犍为郡。

西晋时,李特据蜀,设置德阳郡,领德阳一县。东晋的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新设置了遂宁郡(在今县境大佛乡下县坝),领德阳县。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在今玉溪乡青石坝)是潼南境内县制之始。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晋兴县更名为始兴县,隶属于怀化郡。

北周时,遂宁县改名为石山郡,始兴县隶属于石山郡(领今潼南涪江一带)另设置安居郡,今潼南琼江一带隶属于安居郡柔刚县。

隋朝初期,废郡置州,始兴县隶属于遂州,柔刚县隶属于普州。另于今县境崇龛乡置隆龛镇。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柔刚县名为安居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兴始县名为青石县。今潼南县在当时被分别隶属于安居、青石两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遂州为遂宁郡,青石县隶之。于大业十二年(607年),升隆龛镇为隆龛县,在今潼南琼江一带,隶属于资阳郡。

唐朝时,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将遂宁郡改回遂州。武德二年,复置普州,隆龛县隶之。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分青石县置于遂宁县(在今大佛乡下县坝)。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为了避玄宗李隆基的讳,将隆龛县改名为崇龛县。开元十六年(728年)合州铜粱县,移县治于东流溪坝(今汇集乡戴杨坝)在唐朝时期青石、遂宁、崇龛、铜粱四县辖地所治均在今潼南境内。

北宋时,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降崇龛县为镇,并归为安居县(在今遂宁市安居坝),隶属于普州安岳郡。宋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青石县并入遂宁县,次年,复置青石县。在宋代今潼南境地为青石、安居、遂宁、铜梁等县。

元代,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铜梁县治从戴场坝迁至巴川镇(今铜梁县城)而原所属铜梁县的戴场坝一带则划分给遂宁县。至元十九年(1882年)将青石、遂宁二县并入小溪镇(今遂宁市市中心),隶属于遂宁州。至此为止,县境不再设立县治。

明朝时期,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遂宁州为遂宁县,并将小溪县并入遂宁县,隶属于潼川州。此时潼南全境均为遂宁辖地。洪武十年(1377年)将蓬溪县并入遂宁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将遂宁、蓬溪分县,今涪江右岸地域为遂宁,涪江左岸地区属蓬溪。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将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年)将蓬溪、遂宁再次分县,划界依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将潼川州升为潼川府,领蓬溪、遂宁、安岳、乐至、三台、射洪、盐亭、中江共八县,直至清朝末期。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县被提出。

民国元年二月(1921年)经过四川政府的批准,正式建县。该县由蓬溪拨出东乡、遂宁拨出上、中、下安三里,作为新县的辖地。取东乡与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将县名定为「东安」。

民国二年废省改道,东安省隶属于川北道潼川府。

民国三年,川北道改名为嘉陵道,东安县改名为潼南县。

民国十八年,废道府建制,潼南县由省直接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潼南县隶属于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查区。

1950年四川省被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潼南县隶属于川北行署遂宁专区。

1952年,四个行政区合并为四川省,潼南县隶属于四川省遂宁专区。

1958年,遂宁专区合并入绵阳专区。潼南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专区。

1976年1月,潼南县由隶属于绵阳专区改为隶属于江津地区。

1981年,江津地区改名为永川地区,潼南县隶属于四川省永川地区。

1983年4月,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潼南县隶属于重庆市永川地区。

2015年6月,撤销潼南县,设立潼南区。

潼南区地处重庆市西北部,位于东经105°31′41″~106°00′20″,北纬29°47′33″~30°26′28″。东邻合川区、铜梁区,南接大足区,西连四川的安岳县、安居区、船山区,北连蓬溪县、武胜县。涪江、琼江两江横贯,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72公里,周长为452.7公里,幅员面积共1583平方公里。

潼南区

潼南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较好。气候温和,雨水量充沛,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夏季日照时间长,冬季无严寒,并且少见霜雪。夏至时潼南城区东西极点日照时数最高和最低分别为14小时51分和0小时8分,冬至时分别为13小时49分和0小时46分。多年平均气温为17.5°C,最高与最低年温差为0.7°C,气候的变化较为稳定,最高月的平均气温为30℃,最低月平均气温为6.9℃。全年最热的是8月平均气温为28℃,全年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为6.9℃。全年无霜期共335年,夏季光照充足,雨水充足,为潼南区的农业生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降水量地区差距较小,季节变化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9.2毫米,年际变化差为780~1280毫米,一般情况下春季占全年的13%(130.8毫米),夏季占全年的56%(539毫米),秋季占全年的27%(267毫米),冬季占全年的4%(32.4毫米)。

潼南区露出地面的部分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暗紫红色泥浆,自上而下排序依次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中统沙溪庙组、下统凉高山组自流井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其中的须家河组是内陆河湖交替的陆源碎屑岩沉积而成,厚度448~571m之间,分布较稳定。自上而下分为六段,其中须一、三、五段以黑色页岩、泥岩为主,夹杂泥质粉砂岩、煤层、煤线。须二、四、六段以灰色中粒、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其中须二段是潼南区勘测前景最好的层段。

潼南地区属于四川盆地,属于盆地浅丘地区,平均海拔在300~450米之间,最高点为九天山(2580米),最低点为池坝村(242米),以方山丘、馒头丘、坪状高丘为主要的地貌,沿江两岸还可以看见数级河阶地。丘陵面积共有1256.11平方千米,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9.4%,河流面积共有122.67平方千米,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8%,台地面积共有74.8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7%。

潼南区境内水资源丰富,涪江和琼江穿境而过,还有大小溪河73条,总长共1022公里,呈树枝状排列。丰富的水资源为潼南区的农业灌溉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便利。

涪江全长700公里,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72万立方米每秒,总落差3730米,水能蕴藏量223.2万千瓦。涪江的泥沙较多,1.23公斤/每平方米,是嘉陵江泥沙主要的来源之一。河流水面开阔,水较为浅,河中的分流较多,沙洲、漫滩发育。

琼江全长240公里,流域面积431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3.4立方米每秒,水能蕴藏量近2万千瓦。源流自南向北河道弯弯曲曲,系嘉陵江水系,涪江右岸的一级支流。

潼南区共有中型水库两座、小一型水库十六座、小二型水库五十五座,如曹家山水库、老鸦山水库、火盆山水库、杨柳沟水库、谢家沟水库等。可有效解决潼南区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能有效防止洪涝灾害。在农业生产方面用水浇灌较为便利,设计灌溉面积5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36.5万亩,占全区总耕地地区的32.8%,灌溉水利用率达61%。

截止至2023年8月,潼南区共有耕地73907.56公顷,园地8382.37公顷,林地31931.08公顷,草地225.19公顷,湿地478.04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梓潼街道和桂林街道周边,园地主要分布在地形较平坦的平坝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地势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浅丘丘陵坡顶常年未利用区域,湿地主要分布在涪江流域沿岸。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潼南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潼南区矿产资源分布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截止至2020年末,已发现的矿产资源种类主要有天然气、砖瓦用页岩、建筑用砂岩等10余种,已设矿山15个,均为砖瓦用页岩矿,中型矿山9个,小型矿山6个,共年产矿石总量为36.7万吨,其中天然气及砖瓦用页岩为该区优势矿产。潼南区矿产的主要问题在于,该区矿产资源种类单一,矿产产品间的配套程度较低。总体来说潼南区的矿产资源勘查程度低,资源种类少,能够开发利用的仅有天然气、瓦专用页岩。

潼南区最主要的野生植物为楠木和紫薇。楠木共有金丝楠、黄楠、水楠三个品种,且在五桂镇高碑村有大片野生楠木群,数量约为6000株。紫薇多处于马鞍山森林公园,共计400多株,具有显著香气以及很高的经济价值。潼南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因此野生的植物的长势很好 。

潼南区

潼南区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一些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群繁衍生息得到有效保护,红嘴鸥、鼬獾、果子狸、夜鹭等保护动物的种群正在逐步恢复。全区现有林地面积75万亩、森林面积67.34万亩、湿地面积7.1万亩,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进一步优化。

潼南区

截止至2022年底,潼南区共建立各类湿地公园5个,自然保护区4个,郊野游憩地14个。如龙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南滨江湿地公园、大佛寺湿地公园等。其中潼南区滨江湿地公园位于潼南涪江大桥南端东侧区域,占地面积约166.78亩。公园分为休闲运动区、城市广场区、生态湿地区、城市延展区等,通过各种湿生植被的衬托,设计建造出可观、可游的生态湿地公园。

潼南区地处于长江上游地区,在重庆的西北部,属于盆地浅丘地区。受全球大气候以及潼南区的地理环境影响,潼南区干旱、暴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2023年7月28日的「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累计造成19个街镇6.7万余群众受灾,

截止至2022年末潼南区共管辖3个街道和20个镇,总面积共1585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桂林街道。

信息截止于2023年8月

截止至2022年年末,潼南区常住人口为68.11万人,跟去年相比减少了0.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1.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0.51%,同去年相比提高了1.01%。22年的户籍总人口为94.18万人,较上一年减少了0.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0.84万人占户籍总人数的32.7%,比上一年提升了0.1%。外出者比外来者多26万,净外流27.6%。人口出生率为6.4%,死亡率为7.8%,自然增长率为-1.4%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0.8%,新生儿性别比为107.4%。

在潼南区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85823人,占99.6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92人占0.33%。

西南官话-重庆方言,隶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的分支片区,以古代巴蜀方言为基础,受全国通用语言、周边地区的方言影响所形成。共有19个声母,6个单韵母,无平翘舌之分,部分汉字读音比普通话更加接近中古汉语,大部分重庆话读音与普通话不一样的字都是因为重庆话比普通话存古。

潼南区人民大多信佛教,不少群众会前往潼南区大佛寺等各类宗教场所烧香拜佛,或参加各类宗教活动。主要宗教团体为:重庆市潼南区佛教协会,该协会主要为发展佛教文化事业,保护佛教文物古迹,举办佛教的教育事业,兴办佛教用品自养事业所服务。

潼南时产业旺地,拥有千亿级国家高新区,加速构建「两基地、两主导、三特色」工业体系,是世界三大柠檬产地之一,被称为西部绿色菜都、中国油菜之乡、生态小龙虾之乡。该区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建设成渝中部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好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新兴高地,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潼南区

2023年上半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3.38亿元、增长4.1%,比一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2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20.6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14.52亿元、增长0.2%。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3万元/人,三次产业结构为15.6:43.8:40.6。潼南区每年平均出口柠檬鲜果及产品5.5万吨,占我国柠檬出口量的40%以上。2022年全年税收85236万元。潼南区于2023年6月13日签订25个重点项目,总金额共87.6亿元。

潼南区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柠檬,2009年潼南区的柏梓镇开始种植柠檬,至2022年末全镇柠檬种植总面积已达4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5万亩,鲜果年产量近5万吨。已建成万亩柠檬生产基地2个,柠檬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余家,逐步建成全区柠檬全产业链。2022年「潼南柠檬」入选品牌强国工程,还被纳入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名录,被认定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该区也被称为国际柠檬之都。

潼南区

截止至2022年年末,潼南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81亿元,增长4.2%,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增长4.3%、8.3%、3.1%、3.5%。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1.6%,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223亩、产量930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3.71万亩、增长4.3%,产量94.22万吨、增长4.8%;油菜种植面积31.75万亩、增长10.8%,产量4.39万吨、增长116%;水果产量4.49万亩、增长4.3%,中药材产量4507吨、增长9.3%。生猪出档1.62万头、增长3.7%,家禽出档336.27万吨、增长4.8%。淡水产品产量1.69万吨、增长4.3%。

潼南区的第二产业主要是采矿业、制造业、供应业。截止至2022年年末,潼南区的工业増加值84.54亿元、增长5.8%,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5.9%,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全市3.3个百分点,居全市第11、主城都市区第6。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2%,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26.0%,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7个百分点。分行业门类看:采矿业产值下降86.1%,制造业产值增长14.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16.2%。

潼南区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截止至2022年年末,服务业增加值114.52亿元、增长0.2%,对经济的贡献率为2.6%,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7个行业呈现「三升四降」态势。其中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5%、7.6%、5.6%、3.8%,其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较一季度有所提高,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较一季度有所下跌。

截止至2022年年末,该区共有各类学校214所,其中普通中学21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小学75所、幼儿园115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高中共招收学生4744人,在校学生共14396人,毕业学生4617人;普通初中招收学生7702人,在校学生共23841人,毕业学生8393人,中等职业学校共招收学生921人,在校生共2170人,毕业学生616人。小学招收学生7117人,在校人数44794人,学前教育在校人数共21523人,特殊学校在校学生共100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中职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8.75%,着力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2022年全年卫生健康支出5.2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1%。截止至2022年年末,潼南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36个,设置床位3691张,卫生技术人员4400人,其中执业医师1935人、注册护士2007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8.4%,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2.49个。

潼南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赋农为抓手,加快创新创业新高地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创新资源的聚合力、创新成果的转化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重庆市农科院专家黄桃翠团队,成功将潼南区申创为全国油菜制种大县,并举办了全国油菜提单产增效益品种技术观摩交流会。潼南区生态环境局在全市2021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污染源监测及排放状况报告和专题报告技能竞赛活动中,多项报告获得了各级奖项。 

2022年全年,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0.91亿元,比上年增60.2%。升级建设镇街、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个;新建图书流通点2个、社会分馆1个。承办第七届重庆非遗暨老字号博览会,《杨尚昆生平业绩展》获评重庆市「十大优秀陈列展览」,全年共接待游客13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80亿元,增长17.5%.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娱乐业企业营业收入4.14亿元,增长6.7%.举办第七届重庆(潼南)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爱尚重庆·乐购潼南」等消费节活动,双江古镇获评「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入选「全国非遗和旅游磁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双江镇金龙社区获评「全国红色美丽乡村」和「重庆市乡村旅游村」涪江旅游度假区被确定为市级旅游度假区。

截止2022年末,该区共有体育场地3010个,体育场地面积151.78万平方千米,人均体育场面积2.23平方米。建成体育健身广场5个,投用农体工程10个。获各级比赛奖牌35枚,其中金牌9枚:文明小学2022年软式棒垒球联赛重庆分站赛U10组冠军,区中小学足球比赛中,玉溪小学获得小学混合组冠军、涪江小学获得小学男子组冠军,朝阳小学获得小学女子组冠军,巴川中学获得初中组男子组冠军,潼南一中获得初中女子组冠军;潼南一中获得高中男子组冠军,潼南中学获得高中女子组冠军。

在2020年,涪江水质类别从2017年的Ⅲ类提升为Ⅱ类,琼江水质从2017年的Ⅳ提升为Ⅲ类,两条河流均实现水质类别的提升。潼南区的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乡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 90%以上。空气优良天数达343天,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监测数据显示,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二级(较好)水平,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一级(好)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均满足声环境功能要求。森林覆蓋率达到41.7%,全面完成水土保持年度任务。

截止2022年末,该区共新增绿地面积43.6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蓋率达到45.8%。改造老旧小区99个、棚户区400户,完善提升城区路网7条,建成智慧停车位6000余个。改扩建雨污管网130公里,新改建天然气管网107公里、电网458公里。

境内拥有渝遂铁路和渝遂、潼荣、合潼安3条高速,加快建设市郊铁路、兰渝高铁2条铁路,渝遂高速扩能、武胜至潼南2条高速,涪江航道和通用机场,构建全区「五高三铁一江一机场」多向辐射型交通格局,形成对外开放大通道。

截止至2021年底,潼南区公路线里程553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1公里、在建里程9公里,铁路里程(含复线)57.3公里,客运汽车236辆,公共汽车142辆,的士200辆。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9.2%,公路客运周转量3445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90989万吨公里。

潼南火车站位于潼南县城中心5公里东北方向老县城,隶属成都铁路局重庆铁路分局管辖,属遂渝铁路线(遂宁至重庆),工程总投资600多万元,设计为三级车站,站房总建筑面积3359平方米,抗震设防度为6度,建筑等级为二级,使用年限50年。在满足铁路运输功能的前提下,潼南火车站还配有站前广场、宾馆、商场等附属设施。实现了潼南铁路从无到有的突破,方便了货物运输和人民群众的出行。现有渝遂快速铁路(含复线)57.3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小时。

潼南区境内通航水域205.4公里,其中涪江66.6公里,琼江69.5公里,拥有各类船舶373艘。实现航道渠化25公里。共有八个港口:米心汇通货运码头、玉溪潘家浩货运码头、玉溪曹家坝货运码头,双江寇家坝货运码头、桂林鹭鸶溪货运码头、上和鱼形嘴货运码头、别口杨家坝货运码头、上和猴子桥货运码头。水运交通增强了企业活力,有效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 

潼南区公交共有13条线路:101路、106路、107路、108路、109路、202路、203路、203B线、206路、211路、305路、310路、601路,归潼南区公交局统一管理。2022年,潼南区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形成成渝双核1小时交通圈,遂潼半小时通勤圈,全区交通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

截止至2023年,潼南区通用机场仍在建造中,该机场建成后主要用于飞行培训、短途客货运输、商务飞行、航空器试飞验证、航空旅游等用途,同时兼顾应急救援和农林作业。

潼南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98处、可移动文物417件/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诞生了革命先驱杨闇公、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等时代伟人,孕育了道教至尊陈抟、明代重臣吕大器、清代廉吏张鹏翮等历史文化名人,传承了太安鱼、狮舞、竹麻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檬子豆腐是潼南龙形镇的传统美食,经浸豆、磨浆、滤渣、煮浆、点浆、脱水等工序制成。距今有数百年历史,荣获潼南区「特色名优菜」称号。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潼南白酥鱼指是鱼的全身骨刺均酥化,而鱼肉却保持鲜嫩,且愈嚼愈香,香味绵长。且白酥鱼原汁原味,可骨肉并食,营养更为丰富,具有补钙、润肺、降压等功效。它既可热食,更宜凉吃,下酒佐餐皆宜。同时,它防腐性好,夏天存放七天八天也不变味,是消夏的佳肴,也便于携带。

潼南区

小煎鸭属于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出名,最注重和讲究调味。

潼南区

潼南区现拥有10个市级非遗项目、63个区级非遗项目,27家非遗保护单位、4家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1家市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如潼南川剧、双江莲箫、花岩女子狮舞、花岩彩龙舞、太安扯扯灯、宝龙五节龙等。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潼南川剧是重庆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孕育出一代川剧宗师匡文字、「活曹操」唐彬如、「四大川剧皇后」之一廖静秋、名旦「三庆会」会长杨素兰、全国一等净角奖获得者唐斌如、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淑梅等一批饮誉巴蜀的新老川剧艺术家。再潼南川剧团解散后自行成立了潼南区戏曲协会。

潼南区

这是涪江下游一种集歌舞、表演、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群体性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手拿一根三尺长并装有铜钱的竹棍(即莲箫),用两端均匀而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脚、 腿、手、肩、臂等部位,其声铿锵悦耳。

潼南区

女子舞狮的创始人看见丈夫舞狮,就偷学技艺。在当时的社会,妇女不宜抛头露面,她就悄悄约几个好友,暗中模仿男子狮舞的套路和动作,几经改动,终于编出适合女性表演的狮舞表演。并创立了一条行规:女狮传女不传男。

潼南区

潼南人在过中秋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买麻饼,麻饼都是冰糖馅的好吃又不腻人。麻饼的制作要经过用料、制料、和面、分面、包油酥、包馅、抻饼、筛麻、烤制、出品多个步骤。圆圆的麻饼寓意团圆,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桂花于2019年被确定为潼南区区花。桂花是适应潼南自然环境条件的本土植物,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在该区现有广泛分布,已形成良好景观,具有广阔的地域性。花语象征崇高、吉祥、美好与忠贞。

潼南区

楠木于2020年被确定为潼南区区树,是中国特有的树种,目前是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2015年在五桂镇高碑村,发现了大量野生楠木,2018年,这里设立了楠木生态公园,内有各类楠木万余株。

潼南区

潼南区是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拥有双江古镇、杨訚公故里景区、大佛寺景区、陈抟故里景区4个国家AAAA级景和太安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涪江旅游度假区2个市级度假区,世界第一室内饰金大佛、「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双江古镇、西南地区最长的人工运河和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等自然人文景观共129处。

潼南大佛寺地处潼南城区西郊,面朝涪江,背依定明山。该景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着重庆最早的宗教凿造像群,存放着1400余年的儒、释、道造像共126龛928尊,以世界第一室内金佛「八丈金仙」最有名,此佛为佛家道家两家共同完成,佛像高18.43米,开凿于唐代,宋朝时完工,经历过5次穿金。佛像雕刻精美,面容丰满圆润,被誉为「金佛之冠」。景区内有中国最早使用全琉璃顶的古建筑「七檐佛阁」、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石磴琴声」、全国最大的「顶天佛字」、罕见的天然回音壁「海潮音」以及「翠屏秋月」、「黄罗帐」「鉴亭」等景点。2009年被评为中国著名文化旅游景区,2012年被评为「重庆新地标」,2014年成功成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

潼南区

双江古镇距离潼南城区有8公里远,古镇建于明末清初,溪水和山峦环抱古镇,极具山水特色,有着「小重庆」之称,被誉为「重庆小十景」之一。古镇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多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独具魅力的古镇文化。古镇是共和国百名英烈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出生地。这里保存有杨尚昆故居四知堂、杨闇公旧居、禹王宫、源泰和大院、杨氏民宅等20余座大型清代民居建筑群,以及迁建于1942年的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的营房抗、大礼堂和专为蒋介石、白崇禧修建的「中正室」「将军楼」等众多重要抗战遗址。

潼南区

陈抟故里位于潼南区崇龛镇,是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和道教至尊陈抟的故乡,距潼南城区30公里,崇龛镇是一个已有14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2013年被评为重庆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太极古镇、太极塔、高36.9米的陈抟塑像、玉佛寺、千佛岩、万佛岩、明月山、遇仙桥等陈抟遗迹和人文景观。陈抟故里景区油菜花核心区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形成了每年3月「十里菜花、黄金铺地」的景观,每年菜花节都要吸引近百万游客前来观光。

潼南区

潼南涪江旅游度假区,是重庆首个产城景相融,农文旅相生的乡村度假旅游胜地。南起文创街,北至双江古镇西至大佛岭,东至涪江水系,总面积共12.82平方公里。

潼南区

杨闇公故里景区,位于重庆市潼南城西北10公里的双江古镇,是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及其胞兄革命先烈杨闇公的出生地。由杨闇公旧居、陵园,杨尚昆旧居、陵园,杨氏民居,禹王宫六个景点组成。以清代为特色的杨氏民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落星罗棋布,门坊柱壁雕饰,四角飞桅高翘,庭院深深,为典型的巴蜀古镇建筑风格,是目前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民族的瑰宝」。杨闇公旧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四知堂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是重庆六个红色景区暨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11年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潼南区

杨闇公旧居位于双江古镇,整座大院坐西南面东北。1992年,旧居经过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馆名。2011年,旧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及重新布展,由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和永绥祠合并而成,总占地面积近6000平米。源泰和大院修建于1882年,于1890年完工,占地面积约1600平米,里面展出了杨闇公的生平事迹。

潼南区

杨闇公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庆市党政干部培训基地。陵园初建于1987年,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园名。2010年6月,陵园又进行了一次改扩建,占地面积扩大到50余亩,包括入口休憩区、陵园瞻仰区、展览办公区及森林公园区四个部分。

杨尚昆旧居又名「四知堂」,「四知堂」是为了纪念双江杨氏先祖杨震而命名,杨震是东汉时有名的清官,曾被誉为「关西孔子」当他为东郡太守时,其提拔的秀才王密在深夜时怀揣数金来到杨震住处以感谢他的知遇之恩,并且说;「我从后门进来,没人知道」,杨震怒斥;「凡事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所以留清白遗风于子孙后代,四知堂也因此而得名。大院坐落在海拔350米的月亮坡下,当地的老百姓吧这三座小山坡形容成三颗美丽的星星,簇拥着月亮山,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三星拱月,由此可见,主席旧居不仅建筑美,而且环境也很美。目前,它已深深的定格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缅怀杨尚昆主席的重要场所。

陵园是按照主席生前遗愿而修建的,在1999年4月动工,2000年6月竣工,历时14个月,占地面积50亩,包括陵道、瞻仰广场、墓区和怀念林4个部分。

杨尚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一位「饱经风霜的老革命家」。1907年8月3日诞生于潼南双江镇一个大户人家,13岁时,由四哥杨闇公引领到成都高师附中求学,加入社会主义研究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潮。192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次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1998年,主席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2001年5月18日,主席骨灰和夫人李伯钊的骨灰在亲人的护送下从北京的八宝山移葬潼南故里。

杨氏民居是中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规模最大的仿宫廷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院主人杨守鲁,是前双江首富,他也是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二堂伯,当年,他还担任杨家族长。大院原建于清光绪4年1878年,1890年落成,历时12年,后雕刻又花了3年,所以有工期15年之说,大院占地面积5400㎡,建筑面积2616㎡,大小房间51间。 大院是仿宫廷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对称整齐,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的四合院贯穿起来,表现出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整个建筑用料非常考究、雕刻精美,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民族的瑰宝」。

2018年12月13日,潼南区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名单。

2020年1月,被评为重庆市第七届双拥模范城。

2021年7月30日,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现行县共建名单。

2022年2月,入选国家卫生城市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