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格里尔逊

约翰·格里尔逊(1898年-1972年),男,金牛座,外文名:John Grierson,出生于苏格兰丁斯城,纪录片导演与制片人、英国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逊是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学生,被称为「纪录片教父」。弗拉哈迪是美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

格里尔逊于1928年进入英国政府新设置的帝国市场委员会,负责领导该委员会的电影部,其任务是用电影手段来宣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1955年英国市场委员会解散。格里尔逊于1937年辞职。格里尔逊在职期间,他领导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尔逊学派”,电影史上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即指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

约翰·格里尔逊

约翰·格里尔逊的主要贡献有:拍摄了标志作为独立影片式样的纪录片诞生的影片——《漂网渔船》;确立了「纪实」作为纪录片的美学思想,真实生动、具有技巧、相对与束缚在电影棚具有革命意义;建立了纪录片的基本运作模式(非娱乐、教育与宣传);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一所记录电影学校,开创了「英国记录片学派」主张:艺术是一把锤子而不是一面镜子。

他的父亲是一所乡村学校的校长,中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1923年毕业。1924年到1927年他居住在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进修,在此期间他经常给美国周刊投稿,写一些关于教育问题和公共信息方面的文章。

约翰·格里尔逊首先在英语世界提倡使用「纪录片」这一词的,它是源自法文(documentaire)的英文辞汇documentary,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他为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撰写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他在文中写道: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

1929年才开始从事电影工作,摄制了《漂网渔船》这部以捕鱼为题材的影片。这部具有「交响乐式的」蒙太奇并给英国银幕带来一种异国情调的纪录片,是格里尔逊亲自导演的唯一作品。这部影片的成功使一些和格里尔逊一样出身于著名大学的热衷于电影的青年,以格里尔逊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团体。格里尔逊成了他们的制片人,获得英国政府几个部(如邮政部、卫生部和殖民部等等)和若干开明的资本家(如瓦斯公司、航空公司、铁路公司、海运公司和茶叶进口商等等)的支持。这位艺术倡导人在此后十几年中一直为很多纪录片筹集资金。这些纪录片中尽管有些明显地是为宣传的需要而摄制的,但它们却继承了在欧洲大陆已经衰落的先锋派所开创的研究,加以发扬光大。

1929年;导演《漂网渔船》。

1932年:与弗拉哈迪合作摄制《工业的英国》

1934年:与E.安斯梯合作摄制《格兰东号拖船》

1935年:《锡兰之歌》(巴锡尔·瑞特导演)

1936年:《夜邮》(巴锡尔·瑞特与哈莱·瓦特导演)

1936年:《房屋问题》(安斯梯导演),《颜 色盒》与《虹的舞蹈》(李恩·拉伊绘制的抽象动画片),《丰富的粮食》(安斯梯导演)

1937年:《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卡瓦尔康蒂导演)

1938 年:《北海》(哈莱·瓦特导演)。

三十年代,约翰·格里尔逊组织进行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这也是一次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格里尔逊于1928年进入英国政府新设置的帝国市场委员会,负责领导该委员会的电影部,其任务是用电影手段来宣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格里尔逊于1937年辞职,两年后,邮政总局电影部由英国情报部接管,改称皇冠电影部,于1951年解散.格里尔逊在职期间,他领导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尔逊学派”,电影史上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即指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

1939-1945年,在加拿大,作为」电影专员」,领导国家电影局的工作,摄制了诺曼、麦克拉伦、约里斯·伊文思、斯 坦莱·杰克逊、悉德尼·纽曼、詹姆士·贝瓦利基、葛拉汉姆·麦金斯、洛拉·波尔东等人导演的影片。194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1947- 1950年:领导英国新闻局的电影处工作。1951年,作为制片人,为」三人小组」的成员。1954年:作为制片人,到黑非洲为」南豪尔制片厂」制作影片。

1、拍摄了标志作为独立影片式样的纪录片诞生的影片——《漂网渔船》1929年。

2、确立了「纪实」作为纪录片的美学思想 真实生动、具有技巧、相对与束缚在电影棚具有革命意义。

3、建立了纪录片的基本运作模式(非娱乐、教育与宣传)。

4、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了一所记录电影学校。开创了「英国记录片学派」主张:艺术是一把锤子而不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