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街道

牛街街道,北京市西城区下辖街道,地处西城区西南部,介于东经116°20′36″~116°22′06″,北纬39°52′54″~39°53’18″之间。东至菜市口大街与陶然亭街道相接,南至南横西街和枣林前街与白纸坊街道相连,西至护城河与广安门外街道隔河相望,北至广安门内大街与广安门内街道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0.7千米,总面积1.4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11月1日,牛街街道常住人口为51410人。

唐朝时期,牛街地区属幽州藩镇城子城之中。辽朝时期,为辽南京东南部。金朝时期,为中都内城以东。元朝时期,为元大都南城。明朝时期,为北京外城。清朝时期,为内外右四区。民国时期属于属于外四区。1950年,属第八区。1952年,属宣武区。1954年,设牛街、南半截、枣林前街3个街道。1958年,南半截、枣林前街2并并入人牛街街道。1960年4月,成立牛街人民公社。1962年2月,恢复牛街街道。2010年7月,属西城区。 

牛街街道

截至2020年6月,牛街街道下辖10个社区。  2011年,工业总产值1.1亿元,财政总收入4.8亿元。

唐朝时期,牛街地区属幽州藩镇城子城之中。

辽朝时期,牛街地区为辽南京东南部。

金朝时期,牛街地区为中都内城以东。

元朝时期,牛街地区为元大都南城。

明朝时期,牛街地区为北京外城。

清朝时期,牛街地区为外右四区。

民国时期,牛街地区属外四区。

1950年,牛街地区属第八区。

1952年,牛街地区属宣武区。

1954年,牛街地区设牛街、南半截、枣林前街3个街道。

1958年,南半截、枣林前街2街道并入牛街街道。

1960年4月,成立牛街人民公社。

1962年2月,恢复牛街街道。 

牛街街道地处西城区西南部。

截至2020年6月,牛街街道下辖10个社区,  办事处驻牛街东里社区牛街8号。

2021年6月18日,北京市西城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牛街街道常住人口为51410人。

2011年末,牛街街道辖区户籍人口5.07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5.07万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17277人。

2011年,牛街街道人口出生率6.1‰,人口死亡率6.5‰,人口自然增长率-0.4‰。

2010年,牛街街道人口普查辖区常住人口51877人,男性25212人,占48.6%。女性26665人,占51.4%。14岁以下3577人,占6.9%。15~64岁41172人,占79.4%。65岁以上7128人,占13.7%。另有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11078人。

2011年,牛街街道工业总产值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其中大中型企业2家,职工总人数521人。 

2011年,牛街街道实现税收4.8亿元,比上年增长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1791万元,增值税995万元,城建税10627万元,车船税143万元,房产税7828万元,土地使用税1367万元,印花税4874万元。

2011年末,牛街街道共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6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共9家,其中银行8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家。

地名由来

牛街街道因境内有牛街礼拜寺而得名

牛街街道以牛街为辖区南北主干道,与纵横交错的胡同小道共同构成本地区的交通网络。

2011年末,牛街街道共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40人,专任教师41人。小学2所,在校生1394人,专任教师1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2所,在校生1804人,专任教师28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蓋率均达100%。中等职业学校1所。 

2011年末,牛街街道共有文化艺术团体31个,电影院1座,文化馆11个。区级图书馆1个,街道级图书馆1个,社区图书室10个,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藏书33万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5人。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北京杂技团、北京黑祥子时空艺术团,其中北京杂技团经常担负国家重要的出国访问和国内演出任务。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牛街掷子、白猿通臂拳、摔跤等。举办的文化节有民族团结杯舞蹈赛、文化广场等。

2011年末,牛街街道共有体育场、馆各1座,社区文体广场5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全民健身日展示、”和谐杯」乒乓球赛、社区趣味运动会等。10个社区均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81%。

2011年末,牛街街道共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等242个电视频道在本地落户,其中标清频道228个、高清频道14个。 

2011年末,牛街街道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个。病床267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1张,固定资产总值0.8亿元。专业卫生人员896人,其中执业医师193人,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19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2人、执业(助理)医师3.9人、注册护士3.6人。

2011年,牛街街道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8.7万人次,住院手术346台次,出院病人2843人次。重点医院有北京市回民医院,是一所以现代医学为主,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医院,是全国最大、北京市唯一一家具有穆斯林特色的综合医院。

2011年,牛街街道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891/10万。孕产妇死亡率293.3/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均为5.9‰。 

2011年,牛街街道共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90户,人数656人,支出379.1万元。城市医疗救助32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74人次,共支出39.8万元。城市临时救济860人次。

2011年,牛街街道共有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6万元,比上年增长38.4%。敬老院2所,共有220张床位。社区服务设施2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0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14个。

2011年,牛街街道共有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1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9.2万元,捐赠物资折款19.3万元,接收捐赠衣被1.1万件。实现就业952人,其中困难人员就业620人,街道登记失业人员失业率L1%。全年认定零就业家庭1户。

牛街礼拜寺位于牛街街道牛街18号。创建于辽统和十四年(996年),明成化十年(1474年)赐名「礼拜寺」。现存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平面用中轴线布局,寺门朝西,有望月楼、礼拜殿、邦克楼等,是北方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存有元代讲学的伊斯兰长老墓、明代的《古兰经》手抄本、清康熙朝的「圣旨」牌匾等珍贵文物。 

1988年1月13日,牛街礼拜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位于牛街街道法源寺前街5号。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初名「悯忠寺」,为唐幽州城的地标性建筑。后屡经拆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定名「法源寺」,形成今日规模。寺坐北朝南,六进院落,南北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现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内藏丰富的佛教图书文物。 

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